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李世昌游说治军,蒙古军掣肘地道(上)

张皮绠噙着眼泪,和战友们收敛挂在树上的尸体,六十多名被咸得不手下的税吏伪军杀害的村民就挂在村子旁边的树上,作为对反抗者的震慑。

不知是谁走漏了消息,张皮绠的浑家也作为从逆之人,被杀害后悬尸于此,伪官吏们每日巡查,严禁村民将之收殓。

此时,各村内有威望的长者,以及当初被史天泽委任的粮长都被太平军请到营帐之内,一说起史家崩溃后的局面,无不是涕泪横流,咬牙切齿。

高俊不会想到,明安这个精明能干,颇有韬略的人居然会生出这样的不肖子来,此人的行径发指,竟然比蒙古人还要凶残冷酷。夺取真定府大政之后,他立刻搜刮府库,又派出军队税吏劫掠民间,处处考掠,恶贯满盈,四野之民皆欲生啖其肉。

冯达和李铭更是没有想到真定府已经糟糕成这般田地,百姓们早就被盘剥得家徒四壁,只能靠一丁点余粮果腹,还要应付今年秋季沉重的税粮,一看到史家和太平军的旗号,无不感动得嚎啕大哭,还指望着太平军发粮救命呢。

“百姓们也没有粮食了,这可怎么办?”李铭有些紧张的问冯达,两个人对眼下的困局真是一筹莫展。

倒是,这些粮长们先看出来,有人进帐询问:“是不是大军缺粮?”

冯达和李铭知道这肯定是史天宁已经预先问过了一遍,既然如此,也就不隐瞒了:“我军确实缺粮,有可能先行撤退。”

“将军啊,你们可不能走,要是你们走了,咸得不出城,我等可就一点生路都没有了。日子过得这样苦,你们走后,我们也就只有举村跳河服毒了。”

说的都是实在话,冯达却只能苦笑:“就算不撤,我们也只能打三天,可是现在军内连着三天的粮食都没有了。”

武仙有点紧张的看了冯达一眼,这种话不应该对当地人说,但是,这位粮长却直接挺直了腰:“我就知道,史官人之前已经与我们说过了,大军三日内所用粮草,我们这几个县就能解决。”

“老村长,别开玩笑,大军踏动,人吃马嚼不是小数目,你们自己尚且食不果腹,用什么来喂饱全军?”

“这点两位将军无需多虑,我说能解决,那就是能解决,求将军们再打三天试试看!”

话说到这个地步,冯达也下定决心,站起身来戴好头盔:“那我就相信众乡亲们一次,三天之内,我们一定攻破真定府!”

武仙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轮决策,觉得冯达真是疯了。

冯达也突破了太平军一系列的战役筹备规则,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高俊的命令是必须拿下镇定,而客观条件就是拿不下,既然如此,只能用非常之法了。

太平军当即投入到了对真定的进攻当中,不过,正如之前所预料的那样,真定府得知太平军东西两路军马靠近之后,立即判断对方是来攻打真定的,已经派出使者四方求援,此时,从不同方向赶来的援军正在路上。

燕京方面,也古派遣骑兵万人南下,其中三千多是蒙古人,还有三四千是高昌人,剩下的则来自于西域各处。

然而,这支军队出发后不久就遭遇了一系列堵截,夏季涨水期,每一条河流都有抗蒙民兵把守,决战已经爆发,太平军也不遗余力,信安方面把之前布置的明线暗线全部用上,鼓动各地义军出击,阻截蒙古军队南下。

蒙古军队从燕京出发,然而,由于咸得不数年来鱼肉百姓,大肆挥霍,燕京无法提供足够的军资,只能强求沿途准备人粮马料。而各游击区的频繁活动使各地世侯也无力为蒙古人提供后勤补给,出发的上万蒙古军队缺衣少粮,困苦不堪。

关键时刻,已经北返的黄承旧主动献计,提出“三光政策”,建议蒙古军队将沿途的村庄杀光,烧光,抢光,一路屠村取食。

这不是为了泄愤,早在当初围剿赵永田匡的时候,蒙古人就意识到屠杀是有效震慑居民的好办法。别看当时百姓都暗戳戳的支持义军,但只要蒙古人狠下手来屠掉几个村子,当地人就会立刻震怖不已,停止对义军的援助。

但是,百试百灵的屠刀却在这里失掉了锐气,这一片地区可不比当时已经沦陷,并且缺少抵抗组织的济北,张甫等人在这里经营日久,各乡村都有有威望的抵抗派人物,可以领导村民作战。他们有组织的采用各种办法对抗蒙古人的屠杀,一旦抵抗不得,就立刻整体搬迁,带走所有的粮食和牲畜躲进芦苇荡中,那里是游击战的天堂,蒙古人根本不敢轻易进入。

当然,这种抵抗也并非是浪漫的传奇,正是深秋蚊子肆虐的时候,疫疾流行,躲入芦苇荡的百姓没有便利的生活条件,吃冷食睡烂泥,痛苦不堪,一旦出现叛徒告密带路,往往会被整村屠杀。

即便是条件艰苦,但是为了生存,各地方的抵抗依旧坚韧有力,严重阻碍了援军的推进速度,士兵们也对无休止的追赶苍蝇感到愤懑不满,强烈要求燕京府直接提供后勤物资供起他们,赶紧支援前线。

一线士兵们士气低落,他们不停的质问,蒙古人永远在打胜仗,可是却得不到战利品来改善生活,在故乡的妻子儿女们饥肠辘辘,女人干男人的活。只有贵人们成片成片的划走土地,畜养奴隶,发了大财,而普通的蒙古士兵则怀着对他们在故乡饥寒而死的姐妹的思念死在反抗者的刀下。

也古忧心忡忡的,从燕京赶往信安县以北的霸州等地,要派去援助真定的军队还停留于此,并且随时有哗变的可能,士兵们不愿意进行无休无止的治安战,他们要求得到补充。

这些从未发生过的情况让也古手足无措,黄金家族的血脉此时失去了它神圣的威严,迭列斤蒙古,乃至于克烈乃蛮人完全失去了上下尊卑的观念,居然对他这位纯正的尼伦蒙古后裔如此不恭不敬。

在他茫然的时候,还是李世昌这个老头及时赶来,无论如何,也古一直对这位身经百战见得多了的西辽贵族恭敬备至,看到他前来立刻向其请教。

“不要总指望蒙古军队,关键时刻要敢于下手。”李世昌不断的给也古打气,最后,甚至给了也古一个赤裸裸的暗示:“如今的大汗也不是合不勒大汗的正统传人,但是能力威望足以服众。以汉地之广,人口之丰,应该有一个有威望的人物治理啊。”

这宏伟美妙的蓝图一下子就把也古吸引住了。

第七章 东真的遗产(上)第七章 绝击天胜(上)第十二章 陆娘(下)第十九章 意离离(上)第十六章 崩溃(下)第九章 帘卷西山硝烟盛(上)第六章 犯错(下)第六章 一日之差 百年之愧(下)第十五章 霸州的起义(上)第二十二章 攻?防?学(下)第四章 南宋的混乱(下)第十七章 爱是无法解释的死结(上)第二十二章 逃避(下)第十八章 十面埋伏大将名(下)第十六章 蔓缠藤绊(下)尾声第二十三章 秋风烈烈(上)第十六章 张开手起飞 让年轻无极限(下)第十七章 星转斗,驾回龙(上)第十七章 故(上)第二十一章 总有一天 我的谜底会揭开(上)第一章 赤红血(上)第十五章 震惊的知府(上)第十一章 新春乐(上)第二十章 国子监(下)第十七章 星转斗,驾回龙(上)第十三章 行军法令(上)第七章 朝朝马策与刀环(上)第十七章 潘彦真的询问(上)第九章 郁闷的军使(上)第二章 欺骗(下)第八章 愿(下)第二十四章 喋血玉津园(下)第十六章 西夏的内乱(下)第七章 说不出的想法(上)第二十四章 上下同欲者胜!(下)第七章 武大公讲礼迎客,李师帅断粮进军(上)第十五章 惠民司(上)第七章 铸炉(上)第十二章 郑昭先两觐见圣主(下)第五章 两群不速之客(上)第十七章 人生险阻艰难里(上)第十四章 木华黎重拳出动,太平军设兵邯郸(下)第三章 撼不动的柱石(上)第十四章 也古(下)第十七章 中军帐(上)第十七章 民兵(上)第六章 大兴府(下)第九章 帘卷西山硝烟盛(上)第十四章 汇集四方猛锐(下)第七章 翁城守卫(上)第十七章 再度交兵,反败为胜(上)第十三章 邢州的结局(上)第二十一章 战斗到底(上)第十六章 刀与铳(下)第八章 愿(下)第二十二章 广开言路:治国不靠奴才!(下)第九章 燕(上)第十一章 致力公心:潘正的姿态(上)第二十三章 昨夜东风吹血腥(上)第十九章 波涛誓,山石铭(上)第四章 判?决?待第十一章 也王爷掘地三尺,真定府毁家输军(上)第十二章 胡山堡(下)第十二章 千钧一发的行动(下)第十七章 做好密州之战的准备工作(上)第八章 商业法令(下)第十章 人南渡(下)第二十三章 行六部(上)第二十一章 出击扰乱敌军(上)第二十章 武器(下)第二十三章 战争与和平(上)第二十章 警备骑兵(下)第六章 货物(下)第十章 支援前突(下)第六章 劝?恨?归(下)第十六章 震惊的知府(下)第十四章 小鹰原(下)第八章 再动旌旗催阵鼓(下)第十九章 警备骑兵(上)第十五章 瘴气三时作阵云(上)第六章 彩票法令(下)第八章 军队(下)第十七章 突围先锋撒千户(上)第十八章 深化军事改革(下)尾声第一章 数数钞票永远都比标签少(上)第十六章 在稳当可靠的基础上,争取一切可能的胜利(下)第十二章 人(下)第十八章 僧虔溯往事(下)第十七章 复仇的女子(上)第二十三章 刑事法令(上)第二十一章 太平军南线大战,卢鼓椎语涉谤讥讽(上)第十九章 挣不脱的锁链(上)第五章 一日之差,百年之愧(上)第二章 刘家渡突袭战(下)第十四章 成败转眼判若云泥(下)第十五章 应将性命逐轻车(上)第十八章 故(下)第四章 李骁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