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上)

济南城丢了一点也不意外,蒙古人的力量都在围剿纥石烈师靖,城内除了十几个蒙古士卒之外,再就是一千河北军兵。这些人早就心怀不满了,而且其中有不少人当年曾经被高俊所救,现如今济南境内有人打起了高俊的旗号,这帮人当然偷偷派人去联系,里应外合破了济南城。

十几个蒙古人全灭,黄承旧当时正在衙门里写文章,得到消息之后连官印都来不及拿,直接翻墙逃走。田匡大摇大摆的走进衙门,桌案上的砚台还没有干,他拿起那篇文章,不由得哑然失笑。

题目叫做《弟子规》,写的都是些父母子女的事情,恰好赵永也进了来,田匡将这篇文章递给赵永:“姓黄的这是怎么了?开始当私塾先生了?”

赵永接过来略略看了一遍,摇摇头说:“这文章看似敦厚,实则陈腐,这是为蒙古人制造顺民呢。”

田匡点点头,把纸揉成一团,直接丢进了香炉里,两个人即刻出发,赵永点齐仓库分发粮食,向济南城内的百姓宣讲道理,而田匡则带兵紧守城防。

按照事前的考虑,他们不会在济南久留,带走足够的给养之后就要离开,而济南城墙的状况更是肯定了这种判断,此时城墙破损严重,蒙古人进城之后没有修缮城墙,反而还扒毁了一段。

田匡也来过济南城不少次,但是此时的济南无比萧条,房屋皆被焚毁,以往大明湖畔莲花十里,现如今河水却有一股淡淡的臭味。

“城破之际,宣抚副使颜盏天泽等济南士庶数千人投大明湖而死,尸体到现在都没有清干净。”随同的河北义军指着湖水,说话间也不免伤感。

义军在济南城内招收了两三千人,又夺取了大批军器粮草,顺便将之前被掳掠的女子全部解救了出来,一下子实力大振。他们大摇大摆地撤出济南,继续向东行动,而追击来的蒙古军仅仅收复一座空城。

继续追击搜杀是危险的,当地百姓已经同蒙古军势同水火,很少有愿意与蒙古人合作的,但是背后下药放火捅刀子的倒是真不少。一旦作战失利,义军们就会往田地树林里面一钻,脱下盔甲埋藏好,然后藏到农户里,当蒙古人追上来的时候,平时勤勤恳恳的老农和嘴碎的老太太就会指天骂地的发誓那是他们的儿子,而邻里左右也都纷纷作证。

但是蒙古人一撤走,这个孝顺儿子就会换身衣服,从另一个方向出村,按照预先约定的道路到附近村落里去寻找在村里的义军同袍,于是乎队伍又重新汇集起来,再次发动进攻。

不胜其烦的蒙古人选择了使用血腥手段,他们在遥墙镇下游连续屠戮了几个村子,让百姓们大为震恐,对义军的态度也冷淡起来,河北义军的处境开始有些不妙。

但是蒙古人也没有把全部的力量用于对付义军,因为另一只让他们头疼的军马也在最近发起了行动。

高守约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好不了了,这又是一次长达三天的昏迷,醒来之后却觉得清醒了一些,赶紧问在身旁服侍的人:“现在走到哪里了?”

“回使君的话,在济阳县。”

“怎么还在济阳县?咱们在这里逗留了七八天了吧。”

“已经十天了,使君您这次昏了三天多。”

“这是什么意思?我病了就不走了吗?把,把师靖给我找来。”

“师靖郎君还在营帐里休息呢,这两天济南那边的抗蒙义军闹得凶,蒙古人对咱们的进攻削弱了,郎君好容易。得以休息两天……”没有说的是,师靖现在酩酊大醉,这几天他连饭都不大吃,每天只喝几碗酒。

高守约不说话了,尽管身体虚弱,但他觉得自己的脑子还很清醒:“他是不是觉得我老不中用,过不去这北清河?”

“使君可千万别如此说,使君洪福齐天,一定能够伤病痊愈,到时候大军再渡过北清河也不迟。”

高守约这次真的沉默了,他想动一动手指,但是却感觉自己的身体轻飘飘不听使唤,好像还躺在床上,好像又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从牙牙学语到束发受书,过往的一幕幕在眼前不断呈现。

“我累了,你去给我沏杯茶。”高守约轻轻的说,服侍的人有些惊讶,但还是小跑着出去准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高守约不知为何,却突然想起了这首念奴娇,年轻读书时品不出其中的韵味,还觉得苏轼真是浪费了,前面写的如此豪气,却在后面不继续喷薄下去,反而千回百转。当年在州学,一众学子研究着如何给苏轼重写下半阕,现如今才感觉到其中包含的无穷深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高守约挣扎着起了身,他已经不再年轻了,直到此时此刻,他真正的意识到自己早就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才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个老人了。但是年轻时候的事正在不断涌现,高俊也浮现在眼前。

当初在寿张县关于金朝国运的对话还记忆犹新,这几年来,高守约拼尽全力阻挡高俊的预言发生,但是天下大势无可逆转的嘲笑他,多情应笑我,自己这些年的呕心沥血,仿佛也只是自作多情,等到大金这座大厦轰然倒塌,自己为之付出的一切都留不下。

高守约从来没有见过那条东去的大江,但是当火焰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仿佛坐进了滚滚长江之中的小舟,自白帝城而下,一日千里,萧萧落木中猿声不断,峨峨瞿塘间滟澦如马……

师靖看到帐篷的火光时,一下子酒就醒了,全军将士都集结来,无言的看着高守约正在燃烧的帐篷。

师靖身披两创,连续战斗,从旦至暮,终于将敌军拖出去近十里之远,而趁这个机会,还留在营地里的家属们突然向南狂奔十里,在老鸛滩一带渡河东去。

而蒙古军在营地未留一兵一卒,直到晚上的时候,远远的望见营地中无灯火,才意识到形势有变,冲进去的时候,只见帐篷旗帜还在,人员早就撤走了。

同样也因为蒙古人判断失误,纥石烈师靖也得以带着残余的观州兵马,在北面同样强渡。

第二十一章 战斗到底(上)第十五章 冯叔至强打真定,新骑兵妙破蒙古(上)第十三章 狂夫瞿瞿(上)尾声第七章 撤退与坚持(上)第十五章第九章 欲涉者,待其定也(上)第十六章 张开手起飞 让年轻无极限(下)第十七章 人口(上)第二十二章 战斗到底(下)第七章 血染边关路(上)第二十三章 上下同欲者胜!(上)第十二章 共赴胜利(下)第二章 东真的覆灭(下)第五章 惊心妫川道(上)第十六章 苦?甜?怨(下)第十五章 遍筛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上)第十六章 峰回路转的反击(下)第十二章 千钧一发的行动(下)尾声第二十四章 匡国军坚守冀中,高太尉以步克骑(上)尾声第十八章 地陷鲁南(下)第十四章 狂夫瞿瞿(下)第十五章 刀与铳(上)第九章 威震应州李云龙()第十九章 国子监(上)第十五章第二十章 盐粮事发,高毕相竞(下)第十九章 理学派再起北伐议(上)第十一章 狂风过去孤枭啼(上)第十章 食盐法令(下)第十二章 奋进的义军(下)第六章 二郎君遇险州城外(下)第二十四章 热血灌开山河花(下)第十五章 轻锐检山林(上)尾声第二十三章 赵公旭牵引滔天计(上)第十五章 冯叔至强打真定,新骑兵妙破蒙古(上)尾声第二十三章 赵公旭牵引滔天计(上)第六章 和议成(下)第四章 休假法令(下)第三章 雅俗共赏:元好问改良文艺(上)第十一章 纪念柳充国(上)尾声第三章 白刃纷纷(上)第三章 金麦(上)第六章 掌新兵军马同西走,隔长河鲁豫大交兵(下)第十五章 高举正义之剑(上)第八章 故?新?追(下)第二十一章 以膳代兵高太尉(上)第十六章 瘴气三时作阵云(下)第六章 苦斗岱宗(下)第十一章 胡山堡(上)第十一章 不管泪水多咸 有一天我会告别从前(上)第十三章 木华黎重拳出动,太平军设兵邯郸(上)第三章 伏(上)第十三章 成败瞬间判若云泥(上)第十章 沃州的援军(下)第三章 事与愿(上)第十一章 兵贵胜,不贵久(上)第十二章 新春乐(下)第二十一章 烧不尽的野火(上)第十三章 饵与诱(上)第二十三章 天苍苍(上)第十七 跨战线冯达献良策,战吴桥李铭立大功(上)第四章 贾济川提调忠义军(下)第七章 战与和(上)第四章 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骑兵(下)第十章 聚义宿迁县(下)第十八章 故(下)第六章 柳暗花明(下)第三章 困难重重的进攻(上)第二十章 允厥执中:先贤遗训垂千古(下)第十四章 三县合讨贼(下)第八章 艰苦卓绝的守卫(下)尾声第十八章 工?农?择(下)第十五章 军管法令(上)第十六章 高举正义之剑(下)第九章 人南渡(上)第六章 泾渭自分(下)第八章 木柝传,金鼓振(下)第一章 荫下行夏启牵情网,灯前对夏师弹箜篌(上)第十七章 鼠(上)第二章 羊(下)第十二章 陆娘(下)第十七章 天理昭昭(上)第三章 三段连环高郡王(上)第一章 破坏与建设(上)第二十一章 痛苦的头领(上)第三章 雅俗共赏:元好问改良文艺(上)第七章 晒网村逆击战(上)第二十四章 后与前(下)第八章 民主国家兵工厂(下)第二十二章 文资与武职(下)第十八章 十面埋伏大将名(下)第十二章 挣不脱的束缚(下)第十九章 现代战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