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父子恩怨

安,大明宫紫辰殿,李豫背着手在御书房里走来走去成一团,目光中的焦急和不安流露无遗。

李清离开长安已经半个月,按约定,长孙全绪早该到了,但至今音信皆无,也无法联系,使他心中既焦急又忐忑。

‘难道他们变卦了吗?难道嫌朕的封赏不够丰厚吗?或是半路上被李清伏击.都觉得站不住脚。

他叹了口气,长孙蓝玉又病倒了,他不忍让她出面去催问娘家,事到如今,也只能等待了,夜已经很深,李豫却没有丝毫睡意,只背着手来回踱步,门口的马英俊已经困顿不堪,腿在一阵阵发抖,只要软弱一分,他就会瘫成一团泥呼呼睡去。

火盆烧得很旺,忽然有火星迸起,爆出一串噼啪声,马英俊顿时发现了办法,他立刻退出房门命令小宦官们重新换火盆,趁这个机会,他倒在长凳上假寐片刻,可一倒下,他便呼呼睡着了。

就在马英俊睡着后没多久,一名宦官匆匆走进紫辰殿,他便是大宦官边令诚,自从上次觐见李豫后,李豫便交给他一个新的任务,到奉天去秘密训练新军,至于他的观军容使一职便暂时搁浅了。

边令诚有李豫颁发的金牌,虽然可随时进入紫辰殿,但进入大明宫却被羽林军阻拦,使他每次都还是要禀报,李豫颁发的金牌几乎无用,可今天却很奇怪,羽林军对边令诚视同无睹,任其进入大明宫。

边令诚满心疑惑地走进大明宫,他发现守卫宫殿的羽林军也明显少了。尤其是靠近紫辰殿这一段,更是只有五六个羽林军蹲在避风处,懒洋洋地打盹。

“难道李清不在,他们都变懒了不成?”

进了紫辰殿,小宦官告诉他,皇上还在御书房里处理政务,这边令诚心中感慨不已,如此勤政的皇上。连开元二十年的李隆基也比不上呢!

马英俊睡着了,不知道边令诚进入李豫的书房,从而也不知道李豫手中竟悄悄地握了一支军队。

“陛下。老奴训练了三千二百人,个个都忠心于皇上,奴才就擅自作主,将这支军队暂时取名为忠勇军。可随时为陛下效命!”

“真是辛苦你了!”

李豫克制住心中的狂喜。竭力在脸上只表露出一丝赞许地微笑,他慢慢走近边令诚。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叹道:“史书大臣皆说宦官不可重用,却没有哪个皇帝说不能用宦官。实在是因为在关键时候。最忠心朕的也只有你们这些家奴,他们只懂口诛笔伐。却哪里知道做皇帝的苦楚。”

边令诚感动得满脸泪水,伏在地上泣道:“老奴身有残疾,注定是皇上的奴才,只能老奴能力有限,只能尽绵薄之力相助皇上。”

“已经足够了!”李豫打断了他的话,“能有三千二百人,朕已经心满意足,什么时候朕一定要去看看属于朕的第一支军队,鼓舞他们的士气。”

李豫背着手走了两步,忽然仰天叹道:“只恨朕出不去啊!”

边令诚心中一动,急忙对李豫道:“老奴今天发现羽林军地防卫似乎减弱了很多,不仅不阻拦奴才进宫,也不再搜查,而且人数大大减少,或许皇上能有机会出去。”

这倒是件奇怪的事,李豫陷入了沉思,‘难道是羽林军内部出了什么问题不成?’但不管怎么说,对他的监视减弱,总是一件好事。

“皇上,李尚书有急事求见!”

马英俊揉着睡眼惺忪地眼睛慌慌张张赶来汇报,他踏进房间,一下子看见了边令诚,脸霎时变得惨白,僵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李豫的目光忽然变得阴冷起来,他从马英俊的目光里看到了刻骨的仇恨,他似乎明白了什么,长期宫内地生活使他对宫人之间地复杂关系多少有一点了解,显然,马英俊是在嫉妒边令诚被自己重用,有了嫉妒就会有阻止的手段,李豫地瞳孔渐渐收成一条缝,难道是他泄露了什么吗?

马英俊已经回过神,他一抬头,顿时被李豫阴冷的目光吓了一个激灵,不由自主向后退了一步,垂下头喃喃道:“陛下,李尚书有急事!”

“让他进来!”李豫一直盯着马英俊地背影消失,这才重重哼了一声,以后再慢慢收拾他,他低头看了看边令诚,不知怎地,他此时已经不想让李泌知道得太多,自从上次他们之间的矛盾爆发后,彼此之间那种融洽地师徒关系渐渐消失,取而代之成了尊卑分明的君臣关系,而且李豫对他也不再是无话不说,象现在边令诚私募兵一事,他就不打算告诉他。

“你先下去,今晚就留在宫中,不要让李尚书碰到了。”

边令诚迅速退下,片刻,李泌忧心忡忡地走进屋来,他不知道此刻李豫尚未休息,不过就是休息了,他也会将他叫起来,他刚刚听到了一点风声,李隆基的中风根本就是假的,不断有朝臣以探望的借口到兴庆宫去,既然不是探病,那是干什么?

形势已经变得异常严峻,如果再不及时想办法应付,那在李清回来之前,长安恐怕已经换了一个天。

李泌上前向李豫深施一礼道:“臣李泌参见陛下!”

“李尚书免礼!请坐下说话。”

“谢陛下!”变得如此客气,可这客气中距离却远了很多。

李豫瞥了他一眼,迟疑了一下,还是徐徐说道:“按正常路程长孙全绪在五天前便应该赶到长安,可至今也没有他的消息,朕实在是担忧,尚书认为会发生什么事?”

一直以来,他除了李泌之外就再无可依托之人,便是真正的孤家寡人,曾几时。他有了长孙家族这支外戚力量,便开始信心倍增,李泌在他眼中也变得不那么重要,可当长孙全绪渐渐变得不那么可靠之时,他又不得不重新倚重李泌。

“臣以为他们很可能是进不了潼关,然后再绕道陇右,从凤翔进关,臣下午已经派人赴潼关和凤翔打探消息。一有消息,臣会立即通知陛下。”

当初李泌并不赞成走长孙全绪这条路,但时移事易。太上皇的危机渐渐迫在眼前,长孙全绪若能带兵来,倒也能稳住大局,李泌便改变了心态。无论如何。李亨将儿子托付给自己,他又是自己的弟子。自己若不管他,那还有谁能帮他。

想到此。他尽量克制住心中的焦急。用轻描淡写

道:“陛下,臣刚刚听说太上皇并没有中风。有人臣府里出没,不知陛下可知道此事?”

“杀!”一队黑衣武士暴喝一声,并肩疾速前冲,在他们前面,立有四十列草人,每列草皆有十个,每个武士均迅疾无比地冲入自己地草人巷,他们几乎是脚不不停步,只见横刀凛冽、刀光闪闪,当武士们冲出草人巷时,他们身后均已是一片狼籍,刹那间,刀锋已经将二十个草人劈成碎片。

这时,跑上来一群庄丁重新立了四十列草人,一名彪形大汉一摆手,对近百名列队而站的黑衣冷冷道:“下一伍上!”

立刻又站出一队武士,他们手握横刀,目光冷漠地盯着草人,等待着队正的命令。

“好!”在一旁观战的永王李璘禁不住鼓起掌来,大声喝彩,在他身后,刘氏兄弟一左一右护卫着他,俨然已经成了他的贴身保镖,这些人就是刘氏兄弟招来的五百二十名河西斥候军,此时,在庄园许多空地上都在进行着类似的训练,有的用木剑互相搏击,有地在抛举着沉重的石锁。

李璘心中几乎要乐开了花,这五百多人简直就是老天送他的登基大礼,个个武艺高强,杀气凌人,他曾做过一次残酷地试验,随意在指了其中一名士兵和十名奴隶真刀真枪对战,结果只在片刻时间内,这名士兵便杀死六人,杀伤三人,另一人竟被吓晕过去,而这名士兵身上挨了三刀,却象没事似的走回队列。

这次试验使李璘无比震惊,却又兴奋异常,有了这五百人,自己何愁大事不成?

这是一匹快马由远而至,马上是他府上的一名家人,他跳下马,飞跑到李璘禀报道:“兴庆宫刚刚传来消息,命殿下晚上戌时正务必赶到兴庆宫!”

李璘看了看天色,此时已是下午,阳光西射,他必须得回去了,他拍了拍手,站起身对刘四郎道:“传我的命令,每个弟兄赏五贯钱!”

李隆基地部署依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按照他地计划,先是皇亲国戚、然后是老臣、再其次便是一些手握重权的新臣,在他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臣,以他四十年地积威,没有谁敢拒绝于他,六部、九卿、五寺、御史台,他逐一收复,就连李清的亲信左相第五琦也态度暧昧,不敢说‘不’字。

但李隆基始终发愁地是军权,他派人去陇右和河西,企图将大将田珍和白孝德地军队收归己有,但两人却以防备吐蕃寇边为由,口头上表示愿支持他,却又不肯派兵来助,这使他无可奈何,好在老将陈玄礼收了数千从前的羽林军,才勉强使他手上有了一点可用之兵。

此刻,这位大唐太上皇正独自呆在静室,谋划他地下一步计划。

“陛下!永王殿下在外求见。”

宦官骆奉仙小心翼翼地在门口禀报,他是高力士的继承者,自马嵬坡事变后,高力士的身体一下子垮了,背已经完全直不起来,仿佛被人将腰椎打折一般,李隆基早就看不惯他老虾般的模样,便命他回家养病,不准他再来兴庆宫,这位曾权倾一时的大宦官,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中唐的政治舞台上。

“让他进来!”李隆基将笔放下,把一册厚厚的效忠书收了起来,在谋划之初,他不知道此事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出于保护自己的考虑,他便将永王推在前面,随着愿拥戴他复位的臣子越来越多,他最初的想法渐渐有了改变,他已经不再需要永王。

“父皇,你找我吗?”李璘轻手轻脚走进静室,惟恐惊扰了李隆基的宁静。

“坐吧!”李隆基指了指一旁的空位,命他坐下,这些日子他威严日盛,已渐渐恢复了往日的气度,所来见他的臣子无不三叩九拜,口称陛下,他也怡然接受。

李璘诚惶诚恐地坐了,大气也不敢出,李隆基瞥了他一眼问道:“我听说你这段时间常去庄园,这是为何?”

李璘急忙起身答道:“儿臣募了几百个壮丁,正在日夜操练,顾而常去庄园。”

李隆基眼皮一垂,冷冷道:“募壮丁本来不错,但你几百个壮丁也无济于事,此事你以后就不要再过问了,我已安排好了一切,你再插手恐怕会坏我大事。”

俨如一盆寒水从头淋到脚,李璘的身子顿时僵直了,他听懂了父皇的意思,当初信誓旦旦扶他上位,难道已经不作数了吗?

李璘急了起来,事关他切身利益,他再也顾不得父子之礼、君臣之别,霍地站起身来,高声嚷道:“父皇不是说由我来取代李豫吗?”

“放肆!”李隆基怒喝一声,厉声斥道:“你竟胆敢对父皇这样说话,亏我还没把大位拿到手,否则你还不把我杀了!”

“儿臣不敢!儿臣不敢!”李璘吓得‘扑通!’跪倒在地,连连叩头不停,李隆基目光冷漠地望着他,半晌才冷冷道:“你去吧!没有我的命令,你不得再踏进兴庆宫一步!”

“父皇!儿臣知错了,饶了我吧!”李璘悔恨到了极点,他只因说错一句话,现在不但皇位没有,恐怕连太子之位也丢了,他跪着向前爬了几步,道:“孩子对父皇一向忠心耿耿,从不敢有非分之想,适才是一时糊涂,求父皇饶我一次吧!”

“一时糊涂?”李隆基轻轻摇了摇头,冷笑一声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到今天我才算看透你,那个位子对于你可比什么父子之情重得多,以前算我什么也没说,从今以后,我不想再看见你!”

说罢,李隆基拔腿便走,李璘急忙抓住父亲后背的衣襟,泪水狂涌而出,他大声哭泣道:“父皇!饶儿臣一次吧!儿臣知错了.

‘刷!’地一声裂帛声响,李隆基的衣襟被撕裂了,他猛然站住,慢慢回头看了李璘一眼,只见他脸色煞白,手拿半幅衣襟浑身颤抖着,眼中尽露惊恐之色。

“好!好!好!”璘的簇拥下扬长而去,气流回旋,灯苗‘噗!’地一下灭了,将李璘一人丢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

第293章 艰难的行军第108章 南诏主导权第5章 上元夜(一)第334章 谋河西(中)第214章 扬州立威第104章 初见李隆基(下)第51章 暗流(三)第122章 唐朝特使第60章 兄弟阋墙第42章 风骤起(一)第144章 高力士夜访李林甫(下)第85章 海家的把柄(二)第113章 林欲静而风不止第358章 马嵬坡(一)第154章 东宫案(八)第230章 李隆基难断崔家事第350章 勒索第39章 初到成都(一)第141章 君臣共商西南事第18章 下 官司(二)第280章 把柄第321章 客栈疑云第303章 局势逆转第302章 外交的背后第341章 江山如棋(六)第263章 夜泊第354章 战争与阴谋(四)第101章 相亲(下)第305章 小规模战役第2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二)第338章 江山如棋(三)第158章 崔夫人的眼光(下)第149章 东宫案(三)第157章 崔夫人的眼光(上)第360章 马嵬坡(三)第310章 高仙芝升官第3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三)第345章 江山如棋(十)第106章 南诏风起第334章 谋河西(中)第268章 各逞心机第1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一)第384章 家国天下(四)第210章 寻第326章 多管闲事第73章 除恶(一)第193章 第一声春雷第358章 马嵬坡(一)第376章 兴庆宫的阴谋第121章 美女与阴谋第354章 战争与阴谋(四)第216章 意外第349章 清洗第181章 高原奇兵(三)第364章 马嵬坡(七)第39章 初到成都(一)第50章 暗流(二)第159章 初见诗圣第97章 四两拨千斤(中)第373章 偷梁换柱第376章 兴庆宫的阴谋第128章 风云聚会第257章 一枚金丸第21章 仪陇小摊(一)第59章 挖墙角一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决策第143章 高力士夜访李林甫(上)第386章 家国天下(六)第233章 朝会上的争夺(上)第329章 宫里的消息第244章 科举案(六)第74章 绊脚石(二)第253章 荐官第352章 战争与阴谋(二)第213章 前夜第171章 奇袭吐蕃军第66章 归程第114章 成亲第229章 崔翘的抉择第374章 满月酒第331章 述职结束后第193章 第一声春雷第134章 图穷第383章 家国天下(二)第310章 高仙芝升官第238章 清平调李翰林醉酒第292章 大国的决策第85章 海家的把柄(二)第191章 第一步棋第237章 赏牡丹贵妃思曲第104章 初见李隆基(下)第346章 江山如棋(十一)第39章 初到成都(一)第247章 科举案(九)第165章 豆卢军的秘密第47章 冷刀子(四)第53章 暗流(五)第231章 安禄山的企第14章 祸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