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经学大家

虽然包拯对报纸一事一直没有回音,王景范也并不着急,在他看来报纸虽有监督官员贤肖和反应民意之举的好处,但是报纸的这一作用亦必然会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甚至会成为公卿贵人们眼中钉肉中刺——这是一把双刃剑,也很容易将他们的仇恨吸引到自己的身上。眼下王景范不过是一介布衣,所以他才会选择在科举考试完毕之后再筹划报纸发行一事,不过科举考场上什么事情都会发生,对这届科考在父亲生前便已经筹划,没想到居然还真的能够用上,只是运气这种事情谁也难说,如若不成这报纸自然也要推后发行。

即便如此王景范依旧将木活字印刷术的详细过程写出来,其实这个过程已经简单不到不能再简单了,不过他依旧写的很认真,将其呈送给开封府希望包拯能够像欧阳修那样使用行政手段将其推广——可以预见采用木活字印刷书籍,在速度和成本上都会有相当大的改进,大宋在普通书籍的印刷成本上必然会有一个比较大的降幅,直接体现的便是书籍价格的下降,只要家庭环境不是特别拮据的读书人也都可以买得起一些必须书籍。

当然即便将木活字印刷术推广出去,王景范也不会放弃在白沙书院保留自己的印书坊,这个印书坊除了要供应白沙书院自己使用之外,也许还要肩负日后的报纸印刷事宜。报纸从编稿到印刷在王景范看来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假他人之手他是绝对不会放心的,更何况有这样一座印书坊的存在,可以让京师的那些印书作坊和书商们以最快的速度将书籍的价格降低下来。

父亲曾说过这个时代印刷的书籍到了千年之后将会成为那个时代金石专家所收藏珍品中的珍品,任何一本宋版的书籍都会卖出令人咋舌的高昂价格。显然这是雕版印刷精益求精的结果,不过这并不在王景范的考虑范围之内,至少朝廷所刊刻的典籍毫无疑问都是要用雕版印刷的,这对普通读书人而言都非常遥远,至于父亲所说的金属活字印刷虽然原理上与木活字印刷无甚区别,但所需油墨还要特别制作,这只能交给以后的人来探索了。

与父亲不同,王景范虽然也看重父亲口中所言的“科学技术”,不过他并不认为这些东西能够起到决定一起的作用,至少单单一两样是绝对不够的。除非父亲能够将他在后世中见过的一些关键东西弄出来,只是这注定是不可能的,诸如只用往里面填泥炭燃烧就可以日行数千里路的“火车”,据父亲所言穷他一生之力都未必能够做出来,除了父亲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不足以达到那个水平之外,钢铁之类的东西根本达不到“火车”所需的要求。

父亲做出了很多东西,不过在王景范看来最多是多赚些钱,能够将其一两样发扬光大成为一方巨富自然不在话下,若是全都能够掌控其中,就算大宋首富也未必不能。只是做一方首富能够挡得住人性的贪婪么?显然在这点上无论是王景范还是他的父亲对此都没有多少信心,为了保证自己的财富不受侵犯,王家必须要出一个能够自己保护自己的人来,那唯一的选择便是步入仕途,即可满足保护自己的需要,又可以改变父亲口中的那段千年历史的悲剧。

就在腊月十二,刚刚以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的身份主管太学的胡瑷来到了白沙书院。包拯总算是兑现了自己当初的一部分承诺,延请名士来白沙书院讲学。此时白沙书院在得到开封府的支持后,又陆续接纳了几十名学子寄宿,虽然天气寒冷但胡瑷名誉之隆足以让所有的学子都自发的来到书院山门处列队恭迎胡瑷。

王景范也没想到包拯居然能够请到胡瑷,在大宋读书人心中胡瑷的声望非常高,他虽在渭州也多少有些耳闻。不过王景范对胡瑷的认知还是在《全宋词》欧阳修小传中的一句话:“富公真宰相,欧阳永叔真翰林学士,包老真中丞,胡老真先生”。

大宋嘉佑四真便是富弼、欧阳修、包拯和胡瑷,虽只是一句不过父亲对胡瑷的评价是仅次于包拯的,连同是学者出身的欧阳修也远远不及的。显然这句“嘉佑四真”所透露出来的不只是同时代大宋最顶尖的名人,想必这四人之间的交际也有不少,至少王景范所知道的庆历新政时富弼、欧阳修便已经有一定的关系,而包拯和欧阳修也有过政见相左的时候,父亲对胡瑷的评价仅次于包拯就在于胡瑷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这点父亲极为推崇。

估计包拯对胡瑷也说明了白沙书院的情况,现在书院根本不成书院的模样,只有近百稚童和十几名在开封府发解试落选的士子才是书院真正的学生和先生,余者不过是寄宿在白沙书院的各地赴考学子。延请胡瑷到白沙书院讲学不过是调剂一下赴考学子们的心情,让他们在考前尽可能的多学一些东西,这种临阵磨枪试的教学能起多大作用完全是因人而异难说的很。

不管如何胡瑷来到白沙书院王景范是极为欢迎的,而令他很惊讶的是他所注解的《中庸》和《大学》得到了胡瑷的推崇,除了普通的授课之外,更是在分道台上两人进行了一次一对一的辩经会。这自然成为胡瑷在白沙书院讲学内容的一个重头戏,甚至太学、国子监还有听闻消息的赴京考生都聚集到白沙书院。幸好当初王景范早在规划白沙书院的时候就预先定下了一座三层高的大堂,三层大堂都容纳不下前来观摩的学子,都挤到外面的空地上。

胡瑷与王景范就在这分道台上就《大学》、《中庸》两书从作者到经义一项项的展开辩论,胡瑷的学识虽高但显然王景范在这两书上面下的功夫极深,准确的说是他的父亲生前对这两书的理解最有心得。王景范所能够超出他父亲的地方便是在对儒家典籍上的学识更广泛,毕竟对于父亲这样的后世之人,若说《论语》还好些,至少王景范知道父亲很可能连《孟子》、《尚书》、《尔雅》、《孝经》、《诗经》这些重要的儒家典籍都没有读过。

王景范在儒家经学上所受的教育是这个时代最经典的教育,父亲也就对其中两三部经典精研甚深,更多的是教会一些思考的方式为王景范提供借鉴。胡瑷虽然在此之前便对王景范所著的《大学》、《中庸》新解仔细研读过,只是先前从来没有学者将这两篇原本出自《礼记》的文章独立出来,更不会像王景范那样进行连贯性研究,是以胡瑷从最开始的两书作者辩论中就落了下风,直到对经义的辩论还没有将两部经典统和的概念。

胡瑷可没有想到后世《大学》、《中庸》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更没有想到王景范的父亲在这上面下的功夫——王景范的父亲对这两部经典的理解与朱熹还有所不同,他更偏向于后世阳明后学的泰州学派对两部经典的理解。是以王景范在著书的时候就将《中庸》列到《大学》之前,更以《孟子》引援以解两书,这在两书刊印发行的时候他只是略微一提而已,而在与胡瑷辩论之时则将自己的想法更加具体。

暂且不论这长达两个时辰的辨义极为精彩,就是鹤发童颜的胡瑷与挥洒自如的王景范两人一老一少两代学者相对成趣也足以让所有人都感到一丝异样,更不要说前来观战的学子们对王景范能够一对一的不落下风甚至大有盖过胡瑷一筹的表现而感到惊叹。

这场辩经聚会一共有十六个学子担任记录员轮番上阵,将胡瑷和王景范的辩论词全部誊抄到纸上,作为《白沙书院学刊》的特刊编印发行。也许是前一段时间《大学章句新解》和《中庸章句新解》两书在京师开封引起了一阵轰动,而随着这一期胡瑷与王景范的公开辩经,使得这一期的《白沙书院学刊》刚一上市便被所有人给抢购一空,连续发行高达一万三千余册,而《中庸章句新解》和《大学章句新解》更是成为赴考学子的必读之书。

欧阳修与胡瑷的推崇为王景范赢得了空前的声望,虽然这个年仅十八的年轻人并没有一首词流传于京师开封,也没有向任何一个著名学者或是朝廷权贵投书一篇文章,但是仅凭着《大学章句新解》和《中庸章句新解》就赢得了一个“经学大家”的美称。

先前也有人称呼王景范“经学大家”,不过那只是白沙书院内年轻学子们之间的笑谈,而到了京师开封的学子口中,这个称呼就带有四五分讥讽之意了。直到欧阳修开口称赞之后,这种用讥讽味道谈论王景范的人才少了不少,而胡瑷与王景范在分道台上辩经,而且长达两个多时辰未落下风,虽然最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胜负,但是天下又能有几人与胡瑷一对一的在公开场合辩经?不说不落下风,只要有这个资格就已经表示这个人的学问非同小可了,更何况胡瑷在辩经之后对王景范的推崇溢于言表绝非奉承。

胡瑷在白沙书院讲学八天,腊月二十一才离开白沙书院,临走时还接受了白沙书院“荣誉教授”的邀请,表示在元宵节过后还会来白沙书院讲学十天。胡瑷也成为白沙书院第一个名誉教授,在此之后欧阳修、苏洵、梅尧臣、包拯、周敦颐等人都陆续的来白沙书院讲学,并且成为白沙书院的名誉教授。

刚过完年,正月初六皇帝下旨任命翰林学士欧阳修为权知贡举,同时任命韩绛、梅尧臣、范镇、王珪、梅挚等大臣一同负责这届贡举,而梅尧臣被一直推选为小试官(参详官)。自然这些被任命负责本届礼部试的考官们都在接旨之后,按照科举考试制度的规定,欧阳修等人也要贡院锁院,不得与外界联系,连家人也不能见到,以免请托,锁院时间也长短不一,至少欧阳修等人在里面住上一个月是绝对没问题的。

“先生,这欧阳修的真的被宣布权知贡举了!”俞樾在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来见王景范。

王景范笑着说道:“除了欧阳修之外,我还真想不出谁能够出面就任权知贡举的人来,当然胡瑷也可以,只是前段时间观胡瑷面色并不很好,除了身体之外,胡瑷只是天章阁侍讲官品上也不够……”

“那欧阳修权知贡举岂不是西昆体覆灭在即?”于文传笑着说道。

王景范冷笑着说道:“不是覆灭在即,你们看着吧,只要谁敢写西昆体,管他诗赋作得再漂亮也免不得被欧阳修所罢黜!到时候那些西昆体的学子们,尤其是那些国子监出身的举子们可就要热闹了!”

“那只凭策论恐怕无法交代吧?”

“诗赋自然是重要的,只是谁要用西昆体来策论必然会被欧阳修所收拾,当然策论依旧不是最重要的标准,若是诗赋不好仅凭策论定高下,那也需要策论作的极为精彩才行……”王景范说到这里的时候,就不由得想起苏轼来,这家伙的诗赋就不怎么样,策论作得漂亮得到了欧阳修的大为赞赏,旁边其他考官一看便知其意,多半是对苏轼的诗赋高抬贵手了,至于欧阳修辨文失手错将苏轼的卷子当成自己弟子曾巩的卷子,那也是后话了。

“即便早就会想到是欧阳修主考,但想要过这一关依旧不容乐观,临考试也不过二十多天的时间,中间胡瑷还要来书院讲学一次,估计会有个三四天吧,毕竟太学那边也少不了他,你们两人负责筹备一下事宜,不可怠慢了胡瑷,我这段时间还要闭门读书备考……”王景范笑着说道。

看着王景范一脸轻松,俞樾和于文传心中也多少放心了,至少他们两人在白沙书院里面接触的人当中,写这应考诗赋的学子,他们还真没见到过,至于策论也唯有那苏家两兄弟能够比上一比。现在两人想来王景范多半是对科举考试势在必得的,不仅是从多年亦师亦友的相处上,而是在来到这京师开封之后,白沙书院聚集的学子也不少了,若说一个进士都出不了显然是不可能的,而王景范的才学已经是书院中公认最高的,哪怕是苏轼和苏辙也不行!

前天凌晨一点多上班的时候接到老婆电话,孩子身体有些毛病半夜赶往天津儿童医院,孩子才三岁我也回不去,天亮的时候老婆报平安孩子暂时无事,白天做检查,心神不宁一时也没有多少心思写,空对电脑直到现在才写出一章来,明天上午去天津拿核磁共振结果,回来后全心投入写作,非常对不起。

好友的奶奶也不甚摔伤,这两天都是关于健康的坏消息,祝愿读者、你们的家人、你们的朋友身体健康,没有健康什么都不是,关心你的家人,不要等他们生病的时候才懊悔,朋友们好运!

第九章第三十六章第一 军校六第85章 突生变故第六十章第70章 心思心性第78章 布子西北第52章 借鸡生蛋第9章 窃(一)第142章 外敌入侵(三)第144章 外敌入侵(五)第59章 空间黑洞(六)第90章 拜访欧阳第38章 婚事对等第89章 初体验(五)第148章 外敌入侵(九)第三十一章第41章 得偿所愿第72章 埋葬的帝国(八)第六十八章第七十一章第113章 成年礼(三)第65章 包严欧宽第42章 岳丈问对第十一章第151章 结盟(二)第73章 白玉有瑕第200章 帝国(三)第一 军校八第50章 双人任务(三)第八十六章第86章 指点迷津第53章 威逼利诱第68章 直指本心第138章 帝国星球(十一)第36章 路远天高第200章 帝国(三)第44章 离别情思第111章第155章 结盟(六)第128章 帝国星球(一)第112章 成年礼(二)第92章 初体验(八)第113章 成年礼(三)第45章 奇案感慨第19章 名传千古第114章 成年礼(四)第42章 一年级生(六)第30章 小捉第94章 世纪之殇(二)第九十章第97章 世纪之殇(五)第六十一章第135章 帝国星球(八)第26章 军训(一)第140章 外敌入侵(一)第171章 战(二)第八十章第78章 人形机甲(五)第一 战线三第142章 外敌入侵(三)第83章 人形机甲(十)第88章 初体验(四)第63章 空间黑洞(十)第二十六章第181章 战(十二)第30章 小捉第27章 捉第9章 窃(一)第一 军校四第三十二章第五十一章第151章 结盟(二)第89章 初体验(五)第2章 异人之后第30章 军训(五)第80章 彼何人斯第80章 彼何人斯第69章 埋葬的帝国(五)第143章 外敌入侵(四)第十七章第4章 白沙蔡氏第83章 人形机甲(十)第80章 彼何人斯第5章 F星球(五)第63章 空间黑洞(十)第27章 军训(二)第154章 结盟(五)第126章 帝国来使(九)第二十一章第45章 小捉第三十八章第94章 世纪之殇(二)第31章 红鸾星动第70章 心思心性第一 战线三第12章 著书求名第87章 初进三司第42章 岳丈问对第一 军校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