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辟举(上)

高俊和傅起之间的会谈只进行了一个时辰,但两个人都兴致很高,并且给彼此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到最后,高俊给傅起一个建议:

“到我们山东的各州各县去看看吧,看看市民和农民们都过着怎样的生活。我想请学士游历全山东,看看我们孔孟之乡,圣人故里的群众,能否实现理学的大同之梦。”

当然,这是秘密的,傅起出来的时候,身后跟着一个公使,这是高俊委派的,一路护送傅学士进行明察暗访。他手上捏着一本绿色封皮的册子:“这是我们山东的交通里程册,后面则是酒店的广告页,山东各大民营客栈合资出版的书,在上面留下了本店的广告。靠着这本书,咱们就能知道在哪吃饭住宿。”

傅起一耸肩,对此非常不以为然。

在接待完他之后,元好问却没有一起离开,而是留在高俊这里,两个人又回到办公室,何志也等人也在那里等着,准备开一次小会。

主持会议的是高俊和何志也,参与会议的包括礼政府代主席元好问、户政府主席孔元政、吏政府主席赵汝凡、工政府主席吴广亭、文教署主事白广泉。

本次要讨论的问题,还是根据地内教育系统的改革问题。

统治阶级效率最高的作死方法,就是让饿肚子的人读书——甚至反过来效果都未必这么好——教育规模要适应社会需要,太少的话人手不足,很多事情办不了,而人太多的话,高俊就该睡不踏实了。

高俊以前不理解,为什么政府里面会有人力资源部门这个听上去不知道管什么的单位。但是现在才发现,他也需要一个能够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统筹全国各类教育,掌握各类劳动力的数量和变化情况,以防止出现大规模的失业潮或者用工短缺。

而现如今摆在眼前的问题是,被教育出来的人越来越多,能否给他们提供足够合适的岗位?

中国人向来重视教育,太重视教育了,以至于高俊在根据地普遍办学校的时候,没有遭到什么阻力,直到现在大家才发觉,虽然年轻人们接受了教育,但是这不能显著的改善他们的处境。

根据地的选官也有许多问题,眼下是战时状态,自然应该军功授官,但是受伤的军官回到地方,却不一定能够胜任职务。

林林总总的问题汇集起来,总而言之,那就是不能把读书和做官两者紧密的结合起来。学而优则仕,这句话目前在山东根据地有些行不通。

“两年义务教育肯定是没错的,对农民的负担也不算大,接受了两年教育,至少能开通心智,但是继续进学还是要层层筛选,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弄清办学校的目的是什么。”何志也在这些人里面最有发言权:“批量的培养中学生不是目的,即便是明后两年还要上马许多大型项目,根据地官府所需要的中学生数量也不超过800人,吴主席,我说的没错吧?”

吴广亭点了点头:“大致如此了,更多一些也没大用,我这里只需要这么多人。”

“在教育方面,最近三年,每年可以吸纳两三百人,军队和治安方面每年大概还能需要100人,而现在全根据地每年能培养400名中学生,数量已经接近饱和了。”

“这不是还差的远吗?再加上私营商社的需要,这才满足了七八成左右,还可以培养更多的中学生,怎么着也得覆盖全部需求,还得留一点余量吧?”白广泉有些不明所以:“高宣帅说过,教育乃是百年大计,多培养一些人才没坏处。”

“你也要考虑一下毕业生的期望啊,今年年初第一批毕业生毕业,各地的衙门都把他们视为香饽饽,一过去就能骤升高位,担任管理职责,这是因为各个方面都缺人。但是之后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每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都会比前年差一点。”

吴广亭又表示赞同:“就拿我们来说吧,今年第一批毕业生分给我12个人,每个人都当了一个县的总规措,以后也是不可限量的。但是据说明年毕业生要分配给我30个人,我大概会选出十一二个人担任规错,而剩下的还得从基层慢慢开始干,跟着普通工人一起挖两天沟,好好划线。”

如果从高俊和何志也那个时代来看,读书固然有功利性的因素,但也有纯粹精神上的要求,做官不是读书的目的。

在这个时代虽然也是这样的思潮,但说的那些修心养性的书,乃是圣贤之言。而高俊这些数学物理生物一类的折磨人的书,又非圣人所传,如果不是当官,谁愿意看呢?

一说起这些,在场的人都不约而同的叹了口气。

“既然如此的话,那就不破不立,是我们要重新确立官制和学生分配的政策了。”高俊攥着笔杆,最终下定了决心:“我要求实施新制度。”

元好问等人这才反应过来,高俊估计早就已经想好了方案,今天这次会议虽然是碰头会,但事实上是高俊向他们宣告自己的计划。

他们所说的没错,高俊这次打算挑战金朝中央最为核心的权利之一:科举权。

关闭两条路途,在古代是截然不同的,官由科举、战功选出,或者由恩荫、辟举入仕,有品质,有地位,有升迁的可能性,关系广大,前途明亮。”

而吏一般由当地的某类家族世代维持,尽管也有吏员迁入官员的例子,但极为罕见,基本上升迁无望,所以往往把发财作为要务。作为本地人,又熟悉本地情况,容易形成盘踞地方的势力。

而高俊的计划是官吏一体,从此以后吏而优则升,再也不进行身份上的区别,再从九品到从十二品,也应该制定类似于官员的服章、俸禄制度,再不分别。

第二十章 凯歌雍雍(下)第十六章 霸州的起义(下)第八章 再动旌旗催阵鼓(下)第一章 忽闻叠鼓一声飞(上)第十五章 人情难做(上)第十一章 也王爷掘地三尺,真定府毁家输军(上)第十章 全面稳中求进(下)第二十四章 终举义帜(下)第二十二章 汹涌澎湃的追击(下)第二十四章 昨夜东风吹血腥(下)第二十二章 喋血鸡鸣山(下)第十二章 雄州的屠杀(下)第十一章 雪之进军(上)第二十三章 沧州的解放(上)第十章 聚义宿迁县(下)第六章 揭秘利国寨(下)第七章 说不出的想法(上)第十八章 地陷鲁南(下)第十一章 今与来(上)第十八章 中军帐(下)第十一章 斗百草(上)第三章 临安暗流 宿迁烽火(上)第二十一章 战斗到底(上)第十三章 单于已在金山西(上)第十六章 诸线牵(下)尾声第一章 彭义斌元氏就义,高太尉开州点兵(上)第六章 抹不去的信念(下)第十一章 不管泪水多咸 有一天我会告别从前(上)第五章 散兵(上)第九章 符金刀的标枪(上)尾声第十八章 做好密州之战的准备工作(下)第十八章 徐参军六里败退,完颜珣一下金牌(下)第十五章 在稳当可靠的基础上,争取一切可能的胜利(上)第十七章 潘彦真的询问(上)第二十二章 龙吟虎啸一时发(下)第四章 步兵(下)第十章 战鼓鼕鼕(下)第十四章 暗中人事忽推迁(下)第六章 步兵进攻(,卡)第十章 符金刀的标枪(下)第十一章 中战整顿(上)第一章 红袄起(上)第六章 二郎君遇险州城外(下)第十五章 霸州的起义(上)第三章 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骑兵(上)第二十章 冲锋与后撤(下)第二十章 挣不脱的锁链(下)尾声第十二章 坚持(下)第十章 战地风来草木腥(下)第七章 撤退与坚持(上)第七章 西军营(上)第九章 战地风来草木腥(上)第二十一章 军语法令(上)第一章 自愿的陷阱(上)第十三章 单于已在金山西(上)第九章 水火相胜,宋金交兵(上)第九章 正与奇(上)第九章 威震应州李云龙()第八章 瓮城守卫(下)第十二章 竞速宝胜(下)第一章 自愿的陷阱(上)第十七章 地陷鲁南(上)第一章 荫下行夏启牵情网,灯前对夏师弹箜篌(上)第十六章 霸州的起义(下)第十一章 土地(上)第十九章 间隙生同床(上)第十七章 天理昭昭(上)第十一章 致力公心:潘正的姿态(上)第二十章 梁山鏖战(下)第九章 山东的抗蒙根据地为什么能够存在(上)第二章 炮手就位(下)第十六章 军管法令(下)第十六章 崩溃(下)第十三章 三县合讨贼(上)第二十章 元好问的任务(下)第十章 正与奇(下)第十六章 爱恨河坊街(下)第十八章 闪电部队在前进(下)第二章 武学(下)第五章 散兵(上)第十三章 村庄(上)第十四章 吓不退的计划(下)尾声第三章 金麦(上)第二十二章 血红色的曙光(下)第九章 挣扎(上)第二十三章 天净沙(上)第七章 木柝传,金鼓振(上)第十一章 穆王何事不重来(上)第六章 犯错(下)第十二章 郑昭先两觐见圣主(下)第二十四章 生活对正义没有怜悯!(下)第二十章 武器(下)第十四章 大练兵高俊卫山东,短言语潘正说西夏(下)第十八章 新颜换(下)尾声第十九章 奋战的军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