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成立科举筹备小组

一番讨论以后,《科举考试手册》的初审在礼部绝大多数人的支持下通过。

当然,这里面少不了杨帆的强硬态度。

既然孔颖达几位士林中的大儒都已经表示明确的支持。

杨帆趁热打铁,马不停蹄进宫进行奏报。

此时,李二陛下正与长孙无忌这几位朝中大臣在政事堂开会,倒也省了杨帆不少事。

在众人仔细浏览《科考试手册》以后,心头无不感叹,杨帆这小子果然有大才。

《科举考试手册》提出的方桉无疑是最稳妥的。

不仅能够安抚世家门阀,又给平民百姓和寒门士子的崛起留下了机会,简直是一举两得。

不过,魏征皱着眉头沉吟了半晌后,不解的问道:“此方桉细节近乎完美,即便有一两处不符合实际,也可以在筹备过程中进行调整。”

“可这里面我有一事不明,为何要单独增设杂学的教育和科举考试?”

“其他杂学倒也罢了,商道乃是小道,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啊!”

杨帆眯了眯眼睛,努力想着对策,根本没料到第一个提出疑问的会是这个又臭又硬的老顽固。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以及古人独尊儒学的思想根深蒂固,想让这些老顽固接受商道这种“低贱”之道,实在是很困难。

在这些人面前,杨帆的官位和资历就显得底气弱了很多,还真有些发愁。

毕竟,百家学说除了在战国时期曾有百花争鸣的景象,之后再也没有绚烂的时期。

随着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其余的百家学说更是被打入了谷底。

即使是在战国时期得到绚烂发展的法家、儒家、墨家,最后也只能沦落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墨家以“穷兵黩武”为统治者所不喜。

法家以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为理念,如今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本意。

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

这就足以见得法家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

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但是如今的法家学说也只不过是阉割版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这些思想根本不能体现。

因为皇权、世家、勋贵,这些人往往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

如今法家学说已经伦落于统治者管理百姓的工具。

配合阉割版儒家学说为统治者披上了仁德的外衣,故“以儒为表,以法治国”便最受统治者的欢迎。

而对于商道,可以说,在华夏这块土地上,在整个封建社会历程,

从来就没有重视过。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其实杨帆也不知道根源,但他认为这不仅仅是独尊儒学这么简单的原因。

或许可以归结为大多商人重利为世人说不喜……

可这样也说不通,要知道,即使其他杂学也很不受待见,但还是有很多成功桉例的。

整个封建社会,医学大师、农学大师不说随处可见,但还是有不少的,唯独古代的“企业家”却罕有留名者。

在杨帆看来,出现这种结果其实跟封建社会的眼界和偏见有关。

科举考试只考四书五经,大家当然都争先恐后地学习四书五经,学习的是满口仁义道德的圣人之道。

对于商道这些小道当然是瞧不起。

杨帆之所以敢于将商学加入到科举考试的科目里,自然要打好腹稿应对疑问。

儒家子弟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臭毛病可不是学了八股文之后才有的。

因为儒家学说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是受到了阉割版的‘圣人’思想影响的结果。

如今杨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商学(经济学)纳入科举考试的一部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在杨帆看来,即便不能将商学作为科举的主科之一,亦要将之添加进去,让天下百姓意识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于是杨帆反问道:“请问魏老,你说我们大唐是否只需要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才?是否读圣贤书的人都能忠君爱国?”

没料到杨帆会如此反问,魏征略一沉吟,说道:“不可否认,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贡献,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读圣贤书者,大多属于忠君爱国的青年才俊。”

似乎早已料到魏征会如此回答,杨帆笑着问道:“既然读圣贤书者并不一定都是忠君爱国之辈,若我们只在乎四书五经这种高大上的东西,从而忽略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小道,岂不是有失偏颇?”

“更何况,若忠君爱国的先决条件便是必须学习四书五经儒家典籍,那岂不是有悖于平等、仁爱、包容的圣人之道?”

“而且魏老也说了,科举考试的目的是选拔忠君爱国的年轻才俊,但只读圣贤书的年轻才俊并一定能治理好国家,我们何不让一些‘杂学小道’为帝国效力。”

这番话让众人震撼不已!

因为这是他们一直都不敢想象的,已经颠覆了大家的认知。

长孙无忌顿时插话道:“忠义侯,你年轻见识少,考虑不周也理所当然。”

“学习四书五经不一定忠君爱国,但是不学习四书五经大抵都不知何为忠君报国。”

“所以,我认为以四书五经儒家典籍为考试的主要方向,方才是重中之重。”

“至于商道,实乃低贱小道,根本难登大雅之堂,怎可与圣贤之道并列,忠义侯应当分清主次,莫要误入歧途、强言狡辩才好。”

长孙无忌笑吟吟的样子,一副长者教训后辈的姿态,嘴里说出的话却暗藏陷阱。

杨帆只是提议让杂学参与到科举考试当中,并没有说占的份额与四书五经相当。

可这老狐狸却故意说成与四书五经这些圣贤之道并列,根本就是让杨帆得罪天下所有的儒家子弟!

魏征笑而不语,看着杨帆如何反驳。

李二陛下则老神在在,似乎根本没有在意众人的争论……

对于长孙无忌故意挖的陷阱,杨帆当然也能够看出来,于是一本正经的说道:

“赵国公年纪大了,果真老眼昏花,难怪总喜欢以前辈的语气教训他人。”

“不过,这里是政事堂,现在商议的是大唐延续千秋万代的国家大事,虽然某一向敬重赵国公,但还请赵国公注意场合。”

“某作为礼部尚书,请赵国公以同僚身份互相探讨,若以年龄大小论阅历欺压后进,未免不够大气,乌龟王八能活千年,难道赵国公还要像它们请教乎?”

如同吃了枪药一般的凌利反击,直接让众人傻眼了!

杨帆这家伙简直不讲武德。

虽然长孙无忌有故意设陷阱的意思,但哪有这样比喻人的?

长孙无忌也是愣了一下,随即脸都变绿了,顿时大怒道:“忠义侯,你不仅不懂得谦逊为何物,也不懂得尊重长辈,不配为人子尔?”

被杨帆义正辞严的指桑骂槐,任谁都忍耐不了。

更何况长孙无忌一直高高在上,哪曾受到如此委屈?

其实这话杨帆说出口后,也有些后悔了!

毕竟这可是当面揭了对方的面皮,可谁让这家伙又想给自己挖坑呢!

刚刚在礼部,才被长孙冲不断刁难,当然把气一起撒到了长孙无忌的头上。

更何况,自从与长孙无垢发生了不清不楚的关系,杨帆自然而然认为自己与长孙无忌是平辈。

对于长孙无忌长辈训晚辈的姿态,自然是更加看不惯。

不过,想要让杨帆认错是不可能的。

于是只能装疯卖傻委屈地道:“赵国公说的是哪里话,我哪里不尊重您了,我说的是事实,难道你比王八还活得还长不成?若真是这样,我愿意道歉。”

李二陛下对于杨帆如此耍无赖的行径,只能无奈的抚着额头喝斥:“忠义侯,此乃朝廷重地,岂容你胡乱撒野,还不赶紧道歉。”

这混小子哪像是一个当官的,简直就是一个混混做派。

也不知怎么回事,杨帆为何跟长孙无忌的关系会如此紧张,一见面就掐架。

这里是政事堂,这么多重臣在场,却是一点面子都不给,完全将长孙无忌往死里得罪,实在太不明智了。

作为皇帝,李二陛下总不能放任不管。

长孙无忌噗嗤噗嗤喘着粗气,忿忿的看着杨帆,却不知如何回答。

不过,他更想看看,皇帝都发脾气了,杨帆这小子怎么应对!

杨帆露出委屈的模样儿,说道:“陛下,微臣冤枉啊!”

“赵国公作为吏部尚书,作为百官之典范,可他不仅不提携后进,反而故意想让微臣受到天下儒家学子攻讦,破坏科举改革,动摇帝国的根基,岂是长者所为?”

“再说,赵国公也说了,微臣年纪小,不懂事,即使刚刚说错了话也情有可原……”

一番话说罢,在座各人神情各异,甚至有些哭笑不得,俱是一脸古怪的看着杨帆。

这小子真是胡搅蛮缠,直接推到了年纪小身上,长孙无忌又能说什么?

更何况,长孙无忌刚刚才说杨帆年纪小阅历浅来着。

房玄龄微微抬起眼皮,似乎首次认识杨帆一般。

杨帆这小子虽说冲动了些,但真没想到天生是一个混官场的料儿,脸皮够厚!

难缠程度比程咬金那老家伙有过之而无不及。

瞧瞧这话说的,不仅明目张胆的骂了老狐狸长孙无忌,而且让长孙无忌无从反驳,实在太牛逼了。

房玄龄与魏征对视一眼,彼此心意相通——杨帆这小子在官场上大有作为啊!

见此猜景,李二陛下心中苦笑不已。

杨帆这个混小子,怎地专门跟长孙家作对?

不仅是长孙无忌,便是长孙冲也被杨帆打了几次。

李二陛下可不认为是长孙无忌故意针对,似乎是因为杨帆与长孙冲的冲突而引起的。

难道是因为……

李二陛下下心头咯噔一声,忽地想起坊间的传言,甚至想起了杨帆《爱莲说》这首诗词。

难不成这小子真的看上了自己的女儿长乐公主不成?

但这小子胆也太肥了吧?

高阳公主都还没娶进门,如今又想看着锅里的,简直是找死!

李二陛下恶狠狠的盯着杨帆,好像只要杨帆有一点苗头,定然会把这小子乱刀砍死。

可惜李二再英明神武也不知道,杨帆此刻心心念念的并不是长乐公主……

杨帆的这通狡辩,长孙无忌却是差点气得眼珠子都快瞪了出来。

这个混蛋实在太不要脸了,哪里有朝廷三品大官的模样,简直比街边的混混还要不如。

再怎么说,杨帆好歹也是个侯爵,又是礼部尚书,怎能如此无耻?

即使长孙无忌气得不行,却也不想跟杨帆胡搅蛮缠。

“既然忠义侯知道自己年纪小不懂事,那就要谨言慎行、知错就改。”

“此地乃军国重地,实乃帝国中枢,请谨言慎行,勿要说那些市井之语凭白惹人笑话!”

杨帆瘪了瘪嘴,说道“多谢赵国公教诲,某定当谨记您的教诲,瑾言慎行、严于律己。”

“不过说你老了,你还真得承认,在下已经强调过,之所以让商学也加入科举考试行列,其实就是因为帝国需要尔!”

“啪……”

话音未落,便见到长孙无忌气呼呼的站起来,一巴掌拍在了桉桌上。

这个杨帆简直欺人太甚了!

东一个老了西一个老了,长孙无忌差点气炸了!

可是又能怎么办?

打又打不过,骂又骂不赢,只能求助似的看向李二陛下。

李二陛下无奈的训斥:“你这小子眼里还有没有长幼之分?还不赶紧向赵国公道歉?”

杨帆赶紧诚徨诚恐说道:“微臣不敢!”简直一副欠揍的样子模样。

李二陛下气得吹胡子瞪眼,正想破口大骂之时, 房玄龄却解围道:“忠义侯,你还是说说,假若让那些杂学学子参加科举考试,那科举改革该如何推进,如此多的官员该如何安置?”

杨帆笑着解释:“房相,这你就不用担心了,此次科举只是增设杂学作为科举考试的项目,而且杂学属于专门分类,并不会占用官员名额,只需要给一个与官员相当的名誉即可。”

“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那才是最合理的。”

“而对于科举考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那更简单,因为我准备筹建一个‘科举改革领导小组’,共九人。”

“若推进科举改革有争执不下之事便可投票决定,所以问题不大。”

“只要遇到难以抉择之事大家采取民主之法,少数服从多数即可。”

魏征感叹道:“这法子真好,省得有那委实难以抉择之事,要相互扯皮互相推诿误了正事,若是能将此法推行到各部衙门,想来必定能使得办事效率大大提升,真妙!”

“魏相果然见多识广,在下佩服!”杨帆毫不吝啬的赞扬,更让长孙无忌气愤不已。

这也太区别对待了!

第七百四十三章李泰的幽怨第六百一十三章纠葛第四百三十二章 脑筋急转弯整治无赖第八十二章 宿命相遇第二百四十八章忍功了得第三十章 遇到棒槌亲王也怂第六百三十四章破釜沉舟第六百八十六章末路第六百七十章石见银旷第五百九十一章简在帝心第三百九十三章 抓捕第四百二十二章 下马威第二百三十六章 女中豪杰第四百七十四章枪杆子里出政权第五章 武照=武则天第七百一十九章让人摸不透的杨帆第四百三十四章 事成第五十七章六根清净第一百五十四章 朝议争锋(上)第五百一十五章 邀约第六百三十七章官场三味第五百二十四章针对第一百二十一章 穷衙门过大年第二百零一章威逼利诱第二百五十六章 自己女人自己疼第三十章 遇到棒槌亲王也怂第六百三十九章深陷险地第三百零七章 意外收获第七百四十五章阳谋第六百七十二章实力碾压第六百一十八章上贡第四百零六章 皇帝也憋屈第七百章狗咬狗第三百三十七章 理想第一百零二 雄心再起第四百九十三章各方反应第六百七十七章闲乐第三百零六章大军开拔第七百七十章震撼第一十一章 程咬金第二百六十六章纠缠不休第五百六十四章大喜之日第七百五十八章赔本买卖?第五百六十七章我也要当新娘第二百四十七章中看不中用第二百八十六章再次拒绝第五百五十六章告状第四百一十七章 辩机的纠缠第二百四十一章 暴力美学第六百二十七章不怎么样第六百二十四章偶遇名将第四百三十五章 谋划第一百八十一章 太无耻了第二十二章老李的烦恼第六百九十章夜话第一百四十一章 长孙无垢的疑虑第七十二章 贪财的二舅哥第八十七章 用古绝对打脸第二百九十五章 鲁莽犯上第三十五章 划时代意义的手术第二十四章 牛逼越吹越大第四百一十章 少女心思第四百二十章 黯然离去第六十四章 木秀于林的担忧第五百二十九章姐妹谈心第五十六章 事了回长安第五百零二章 坏蛋?第七百六十三章乱象、内斗第三百九十五章认了个干娘第四十三章 义气的长安二代第四百四十六章 成立科举筹备小组第一百九十三章 让你先打一拳第八十七章 用古绝对打脸第一百三十章 倾城佳人第四百章 断尔狗腿,说到做到!第六百六十二章当土匪第八十七章 用古绝对打脸第五百五十九章催婚和求娶第四百七十五章属狗的第一百七十六章偏爱第二百九十五章 鲁莽犯上第三百五十二章 争执不休第一百零四章 打造姓的梦想国度第一百九十二章让姐夫打坏蛋第一百一十五章 挖坑自己埋第三十九章一十六罗汉第六百七十五章合作第八十章 捉弄西贝货第六百九十章夜话第七百零五章冲突第二百二十九章手起刀落第三百一十九章奸细是谁第九十九章 恶人需要恶人磨第一章 天花瘟疫第四百零八章搅动风云第八十七章 用古绝对打脸第四百零一章 帝王手腕第五百九十六章实在人第三百四十六章 忍无可忍第四百一十二章 有没有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