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六章 王铎之死

现在吴标手下也已经有了不少的人,各方面人才都有,专门负责研究工作。现在吴标本人也成了综合性的人才,对多方面的知识也都有所涉猎。这次研制出这种左轮手枪可以说是他们几十人经过一年多的研究,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之后才终于研制成功。

当这两把左轮手枪制造出来之后,这些研究人员并没有感觉自己有多大的功劳,而是对能够设计出这个图纸和想法的人佩服万分,而当他们听吴标说这个图纸是沛郡侯朱温画出来的之后,这些人顿时对侯爷的敬佩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这些人本身都是手艺人出身,有铁匠、有手工业者,甚至还有一些作坊的佣工,他们都有一技之长,都是吴标听从朱温的命令从汴州、宋州等地收罗来的。他们本来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手艺人,能够在条件如此良好、待遇如此优厚的地方工作简直就是上天对他们的恩赐,不,应该说是沛郡侯朱温对他们的恩赐。

在这里他们能够得到尊重,有丰厚的待遇,甚至有几次日理万机的沛郡侯爷还亲自来巡视他们的工作,还亲切的问他们平时的生活起居还有各方面的研究进展,他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一个个都玩命的做工作,争取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

其实朱温做这些当然是有原因的,在这个时代,没有人比朱温更清楚科技的力量有多大,在这个冷兵器的时代,热兵器能够发挥的作用简直不可想象。就像是现在,朱温只不过运用了简单的炸药,就多少次的以少胜多,让敌人一次次的吃大亏,比如说徐怀玉这一次,如果没有震天雷的话,就凭他那区区五百人马,撑死了能杀敌两千顶天了,可徐怀玉竟然把卢瑭的两万多人吗打的一点脾气都没有。

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科技在战争中能够起到的力量是巨大的,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也是巨大的,比如说朱温在亳州开设的棉布纺织基地,还有开设的煤矿。

中国对煤炭的应用很早,应该在西汉以前,可真正的广泛推广应用还在后来的宋代以后。因为在唐代的时候用取暖用的还是用木头烧的炭,而不是煤。而欧洲直到近代才对煤这种东西加以利用,以前都是烧木材的,连炭都不知道,更不要说煤了。

所以当朱温在亳州开采煤矿以后,很多人对这种能够燃烧的东西很是感兴趣,用来烧饭取暖都很好用,比木材和木炭要好经烧的多。所以大量的煤刚开采出来就很好卖,很快就卖到了其他的藩镇,换来了大批的银子,让朱温狠狠发了一笔。

朱温更是把煤用于炼铁,煤不但能够作为炼铁的燃料,还能作为炼铁的添加剂。当时的炼铁主要是块炼铁,需要长时间的锻打才行,所以在当时铁是很贵重的东西,一个铁锅就能卖五两银子就是很好的证明。当年朱温在砀山的时候家里甚至都没有一个铁锅,可见铁的昂贵程度。

铁之所以昂贵,主要就是生产工艺不够先进,固态还原锻打的块炼钢产量低,成色也不好,炼钢就更费劲了,用的还是固体渗碳钢,不但工艺麻烦,费工费时产量还低的要命。

朱温就想出了后世的高炉炼铁法,利用焦炭炼钢,加热原料就用煤。朱温在亳州开设了钢铁冶炼厂,因为亳州就有储量很大的铁矿,在矿山附近开冶炼厂,也节省运费。

如此一来亳州的产铁量直线上升,不但满足了自己境内四个州的正常用途,和兵甲制造,还可以卖给附近的藩镇,这一次朱温赚的更多,卖铁比卖煤更发财。

所以一时间朱温的生意做的很红火,大批量的钢铁、棉布、陈年老酒被卖往各地,再从各地运来宣武军需要的物资,还有大批量的银子,这些事情朱温虽然没有直接过问,却时时刻刻有人把最新的情况禀报朱温,等于说朱温不出家门就可与知道各方面的情况。

张小惠也时常帮助朱温处理一些事情,因为这一段时间她也变得对各种政事比较上心了,加上她人又聪明,各种东西一点就透,所以有时候还经常给朱温出主意,让朱温也对她刮目相看。朱温心道:“人都说古时候的女子都是什么都不懂,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就知道伺候男人,现在看来这个理论一点都不对。”

可朱温却不知道,像张小惠这样的女人在古代是少之又少,向武则天那样的女人更是几千年来就那么一个。

这一段时间朝廷也发生了不少事情,最主要的就是唐僖宗准备回长安的消息,对于唐僖宗来说回长安可是大事,当然要好好筹备一番。长安留守王徽倒是上书说长安已经修缮了一下,大明宫也不过简单的修缮了一下,因为现在的李唐王朝可不比以前了,要银子没银子,要兵力没兵力,王徽当然也想把大明宫给修缮一下,也好在皇上面前能够更加的理直气壮。

可关键是没有银子,本来就那么几个地方还对朝廷上交税赋,可能够供得起成都小朝廷的花费就已经不错了,就连各藩镇打仗都是用的自己的银子,朝廷都拿不出银子犒赏军队哪里来的银子修缮皇宫?

可长安毕竟是李唐龙兴之地,唐僖宗李儇当然不可能久居西川,回长安是迟早的事情。

经过商定,李儇打算在过完年之后正月就出发。

时光如梭,几个月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马上到了年底了,也就是中和四年的十二月份,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就发生在曾经显赫一时的京城四面行营都统王铎身上。

王铎本来被任命为义成军节度使,治滑州白马(滑县),后来又调为义昌军节度使。

作为节度使的王铎就带着数十个丫鬟小妾,金银珠宝等更是装了好几大车,在三百名护卫的护持之下上义昌军上任。

这王铎也是个风雅之人,一路上游山玩水倒也清闲,反正人家有的是银子,现在黄巢的人马都大部分被消灭,秦宗权的部队又被朱温挡在了南边,就连占领东都的孙儒也不得不在朱温的威胁之下灰溜溜的逃了出去。

所以王铎当然要好好浏览一下沿途的风光,王铎当年在朝中可是风光一时的人,现在的王铎虽然已经大不如前了,可好歹也是个使相的身份,沿途各地官员见了他依然要好好巴结,好酒好菜招呼着,说不定没准儿哪一天还会从新启用他王铎也说不定。因为当年就曾经有过一次重新启用王铎。

可王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有人看中了他的几箱子财宝,还有那几个水灵灵的侍妾。这个人就是魏博节度使乐彦祯之子乐从训。

乐从训也是临时起意的,并非是谋划好的,在他看来抢一些金银和女子根本算不了什么,再说了,现在王铎也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自己杀了王铎没准朝廷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会责怪自己?

王铎一路行来,也算是风光无限,这些年来官场的起起落落让他经历了无数的风光和失落,但也打磨出了他这个官场的老油条,做官嘛,不就是为了发财吗?所以王铎现在虽然不当宰相了,但还是节度使,银子还有的是。带十几个年轻漂亮的姬妾更是不在话下,他那里想得到会有人打他的主意?

这一日王铎经过一个小山包的时候,他还对身边的几个年轻的妾侍笑道:“马上就要道魏博了,到了魏州,乐彦祯定然又要请吃饭,交际应酬的事情太烦人了,要说老爷我当了这么多年的官,人缘儿也算光了,可人缘儿广有人缘儿广的坏处,到处都要应酬,烦也烦死了……”

就在这时,一支利箭从小山包上飞了过来,直接贯穿了王铎的咽喉,鲜血溅了旁边那两个妾侍一脸,当时她们正微笑着听着王铎说话,哪里想得到会发生这种变故?鲜血溅到她们脸上的时候,她们脸上的笑意还在呢,可瞬间就变成了一声嘶声力竭的大叫。

三百名护卫急忙散布开来,四处搜索着敌军的踪迹,却被乐从训埋伏的人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一举歼灭,没有留下一个活口,连王铎的家丁和丫鬟都没有放过,只留下了那十几个年轻漂亮的侍妾。

乐从训要的就是王铎的女人和钱财,这也正是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追寻的东西,王铎没有想到,他积攒了一辈子的东西,被乐从训这小子轻易的就据为了己有。

*************最近工作太忙,更新有些不给力,抱歉抱歉,希望大家不要见怪,小歌在这里作揖赔罪了。

第一九二章 武学宗师第四十八章 朱友裕的心思(上)第七十三章 曹师雄的窝囊气第九章 伏击李存孝第三十九章 清宁宫的家宴第五十九章 薛志勤大败第一八四章 占据梁山第四十章 精绝的厨艺第六十三章 翠微禅师第九十一章 共和制第七十七章 吕用之竟然是吕洞宾的儿子第八十九章 再次南撤第一三四章 巾帼须眉第一九二章 武学宗师第一零二章 大战梁田坡第五十六章 试射榴弹炮第一零二章 大战梁田坡第九十七章 天生猛将徐怀玉第一六三章 狡猾的孙儒第一五二章 中原混战(下)第一零五章 养贼以为富贵之资第十章 讨伐李克用第四十九章 朱友裕的心思(下)第九十章 朱温降唐第二十章 升为都将第一八二章 朱昱的计划第六十八章 迁都第八十七章 魏国国王第一三九章 奇兵退敌第七十七章 吕用之竟然是吕洞宾的儿子第一一七章 张归霸VS张璘第一四三章 夜袭敌营第一零三章 黄颖恨意第一二三章 陈州解围第六章 郑畋募兵第九十七章 朱温出手第四十九章 朱友裕的心思(下)第一二八章 忠武军乱第二十七章 王建投唐第五十八章 濮州龙虎会(中)第八十一章 白马之祸第二十九章 杨复光西进第一五五章 吴兴郡王第三章 偷锅贼第一二零章 大闹翠红楼第一九五章 家宴第七十三章 曹师雄的窝囊气第五十一章 张言的懦弱第一九零章 夜闯大营第七十一章 宜君寨大败第十八章 朱温的打算第六十章 葛从周来投第九十四章 朱存阵亡第一六一章 扬州被围第六十六章 完美伏击(上)第八十章 弑君的经过第四十九章 二师兄杨行密(上)第二十五章 酒楼上第六十四章 故人相遇第五十四章 引线问题第二章 穿越时空第四十五章 围困凤翔第一六九章 风雨欲来第一六零章 广陵之战第一零五章 养贼以为富贵之资第一四三章 夜袭敌营第九章 伏击李存孝第二十九章 选队长(下)第一二三章 直爽的张存敬第十二章 张浚的抱负第九十四章 朱存阵亡第五十章 围城打援第一四零章 入主长安第一零三章 刘金枝的心事第一九二章 武学宗师第四十三章 韩建挟主第一一五章 露水夫妻(下)第一一零章 李克用兵败北遁第六章 行刺第二十三章 造访朱府第五章 孟道的密谋第三章 天蚕背心第一二三章 直爽的张存敬第六十三章 义军南下第一零二章 百口莫辩第一六三章 狡猾的孙儒第一三一章 洛阳之行第一百章 烽烟四起第一二八章 朱温退兵第一七二章 占濮州第六十六章 灭魏博牙军第一五六章 威震中原第五十九章 王重荣的愤怒第一零五章 养贼以为富贵之资第一三二章 上源驿(下)第五十八章 炮击晋阳第六十七章 太巧合了吧第九十三章 进城借粮第九十三章 渤海告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