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诏主蒙照源竟能当众作法,惊雷滚滚,顿时就被震住了。
当听清诏主的意思,只有愿意跟他走,才能得到食物的时候,人们不得不认真掂量。
早就听说,南蛮是不懂文明,不知礼仪的蛮荒之地,跟原始人差不了多少。
到那种地方,还让人活不活?
不能为了得到眼前的一粥一饭,而把自己的一生给葬送了。
因此,大部分人就这样散去了。
不愿散去的人,不是不怕那蛮荒之地,而是因为,真的走投无路了。
好死不如赖活着嘛。
也有的想,先把肚子捞饱,再开溜不迟。
通过拾柴,烧篝火,做荞粑粑,加上诏主说“我们是一家人,要互相关心”的话。
这些想吃饱就开溜的人,也想再看看又作决定。
上路了,诏主和兵士们全都下了马,让给老弱病残。
这些人深受感动,觉得这南蛮也是仁义之邦,渐渐打消了开溜的念头。
“连给皇上的贡品,都用来救济灾民,这种事,谁能做得到?”
“就是,跟他走,不会错。”
“我们这一回,算是磕头碰着天了。”
照源听了王阿狗的叙说,觉得这一次不去见大唐皇帝的决定,是正确的。
走了一会,王张氏的肚子大疼起来。
瓦是男:“诏主,王张氏怕是要生了。”
照源举目一看,山嘴子背后,有一个守地的窝棚。
他急忙叫来梅梅、芹芹,与瓦是男一道,搀扶着王张氏赶往那守地窝棚。
他又叫两个兵士,把驮着伙食驮子的马,牵到守地窝棚去:“你们立马烧好热水,急用。”
到了守地窝棚,照源让大伙开稍。
灾民们跟着走了几天,知道开稍是什么意思,也知道开稍要做的事。
灾民都是平原人,第一次品尝荞粑粑,第一次用荞粑粑蘸蜂蜜,第一次吃到核桃。
这些给大唐皇帝的贡品,成了他们这些天的日常食物。
难怪有灾民议论:“跟着诏主,我们也当几天大唐皇帝。”
人是铁,饭是钢。灾民们吃了几天饱饭,精神多了。
年轻的男子忙着去找柴,上点年纪的帮着照看马匹,女人们和荞面做粑粑。
一片欢声笑语,照源看在眼中,喜在心里。
他想:“我这一回替大唐皇帝分了忧,下一回见了大唐皇帝,就有我说的了。”
他走进人群中,人们争相与他打招呼,和他攀谈。
老郑嘴不歇地翻译着。
几天的交流,照源基本了解灾民的情况。
虽然各家各户的灾难不一样,可是,基本的求生愿望是一样的。
他们来自各地,大多数是耕田种地的农民,也有赔了血本的生意人。
还有一些手艺人,如鞋匠、裁缝、纸扎匠、烧瓦匠、铁匠、补锅匠等等。
三教九流,各色各样,什么人都有。
虽说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可是,大家都无法生存了,手艺再好,也派不上用场了。
照源心中有底了:“没想到,这一回,大唐皇帝没见着,却让我带回来这么多能工巧匠。
我一定要他们帮我振兴祖业。”
他已经想好了安置这批灾民的方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