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北结突厥

李渊率领太原军誓师后,便听从刘文静等人的建议,制定了“乘虚入关,号令天下”的战略。既然,目标确定了就是成为人间的帝王,将天下河山纳入自己的麾下,李渊责无旁贷地勇往直前。纵然这条路是一条不归路,李渊都必须硬着头皮向前走。

毕竟,身为统帅的李渊放弃了自己的责任,跟随着他身后的三万余士兵,以及李府中的数百口人员他们的生命安全就会岌岌可危。迫不得已,李渊踏上了这条起兵之路,就必须一往无前的走过去。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太原郡守李渊早有起兵谋反之心,只不过是那个时候时机尚未成熟,一直等待着。李逍遥等待着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杀死的东风,李渊则是等待着天下大乱之时,有人趁势而起真正的成为第一人,到时候在太原起兵,天下百姓就不会责骂他了。

当初,李渊被任命为留守太原后,又举家搬迁至太原,满心欢喜却不曾表露出来,使得众人李渊自己心不甘情愿的来到太原成为当地的郡守,以及晋阳军的元帅之职。李渊听到隋炀帝杨广的任命留守后,心里一阵大喜。

山西太原自大隋王朝建国以来,朝廷对晋阳城军需物资的储备一直十分重视,囤积着大量的粮饷就是为了防范未然,抵御突厥国的进攻。一次醉酒,李渊向李世民袒露心声道:“唐国公府固然是我承袭先祖的封赏,根本就不为父自己真正努力得来的。既然太原成为吾的封地,杨广想要为父吐出来,没有那么容易。既然我李渊因缘际会来到太原城,成为郡守,这就是天命难违。炀帝将为父留在太原,那就是到嘴边的肉哪有不吃的道理,福祸相依!”

李渊作为太原郡守,每次都是亲自领兵镇压农民起义,在征讨过程中,他招降纳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又广结豪杰之士,网罗各种人才,凡是拥有一技之长、一艺可取,无论身份地位皆是结交。史称李渊“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接待人伦,不限贵贱,一面相遇,十数年不忘”。

当初,李逍遥也建议李渊请辞前往边陲之地,远离朝廷的核心,首选之地便是太原。没想到,事情真的按照预期的方向走去,李渊因社会流传的流言蜚语被迫离开京师大兴,远赴山西太原。经过隋炀帝游幸太原郡,使得李渊想要起兵谋反。

李渊深深地明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于是他心中早有盘算,想要真正地巩固自己在太原郡守的地位,不得不放下自己得国公得姿态,平易近人且对麾下大将推心置腹,同吃同睡,使得晋阳军人人钦佩不已。

隋炀帝自刎于江都寝殿内,天下早已大乱。当时,天下虽然群雄并起,起义军应接不暇犹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隋军面前,一次次的打击使得隋炀帝锐气全无,俨然成为一位整日饮酒作乐的暴君。可是,许多人并无大的志向,只图据地自保;或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李渊的起兵战略,以入关夺取长安为军事目标,以开创帝业,最终取代隋为政治目标。

刘文静为李渊定鼎天下出谋划策,强调夺取长安之后,绝对不能着急轻率行事,必须稳住脚跟,控制住局势,将一切不稳定因素全部清除,到时候就可以像三国时期的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机恰当地时候号令天下,取而代之。

李渊起事后,担心晋阳城等地的百姓心有怨言,认为他想夺取天下,将江山收入囊中。为了安抚当地百姓的情绪,恰逢整个山西境内闹饥荒,百姓食不果腹。李渊就让自己的部下开仓赈济贫民,亲自说服米商将价格放低,使得贫民有饭可吃,保住性命。

当地百姓见李渊亲力亲为,开仓赈济贫民,又游说商贾打开粮仓,用县衙的银两去购买。他们见李渊真心实意的为了百姓利益着想,不仅没有像之前的官员剥削压榨自己,而且还提供帮助,心生感激。于是,他们将李渊的德行大肆宣扬出去,而且纷纷响应李渊起事。

李渊见当地百姓的情绪得到安抚,渐渐地舒了一口气。此时,军中将领提议招募士兵,补充太原军的实力。他率领的三万余士兵中大部分是晋阳城的士兵,可是真正的精兵强将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各路势力兵力少说十余万人,如果只是凭借这三万想要入主关中,简直是痴人说梦。

李逍遥见父亲李渊郁郁寡欢,疑惑地问道:“父亲,何事烦忧?”

李渊抬起头,用他那双浑浊的眼睛瞥了一眼,发现是幼子,他唉声叹气道:“众多自立的势力中唯有我方兵力最少,他们最差的也有十余万兵力。若是两军交战,我方必败无疑。他们都劝我公开招募士兵,可是为父认为城内百姓情绪刚刚安抚。如果此时招募士兵,恐怕无法招募太多,搞不好会适得其反!唉!……”

李逍遥微微一笑,道:“父亲不必为此事烦忧,其实公开招募士兵或许还是一件幸事!”

“哦,此话何解?”李渊皱着眉头,惊讶地望着李逍遥。

“公开招募士兵,明面上暴露了我军兵力不足的缺点,而且之间的饥荒使得山西百姓死伤惨重,若是此事招募士兵恐则生变。可是孩儿以为,天下大势已定,炀帝杨广残暴不仁,百姓对他怨声载道。此时,父亲在太原起兵共举大事,实则是推翻隋朝的统治,这些时日以来父亲所作所为,对当地百姓都是一种鼓舞,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只要稳定且衣食无忧的生活就可以了。”

“如果父亲公开招募士兵,孩儿认为此事利大于弊。不仅能够试探出当地百姓对隋朝的统治的怨恨,又能试探出百姓对于父亲的爱戴到底如何,而且招募士兵并非强制征募,一切由他们自愿。若是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人员前来报名,大多数站在我方这边,那对于我方士兵也是一种鼓舞!”

李逍遥意气风发地笑道,李渊经过李逍遥的点拨以及开导,仔细地思考了许久,终于决定在山西境内公开招募兵士,扩充自己的地盘。募集士兵如火如荼地展开着,事情真的跟李逍遥所预料的那样,每天有千余人来投军,大大地提升了李渊起兵的底气,又使得李渊的兵力迅速扩大,募集点由原来的三个变成十几个,仍然每天有大量的人员前来报名,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就募集了数万余士兵,一下子太原军的兵力增加十余万。

他热泪盈眶地望着眼前络绎不绝、排成长龙的队伍,之前还在担心公开招募士兵,太原百姓又遭遇饥荒根本就无人应征入伍。不曾想到眼前的场景与自己所想差距太大了,李渊不敢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一切。

即使投军之人多数是饥寒交迫、贫困之人,有的甚至是弃笔从戎前来只为了从军得到三两银子的赏银。可是,李渊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人经过磨练,一定能够成为军中的佼佼者。当初,李渊认为不同意招募士兵,就是害怕时机尚未成熟,不曾想不到两个月兵力就猛增到十万大军,他的心里一阵激动。

太原百姓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李渊为他们所做之事的感激之情,纷纷让自己的儿子、相公等人弃笔从戎,前来投军。有的甚至是被强压前来的。但是,那些不愿意看到人声鼎沸,络绎不绝的人一同前来也就变得主动起来。

李渊望着淳朴地百姓,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暗暗地发誓道:“今日你们用行动来回馈我的付出,他日我李渊必定为大家带来一个强大而繁荣的国家,让每一位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让四海臣服!”

经历了太原军兵力不足的危机,李渊通过公开招募士兵解决了。可是,接踵而来的危机不是眼前的兵力能够解决的。于是,李渊再次将众人召集在一起,共同商议。唐公府内气氛压抑低沉,此时没有一人敢说话,静静地等待着李渊发话。

“此次将诸位召集在一起实则是没有办法,我们将面临着一次巨大的危机!”李渊面色凝重地望着疑惑不解的众人,沉声道:“此前,我军不伤一兵一卒,不会摧毁之力,仅仅凭借着空城计就将突厥大决吓退。如今,鹰扬府校尉刘武周杀了王仁恭后又自封太守,他早已依附于突厥,定会将我军的情报告知于他们。”

“突厥王始毕可汗一旦得知我军情况,必定会派大军前来攻占晋阳城。他早年对晋阳城虎视眈眈,一旦被晋阳城被突厥得到,到时候我军危矣!晋阳城内的百姓恐怕也遭到株连,就连整个华夏大地难道厄运!”

李渊忧心忡忡地望着众人,唉声叹气道:“众人有何良策能够消除突厥的危机?”

众人一阵沉默,面露凝重谁,此时鸦雀无声。李渊一眼望去谁也不敢抬起头,又将目光看向了幼子李逍遥,李逍遥微笑地站起身来,恭敬地走到刘文静面前,躬身问道:“刘大人,逍遥有一事相询,不知刘大人可否为在下解惑?”

刘文静见李渊五公子如此礼待自己,急忙恭敬地回道:“逍遥公子请说?若是在下知道的,绝对不会有所隐瞒!”

“不知刘大人对突厥的风土人情是否有所了解?”李逍遥微笑地问道。

刘文静沉思片刻道:“突厥远在北塞,拥有精兵强将,民风强悍,可是人口较少,而且部落众多。即使,始毕可汗一统*,仍然有些部落不愿归顺!人口稀少,生存的环境比较恶劣,之所以突厥屡犯华夏实际上是看中了地大物博,向往着生活更好的环境中!”

李逍遥见刘文静分析的头头是道,微微颔首道:“没想到刘大人对突厥如此了解,既然这样的话我想刘大人接下来应该有谋略了吧!”

刘文静目瞪口呆地望着李逍遥,无奈地叹息一声:“没想到今日居然中了公子的圈套,实在是大意啊!”

李渊见刘文静唉声叹气,又无可奈何地模样,急忙问道:“刘大人心中早有安排了吗?快快说来听听?”

刘文静沉声道:“其实在下是有计策,只不过这件事还需要看元帅是否能够做到,并非上上之选。毕竟,若是他人得知,对唐公有较大的影响!”

“但说无妨!”李渊迫切地想要知道刘文静到底有何良策,和颜悦色道。

“其实,在下建议与突厥结盟!”刘文静话音刚落,一片哗然,然后又听见他继续说道:“隋朝末年,*汗国崛起,手中掌控着四十万余兵力。北方豪强武装都以突厥为后援,向其称臣。若是以我方现在的兵力想要与他们一战,简直是自寻死路!”

“始毕可汗早有南下入侵大隋之心,却无任何人对其俯首称臣,大隋与突厥两国交战数百次,皆是输多胜少。可是,突厥国却无法南下继续进攻,被阻挡在边陲等地。若是我们不处理好突厥关系,我们起兵南下,一旦突厥包抄后路,后果不堪设想!”

“再说,唐公之前一举吓退突厥军队。以在下的猜测,突厥汗国应该得到了消息。此时,若是元帅亲笔修书一封送往突厥交给始毕可汗,表达自己愿意与他结盟之意,始毕可汗必定同意。只不过有一个风险,若是始毕可汗想要唐公俯首称臣,唐公切不可反驳,暂时压下心中的忿恨,必须答应始毕可汗的任何要求。或许,始毕可汗那时候还会派遣军队前来相助!”

李渊若有所思地想了又想,与突厥结盟并非没有想过,可是真的要做到那一步对于现在的他来说有些困难。毕竟,与突厥结盟,就是与虎谋皮,最坏的打算就是突厥铁骑南下入侵华夏国,到时候就要面临天下百姓的唾骂之声。

再说,李渊将王威、高俊雅斩首就是以“勾结突厥,通敌卖国”的罪名将之绳之以法。李渊自己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也会走上这条路。

李渊猛地抬起头,坚定地回答道:“好,就依刘大人的建议,我亲自写信送给始毕可汗!只要能为天下百姓谋求福祉,使得太原百姓安居乐业不受突厥的骚扰,老夫的个人荣辱又算的了什么,我们与突厥结盟!”

于是,李渊为了处理好突厥的关系,保证自己的后援不被突厥偷袭,制定了北结突厥的策略!

第246章 解甲归田第292章 步步为营第305章 玄武门之变(四)第68章 六合大枪第125章 各奔东西(二)第131章 各司其职第245章 出人意料第159章 东和李密第91章 邂诟(二)第137章 蓄势待发第42章 惺惺相惜第107章 红拂第141章 棋差一招第221章 困兽犹斗(十)第174章 瓦岗内乱(六)第153章 太原起兵(三)第148章 深藏不露第96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72章 众人齐聚(二)第22章 三军会师第90章 邂逅(一)第98章 邂诟(二)第148章 深藏不露第45章 雄信惹祸第109章 恩怨两清(一)第242章 一统中原(二)第234章 加官进爵第235章 逍遥大婚(一)第234章 加官进爵第225章 传国玉玺(一)第303章 玄武门之变(二)第103章 李代桃僵第280章 秦王李世民第265章 苏醒第39章 一战成名(二)第78章 众人齐聚(八)第169章 瓦岗内乱(一)第92章 千里姻缘一线牵第134章 晓之行动(二)第12章 少年白发第163章 收复河东第145章 弑君(一)第39章 一战成名(二)第53章 懋功认主第29章 龙门之乱(三)第117章 药王(二)第266章 开战在即第19章 半路截杀第99章 千里姻缘一线牵第208章 浅水原之战(二)第69章 铸造师第211章 篡位自立第169章 瓦岗内乱(一)第100章 过三关,得良婿(二)第232章 活捉窦建德第93章 再次相遇第77章 众人齐聚(七)第65章 敬德从军(二)第1章 重生李府小公子第227章 传国玉玺(三)第99章 千里姻缘一线牵第230章 收复大凉第60章 约法三章第127章 三星齐聚(二)第191章 独战群雄(二)第172章 瓦岗内乱(四)第251章 开元通宝第276章 北伐结束第224章 兄弟齐心(二)第273章 兵败如山倒第255章 酒不醉人人自醉第58章 八卦宣花斧第107章 红拂第96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238章 征战四方(二)第259章 昏迷不醒第112章 相见第196章 大军抵达第243章 一统中原(三)第299章 师傅再现第292章 步步为营第46章 百里追杀第221章 杀我兄弟,杀无赦第239章 一战决生死第61章 铁匠借钱第66章 泰山比武(一)第174章 瓦岗内乱(六)第294章 证据确凿第68章 六合大枪第247章 入朝为官第170章 瓦岗内乱(二)第249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252章 科举制第193章 独战群雄(三)第161章 入定关中(二)第73章 众人齐聚(三)第159章 东和李密第230章 收复大凉第20章 玄感反隋第7章 锦囊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