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整军法令(上)

食盐问题初步解决,高俊、何志也、殷去寒三个人看着畅通无阻的路,堆积如山的盐,何志也忍不住笑对高俊:“高郎君声明可是世人皆知了,盖山东半边天。”

“人怕出名猪怕壮啊,现在完颜珣已经跑去开封了,中都失陷也就是一年半载的事儿,你猜蒙古人再次南下的时候,想不想找我的麻烦?”高俊忍不住苦笑。

殷去寒有些担心的看了高俊一眼:“俊,所以你还要去打仗?”

“是的,我必须这么做。”高俊看着远方:“现在山东已经打成一锅粥,如果再不迅速平定,忍将山东打成白地的话,当蒙古人再次南下的时候,我们只有束手就擒、为奴为仆的份了——一个月内,必须再次出征!”

殷去寒看着远方,似乎若有所思。

很快,军兵、少年兵开始了紧张的夏季整顿。

赵昉作为太学生,但是身体素质却也不错,没有和其他太学生一样进入民政系统,反而跟在高俊身后,代替陈秉彝作为全军长史——这一点也没有人有意见,赵昉死谏,当初在中都也是轰动四方的人物——而陈秉彝作为佐史,辅助他工作,此时两个人正在拟写整训命令。

夏季整顿的目标,是理顺全军的关系,让高俊带来的陕西勇敢和乣军们融入整个高家军的集体,使全军变成一支能够打出去的力量,为此,还要进行很多的整训任务。

在中都之旅之前,高俊已经拥有了十五个都、三个营,这次又添了数百陕西勇敢军和乣军,再加上各县的治安力量,武装部队总人数已经超过了3000人,但是体系混乱,指挥不便,权责不明。

乱麻就要用快刀斩,高俊粗暴的推翻了以前的不少体系,以都为单位重新调整,废除以往的三个营,确立了营——旗——都的新体制。

高俊只设立一个营,自任营指挥使(完颜珣给高俊的官位是东平府兵马司都副指挥使,高俊谦虚的认为,这是自己给自己降了半级官),老将孙庭、新锐潘正二人任副指挥使。

赵昉、陈秉彝担任长史、佐史,主管军纪、文书、组织工作。

楼升担任通判、又举荐一人为助判,主管后勤等工作。

这些军官以下,有军情、合议、警备、营寨、行军、训练、骑兵、作战八位参军;军法、拆发、教导、地政、保卫五位典史;辎重、器械、车马、厚生、食水五位判官。

营部还有六承局、六押官、十二什将、十二公使。

两位副指挥使各有两位傔从;

高俊本人则终于享受到了上位者的待遇:自己有了一位裨将带着四位傔从负责护卫、一位司吏带着四位书手帮助处理杂务和文字工作。裨将自然是蒙古人斡脱,而司吏,高俊却相中了原来寿张县的教谕程辟——当年,在杨铉教员的葬礼上,高俊见到了这位管学的负责人,一直觉得这位负责人确实是个很负责的人——可惜软弱了一点,当校长不合适,倒不如给自己处理一下文字。

郭延嗣曾经跑来,表示愿意什么官都不做,给高俊当个裨将,气的高俊差点一巴掌糊过去。

四名傔从倒是很有意思——两名是从野狐岭就跟随高俊的军兵,一个是在寿张县收来的农民兵,还有一个是吕和——高俊都没想起来这个人是谁,还是潘正提醒他,这位是当初清剿文太公一党时立下功劳的老实人吕和。

全营下辖四个正军旗和两个贴军旗,四个正军旗的指挥分别是冯达、李铭、楼升、温迪罕僧虔,两个贴军旗的指挥分别是郭延嗣、裴真。

每个旗有一名旗指挥、一名副指挥、一名典史、一名判官、傔从、公使、书手各两人。而每个旗下辖四个都,旗指挥兼任第一都的军使。

戴庆、张大春、蒲察勇、路哲、范有田依旧担任军使,阿里哲孛部的首领桑真也成了军使,和他搭档当军典是个苦差,偏偏落在沐白头上。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少年军都和一个主计运输都,前者都头是李骁奇,后者是蒲察阿虎。

升职后的军官们有点兴奋,但也有些担心,倒是高俊去安慰:

“我对你们放心,所以都升了官,但是你们都还兼任着军使,这个职务你们熟,要好好干。”

高俊尤其强调:

“一个营怎么带?抓军使!军使们过硬,都就过硬,都是最基本的单位,不拆分,都里要是一条心,摆开阵来就能厮杀。”

军官们都能明白高俊的意思,只有范有田听见“抓军使”吓了一跳,以为自己向黑鞑求饶的事儿被路哲泄露了。

新任的军使们也亲自聆听高俊的教导:

“一个都要怎么带?抓队正!从队正以上都是军官,军官最重要,你们要是靠得住,让军兵子弟们信得过,仗就打得赢!”

除此之外,原有的五个队也扩编为八个队,每队十人。

教导队,负责全军教育;

医队,负责全军医疗,医监就是中都过来的陈郎中;

军乐队,负责号角军乐,乐监刘德;

旗队,负责营建旗帜;

材官队,负责山泽堪舆;

斥候队,负责侦查;

军法队,负责检查和执行军纪;

力畜队,负责军队的牛马驴骡,目前的队正是段景住。

三十名绣工被选中,成为了真正的随军绣工——绣工已经成了护士的代替词,绣工长是潘正的爱人白卉。

赵昉写得一手好魏碑字,所以由他负责誊写高家军新的条例和告示,并要求新的指挥关系尽快理顺。然而很多职位却没有添上名字——高俊这次是大搞封官许愿,之后的战斗谁打的好,谁就有机会升官,现在什么都缺,职位不缺!眼下这些职责暂时由别人兼任。

扩编以后,高俊这个营有了四个正军旗、两个贴军旗、一个少年军都、一个主计运输都、八个队,齐装满编,总人数2825人。

表面上来看,高俊的人马并没有增加多少,但是经过几次优中选优和整训裁汰,军兵们个个健壮有力,富于战斗经验,放眼整个山东,也是不多见的精兵。

除此之外,这次高俊带回来的各项物资补充了军队,现在的高俊军兵盔明甲亮。想当年转战运河的时候,高俊的军兵们都只能穿两编甲裙的一件五片甲,而现在的正军们都可以穿上铁甲披膊,甲裙也高达五片,还有头盔,可预计的两个月内还可以给全军都武装上项顿、甲板军靴、护肘和笼手,这样的话,士兵们就只有眼睛露着了。

士兵们扔掉了不合手的长枪,换上了统一的白蜡桦木杆的鸦项枪;扔掉了收不进刀鞘的战刀,换上了小镡的直刃长战刀;弓箭手们也扔掉了已经老化的木弓,换上了牛角弓。

当然,高俊也没混到可以大手大脚过日子的地步,正军扔下的武器给贴军和少年兵;军兵们扔掉了武器给民兵;民兵们换下来的武器给治安队员。

荣军农场是无家可归的伤残军人的居住处,种大豆的活相对而言轻松一些,而且也没有生产的硬指标要求,无论丰歉都有高俊兜底,只要能给战马添点草料就行。

军粮生产所,以及一系列的类似单位由郑迎郑大厨负责,源源不断的为高俊提供军粮和其他器械。

八月一日,为期十天的整训正式开始。

第十二章 信念破灭的瞬间(下)前言第十七章 天理昭昭(上)第二十一章 金朝的阴谋(上)第十四章 汇集四方猛锐(下)第二章 荫下行夏启牵情网,灯前对夏师弹箜篌(下)第六章 迷雾隐隐凶徒手(下)第二章 武学(下)第十五章 同甘苦,共生死(上)第十三章 李镇抚搅乱盱眙县(上)第五章 保障陕西地区(上)第十七章 进与守(上)第六章 决(下)第十九章 现代战争(上)尾声第九章 北院(上)第十八章 血岭(下)第十九章 国子监(上)第十一章 磨刀霍霍(上)尾声第二十二章 破釜沉舟,拼死一搏(下)第十四章 方向调整(下)第十三章 东风恶(上)第二十章 生活像等待创作的黏土(下)尾声第十四章 狂夫瞿瞿(下)第十章 北院(下)第十六章 应将性命逐轻车(下)第七章 说不出的想法(上)第二章 定风波(下)第十章 月朗朗(下)尾声第四章 镇州的酷暑(下)第十七章 期待着一个幸运 和一个冲击(上)第十二章 持续改善民生(下)第二十四章 面对(下)第八章 遵循良心的义务(下)第十六章 熬不过的非议(下)第二十二章 血情(下)金朝的国朝文派第十三章 方向调整(上)第十二章 宣徽院(下)第三章 北鄙备战急(上)第八章 郭延嗣(下)第二章 风雨欲来(下)第十五章 商船(上)第十六章 刀与铳(下)第十五章 合(上)第十一章 土地(上)第十八章 民兵(下)第三章 困难重重的进攻(上)第四章 北鄙备战急(下)第二十四章 行六部(下)第十六章 崩溃(下)第九章 沃州的援军(上)第九章 史弥远弄权政事堂(上)第十四章 狂夫瞿瞿(下)第二十三章 上下同欲者胜!(上)第二十一章 骑兵(上)第八章 阴差阳错(下)第十四章 心殷殷(下)第一章 风雨欲来(上)第九章 威震应州李云龙()第十三章 散(上)第二十一章 粮仓劫营战(上)第十五章 崩溃(上)第十七章 吐蕃的帮助(上)第五章 掌新兵军马同西走,隔长河鲁豫大交兵(上)第二章 交兵黄河岸(下)第五章 货物(上)第十二章 问道中淮上(下)第九章 劫(上)第二章 肇端易州靖安民(下)第十一章 叹声声(上)第二章 幸运与善良无关(下)第七章 无论你肯或不肯 我都选择等(上)第三章 春晓曲(上)第六章 走在情感与理智之间(下)第十四章 木华黎重拳出动,太平军设兵邯郸(下)第十三章 百业兴(上)第二十章 人情冷暖共高低(下)第十三章 心殷殷(上)第二十四章 秋风烈烈(下)第三章 大青山(上)尾声第十九章 警备骑兵(上)第二十章 霸州的阻滞(下)第十章 全面稳中求进(下)第十四章 邢州的结局(下)第十章 进退两难的处境(下)第六章 不想负责的就无解(下)第十三章 鱼(上)第二十一章 烧不尽的野火(上)尾声第十八章 费运判挂印去淮北(下)第十一章 下台阶二将盟河北,上期货高俊探江南(上)第八章 狼烟茫茫(下)第三章 泪河在,血海涌(上)第十七章 庄园(上)第二十三章 虚景实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