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交涉 二合一

『ps:感谢“为你打called”、“夏侯莫离”、“devlin”三位书友的万币打赏,感谢“小思一下”书友的两万币打赏,目前【0/19】。』

————以下正文————

三月初四,在宋郡昌邑城内的「昌府」内,已年过六旬的老家主「昌歑」,在府内的偏厅,与长子「昌满」一同接见了北亳军的渠将「陈汜」。

这个陈汜,即是前两日兵不血刃攻陷了昌邑的北亳军渠将。

但奇怪的是,明明陈汜这位北亳军渠将手握兵权,但是在昌歑面前,却是隐隐执后辈之礼,毕恭毕敬。

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昌歑所在的家族「昌氏」,源出于子姓,与「子姓宋氏」的宋王室同出一支——确切地说,昌氏的祖先,曾是某代宋王的儿子,受封昌地作为采邑,这才有了昌氏一族。

因此说白了,昌氏一族乃是宋国的王公贵族之后,而且曾经还是昌邑这座县城的主人。

当然,如今的昌邑,已然不再是昌氏一族所拥有,但不能否认,昌氏一族作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在本地依旧享誉着极高的威望。

毫不夸张地说,北亳军渠将陈汜之所以能兵不血刃拿下昌邑,昌歑与昌氏一族,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即便陈汜是手握重兵的北亳军渠将,在昌歑面前依旧是持晚辈礼,毕恭毕敬。

当然了,更要紧的是,昌歑与昌氏一族,还是暗中资助北亳军的金主之一。

“……钱粮之事,陈汜将军不必担心。”

端着宋地烤瓷的茶碗,昌歑在抿了一口茶水后,笑眯眯地说道:“老夫已联系过几位老友,彼此筹措了一笔钱犒赏义军……”

听闻此言,陈汜脸上顿时洋溢笑容,忽然,他开口问道:“昌公,不知您能否想办法替我军弄一批军备?”

听闻此言,昌歑脸上流露出几许凝重之色,皱眉问道:“是因为魏公子润么?”

“嗯。”陈汜点点头。

原来,前一阵子魏国爆发内乱时,北亳军趁虚而入,相继收复了曾经被魏军占据的「任城」、「南平阳」、「昌邑」等地,可没想到,前几日他们忽然收到来自魏国那边细作的消息,这才得知,魏国那场「三王」引发的内乱,已经被魏公子润强势镇压。

随即,那位魏公子润摇身一变,成为了魏国的监国太子。

这则情报对于宋郡的北亳军而言,简直就是莫大的噩耗:暂且不论在战场上百战百胜的魏公子润,在庙堂上是否也具备相同的才能,关键在于魏国镇压了叛乱后,那么显而易见,魏国必定会针对他们北亳军近期来的举动采取相应的报复。

一想到那位已经是魏国太子的魏公子润,极有可能将麾下那几支横扫楚、韩两国的军队派到宋郡,北亳军的首领宋云便坐立不安,急忙征收兵勇、训练将士,准备迎击魏国即将到来的报复。

而如此一来,武器装备的数量就跟不上了。

“义军不是有墨家支持么?”昌歑疑惑地问道,据他所知,北亳军的背后,可是有一群大义无私的宋墨门徒支持着,虽然原宋墨钜子徐弱“背叛”宋国与北亳军,带领一群墨家门徒投奔了魏国,但事实上仍然有一群为数不少的墨家子弟依旧坚定不移地支持着北亳军。

听闻此言,陈汜带着几分苦涩说道:“昌公,那是之前了……前一阵子,魏国的南梁王赵佐尚驻军在「国内(宋郡)」时,不幸被他摧毁了好几个锻造军械的作坊,许多墨家的兄弟被杀……如今我军锻造军备的速度,远远来不及武装新军……”说到这里,他抱拳恳求昌歑道:“昌公,您能不能想想办法?”

昌歑闻言捋了捋胡须,皱着眉头说道:“兵械……老夫设法联系一下在鲁国的老友,想办法为义军筹集一批军备。”

听闻此言,陈汜咽了咽唾沫,小心翼翼地问道:“昌公,能够想办法弄到魏国的兵械么?”

对于魏国的兵械,陈汜可谓是垂涎已久。

记得当初魏武军与镇反军驻军在宋郡时,为何北亳军不敢冒头?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被这两支装备有魏国最新式军备的军队打地狼狈不堪。

单单从双方军中弩具的差距,就能体现出魏军与北亳军的悬殊:魏军的弩具,射程普遍达到一百二十步,近距离下甚至能连续洞穿三棵树的树干;而北亳军的弩具呢,在四十步以外,就无法穿透魏军那些重步兵的甲胄,对魏军士卒造成有效杀伤。

这简直就是云泥之别!

而此时,昌歑的长子昌满不解地插嘴道:“陈汜将军,为何是魏国的兵械?魏国的兵械比得上鲁国的兵械么?”

陈汜苦笑着说道:“公子,如今的魏国的,早已不是九、十年前的魏国了。”

相比较鲁国的兵械,其实他更倾向于魏国的兵械。

别看鲁国的工艺技术据说超过中原各国二十年,但这其实指的是整体的工艺技术,就比如鲁国精湛的机关术,魏人工匠根本毫无涉及,别说领先二十年,就算是两百年都不足奇。

但是在「战争器械」这一块,自魏公子润执掌了冶造局后,魏国在这块领域便是突飞猛进,早已拉近了曾经与鲁国的差距,如今跟后者比较起来,怕是不遑多让。

可既然是并起并坐,为何陈汜更倾向于魏国的兵械呢?

原因就在于,魏国如今的兵械改良方式,与鲁国的兵械改良方式有着显著的区别:鲁国改良兵械,是通过许多工匠集思广益,侧重于「这样改进更符合工艺发展」;而魏国则不同,他们会吸取使用者、即前线士卒的反映,侧重于「这样修改(士卒)用得更舒服」。

因此,魏国兵械有一些设计改良,可能在鲁国工匠看来没有必要,但是士卒们用起来就是非常顺手。

最关键的是,由某位魏公子的影响,魏国工匠在设计锻造兵械时,非常注重于「巨大」、「强劲」——比如魏国的抛石机,非但体积与重量远超其余各国的抛石机,而射程与威力,更是其余各国无法匹敌,包括鲁国的投石机。

相比较产自鲁国的、那些看上去像精湛工艺物多过战争兵器的兵械,魏国的兵械,给人一种简单粗暴的感觉——其貌不扬,但胜在坚固、实用,且杀伤力大。

在听完陈汜的解释后,昌歑父子这才恍然,点点头说道:“老夫想想办法。……想来弄一批淘汰下来的旧军械应该不成问题,至于魏军的最新军械……”

“陈某不敢奢求。”陈汜连忙说道:“魏军的兵器素来坚固,纵使是旧物,配给于我军的新卒也足够了。”说到这里,他由衷地感谢道:“昌公,让您费心了。”

昌歑摆了摆手,正色说道:“我昌氏,亦是大宋的臣民,岂能眼睁睁看着国家破碎?”说到这里,他长叹一口气,苦笑说道:“若是连这都吝啬,待他日老夫步入九泉,又有何颜面去见「向公」?”

他口中的「向公」,即是宋国的英雄「士大夫向沮」,即北亳军首领「宋云(向軱)」的生父——在当年宋国覆亡的时候,包括昌氏一族在内,几乎绝大多数宋国的王公贵族皆惶恐逃亡鲁国,唯独向沮率领着极少一部分贵族与宋国军队,假借宋王名义留下与魏军交战,只可惜寡不敌众,「向氏一门」最终英勇战死沙场。

也正因为这样,原本名声不显的向沮,一下子就成为了宋民心目中的英雄,同时也成为了北亳军激励宋民坚持抗争的信仰。

这边正聊着,忽然,有一名府上的老仆急匆匆地走了进来,对昌歑说道:“家主,有一行人人在府外求见。”

昌歑歉意地看了一眼陈汜,尽管后者微笑着连连摆手表示不在意,但昌歑还是皱起了眉头,心说:这老仆伺候了自己几十年了,怎么今日这么不晓事?

可能是猜到了老主人心中的想法,那老仆连忙从怀中取出一份拜帖,压低声音说道:“家主,这次前来拜会的人,身份并不简单。”

“……”昌歑将信将疑地接过拜帖,随即扫了一眼。

仅仅只是扫了一眼,他的神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因为拜帖的落款处清楚写着:魏,外使,崔咏。

见昌歑面色有异,陈汜好奇问道:“昌公,怎么了?”

只见昌歑将拜帖递给陈汜,沉声说道:“魏国的使臣……”

陈汜接过拜贴瞅了两眼,心中着实有些惊讶。

要知道,目前这座昌邑,已然被他们北亳军收复,并且,城内还驻守着为数不少的北亳军兵将。

而在这种情况下,那魏使一行人,居然还敢潜进城内,不得不说,这份胆气却是不小。

忽然间,陈汜扫到了拜帖的内容正文,一眼就扫到了「受东宫差遣」这几个字,面色亦顿时变得凝重起来。

毕竟魏国的「东宫」,如今指代的就是太子赵润,也就是魏公子润。

“是魏公子润的人?”陈汜惊声说道。

“……”昌歑伸手捋着胡须,微微皱着眉头不说话。

“父亲?”长子昌满唤了一声,大概是在询问父亲是否接见那名魏使。

昌歑与陈汜对视一眼,随即点点头沉声说道:“把那魏使请到此屋来。”

“是。”

老仆躬身而退,没多大会工夫,便领着三名目测都只有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来到了这个屋子。

这三名年轻人,正是崔咏、高括、张启功三人。

而此时,昌歑这才站起身来,拱手问道:“不知哪位是朝廷的使臣?”

听闻此言,崔咏走上前一步,拱拱手笑着说道:“在下崔咏,不才受东宫委以重任。……这两位是我的副使,高括、张启。”

不同于崔咏笑容可掬的模样,高括与张启功就显得颇为冷淡——不过这二人亦有区别:在进屋后,张启功四下打量着屋内的摆设,而高括,一眼就注意到了陈汜。

虽然陈汜今日穿的只是很普通的服束,但高括还是本能地感觉到,这个男人绝非是寻常宋民。

“原是崔使。”昌歑点点头,拱手说道:“崔使此来辛苦,老夫不曾远迎,还望见谅。”

“老大人言重了。”崔咏摆摆手,笑着说道。

随即,昌歑便邀请崔咏、高括、张启功大人入席,又吩咐府上下人奉上茶水,随后他这才问崔咏道:“不知崔使今日来访,有何要事?”

崔咏笑着说道:“老大人,在下此番受太子殿下之命,特来交涉……「宋郡自治」之事。”

听闻此言,昌歑、昌满以及陈汜,皆吃惊地睁大了眼睛。

魏国朝廷居然服软了?不,那位魏公子润居然服软了?这怎么可能?!

咽了咽唾沫,昌歑勉强挤出几分笑容,问道:“崔使所言……当真属实?”

崔咏微微一笑,也不急着回答,而是看了一眼昌歑的长子昌满,以及北亳军的渠将陈汜。

Wшw✿t tkan✿c o

昌歑当然看得懂崔咏那几下视线的用意,遂介绍道:“此乃犬子,满。……这人,则是老夫的外甥,皆不算外人。”

听闻「外甥」两个字,高括上下打量着陈汜,问道:“你是他外甥?你叫什么?”

陈汜自忖自己的名字应该还不曾流传出去,遂小心翼翼地说道:“我叫陈汜……”

“以往做什么的?”高括继续问道。

“……为了糊口,曾经当过一阵子商贾……”陈汜回答道。

“商贾?”高括轻哼一声,看着陈汜眯了眯眼睛,意味深长地问道:“你……杀过人,对吧?”

陈汜下意识地撇开了视线,因为他也听说过一则传言:杀过人的人,眼神与常人是有所区别的。

见此,昌歑的长子昌满连忙圆场道:“如今这世道并不太平,我表兄行商在外,难免会遇到一些劫匪,故而沾上杀孽……”

高括瞥了一眼昌满,继续仔细打量着陈汜。

他在大梁时常接触三教九流,岂会看漏这个陈汜?在他看来,对面那家伙根本就不是什么行商的商贾,一股子的军营里的气息。

不过他并没有继续追问,更没有揭穿,只是对张启功使了一个眼色。

『北亳军士卒?』

在得到高括的眼神示意后,张启功亦打量了那陈汜两眼,不过并未有何表示。

毕竟在他看来,崔咏即将提及的事,纵使是被北亳军得知,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能是意识到高括与张启功二人绝非只是副使那么简单,昌歑不动声色地将话题岔开了:“崔使,能否详细说说那个……自治的事。”

崔咏点点头,笑着说道:“前一阵子嘛,我大梁发生了点状况,调走了驻扎在宋郡的两支军队,不曾想,被北亳军抓住了机会,趁机夺取了任城、南平阳,甚至于,连这个昌邑,亦落入了北亳军的手中……北亳军乃是叛军,似这般挑衅朝廷,朝廷本欲兴兵讨伐,然幸运的是,如今我朝乃是东宫太子赵润殿下监国,这位太子殿下素来不喜无意义的杀戮,故而一力否决了……”

“东宫高义。”纵使是活了大半辈子的昌歑,这会儿亦是如释重负般松了口气。

这也难怪,毕竟对方可是那位把楚国、韩国按在地上暴揍的魏公子润,以宋郡的小身板来说,还真经不起那位魏公子兴兵讨伐——胜败尚在其次,主要是魏军若是狠下杀手,宋郡之民必定生灵涂炭。

崔咏微微一笑,随即正色说道:“昌公,据崔某所知,您是宋地的华族(贵族),请代我转达我朝太子殿下的意思。”

“老夫洗耳恭听。”昌歑拱手说道。

崔咏咳嗽两声,学着赵弘润的语气说道:“昌公,东宫太子命我传话……我大魏要灭宋人,易如反掌,但念在这十几年来,宋郡亦曾为我大魏做出贡献,特此网开一面……只要贵方能遵守某些约定,大梁可以允许宋郡自治。”

『……条件么?』

昌歑眨了眨眼睛,诚恳说道:“愿闻其详。”

只见崔咏竖起一根手指,沉声说道:“首先,赦宋人、不赦北亳军!……北亳军以往是叛军,日后亦是叛军,这一点,朝廷是绝对不会退让的!若宋郡想要自治,就要与这支叛军划清界限!”

“……”陈汜看了一眼大放厥词的崔咏,心中暗暗想道:这厮还真有点胆量,居然敢在这大放厥词,难道不知我北亳军已控制了这座昌邑县么?

当然,虽然心中很是不爽,但陈汜可不会傻到召来北亳军士卒将这几名魏使杀掉:一来,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二来,斩杀了这三人,那么,不出几日,魏国的太子赵润必定亲自带领举国的军队前来宋郡,到那时候,他陈汜就是宋国的罪人。

“言之有理。”

昌歑板着脸徐徐点了点头,仿佛对北亳军也是充满了偏见。

可谁能想到,此人恰恰就是背地里资助北亳军的大金主之一呢。

“其次,我朝太子殿下正准备对外用兵,急需大量的军粮,因此,希望宋郡杜绝私下交易米粮之事,皆售于朝廷……”崔咏接着说道。

『……』

昌歑深深看了一眼崔咏,心中咯噔一下。

凭他活了大半辈子的阅历,岂会被这种蹩脚的「借口」哄骗住?

魏公子润准备对外用兵,故而征收宋郡境内种植的谷粮?开什么玩笑!

要知道,魏国本身就是产粮的大国,而且近年来在陆续吞并了三川郡、收复了上党郡后,魏国朝廷在这两个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倘若以魏国良田产粮的数量,尚不足以支撑起太子赵润对外用兵所需的军粮,那么,宋郡境内的产粮,又算得上什么?

因此,昌歑立刻就猜到,魏国之所以提出这个条件,其根本目的,并非在于征收宋郡的粮食,而是为了阻止宋郡的产粮流入到北亳军手中。

只要卡死了北亳军的粮食渠道,北亳军只有坐等溃散。

『……好狠的计策。』

昌歑心下暗暗说道。

“昌公?”崔咏意有所指地问道:“昌公对此莫非有何疑虑?”

昌歑思忖了一下,犹豫说道:“作为大魏的(附)属民,我宋郡理当为大魏贡献一份力,只是……若朝廷征收了我宋郡的粮食,那……我宋郡之民,将如何糊口?”

“这个昌公大可放心。”崔咏摆摆手,信誓旦旦地说道:“朝廷会专门派人在各县售出粮食,绝不会因为战争,波及宋郡的米价……”

听了这话,昌歑更加笃定自己的判断:魏国征收宋郡的粮食,就是为了针对北亳军,事实上并不会将宋郡的粮食运往别处。否则,面前这个崔使,如何敢夸下这等海口?

『……不过问题不大。』

昌歑暗自说道。

可就在他正准备开口的时候,却听崔咏忽然补充了一句:“方才忘记说了,关于宋民购粮,朝廷到时候会发下一种新币,每户宋民,每季按人头兑换新币,只允许新币购买粮食……”

听闻此言,昌歑、昌满父子,以及隐瞒了身份的北亳军渠将陈汜,面色顿时大变。

他们都不是傻子,岂会想不到「新币购粮」背后隐藏的杀机?

没有理会面色大变的昌歑、昌满、陈汜三人,崔咏继续说道:“……除此以外,宋郡任何人都不得囤积超过三个月的口粮,违令者……呵呵,用太子殿下的话来说,要么就当着我方监督士卒的面,将囤积的粮食吃下去,否则,就按「私通北亳叛军」的罪名……处死!”

“这……这太……太……”

昌歑一脸苦色,摇头说道:“崔使,这未免有些不近人情吧?……再者,不允许囤积粮食,那我宋郡的粮商该如何经营?”

崔咏笑眯眯地说道:“昌公可以放心,朝廷会按市价收购任何一名粮商所囤积的粮食,兑换成钱,有了这笔钱,就算是改行做别的生意又何妨?我大梁在博浪沙开设了商市,随时欢迎宋商前往。”

“……”昌歑张了张嘴,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见此,陈汜在旁皱着眉头说道:“尊使,贵方未免也太霸道了吧?”

还未等崔咏开口,张启功便淡淡说道:“看来足下并未见识过何谓真正的霸道……真正的霸道,应当如我朝东宫太子赵润殿下当初那般,率军一路打到韩国的王都邯郸,逼韩王签署城下协议……千人万人,无人敢说一个不字!”

“……”陈汜张了张嘴,竟也说不出话来。

无视崔咏皱着眉头示意自己的目光,张启功冷冷说道:“好好考虑吧。……你们得庆幸,太子殿下仍将你等视为大魏子民,不过,千万别把这份恩泽视为理所应当,一旦让太子殿下对你等失去了信任与期望……”

尽管张启功没有说完,但相信昌歑、昌满、陈汜三人皆听懂了这番话背后暗藏的杀机。

此刻他们的心中无比愤懑,但却不敢发作。

就连身为北亳军渠将的陈汜,亦不敢。

第一百五十一章:降军整顿第532章:各怀鬼胎第163章:各国邦交 二合一第534章:阜丘贼首金勾 二第458章:魏川会晤 三第二百三十二章:反响第1234章:三月,卫国遭难 二合一第八十章:八皇子的礼物第1103章:胜负第440章:引导士气第833章:七日期限『加更16/33』第二百九十九章:谣言第742章:寿郢西郊,首轮交锋 二第一百八十九章:互换立场的敌友 二第1155章:友或敌的选择 四第两百一十四章:欲分羹第213章:宋郡战场 二合一第1189章:没有退路的战争 二合一第554章:意外 二第279章:道不同不相为谋 二合一第二百九十六章:婆媳相见 二第839章:说服第1025章:变故第172章:万世之基 二合一第1197章: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第588章:再次搞砸第1354章:查证『加更4/4』第三百三十四章:秋狩 二第607章:诡袭第752章:反响第633章:进退维谷第三百零八章:远方的变故 二第550章:商水简况第535章:紧锣密鼓第628章:楚国的底蕴第一百八十八章:回程第26章:旧日的霸主 二合一第一百四十四章:捷报安大梁 二第1165章:司马安vs乌须部落 二第1020章:高墙激战第1022章:廉驳与韶虎第三百六十六章:成皋关下 二第862章:简单粗暴的秦军战术第一百四十二章:以武止戈第933章:出击!游马重骑!第1275章:回程第1323章:庭审 二第984章:决战?第994章:剑指淇关第101章:价值 二合一第208章:通牒 二合一第416章:首日之战!第一百七十九章:魏楚停战正阳和约第767章:楚国内乱之始第二百七十章:疑神疑鬼第1159章:王庭战栗第323章:巴王鷿第530章:袭击第375章:先声夺人第三百六十四章:夜 二第37章:高贤侯吕歆 二合一第1126章:回归行宫第一百零二章:定计第113章:技击之士 三 二合一第859章:前往三川第一百三十六章:屈塍献计第五十七章:神乎其才第517章:审讯第1130章:尘封的故事 二第1201章:司马安破峣关第566章:安陵王氏第254章:豪赌 二合一第727章:姬润与景舍 三第八十五章:皇子守国门 二第171章:货币 二合一第709章:姬润与项末第483章:天子驾到第66章:西河对垒 二合一第744章:僵持的战局 二第1094章:久违的日常第1156章:鸩虎出闸第145章:辞旧迎新 二合一第101章:价值 二合一第947章:谋定而动 二第二百五十二章:联盟之议第286章:决战之日第1268章:庆贺胜利第二百四十九章:决定第二百九十三章:肃王府 二第129章:新君继立 二合一第二百五十四章:睿王的选择第482章:肃王的毒舌第527章:商水军入驻第六十章:玉珑公主 三第682章:各有算计 三第310章:诸将投魏 二合一第281章:春季之战 二合一第1250章:胜负已分?第201章:图谋 二合一第142章:魏使访韩 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