第376章 兴庆宫的阴谋

虚己已经六十有五,但依然身体强健、嗓门洪亮,一碗饭,夜夜房事不减,去年李隆基清洗各节度使时他也主动辞去了剑南节度使一职,原以为自己会改任尚书入阁,不料李隆基仅仅给了他一个光禄大夫的散官,便再无实职,使他郁闷至今,每日便打骂下人妻妾,街坊邻居也常常可以听见他的吼声。

眼看仕途无望,他也渐渐灰了心,不料他突然被任命为京兆尹,这使他又惊又喜,做什么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又能重新走上仕途,他知道这是右相李清的安排,可他与李清素无瓜葛,他为何要重用自己,难道真是市井中所言,他也是出身户部的缘故么?

带着疑惑和重礼,他去拜访了李清,李清明着告诉他,这是看在他的兄弟郭虚平在苏州替自己死去的份上,郭虚己这才恍然大悟,当年李清去苏州调查柜坊纵火一案,自己的兄弟郭虚平确实是替他死了,想不到事隔多年,这件事居然留下这么个尾巴。

既然不是无缘无故,郭虚己便安安心心做他的京兆尹,他也颇为能干,命平康坊的商人们出钱将宣阳坊被扒掉的坊墙修缮一新,又将几个企图冲击坊墙之人当众责打致残,坊墙一事便偃旗息鼓,过了几天,他又开始拆延寿坊的围墙,同时又擅自拆除了西市的大门,赢来西市商人的一片赞誉。

这一天晚上,劳累了一天的郭虚己回到了家中,刚进门,管家便跑来告诉他,永王殿下已等他快一个时辰了,永王李璘是他的亲外甥,当年他为剑南节度使时便全力支持李璘争夺东宫。他的努力最终失败了,新帝即位后,永王被幽禁,听说最近又恢复了自由,此时,郭虚己的心态已变,对自己的这个外甥竟有些想远而弃之了。

郭虚己眉头皱了皱,“让他再等一等。我更衣后再见他!”

永王李璘坐在客房里一动也不动,目光望着墙壁直直发怔,晚饭也没有吃,但他也没有这个心情了。十天前。他地父皇,也就是太上皇李隆基将他叫去。父子久别未见,本应是一次喜悦的重逢。但父皇话语中透露出的对李清和李豫的恨意却让他心惊胆颤。父皇似乎没有死心。

而前天下午,父皇就直接命他试探郭虚己的态度。不仅是父皇,他的那些同样刚获自由的兄长也常来找他叙话,当他的面大骂李清地狠毒和李豫的无能,不知不觉,他的肩膀上竟多一副重担,重振李氏皇权,他地心中十分沉重,感觉自己被这副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殿下好象心事忡忡吧!”

一个声音从李璘的身边传来,他急扭头,只见舅父郭虚己站在门口,目光冷然地望着他,不知他站了多久了,李璘急忙起身向他施礼道:“外甥不请自来,望舅父不要见怪!”

“既然是一家人,还有什么见怪不见怪的呢?”

郭虚己见李璘语气恭歉,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年傲慢的影子,他心中地抵触情绪也消融了许多,指了指椅子温和地笑道:“坐下说话吧!”

“外甥原以为舅父得罪了杨国忠,就此退仕,没想到又任了京兆尹,世事真是难料啊!”他嘴上虽感慨,眼睛却偷偷地窥视着郭虚己脸上地神色变化。

郭虚己却似乎什么也没有看见,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淡淡笑道:“也没什么,这是个得罪人的官,别人都不肯做,只有推给我了。”

李璘见郭虚己不肯露口风,只得进一步试探他道:“外甥昨日去见了太上皇,太上皇还提到了你.

“殿下等我一个时辰就为说这件事吗?”站起来,沉着脸道:“如此,我还有事,就不能多陪你了。”

说罢,他大步走出客房,李璘急走两步,高声道:“太上皇已近弥留,他想见一见舅父,看在母妃地份上,舅父抽空去一下吧!”

郭虚己脚步迟疑一下,但随即加快速度,消失在走廊尽头。

天色已经到了黄昏,李璘从郭虚己府里出来,又登上马车,直接奔兴庆宫而去,兴庆宫的大门前,几名低层官员正伏在地上,必恭必敬地磕了两个头,随即挺直身子,虔诚地合掌祈祷,神情十分肃穆。

几天前,兴庆宫里传出消息,太上皇身体恶化、口不能言,除了太后外谁也不认识了,情况相当严重,恐怕已到弥留之际,当即就有许多老臣自发地前来替他祈祷,皇上也连派了几个御医来替他诊治,皆束手无策。

李璘仁厚孝顺,几乎每天都要来看望父皇,颇得百官们地赞誉,下了马车,李璘径直向宫里走去,两个小宦官急忙在前面引路。

此刻,李豫派来地吴太医正在给李隆基诊病,脉搏虽然微弱,但还算平顺,太上皇的病不在于体内,而是他现在已经痴呆了,双目黯淡,总是长时间地盯着一个地方傻笑,喉咙不时发出咕噜咕噜地怪声,而口角的涎水也一刻不停地流下来。

这是典型的老年痴呆症,御医们见得多了,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已经无药可救,但也得装模作样地开一些安神补脑的药,以安慰在一旁悄然抹泪的杨玉环。

“吴太医,太上皇好点了么?”

寝宫之外,李璘拦住了吴太医,忧心忡忡地问道。

吴太医长叹一声道:“多陪陪太上皇吧!或许他能想起点什么?”

说罢,他摇了摇头,拎着医箱去了,直到他的背影去远,李璘的脸上才露出了一丝冷笑。

一刻钟后,李隆基的静室里

洗去病容的李隆基半倚在榻上。眯着眼听取李璘地是应了那句‘失去才知弥贵的老话’。做皇帝时,他日日夜夜和杨贵妃歌舞寻欢,只觉时光不够,便将那江山社稷抛之脑后,而现在他有地是时间,却忽然觉得歌舞戏曲变得如此无聊,杨玉环天天看着。也有些腻烦了,他开始惦念他地江山社稷、关注起朝廷政治来。

结果自然是气炸了肺。且不说他逃走那天晚上。全城百姓皆无事,惟独数百名宗室被叛军杀害,这里面明显有问题。更重要是李清依仗军权在握。把握了朝政。将新帝视为傀儡,掌控朝中生杀大权。这就是他退位的结果吗?拱手将李唐江山送了人,将来他如何在列祖列宗面前交代。不!李隆基暗暗咬牙。他决不能就这样算了。

虽然他恨不得立刻冲上殿去将那个不争气的小兔崽子揪下皇位,但他也和永王诸子一样。整个兴庆宫都被李清派来的士兵把守。只有买菜的小太监偶然能出去一次。给他带回一点市井里流传的小道消息。

但就在十天前,看守兴庆宫的安西军忽然撤离了。转而换成数百名他从前地羽林军,老将陈玄礼依然做他的侍卫长。机会似乎来了。他第二天便传出话去,只说他病重。可能时日不多了,很想见一见旧日地老臣,消息传出,不少旧臣都闻讯赶到兴庆宫外替他祈福。

李隆基随即命人暗暗记下所来之人,又去比对他们现在地官职品衔,比对结果令他既振奋又遗憾,振奋是大部分掌有实权的朝廷要员都来了,而遗憾是除了郭子仪以外,其他所来的军方将领皆是空衔将军,无一人握有实兵,好在听说李清再过几日就要率大军东去平乱,三五个月是回不来,朝内空虚,这正是他唯一地机会。

只要能夺回帝位,再以大义昭告天下,李清再凶悍,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惟行弑君之事,到最后他也相信能与李清达成妥协,让李清再任右相便是,至于相权与君权,那是以后之事了,

李隆基已经筹划周密,到现在为止一切都很顺利,瞒住了所有地人,他开始变得信心百倍,以他四十余年所积地皇权威望,难道还收拾不了一个无权无人、资历浅薄的新皇帝吗?

“你是说他离开得并不坚决,是吧!”个细节都没有漏掉,京兆尹既可以事先集结民力、控制京城,又可以事后安抚人心,是他整个计划中极重要地一环,郭虚己避之不迭的态度可以理解,毕竟他好容易才得一实官,还得夹着尾巴做官,不过从他步伐地犹豫便可看出他地心并不稳定,只要他肯来看望自己,那他就有把握说服他听命于己。

“父皇,儿臣的舅父虽未表态,但看得出他心里矛盾,恐怕是心已动,不如儿臣再去给他讲明大义,让他直接听命于父皇。”

“不用这么着急!”

李隆基轻轻地摆了摆手笑道:“现在李清未走,他就是有心也不敢表露,再者,你活动得太频繁了,会被李清看出端倪,从现在起,你也尽量少来兴庆宫,一切等李清走以后,再慢慢着手。”

“可是父皇,我担心李清会留下心腹守关中,尤其大明宫地两千羽林军更是效忠于他,我们这样做会不会太过于冒险!”璘说出了心中地担忧。

李隆基摇了摇头,微微笑道:“那是你看不清形势地缘故,如果李清真很拥护李豫,那我也不会有这个念头,索性死心塌地度过余生,可是他们之间已势同水火,这两千羽林军并不是用来保护他,相反,却是为了监视他,我们也不需要率军杀入大明宫,囚禁李豫夺位,只要百官来兴庆宫拥戴我上位,诏令天下废除李豫,再同时声明李清官职权力照旧,不要触动他的利益,我想李清地士兵们是不会干涉此事,至少他们会请示李清,这样一来,我便有了谈判的时间;况且李清东征相州,这个机会李豫焉能放过,如果我没猜错,李豫必然也会利用这次机会夺权,而李清同样也会防备他,既然有鹤蚌相争,自然是我渔翁得利,至于郭子仪、李光弼,那是我将来牵制李清地两枚棋子,一个小小地宫廷政变,还用不着他们。”

说着,他瞥了李璘一眼,见他欲言又止,知道他心里还未踏实,便笑了笑道:“父皇已经老迈,以风烛残年之身尚要站起来抗争,为的并不是那个帝位,而是想重新恢复我李氏江山,你是父皇选定地太子,在马嵬坡时我便给你说过,而这次政变主要就是倚仗父皇旧日的威望,让大臣们心甘情愿地来拥戴我们,所以必须要由父皇出面,父皇可以向你保证,一旦成功,将立刻让位于你。”

李隆基的保证使李璘的心定了下来,但他却不敢承认自己是担心这个,便急忙道:“儿臣没有这个想法,儿臣只是担心李清会不会借机反了李唐江山,自立为帝!”

“不会!”李隆基立刻否定了他的想法,“如果他真有心篡位,那在马嵬坡时就已经做了,可是他没有,我很了解他,他不是安禄山,他应该看得清形势,现在人心向唐,他若篡位,在道义上他就站不住脚,天下必然会群起攻之,他自己内部也会分裂,再者,他已经接受朝廷对其父的封赠,这其实就是在表态他不会行篡位之事,所以,这一点你尽管放心!”

第21章 仪陇小摊(一)第282章 阴招出手第305章 小规模战役第311章 矛盾激化第209章 假道灭虢第249章 科举案(十一)第366章 劝说李豫第166章 谁是卧底?第42章 风骤起(一)第197章 谋画第300章 石国遭遇第362章 马嵬坡(五)第334章 谋河西(中)第219章 大明寺偶遇第323章 安杨会第130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第265章 利用第164章 河西走廊的马匪第238章 清平调李翰林醉酒第68章 帘儿第193章 第一声春雷第162章 密会太子第355章 战争与阴谋(五)第263章 夜泊第177章 高仙芝的忠告第225章 和李林甫的妥协第310章 高仙芝升官第231章 安禄山的企第248章 科举案(十)第113章 林欲静而风不止第279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下)第200章 天宝五年的上元夜第268章 各逞心机第225章 和李林甫的妥协第277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上)第244章 科举案(六)第355章 战争与阴谋(五)第132章 水落石出第49章 暗流(一)第379章 两淮势力第256章 夜访第64章 杨家(三)第45章 冷刀子(二)第31章 开店(二)第223章 借刀杀人第239章 科举案(一)第366章 劝说李豫第63章 杨家(二)第220章 庆王之痛第33章 密谋第234章 朝会上的争夺(下)第90章 奉命入京第229章 崔翘的抉择第74章 绊脚石(二)第9章 以直报怨(一)第331章 述职结束后第178章 战争背后的战争第274章 必要的强硬第295章 对手第102章 帘儿的姐姐第93章 李林甫的烦恼第223章 借刀杀人第334章 谋河西(中)第119章 奇袭安西城第208章 暗流涌动第109章 李琳升官第181章 高原奇兵(三)第354章 战争与阴谋(四)第96章 四两拨千斤(上)第102章 帘儿的姐姐第147章 东宫案(一)第98章 四两拨千斤(下)第94章 又见故人第368章 宫中秘议第266章 线索第206章 盐铁使的人选第79章 黑帮老大第108章 南诏主导权第78章 捐钱募款(三)第385章 家国天下(五)第385章 家国天下(五)第159章 初见诗圣第123章 追杀南诏使团第316章 敌踪乍现第303章 局势逆转第124章 滇东遭遇战第131章 破局第216章 意外第259章 解谜(上)第172章 至关重要的一战第169章 匪首的把柄第261章 策划第187章 初遇安禄山第278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中)第289章 沙州夜话第217章 和亲事件第72章 上任首日(二)第285章 高力士的最后忠告第41章 初到成都(三)第117章 纯属误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