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高丽生乱

随着阵阵秋风的吹拂,原本翠绿飞柳叶儿也渐渐变黄了,一片片柳叶如刀,纷纷落下,独留下光秃秃的枝条儿在秋风之中萧瑟的舞动着。

柳树上嘶鸣的寒蝉发出最后的凄婉鸣声,似乎知道自己的生命将走到尽头。

每当张允文行经在长安的大街小巷之中,看着往来如织的人群,看着青砖黑瓦,朱门高阙,不知不觉竟然有一种不真切感。

屈指算算,如今自己已经三十好几了,虽然在朝中大臣中算得上年轻的,但是,一股冯唐易老的感怀还是在心头萦绕久久不能散去。

不光是他,环视整个朝堂上下,被无情的岁月催磨的朝中大臣又何其之多。房玄龄已经数次乞骸骨,希望从相位之上退下来,原本就是风烛残年的萧瑀等老人更是少来朝堂,卧在家中颐养天年。就连自己的师傅尉迟恭,也是鬓发如雪,皱纹遍生。年轻时征战伤了身子,如今也闭门修养。出了大臣,李世民也日渐露出老态来。当初那位在洛阳城外纵横厮杀,呼啸河南的秦王,在多年的养尊处优之后,小肚腩已经鼓起了,整个人的身体也没有以前壮实了。

一切的一切都表明,如今的大唐,已经处在一种新老交替的时代。

李治入主东宫之后,表现得还不错,每天循规蹈矩,处理起政事来也是有模有样的。这让李世民和众大臣颇感欣慰。

张允文也在东宫里边挂了个正三品的太子宾客的职位,但每日只是去应个卯,很少管李治的具体事情。饶是如此,这李治还是经常拉着张允文,同他谈论这入主东宫之后遇到的事情,带着丝丝兴奋和惘然。

张允文知道,这李治从一个不受人重视的皇子成为这个庞大帝国未来的统治者,其中的心理转变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实现的。

发生在初夏的那一场夺嫡之争,最终还是以李治的胜出而告终。这恐怕是李承乾、李泰想象不到的吧!原本二人一直以对方作为对手,为打击对手,无所不用其极熟料最后,却被李治捡了个便宜,这倒还真是应和了老子的那句话:“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李泰被解除了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将军三个职位,就连爵位也降成了东莱郡王。其帐下诸客,除了杜楚客等人之外,余者皆迁岭南。

至于李承乾,这位前太子被迁谪去了黔中,以庶人的身份。

随着这两人的离开,原本的东宫势力和魏王府势力也渐渐消散了。依附于二人的官员贬的贬,外放的外放,一些年纪大的官员自己上表乞骸骨。

而这些人空出来的位置,很多留给了李治。不久之后,想必李治会提拔上来一批自己的人吧!

待京师之中渐渐平静的时候,张允文却是受到了一份关于高句丽的情报。

高句丽国内,自渊盖苏文总揽高句丽军国大事之后,以武力压服高藏王和群臣百官,几乎将偌大的高句丽弄成了他一人的天下,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冕之王。

然而,这渊盖苏文并不满足于现状,反而大力的整顿军备,招募士卒。营州都督张俭多次抓到了那些秘密进入大唐地界购买武器的高句丽人。面对这些人,张俭毫不手软,见一个杀一个,却遏制不住这种势头,也消灭不了那些商人贪利之心。

根据从高句丽传来的情报,这渊盖苏文已经开始将大军往南调遣了。

当张允文看到这份情报时,不由微微沉吟了一下,这高句丽攻打新罗,新罗向大唐求救,正是李世民亲征高丽的直接原因。看来一场大规模战争又要开始了。

当张允文将这份情报告知李世民时,李世民面色阴沉的沉默片刻,接着蓦地大声笑了起来。

“哈哈,这渊盖苏文竟然准备对新罗动手!那新罗之主定会向我大唐求救,到时候,我大唐天兵便可兵出营州,夺回辽东之地,踏平平壤,灭了高丽,一雪我中华之耻!”

张允文听了这话,默默不语。前隋炀帝三征高丽,折兵百万,无数汉家儿郎埋骨辽东,这段历史,后人每每思来,让人嗟叹不已。炀帝之后,高祖之时,中原尚战乱,难以抽身以报雠仇。贞观初年,大唐四境不宁,而彼时高丽荣留王尚且恭顺,李世民一来忙于戡平四夷,二来实在找不到借口对高丽一战。三来高丽亦为一方大国,穷国之兵,逾五十万,要和这样一个国家打仗,须得准备数年。

如今,经过一次次战争,一场场打仗,大唐北面的草原之上,薛延陀实力不足为惧了,草原之上再没有出现像东突厥那般强大帝国和部落了。大唐南边,一直以来便很宁静。值得一提的是,当岭南的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首领相继去世之后,李世民便直接从长安委派刺史、县令等地方官吏,直接将岭南掌控自己手中,而不是原先的那样经由大首领推荐,朝廷在加以任命的方式。大唐西面,吐谷浑国力衰弱,吐蕃内战难解,剩下的只有一个西域。不过当郭孝恪任西域都护之后,在他的带领之下,安西都护府开始了扩张的步伐,几千长征健儿,纵横西域,打得西域各国纷纷俯首。而西突厥那位新任的可汗对待大唐颇为恭顺,所以,西域无忧。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送上门来,李世民怎么可能不动心?

沉吟片刻,李世民说道:“如今高丽不过是在做战前准备,离真正开战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我大**队亦需要准备一下。另外,允文啊,那高丽新罗的局势,你还是要继续关注一下。同时将调查院的重心转移到高丽新罗,还有百济身上。朕希望能在以后出战高丽的时候,得到详细的情报!”

张允文拱手一揖:“喏!”

这高丽往南集结大军的消息很快便在朝中传开了。朝中大臣没有一人对这高丽有着一丝好感,所以,不少的人上书建议李世民发出诏书,责问高丽。

听道这个建议,李世民冷冷一笑:“那高丽距我大唐,万里之遥,这诏书一下,他渊盖苏文置之不理,又当如何?”

那提出建议之臣顿时哑口无言,难道继续发诏书责问?

而那太常丞邓素则是提出于怀远镇增戍兵以威逼高丽,李世民道:“孟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从来没有听说过增加一两百戍兵便可威绝域!”

邓素闻言,也是讪讪而退。

李世民站起身来,朗声道:“朕当拟诏,以警高丽,若是不服,则兴兵伐之!”

众大臣闻言,互相对望一眼,一些人眼中闪烁的是兴奋的光芒,另一些人眼中则充满了担忧。

第154章 好久不见第127章 奚族第97章 贞观第114章 跑步第321章 满月之庆第269章 引蛇出洞第502章 半日闲第426章 白袍小将第75章 留在长安第205章 姑嫂第317章 宪兵第126章 狼王第309章 李治第102章 营救人质第82章 房杜第146章 正月第356章 太子之邀第148章 军备第225章 献俘太庙第285章 余波第368章 雷法辨人第252章 宴会第120章 回京第375章 称心之死第250章 苏定方拜师第444章 班师回国第326章 胡姬酒肆第15章 夜袭第510章 十年第343章 麴文泰之死第487章 往事第480章 走亲访友第267章 铁血平乱第144章 岁末第412章 应对之策第72章 中毒第130章 归附第418章 林间鬼魅第297章 风疾第354章 事情败露第118章 打了二舅子第146章 正月第192章 功成第379章 东狩洛阳第222章 罢兵第330章 天子之怒第199章 漠北第108章 长安城的公子们第255章 蜀王李恪第391章 搜集情报第152章 成亲第56章 带小孩真累第243章 威慑第146章 正月第448章 清河见闻(三)第302章 愤怒第467章 兵发巩县第347章 吐蕃未来第422章 三城同破第249章 招新第32章 马镫、马鞍和马掌第70章 韩氏姐妹第430章 离城而去第63章 围猎第168章 张允文的工作第367章 皇后断案第176章 大漠第428章 天空海阔第150章 天威将军与征远将军第32章 马镫、马鞍和马掌第309章 李治第313章 定局第168章 张允文的工作第96章 流水线计划第186章 世家第399章 李泰遇刺第3章 张文济第242章 狩猎第329章 杀出重围第382章 奇特的战术第497章 李治的烦恼第204章 定襄城第60章 李建成的决断第155章 突利第152章 成亲第359章 承天门外第352章 胆大包天第101章 尽灭第145章 太学生第490章 清查账目第314章 高阳第314章 高阳第450章 返回长安第3章 张文济第495章 前程第257章 生了第194章 烽火起第42章 秦王回来了第288章 密谈第83章 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