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暗潮涌动

窦皇后驾崩,唐高祖李渊废朝三日,命令百官全部穿着丧服,举国哀悼窦皇后。并且,唐高祖李渊追谥为太穆皇后。华夏自古注重礼仪教化,在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凡是父系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

两千年来的封建王朝,汉族的孝服在每个王朝基本上是传承下来,即使有些变异了,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分为五等,分别为:斩榱、齐榱、大功、小功、缌麻。

第一等的是“斩榱”,是五服之中最重要的一种。‘榱’是指丧服中披于胸前的上衣,下衣则叫做裳。斩榱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的,左右衣旁和下边下缝,使断处外露,以表示未经修饰,所以叫做斩榱;至于‘榱’也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

凡是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榱。因此,太穆皇后驾崩,唐高祖李渊、李建成、李逍遥、李世民等子女全部都要穿斩榱,以及长孙秀敏等儿媳都必须穿斩榱以示尊重。

次重孝服叫做“齐榱”,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是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榱”的礼制。

太穆皇后窦氏驾崩,李昇等孙子孝帽子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若是孙子辈成婚,则孙媳妇带三花包头,也就是插一小红福字;未出嫁、且未梳头的孙女用长孝带子在头上围一宽榱,结于头后,余头下垂脊背,头上也要插一小红福字。

只要是孙子、孙女辈,他们的孝袍子肩上钉有红布一块,有的剪成蝙蝠、有的剪成其它图案。按亡人性别,男左女右,将它称之“钉红儿”;重孙子辈的孝帽子上钉粉红棉球,也是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孝袍子肩上钉有红布两块,还是男左女右,称之为“钉双补丁儿”,元孙肩上钉三个“钉丁儿”。

“大功”是轻于“齐榱”的丧服,它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榱”用料稍细,基本上都是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它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最轻的孝服是“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现在大多都是用漂白的布做成,称为“漂孝”,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礼仪是根据丧服的质料和穿丧服的时间长短,来体现血缘关系的尊与卑、亲与疏的差异的。在五服之外,封建王朝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做“袒免”。在史籍中记载曰:“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如果在他乡,那就‘袒免’就可以了。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

玄真子、袁天罡等人皆不受制于唐高祖李渊的管辖,只不过他们全部都与李逍遥千丝万缕的关系。玄真子是李逍遥的师傅,袁天罡等人是李逍遥的同门师兄弟,伍云召、伍天赐及其逍遥王府的家丁与李逍遥是主仆关系,使得他们这些人也纷纷披麻戴孝;玄真子及袁天罡等人原本是不需要披麻戴孝,只不过他们等人在最后时刻见识到窦皇后的威严,乃是女中豪杰,钦佩不已,使得他们也亲自上前吊唁。

太穆皇后驾崩的消息很快就通过尚书省发布诏书,通知大唐境内大大小小的官员,尤其是身在京城中的官员,全部都要披麻戴孝;在京城以外的官员,他们全部都免除披麻戴孝,依然需要身穿丧服。并且,唐高祖李渊下诏书命令京城等地停止一切娱乐活动,至于外邦国家在得知太穆皇后驾崩,也纷纷派遣使臣前来奔丧。

唐高祖李渊横扫天下,号令天下之时,就已经开始召集民工修筑陵墓,经过多年的精心修建终于落成,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唐献陵。献陵是依据东汉光武帝原陵的规格修筑而成,该陵座北朝南,封土为陵,呈覆斗型,平面呈长方形,陵园为夯筑城恒,四面各壁一门,门外各置石虎一对。

封建王朝的帝王陵墓皆有石刻,而唐献陵的石刻浑厚质朴,健壮豪放,造形刚毅沉稳,气宇轩昂。献陵的四道门上皆有雕刻而成,高近两米的石虎,显得硕大威武,眼神机敏,四肢强健有力,形象栩栩如生;御道的两端有一对体形高大的石犀;并且,南门外矗立着八米高的华表,上蹲犼兽,下雕盘龙,八棱形的柱体刻满了花纹,显得庄严肃穆。

当初,唐高祖的寝陵修建时,曾经下诏工匠及大臣商议过,最后决定按照东汉光武帝的原陵高六丈的规模营建。献陵坐北向南,地面建筑约有三百八十间,墓道呈覆斗形,陵高三十一米,长宽均为百米,陵台为覆斗形,位于陵园中部偏东,底边东西长约一百四十米,南北长一百一十米,顶部东西长三十米,南北长十米,高十九米。

太穆皇后死后安放在修建的宫殿中三十余日,唐高祖李渊才下诏遗诰下葬于献陵,群臣嚎啕大哭;其中,太穆皇后子女及孙子辈在唐高祖李渊的带领下,随仪仗前往献陵,就连李玄霸都眼眶红红,泪流满面的目送着窦皇后的离去;李逍遥、长孙秀敏两人更是伤心不已,长孙秀敏更是哭晕了数次,李渊特命长孙秀敏不必随行,却被长孙秀敏拒绝,毅然决然的一路跟随着。

太穆皇后安葬在献陵中,这是唐高祖李渊的意思,他想要永远的与自己的妻子在一起,只不过太穆皇后先他一步,安葬在献陵内,使得献陵的门不能全部封死,留下其中的两道门。并且,唐高祖李渊亲自下令派人守护陵墓,直到他驾崩之日才不必看护,而且唐高祖李渊在太穆皇后驾崩,心中思念窦氏,与日俱增,无心政务,全部将大权交予李逍遥处理,在悲痛万分的情况下,李逍遥强压着心中的悲痛,将所有的精力全部用在批阅奏章上,以缓解心中的那份沉重的伤痛。并且,唐高祖李渊下诏册封李逍遥为摄政王,奉命监国,总揽大唐一切朝政大权,使得朝中文武大臣一片哗然,众人皆知道李渊是在为李逍遥清除一切阻碍,以备为日后李逍遥册封太子做准备。

朝中文武大臣无一反对,全部心悦诚服,他们深深的知道李逍遥的能力。并且,李逍遥在太穆皇后驾崩之前就总揽大权,管理的井井有条,使得朝中文武大臣无一人不服。李逍遥的处理朝政的能力,甚至超越了唐高祖李渊,至于前太子李建成更是无法比拟的;李渊再次名正言顺的册封李逍遥监国,总揽一切朝政大权,更是深得文武百官的爱戴,最重要的是李渊如此做向大臣预示着,日后大唐江山将由李逍遥接任,朝会上蜀王李建成、秦王李世民两人闻之色变,强忍着心中的惊怒,隐忍不发。

“父皇居然将朝政大权全部交托于逍遥,逍遥他算什么,只不过就是深得父皇、母后的疼爱,按照旧制纵然大哥太子之位被废除,应该也是本王,父皇如此做,将我的颜面置于何地,难道本王就不是他的儿子吗?”

秦王李世民朝会结束后,急忙回到自己的王府中,怒气冲冲地数落李逍遥、李渊的不是,使得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全部都噤若寒蝉,纷纷劝阻李世民不要如此大逆不道。若是李世民只数落李逍遥的不是,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还能理解,也能接受,没想到李世民越说心里越气,口无遮拦的谩骂起唐高祖李渊的不是。

长孙无忌胆颤心惊地劝阻道:“秦王,还请慎言呐!”

李世民见长孙无忌等人脸色大变,仓皇的模样惹得李世民更是气打不一处来,心中更是泛起滔天的怒火,他置之一笑,不屑一顾地讥笑道:“怎么?你们都害怕了!”长孙无忌等人急忙摇头,说不是;李世民不管不顾的尽情地发泄心中的愤怒,道:“父皇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他这样做,完全不顾及朝中大臣的质疑声,也不按照礼制去做,一意孤行的赐封逍遥为监国,总揽一切大唐朝政大事,实际上父皇就是借此将皇位传于逍遥。”

“当初母后安好时,父皇就任命逍遥,命他监国。本王就已经猜到父皇的意思,没想到父皇在母后殡天后,居然理直气壮的退居幕后。父皇如此做,根本就没有考虑其他人的想法,本王也是父皇的儿子,为何只有逍遥独独深受父皇的宠爱,本王的一切他根本就没有给我任何帮助,全部都是本王自己拼出来的。”

“父皇在母后殡天后,已经完全丧失理智,失去了昔日的雄心壮志,终日郁郁寡欢,甚少露面。曾经父皇想要我们几人争取皇位,能者得之,却不想母后临终前的一席话,改变了父皇的心意,加上父皇对母后数十年来的感情,不仅仅改变父皇的决定,也改变了我们兄弟间的平衡;父皇厌倦了朝中的尔虞我诈,他想要禅让,却没有适当的借口,只要逍遥彻底将皇位坐稳了,那本王所做的努力都功亏一篑了。本王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皇位是本王的,任何人都抢不走;就算是父皇反对,我也要将它抢回来,哪怕是反目,也在所不惜。”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目瞪口呆地望着疯狂的李世民,膛目结舌,他们没有想到李世民居然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宁愿与唐高祖李渊对着干,与李逍遥反目,都在所不惜的想要取得皇位。房玄龄急忙劝说道:“秦王,恳请您三思而后行,还请慎言!”

“慎言?”秦王李世民愤怒地大吼一声,道:“你们就知道慎言,慎言;父皇早已下定决心将皇位传于逍遥了,还慎言有何用。若是真的被逍遥登基为帝,本王绝对是一个结局。现在,本王给你们一次机会,愿意继续追随我的人,全部留下,不愿意追随的,你们就从王府中离去,本王不怨你们今日的选择,本王给你们一点的考虑时间,到时候给我一个答案。”

众人皆是大惊失色,他们见秦王李世民坚决地脸色,就猜到李世民想要发动兵变取得大权,他们纷纷低下头,全部都沉默不语;长孙无忌愣住了,他没有想到李世民居然真的敢这么做,他又笑了笑,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停顿,毫不犹豫的高声回道:“我愿意继续追随秦王!”

房玄龄等人诧异的转过头看着怡然不惧,风平浪静的长孙无忌,他们愣住了;秦王李世民也是微微一愣,他诧异地看着长孙无忌,原以为还要等会才知道,不曾想到长孙无忌想都不想直接了当的回答了自己,他热泪盈眶地赞赏道:“长孙大人不愧是大臣的楷模,本王很是欣慰!”

接着,柴绍、侯君集、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等人纷纷表示,愿意继续追随李世民。秦王李世民兴奋不已,他激动地看着长孙无忌等人,心中非常的感激。在李世民最为难得时刻,这些人都没有离开自己,反而一如既往的继续支持自己,使得李世民暗暗决定,日后天下尽归他的手中时,他必定要好好的犒劳诸人。

“好!诸位今日之功,本王必定铭感于心,永生难忘!”秦王李世民开怀大笑,郑重其事地承诺道:“日后本王取得大权,必定加官进爵!只不过,诸位以为眼前的局势对我方非常的不利,该如何是好?本王不想眼睁睁的看着他被封为太子,再登基为帝;多年的经营毁于一旦,实在是心中难以承受才会说出之前的那番话,还望诸位谅解。”

众人见秦王李世民冷静下来,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又听见秦王李世民继续说道:“不知诸位有什么好的建议,想一个万全之策化解我们的危机?”

长孙无忌等人面面相觑,李世民已经讲话说道这个份上了,如今只有一条路才可以,那就是与前太子李建成形成联盟,共同李逍遥,不能再让李逍遥继续掌控大唐。那个时候,李逍遥羽翼已经丰满,无论是前太子李建成,还是秦王李世民都没有任何的翻身机会,基本上李逍遥加封太子之位,入住东宫,日后登基为帝就是板钉上的事实,无法更改了。

因此,众人建议秦王李世民主动与李建成联系,共商大事,李建成也觉得这个时候不是计较个人得失的时候,而是需要联合起来才能抗衡李逍遥,不然无法与之对抗。并且,李建成乃是前太子,以长孙无忌等人看来,他必定也不会希望李逍遥登基为帝。于是,李世民派人前往齐王府,邀请前李建成、李元吉等人一起商量。

第221章 困兽犹斗(十)第199章 瓦岗破,李密亡(三)第156章 太原起兵(六)第243章 一统中原(三)第208章 离别第177章 东征第238章 征战四方(二)第202章 瓦岗破,李密亡(六)第126章 三星齐聚(一)第99章 千里姻缘一线牵第170章 瓦岗内乱(二)第64章 敬德从军(一)第180章 桀骜不驯第57章 混世魔王第251章 开元通宝第178章 兵发瓦岗第69章 铸造师第139章 夜袭敌营第33章 生死相搏第234章 加官进爵第21章 救援洛阳第229章 传国玉玺(五)第99章 千里姻缘一线牵第196章 大军抵达第249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141章 棋差一招第105章 少夫人第111章 义结金兰第66章 泰山比武(一)第55章 打劫第67章 泰山比武(二)第291章 以不变应万变第93章 长孙秀敏第261章 镜花水月第221章 杀我兄弟,杀无赦第266章 开战在即第187章 游说屈突盖第69章 铸造师第238章 征战四方(二)第93章 再次相遇第242章 一统中原(二)第254章 酒神来访第196章 大军抵达第208章 离别第148章 深藏不露第124章 各奔东西(一)第9章 途中救人第188章 李玄霸VS屈突盖第231章 半路截杀第196章 里应外合第26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54章 未雨绸缪第47章 福祸相依第291章 以不变应万变第221章 困兽犹斗(十)第174章 瓦岗内乱(六)第93章 再次相遇第252章 科举制第164章 途中遇伏第258章 神秘人第113章 有情人终成眷属第218章 困兽犹斗(七)第269章 援军抵达第184章 玄霸秒胜第209章 定计,攻洛阳第185章 梦魇第7章 锦囊妙计第110章 恩怨两清(二)第16章 校场比武(一)第11章 与天相争第116章 药王(一)第100章 过三关,得良婿(二)第57章 混世魔王第253章 朝堂之争第291章 以不变应万变第284章 君无戏言第303章 玄武门之变(二)第190章 独战群雄(一)第45章 雄信惹祸第123章 心悦诚服(二)第249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225章 传国玉玺(一)第140章 援军抵达第286章 诏回旧部第122章 心悦诚服(一)第279章 太子府密谋第49章 谋划天下(一)第56章 要想此路过留下买路财第124章 各奔东西(一)第206章 浅水原之战(一)第42章 惺惺相惜第146章 弑君(二)第159章 东和李密第257章 一怒为红颜第225章 传国玉玺(一)第9章 途中救人第239章 一战决生死第275章 真相大白第67章 泰山比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