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请君入瓮

匹快骑风驰电掣般穿过树林、越过田埂、冲进了熙熙河东县会,这里控黄河漕运总水陆形胜,“扼天下之吭”,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河东军的主力也分布于此,郭子仪和李光弼率朔方军入河东,在此大败史思明的西路军后,李光弼率主力进攻河北,而郭子仪则留河东练兵,准备配合朝廷大军会攻洛阳,由于郭子仪手下大将分赴各地募兵练兵,渐渐地已各成势力,其中就以蒲州长孙全绪最为强盛,手下有兵三万余人。

长孙全绪是唐初望族长孙世家的嫡嗣,他年纪约五十岁,脸庞粗糙、黝黑,行事干脆利落,虽为世家子弟,但长年的军旅生涯又给他文儒之风增添了一种军人刚毅,但和所有曾拥有辉煌家族史的人一样,他太看重权势,抑或是先祖的辉煌给了他太多的压力,重振长孙世家就成了他一生最大的梦想,先祖长孙无忌的开国功臣他是做不了,但中兴之臣却是他现在看得见、也摸得着的目标,他的宝压在李豫的身上。

从将女儿送入宫中,他就在等待,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从女儿传来口信中他得到了皇帝的许诺,左相兼兵部尚书,在爵位上更给了他郡王的封号,他知道李豫没有骗他,右相是给李泌,这个他心里有数。

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动力,长孙全绪立刻配合鱼朝恩拉拢河东诸将,他的道理很简单,现在是安西派系当权,只有团结起来,才有实力和安西派抗衡,于是绕过郭子仪。以长孙全绪为首的河东派便成立了。

快骑在人口稠密的大街上奔驰,路上行人吓得连滚带爬向两边躲闪,这是八百里紧急军报,挡路者有罪,快骑如一阵狂风般冲到了州府衙门,现在军政一体,州事和军事都由长孙全绪说了算。

“报将军,朝廷大军已过陕州。这里还有潼关情报!”军士将两份情报送上。

“已经过陕州了,动作很快嘛!”

长孙全绪得意一笑,随即打开潼关的情报。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他的手有点颤抖,一纸简单地情报,竟开了三次才能打开。纸条上只有一句话:“潼关只有三千守军。且在修缮,城郭不全.

长孙全绪长长的出了一口气。他最担心的就是潼关,如果守军不让他进关。那他只有绕远道去陇右。那样时间上便耽误了,而且守陇右的田珍也未必让他平安通过。而现在潼关守军只有三千,且在修缮中,真的是老天助他,他仿佛已经看见了自己整军入长安城的盛况、仿佛看见了皇上泪眼朦胧地亲自来迎,长孙全绪再也克制不住心中的激动,‘腾!’地站起来,高声命道:“快!传令李抱玉、卫伯玉、张知节.|[.吐气的时候到了!”

陕州灵宝县,这里是北渡黄河最便利之地,河水缓和,两岸地势平坦,有利于大军集结,虽然天降大雪,但黄河还没有结冰,只是流速更加缓慢,这一日,一支大军正悄悄从东返回,在离黄河渡口还有三十里处停了下来,随即近百支斥候队被派出去,搜寻北岸地探子,这自然就是李清的大军,安庆绪不过是坟中枯骨,他一战便可剿灭,甚至李光弼一人便可,不值得他如此劳师动众去搞什么会战,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入夜,李清在数百人的簇拥下,立马在一座山岗前,风带着尖利地啸声从林梢划过,数百步外,黑沉沉的大河缓慢而凝重的流淌着,李清默默地注视着河面,再这样冷下去,黄河很快就要结冰了,但李清知道,长孙全绪心急如焚,他一天等不了,从他得到的情报,长孙全绪地大队人马正向灵宝北岸开来。

他举目向东边遥遥望去,从洛阳渡河地辛云也该到了,忽然,李清若有所感,在黑漆漆的夜空中他似乎看到了什么,“大将军,是火光!”一名亲兵遥指

对岸,李清也看清楚了,黄河北岸多出许多星星点点地火光,仿佛夏夜里的银河,星星点点,延绵数里。

“来了,终于来了!”李清冷冷一笑,他轻轻一摆手道:“大家回营,命斥候紧密观察渡江情况,一时一刻都要向我汇报!”

长孙全绪在等待各军集结蒲州地同时,也在大量调集渡船,他最担心潼关地修缮在他抵达前完成,或是已到洛阳的李清反应过来,增兵潼关。

河东各路人马集结起来也有十万之众,这是一个松散利益联盟,每个人都有自己地野心和目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入关控制朝廷,至于谁是最后的大赢家,那是以后之事,当务之急是要趁关中空虚拿下潼关。

十万人过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只要准备充份,一夜之间也能完成,长孙全绪征集了上百艘大大小小的民船,再加上水流平缓,他相信自己能一夜渡江。

“渡河!”火把很快便理顺成了长龙,

“长孙将军!”数十骑战马飞奔而至,当先一人是大将卫伯玉,他是在哥舒翰兵败后逃至河东,手下有一万余人,一直驻扎在汾州,虽然他也是随大队前来,但他感觉长孙全绪不管是决定还是行军都太急躁了些,就有点象当初的哥舒翰,很多细节问题都没有弄清楚便仓促渡河。

“长孙将军,我建议最好分头渡河,这样也好互相有个照应!”

“分

?”长孙全绪警惕地望了他一眼,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了,名义上自己是盟主,可事实上谁先进关中,谁就掌握的说话权。自己想掌大权。可他们也何尝不想呢?

想到此,长孙全绪干笑一声道:“兵贵神速,船就这么多,若分头渡河,岂不能耽误时间?卫将军着实多虑了!”

卫伯玉见长孙全绪不听,大急道:“可若是对岸有伏兵,中途击截。该如何是好?”

长孙全绪仰天哈哈大笑,半晌。他才摇摇头。略带一点讥讽道:“我看卫将军是被崔乾佑杀破胆了,我昨晚接到情报,李清大军已抵达洛阳。中途击截!你以为会是谁?崔乾佑死而复活了吗?”

“长孙全绪!”

卫伯玉地脸涨得通红。“你休要欺人太甚!”黑暗中看不清楚。但可以从他话气中听出恼怒之意,“你们去便是了。我自回汾州!”

长孙全绪坐在马上一动不动,一直等他掉转马头。才望着他的背影冷冷道:“皇上命我们全部进京。卫将军却敢抗旨不遵,莫不是看河东空虚。想做河东王不成?”

卫伯玉浑身一震。半晌。他才长叹一声道:“我卫伯玉一心为国,岂能让你这种小人中伤。既然你不听我劝,也由着你。我最后过江便是。”

说罢。他一拨马头,很快便消失在猎猎的火光中。长孙全绪一直待他背影消失,才冷冷笑道:“谅你也不敢有二心!”他一转身,马鞭直指南方,厉声喝道:“渡河!”

一队一队的士兵冲上渡船,有几艘大船已掉转船头,慢慢离开码头,黑暗中只听见桨片划水声,大船晃晃荡荡,向无边无际的黑雾中驶去。

船去船来,一直到东天空露出一丝青明之色,运兵才渐渐到了尾声,最后未过河地都是粮草辎重,十万大军密密麻麻排列在河岸上,寒风凛冽,冻得他们直打哆嗦。

长孙全绪寻到了刚刚过河地卫伯玉,大笑道:“卫将军,‘中途击截’,这是谁说的话?”

卫伯玉寒着脸却不理他,就在这时,对岸隐隐传来一些动静,原来整齐的火光忽然凌乱起来,随即熄灭了不少。

长孙全绪大吃一惊,他策马冲到河边,拼命向对岸看去,但雾气深沉,除了隐隐的火光,什么也看不见,他心里明白,一定是出了什么事!

‘难道是云梯太重,压塌了大船吗?不象!不象!’眼看对岸的火点越来越少,长孙全绪心急如焚,偏偏又得不到消息,忽然,对岸燃起一堆大火,火光冲天,在灰蒙蒙的雾中显得异常刺眼。

“长孙将军!赶快离开河岸,我们中埋伏了!”卫伯玉飞跑而来,跺脚大喊道:“这是袭击我们的粮草,但真正埋伏在我们这边!”

话音刚落,一名斥候狂奔而来,大声报道:“大将军,二里外有大军将我们包围,足有数十万人,东、西、南三面皆无路可走!”

长孙全绪呆住了,他忽然明白过来,李清东去不过是个幌子,他真正地目的是在收拾自己,这样说来,所谓潼关三千兵,城池修缮等等,都不过是个诱饵,引自己上当罢了。

他慢慢走到卫伯玉面前,满面羞惭道:“伯玉,悔不听你之言,这下可如何是好?”

“长孙将军不用担心,事情并不是你想地那样坏。”卫伯玉想了一想,沉声道:“我知道李清不会放过我们,本以为他会在我们渡河一半时截击,但没想到他还是放我们上岸,这就说明他无意消灭我们,恐怕只是想夺我们军权,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两条路可走。”

“卫将军请讲!”

“一条路就是体面地投降于他,将军权交出去,我们或许还能捞到一官半职,而另一条路嘛!”卫伯玉回头看了看被雾气笼罩地河水,叹了口气道:“刚才渡河时,我发现有些地方已经结了一层薄冰,如果运气好,再等两天,河面或许就能冻起来,那我们便可直接过河。”

长孙全绪抬头向东天望去,一抹霞光已经隐隐探出头,他不由苦笑一声,时令未到,怎么可能结得起冰,粮草还在对岸,不用说等两天。今天士兵们的早饭就已经没有着落了。

这时。远处一群士兵簇拥着一人快步走来,一名军士向长孙全绪禀报道:“将军,右相派人来了!”

说话间,李清的特使已经走来,只见他一副文官打扮,约三十余岁,步伐坚定。目光中透出自信,他上前施一礼道:“在下安西军判官韦应物。见过长孙将军!”

长孙全绪已经从紧张中平静下来。他亦拱手还礼道:“请问相国何在?”

韦应物回身一指远处道:“相国就在军营,命我来请长孙将军前去叙话!”

“这.帅。自己理应受他节制。但自己渡了河。已经和他撕破了脸,以他地心狠手辣。自己还能不能从他手里活着出来,他心中一阵紧张。回头偷偷望了一眼卫伯玉。向他投去求援地目光。

卫伯玉却上前一步道:“相国有令,长孙将军自当遵从。末将卫伯玉不才。也愿陪长孙将军前往!”

韦应物心中对卫伯玉暗暗赞叹一声。这才是个有见识地人,果断敢当。比这个优柔寡断的世家嫡子可强得多,相国命他们去晋见。就是给他们一次机会。难道他们还什么翻盘地可能吗?不过,韦应物也越来越佩服李清的手腕。不费一兵一卒,举手之间,便将整个河东军收入囊中。

“卫大将军过谦了,不过相国地意思,不仅是长孙将军一人,各军主

去见他。”他又回头对长孙全绪道:“相国请长孙系诸将一齐去参见!”

长孙全绪见李清对他与诸将之间地关系清清楚楚,只得叹口气应道:“好吧!我这就去请他们,随你一同去见相国!”

李清的大营就在两里外,除了辛云带走二万军从洛阳渡黄河去抄长孙全绪地后路外,李清足足带了二十余万大军来包围渡河的河东军,不过他并不打算消灭他民间地声望,事实上他也不需要动武,他是大唐右相,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大义在他这一边,他只须施加足够的压力,就完全能将这十万军收服。

此刻,李清的大帐内***通明,他正斜靠在软椅上看书,等待着韦应物地消息,忽然,帐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随即听见郭子仪焦急的声音,“快与我通报,我要立即见相国!”

“相国有令,今晚概不讨论军务!”亲兵冷冷地拒绝了他。

李清走到帐前笑道:“郭老将军可以特殊,请他进来吧!”

就算他不来,李清也要派人去请他,郭子仪是这次东征的副帅,但事实上,除了他地二万余人,李清地大军他压根就指挥不动,每日他只随大军行军,一句话也不多说,可到了洛阳,大军却又忽然掉头返回,弄得他心中十分迷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告诉他,直到得知河东军渡河,他才恍然大悟。

郭子仪匆匆走进大帐,劈头便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国真的就容不下河东十万儿郎吗?”

“郭老将军且勿激动,请坐下说话!”

李清微笑着将郭子仪让进大帐,拉来一把椅子请他坐下,郭子仪见他笑容平静,心中地激动也渐渐平息下来,他叹了一口气道:“希望相国能给老夫一个面子,放过河东军!”

李清默默地望着郭子仪,忽然道:“郭老将军可知我为何要亲自东征?”

郭子仪没有立即答话,攻打洛阳时他夺了自己的兵权,再利用相州之战夺取李光弼地兵权,这还猜不到吗?想虽这样想,但脸上却没有任何表露,只淡淡一笑道:“平息安禄山造反,一百步已经走了九十九步,最后一步相国自然要亲自督战,这是稳妥地做法,子仪也十分赞同。”

李清背着手走了几步,徐徐说道:“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当初新帝以皇太孙的身份封楚王、又准备立为储君,结果有三十三位亲王、郡王联名反对,数百名大臣群起抗议,现在被我拥立为帝,虽强势之下众人不敢言,可实际上人心不服啊!安禄山叛乱之初,先帝准各地方大员私募青壮,以抵抗叛军南下,可一旦叛乱平息,该放马南山、休养生息之际,这些手握兵权地地方重臣们还肯乖乖听话吗?我担心他们会以新帝得位不正为借口,各自拥立地方宗室,然后彼此兼并、争斗,而朝廷鞭长莫及,这样一来汉末乱势便重新再现,便是我大唐之祸了,或许郭老将军说我危言耸听,那远的田神功之流不说,就说河东这几员老将军的下属大将,若老将军单枪匹马去河东,他们还肯将兵权交给老将军吗?”

说到这里,李清微微笑道:“如果朝廷与他们矛盾激化,再生出什么李禄山、长孙禄山之人,郭老将军该如何自保?”

郭子仪有些坐立不安了,他知道李清的意思,当初他南下攻打洛阳,长孙全绪、张知节是他手下大将尚不肯跟随,而李抱玉、卫伯玉这些后来依附他的大将,耗费自己钱粮募兵,现在有了李清这个表率,他们又怎么可能轻易将兵交出,如果他们一旦拥兵自立,那就是形同造反,自己是河东主将,这用人不察的大罪便坐实了。

郭子仪在历史上手握军权而历几朝不倒,最后寿终正寝,这便是他为人圆滑、善于审时度势的缘故,朝廷危急,他便出来力挽狂澜,而一但乱势平息,他立刻交权回家,故深得帝王的信任,所以他儿子说出大逆不道之话,李豫也是一笑了之,并不在意,虽然现在的局势使他不再有出头之机,但他心术却没变。

就在这时,门外一名亲兵飞奔进来禀报,“大将军,韦判官将长孙全绪等人带来了。”

李清回头瞥了一眼郭子仪,淡淡一笑道:“请郭老将军劝劝自己属下吧!若他们肯随我去相州会战,我既往不咎,并论功行赏,可如果他们不肯.

说到此,李清目光忽然变得凛冽如刀,他冷冷道:“那我就以造反之罪,诛他们九族,十万河东军一个不留!”

至德元年十二月初,李清做了一个局,引河东军入关,他却在陕州灵宝设下埋伏,截断了河东军归路,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河东军诸将纷纷表态,愿跟随他东征安庆绪,至此,李豫最后的希望也被断绝,长安局势逐渐陷入了危急和动荡之中.

第275章 角力开始第306章 试探性的战斗第379章 两淮势力第77章 捐钱募款(二)第304章 发动政变第356章 战争与阴谋(六)第144章 高力士夜访李林甫(下)第95章 初见太子第135章 匕现——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诏内讧(上)第129章 人情翻覆似波澜第265章 利用第10章 以直报怨(二)第374章 满月酒第188章 李林甫的拉拢第252章 失意的酒楼第366章 劝说李豫第187章 初遇安禄山第139章 长安少年狂第202章 步步设局第321章 客栈疑云第232章 并不难断的家务事第251章 科举案(十三)第299章 帷幕拉开第86章 海家的把柄(三)第89章 困兽犹斗第255章 南诏女王(下)第318章 怛罗斯之战(上)第131章 破局第99章 二进宫第305章 小规模战役第220章 庆王之痛第280章 把柄第183章 李隆基的心机第219章 大明寺偶遇第279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下)第384章 家国天下(四)第354章 战争与阴谋(四)第3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三)第43章 风骤起(二)第174章 纳妾第374章 满月酒第49章 暗流(一)第370章 郭子仪的感动第169章 匪首的把柄第284章 利益之盟第159章 初见诗圣第380章 父子恩怨第230章 李隆基难断崔家事第240章 科举案(二)第153章 东宫案(七)第143章 高力士夜访李林甫(上)第20章 官司(四)第74章 绊脚石(二)第376章 兴庆宫的阴谋第57章 反击第206章 盐铁使的人选第183章 李隆基的心机第353章 战争与阴谋(三)第51章 暗流(三)第80章 黑帮老大(二)第54章 品牌效应第349章 清洗第274章 必要的强硬第65章 杨家(四)第152章 东宫案(六)第367章 募兵的真正用意第352章 战争与阴谋(二)第169章 匪首的把柄第126章 暗渡陈仓第191章 第一步棋第145章 王昌龄求助第355章 战争与阴谋(五)第48章 冷刀子(五)第115章 金盒之秘第159章 初见诗圣第127章 滇东收官第96章 四两拨千斤(上)第289章 沙州夜话第373章 偷梁换柱第285章 高力士的最后忠告第14章 祸起第342章 江山如棋(七)第100章 相亲(上)第280章 把柄第363章 马嵬坡(六)第39章 初到成都(一)第138章 返京第202章 步步设局第211章 南诏消息第35章 贵人(一)第161章 曲江流饮(下)第374章 满月酒第244章 科举案(六)第143章 高力士夜访李林甫(上)第52章 暗流(四)第276章 拉拢第383章 家国天下(二)第100章 相亲(上)第79章 黑帮老大第150章 东宫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