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率领太原军誓师后,便听从刘文静等人的建议,制定了“乘虚入关,号令天下”的战略。既然,目标确定了就是成为人间的帝王,将天下河山纳入自己的麾下,李渊责无旁贷地勇往直前。纵然这条路是一条不归路,李渊都必须硬着头皮向前走。
毕竟,身为统帅的李渊放弃了自己的责任,跟随着他身后的三万余士兵,以及李府中的数百口人员他们的生命安全就会岌岌可危。迫不得已,李渊踏上了这条起兵之路,就必须一往无前的走过去。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太原郡守李渊早有起兵谋反之心,只不过是那个时候时机尚未成熟,一直等待着。李逍遥等待着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杀死的东风,李渊则是等待着天下大乱之时,有人趁势而起真正的成为第一人,到时候在太原起兵,天下百姓就不会责骂他了。
当初,李渊被任命为留守太原后,又举家搬迁至太原,满心欢喜却不曾表露出来,使得众人李渊自己心不甘情愿的来到太原成为当地的郡守,以及晋阳军的元帅之职。李渊听到隋炀帝杨广的任命留守后,心里一阵大喜。
山西太原自大隋王朝建国以来,朝廷对晋阳城军需物资的储备一直十分重视,囤积着大量的粮饷就是为了防范未然,抵御突厥国的进攻。一次醉酒,李渊向李世民袒露心声道:“唐国公府固然是我承袭先祖的封赏,根本就不为父自己真正努力得来的。既然太原成为吾的封地,杨广想要为父吐出来,没有那么容易。既然我李渊因缘际会来到太原城,成为郡守,这就是天命难违。炀帝将为父留在太原,那就是到嘴边的肉哪有不吃的道理,福祸相依!”
李渊作为太原郡守,每次都是亲自领兵镇压农民起义,在征讨过程中,他招降纳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又广结豪杰之士,网罗各种人才,凡是拥有一技之长、一艺可取,无论身份地位皆是结交。史称李渊“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接待人伦,不限贵贱,一面相遇,十数年不忘”。
当初,李逍遥也建议李渊请辞前往边陲之地,远离朝廷的核心,首选之地便是太原。没想到,事情真的按照预期的方向走去,李渊因社会流传的流言蜚语被迫离开京师大兴,远赴山西太原。经过隋炀帝游幸太原郡,使得李渊想要起兵谋反。
李渊深深地明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于是他心中早有盘算,想要真正地巩固自己在太原郡守的地位,不得不放下自己得国公得姿态,平易近人且对麾下大将推心置腹,同吃同睡,使得晋阳军人人钦佩不已。
隋炀帝自刎于江都寝殿内,天下早已大乱。当时,天下虽然群雄并起,起义军应接不暇犹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隋军面前,一次次的打击使得隋炀帝锐气全无,俨然成为一位整日饮酒作乐的暴君。可是,许多人并无大的志向,只图据地自保;或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李渊的起兵战略,以入关夺取长安为军事目标,以开创帝业,最终取代隋为政治目标。
刘文静为李渊定鼎天下出谋划策,强调夺取长安之后,绝对不能着急轻率行事,必须稳住脚跟,控制住局势,将一切不稳定因素全部清除,到时候就可以像三国时期的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机恰当地时候号令天下,取而代之。
李渊起事后,担心晋阳城等地的百姓心有怨言,认为他想夺取天下,将江山收入囊中。为了安抚当地百姓的情绪,恰逢整个山西境内闹饥荒,百姓食不果腹。李渊就让自己的部下开仓赈济贫民,亲自说服米商将价格放低,使得贫民有饭可吃,保住性命。
当地百姓见李渊亲力亲为,开仓赈济贫民,又游说商贾打开粮仓,用县衙的银两去购买。他们见李渊真心实意的为了百姓利益着想,不仅没有像之前的官员剥削压榨自己,而且还提供帮助,心生感激。于是,他们将李渊的德行大肆宣扬出去,而且纷纷响应李渊起事。
李渊见当地百姓的情绪得到安抚,渐渐地舒了一口气。此时,军中将领提议招募士兵,补充太原军的实力。他率领的三万余士兵中大部分是晋阳城的士兵,可是真正的精兵强将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各路势力兵力少说十余万人,如果只是凭借这三万想要入主关中,简直是痴人说梦。
李逍遥见父亲李渊郁郁寡欢,疑惑地问道:“父亲,何事烦忧?”
李渊抬起头,用他那双浑浊的眼睛瞥了一眼,发现是幼子,他唉声叹气道:“众多自立的势力中唯有我方兵力最少,他们最差的也有十余万兵力。若是两军交战,我方必败无疑。他们都劝我公开招募士兵,可是为父认为城内百姓情绪刚刚安抚。如果此时招募士兵,恐怕无法招募太多,搞不好会适得其反!唉!……”
李逍遥微微一笑,道:“父亲不必为此事烦忧,其实公开招募士兵或许还是一件幸事!”
“哦,此话何解?”李渊皱着眉头,惊讶地望着李逍遥。
“公开招募士兵,明面上暴露了我军兵力不足的缺点,而且之间的饥荒使得山西百姓死伤惨重,若是此事招募士兵恐则生变。可是孩儿以为,天下大势已定,炀帝杨广残暴不仁,百姓对他怨声载道。此时,父亲在太原起兵共举大事,实则是推翻隋朝的统治,这些时日以来父亲所作所为,对当地百姓都是一种鼓舞,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只要稳定且衣食无忧的生活就可以了。”
“如果父亲公开招募士兵,孩儿认为此事利大于弊。不仅能够试探出当地百姓对隋朝的统治的怨恨,又能试探出百姓对于父亲的爱戴到底如何,而且招募士兵并非强制征募,一切由他们自愿。若是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人员前来报名,大多数站在我方这边,那对于我方士兵也是一种鼓舞!”
李逍遥意气风发地笑道,李渊经过李逍遥的点拨以及开导,仔细地思考了许久,终于决定在山西境内公开招募兵士,扩充自己的地盘。募集士兵如火如荼地展开着,事情真的跟李逍遥所预料的那样,每天有千余人来投军,大大地提升了李渊起兵的底气,又使得李渊的兵力迅速扩大,募集点由原来的三个变成十几个,仍然每天有大量的人员前来报名,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就募集了数万余士兵,一下子太原军的兵力增加十余万。
他热泪盈眶地望着眼前络绎不绝、排成长龙的队伍,之前还在担心公开招募士兵,太原百姓又遭遇饥荒根本就无人应征入伍。不曾想到眼前的场景与自己所想差距太大了,李渊不敢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一切。
即使投军之人多数是饥寒交迫、贫困之人,有的甚至是弃笔从戎前来只为了从军得到三两银子的赏银。可是,李渊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人经过磨练,一定能够成为军中的佼佼者。当初,李渊认为不同意招募士兵,就是害怕时机尚未成熟,不曾想不到两个月兵力就猛增到十万大军,他的心里一阵激动。
太原百姓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李渊为他们所做之事的感激之情,纷纷让自己的儿子、相公等人弃笔从戎,前来投军。有的甚至是被强压前来的。但是,那些不愿意看到人声鼎沸,络绎不绝的人一同前来也就变得主动起来。
李渊望着淳朴地百姓,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暗暗地发誓道:“今日你们用行动来回馈我的付出,他日我李渊必定为大家带来一个强大而繁荣的国家,让每一位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让四海臣服!”
经历了太原军兵力不足的危机,李渊通过公开招募士兵解决了。可是,接踵而来的危机不是眼前的兵力能够解决的。于是,李渊再次将众人召集在一起,共同商议。唐公府内气氛压抑低沉,此时没有一人敢说话,静静地等待着李渊发话。
“此次将诸位召集在一起实则是没有办法,我们将面临着一次巨大的危机!”李渊面色凝重地望着疑惑不解的众人,沉声道:“此前,我军不伤一兵一卒,不会摧毁之力,仅仅凭借着空城计就将突厥大决吓退。如今,鹰扬府校尉刘武周杀了王仁恭后又自封太守,他早已依附于突厥,定会将我军的情报告知于他们。”
“突厥王始毕可汗一旦得知我军情况,必定会派大军前来攻占晋阳城。他早年对晋阳城虎视眈眈,一旦被晋阳城被突厥得到,到时候我军危矣!晋阳城内的百姓恐怕也遭到株连,就连整个华夏大地难道厄运!”
李渊忧心忡忡地望着众人,唉声叹气道:“众人有何良策能够消除突厥的危机?”
众人一阵沉默,面露凝重谁,此时鸦雀无声。李渊一眼望去谁也不敢抬起头,又将目光看向了幼子李逍遥,李逍遥微笑地站起身来,恭敬地走到刘文静面前,躬身问道:“刘大人,逍遥有一事相询,不知刘大人可否为在下解惑?”
刘文静见李渊五公子如此礼待自己,急忙恭敬地回道:“逍遥公子请说?若是在下知道的,绝对不会有所隐瞒!”
“不知刘大人对突厥的风土人情是否有所了解?”李逍遥微笑地问道。
刘文静沉思片刻道:“突厥远在北塞,拥有精兵强将,民风强悍,可是人口较少,而且部落众多。即使,始毕可汗一统*,仍然有些部落不愿归顺!人口稀少,生存的环境比较恶劣,之所以突厥屡犯华夏实际上是看中了地大物博,向往着生活更好的环境中!”
李逍遥见刘文静分析的头头是道,微微颔首道:“没想到刘大人对突厥如此了解,既然这样的话我想刘大人接下来应该有谋略了吧!”
刘文静目瞪口呆地望着李逍遥,无奈地叹息一声:“没想到今日居然中了公子的圈套,实在是大意啊!”
李渊见刘文静唉声叹气,又无可奈何地模样,急忙问道:“刘大人心中早有安排了吗?快快说来听听?”
刘文静沉声道:“其实在下是有计策,只不过这件事还需要看元帅是否能够做到,并非上上之选。毕竟,若是他人得知,对唐公有较大的影响!”
“但说无妨!”李渊迫切地想要知道刘文静到底有何良策,和颜悦色道。
“其实,在下建议与突厥结盟!”刘文静话音刚落,一片哗然,然后又听见他继续说道:“隋朝末年,*汗国崛起,手中掌控着四十万余兵力。北方豪强武装都以突厥为后援,向其称臣。若是以我方现在的兵力想要与他们一战,简直是自寻死路!”
“始毕可汗早有南下入侵大隋之心,却无任何人对其俯首称臣,大隋与突厥两国交战数百次,皆是输多胜少。可是,突厥国却无法南下继续进攻,被阻挡在边陲等地。若是我们不处理好突厥关系,我们起兵南下,一旦突厥包抄后路,后果不堪设想!”
“再说,唐公之前一举吓退突厥军队。以在下的猜测,突厥汗国应该得到了消息。此时,若是元帅亲笔修书一封送往突厥交给始毕可汗,表达自己愿意与他结盟之意,始毕可汗必定同意。只不过有一个风险,若是始毕可汗想要唐公俯首称臣,唐公切不可反驳,暂时压下心中的忿恨,必须答应始毕可汗的任何要求。或许,始毕可汗那时候还会派遣军队前来相助!”
李渊若有所思地想了又想,与突厥结盟并非没有想过,可是真的要做到那一步对于现在的他来说有些困难。毕竟,与突厥结盟,就是与虎谋皮,最坏的打算就是突厥铁骑南下入侵华夏国,到时候就要面临天下百姓的唾骂之声。
再说,李渊将王威、高俊雅斩首就是以“勾结突厥,通敌卖国”的罪名将之绳之以法。李渊自己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也会走上这条路。
李渊猛地抬起头,坚定地回答道:“好,就依刘大人的建议,我亲自写信送给始毕可汗!只要能为天下百姓谋求福祉,使得太原百姓安居乐业不受突厥的骚扰,老夫的个人荣辱又算的了什么,我们与突厥结盟!”
于是,李渊为了处理好突厥的关系,保证自己的后援不被突厥偷袭,制定了北结突厥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