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希式手腕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军事演习结束后,德国军方安排受邀宾客返回慕尼黑市区,然后在新的慕尼黑国际酒店为他们举行了一场别有用心的午宴。这场午宴的主角可不是精彩军演的策划者或参与者,而是容克斯、福克、毛瑟、保时捷、梅塞施密特、莱茵金属、克虏伯等德国知名军工企业派出的代表,他们之中包括了费迪南德.波舍尔、库特.坦科、路易斯.施坦格等好几位在业界享有盛名的技术专家。

正如人们所熟知的那段历史,二战结束之后,曾经为第三帝国发动战争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撑的德国大军工企业都受到了非常严厉的惩罚。它们不但遭到强制关闭,生产设备也被盟国和苏联掳走或者拆毁,以致于一些拥有百年历史的老企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们中的大多数仍利用两大阵营直接对抗产生的“夹缝空间”生存下来。盟国在败势之下与苏联签署停战协议,这使得整个西方世界都处于东方威胁论的阴影笼罩之下,人们不仅没有抵触、遏制民主德国重整军备的行动,甚至持有一种自私的支持态度。也就在美法两国签署巨额贷款协议之时,美国国会批准了一项对德提供贷款的议案,虽然贷款的总金额只有法国的四分之一,但考虑到二战结束只有短短几年时间,而昔日美国资本又对第三帝国的军事崛起到了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贷款议案的批准充分反映了美国政府及民众的思想转变,亦成为西方各国政治立场的一个“风向标”。在这之后,除了各种名义的投资、贷款之外,不少国家特别是德式武器的传统使用者都向德国的军工企业开出了二战结束后的头笔订单——武器弹药采购、装备维护修缮、军事训练指导等等,瑞士更是以1400万克朗的价格购入了豹式坦克的生产技术,这笔合同立即让保时捷公司获得了重启柴油机生产线的宝贵资金,克虏伯也连带获得了75毫米长管火炮的订购合同;荷兰、瑞典长久以来一直对德国海军的XII潜艇技术抱有强烈兴趣,它们由于战争影响而无法拿出足够的现款来购置潜艇,而各取所需的立场最终还是促成了三国之间的合作,德国的造船厂将为荷兰和瑞典改造升级现有潜艇……在主办方的刻意安排下,午宴现场更像是一个非正式的洽谈会。有了之前的军事演习作铺垫,各国外交官员尤其是肩负特殊任务的武官、特使们都以积极态度与德国军工行业的代表们进行交流、沟通与试探。至于这些德国工厂昔日制造的武器杀死了多少本国军民,仿佛是过了法律追究期限的案子,被人们大度地丢进了历史的垃圾箱。然而,法国、比利时、荷兰这些曾在二战时期受到德国占领统治的国家,在那段黑暗时期被迫为德国生产军用品,为了实现标准的统一,德国军工企业就曾派出技术人员前往这些国家进行监督,没准当时就与特别的方式与如今这些国家的官方外交人员见过面。仇人见面本该是分外眼红,他们却各自手举酒杯相谈甚欢,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一件事!

基于各人眼界、判断有高有低的缘故,外交官员们的意向不能完全代表本国政府,但这至少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参考。午宴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包括人物之间的相互谈话、独处时的表情神态以及个人的档案信息、基本评价都被收集整理好送到林恩面前。正如国家形势和政府立场所指,刚刚获得大宗美制武器的法国人故意对德国的闪电突击装备表现得不屑一顾,其实是既好奇又心痒,特别是对德制双旋翼直升机的战场输送能力充满兴趣;英国方面对德军的精锐力量感到十足的震惊,在当前的格局下,他们全然不必担心德国人会卷土重来威胁英伦三岛的生存,但天生的保守让他们格外谨慎,似乎已经早早担心起德国军事力量的再度“爆发”,因而打探远多于合作;美国人的思维比较直接,他们同样对德制双旋翼直升机的表现充满兴趣,并对双方就此展开合作进行了探讨。

对于这些西方强国的态度,林恩毫无意外之感,毕竟一个国家的国力有限,即便是美利坚这样的超级强国,也不可能在每一项技术上投入重金,而是依据自身情况分清轻重、作出取舍。参考本营描绘的战略计划,德国在未来十年将以恢复军工基础与保持尖端技术两路并进,前者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后者则必须依靠成体系的工业设施,而经过这几年来的反思与钻研,帝国高层为优先发展的尖端装备重新排序:核武器、制导火箭、喷气式战斗机、火控雷达、高速潜艇以及新型坦克,而在林恩的计划里,远程火箭必须列入这份清单。决策的取舍固然意义重大,如今决定未来的首要因素却是德国军工业的恢复、发展速度,在德国自身经济环境和政府财力无法提供充足动力的情况下,竭尽所能地获取国外资金和资源已是毋庸置疑的策略。

接下来的时间里,林恩开始静观外界反应。不出所料,尽管德国军方对演习现场采取了非常严格的保密措施,消息还是很快变得人所皆知。惧怕苏联的国家和民众普遍视之为用荆棘制造的围栏——虽然有可能危及自身安全,却能够相对有效地抵御与文明世界对立的“异类”侵袭;苏联阵营的舆论毫无新意地抨击了“德意志军国主义的复苏”,不但指责民主德国政府和军队高层重新走上危险道路,更暗示新德国的领导层遭到第三帝国残余势力的影响乃至腐蚀。除了义愤填膺的政治评论,苏联方面亦以军事手段表明强硬立场:莫斯科宣布第2、第5、第11近卫坦克军已率先列装新型战斗车辆和支援装备,另有22个步兵师升格为机械化步兵师,苏联陆军的机械化程度和战斗力由此获得大幅提升,而新编的第1空降军也在乌克兰地区举行了大规模的实弹演习。由于苏联军队在战场直接对话中拥有压倒性的优势,他们的军事动作在西方世界引起一阵恐慌,不少人斥责德国军政高层正激怒好容易平静下来的“红色野兽”,但也有许多人意识到德国的军事整备并不是引发苏联威慑的根本原因,因而德国受到的外界压力并没有预想的那样大。可令林恩啼笑皆非的是,保守的内阁总理威利.施托克得到消息后连夜来到自己的住处,要求停止明面上的军事扩张,并由军方对外界作出妥协性的解释。对于施托克这种病急乱投医的庸招,林恩自是不会采纳,他一面因循利导地进行解释,一面假意同意德国的军事整备将尽可能避开敏感内容,但德国政府必须拨出一笔专项经费来弥补军队和军工企业的损失。希特勒模式的敲诈勒索果然奏效——施托克如获重释地许诺将尽可能说服国会,而林恩却没有收手的打算,他的鱼饵很快诱来了“猎物”:法国政府派来了一个军事代表团,接洽协商德法两国合作开发直升机项目有关事宜,依照帝国大本营提出的建议,林恩授意内阁谈判代表开出条件:法国方面出资,德国提供技术和装备,一年之内为法国军队装备至少四个闪电突击营,德国方面无偿提供军官和士兵的训练服务。经过讨价还价,法国决定采购德国的双旋翼直升机、以VW82为基础改造的伞兵战斗车、105毫米口径的伞兵支援火炮、装配75发弹鼓的MG42以及MP44突击步枪。根据双方协议,组建这支闪电突击部队的全部费用为1350万美元,按照40年代末期美国提供军援的折算标准,这相当于组建两个榴弹炮团的耗费。

除了法国,翘首以盼的德国军工业界还迎来了另外两位颇显意外的买家:美国,综合实力独步世界的超级强国,拥有冠绝全球的工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军队保障能力令各国羡慕,但在陆战战场上屡败于苏军之手;匈牙利,苏军占领区全民公投中唯一与德国同获自由的国家,国力虚弱、百废待兴,在二战时期与德国结盟并受到保护,因而有着错综复杂的民族心态。

从步兵枪械到原子弹,美国技术基本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民主德国军工业能够赢得美国军方青睐的仅有重型坦克一项,但分三个批次交付1200辆重型坦克让德方谈判代表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就连林恩也大吃一惊;匈牙利无法负担组建空降部队的高昂费用,少量精锐伞兵对于他们保卫广袤的国土来说意义不大,他们在表演性质的军事演习中看到了德国军备的复苏势头,尽管获得了美国政府的贷款并以此购入了美军仓库里的积压武器,他们仍打算购入德式装备组建一支精锐的德械部队,费用以国内的铝土、煤、铁矿藏资源交换。

第26章 狭路第165章 火线狂徒第4章 晨第66章 不凡之人第65章 假公济私第77章 刀口舔血第2章 u-boa第124章 陷阱第37章 北国第87章 冬季训练营第104章 帝国密令第8章 错过并不可惜第141章 精神摧残第77章 利爪血痕(下)第9章 极度深寒第104章 帝国密令第44章 绝对“杀器”第94章 竞技第78章 男人的责任第33章 世界地第9章 勇武第101章 新婚大礼第107章 渊源第28章 恶斗(中)第64章 希式手腕第98章 无法逾越的屏障第35章 公平?第54章 国运之思第111章 新的启发第79章 咆哮帝的演出第50章 林恩的智谋第9章 极度深寒第108章 咱也不好惹第13章 无情追杀第174章 最后的岔口第84章 绝地大反击(上)第60章 交锋第135章 拯救第61章 天才的决断第60章 尊严与骄傲第77章 利爪血痕(下)第145章 末日迷宫第74章 丰厚诱惑第58章 不设防的基地第85章 海难,惊魂第163章 警觉第43章 境遇第81章 缚境第96章 转折第156章 勇敢者的战斗第37章 假面生涯第58章 真正的灾难(中)第131章 梦碎千年第60章 代理人第48章 原来你也有难处第75章 再见吧,朋友第130章 好一场伏击战第5章 路线第142章 迷乱之言第2章 饵中之饵第64章 关键环节第64章 政治游戏第11章 无所遁形第85章 在狱中第105章 空降柏林第80章 爱火迸发第4章 质量PK数量第62章 误入羊群的狼第6章 流窜作案第177章 空击第100章 听我的,没错第76章 利爪血痕(中)第1章 末日奇景第38章 花火第87章 冬季训练营第82章 顽强蓄力第46章 夜行第88章 骑骡子的德国牛仔第150章 真知灼见第145章 天雷杀第9章 苏式风暴第18章 他们来自地狱(上)第65章 假公济私第7章 河谷战场(上)第57章 终点第63章 联合力量第46章 夜行第52章 最终航线(上)第142章 夺命烈焰第180章 末日绝杀第18章 飞行军第47章 目标第129章 理想与信念第139章 冰寒之地第75章 乱世迷踪第137章 柏林之鼠第20章 起义之火第21章 傀儡军团第78章 赌桌筹码第51章 网兜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