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壮志凌云

赵迪昊在得知蒙古汗军入侵帝国西北部的消息时,蒙古汗军在他的心中又亮了起来。赵迪昊上文给帝王四世,陈述了他对如何打击蒙古汗军的看法。赵迪昊心中有他自己的想法,帝国有两个敌人,北方的金军和西北方的蒙古汗军。北方的金军有罗夫康将军来应付,他赵迪昊自然插手不上,再加上金军强悍善战,帝王也不可能会考虑让一个还未参加过作战的年轻将领去抗金战场大施拳脚。蒙古汗军则不同,眼下由于帝国把防御的重点定在北方,帝国的机动兵团优先满足北方战区的需要,帝王对蒙古汗军不得不暂取守势,这就给赵迪昊带来了机会。帝王没有派兵攻打蒙古汗国的打算,因此帝王也就还未确定率兵出征蒙古汗国的总指挥,赵迪昊在想自己主动请缨出战,或许能征得帝王的同意。赵迪昊盘算着自己挂帅出征蒙古汗国的想法是有可能实现的,这是因为自己所率的镖骑军才八百多人,在蒙古汗国作小规模作战即使失败也不会对帝国造成多少影响。

赵迪昊的算盘打得挺准,他上文给帝王,陈述他对蒙古汗军的看法,文中流露出他亲率八百人的镖骑军进入蒙古汗国打击蒙古汗人的想法。帝王明威俊在看过赵迪昊的上文后,就召见赵迪昊。赵迪昊一看机会来了,就在与帝王的谈话中说道他愿率麾下的镖骑军主动出击蒙古汗国。帝王明威俊见赵迪昊对此自信满满,十分高兴,明威俊对赵迪昊身上展露出的那股冲劲颇为赞赏。让赵迪昊率他的镖骑军去战场试试手脚,这对那些年轻的将士来讲实属必要,况且赵迪昊所率的兵员不多,即使作战失利也不会造成多大的损失。于是,帝王明威俊同意了赵迪昊的请求,让赵迪昊带着他的八百镖骑军去蒙古汗国作战。

赵迪昊见帝王同意了他的出兵作战的请求,心里非常高兴,他终于拥有一个可以展试自己身手的舞台了。

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赵迪昊的镖骑军。赵迪昊的镖骑军有八百多人,这支八百多人的骑兵部队是帝王特地让赵迪昊指挥的小部队。赵迪昊指挥着这支八百人的骑兵队,训练刻苦,赵迪昊把这支骑兵队伍命名为镖骑军,意即是作战勇猛的骑兵部队。赵迪昊知道镖骑军是他起步的本钱,他对这支小部队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为了有朝一日在战场上积累战功,成为帝国一个赫赫有名的将领,就像铁木哥一样。

当镖骑军的官兵得知自己跟随赵迪昊出征蒙古汗国时,他们心中感到莫名的激动和高兴。当然,最高兴的当属赵迪昊了。赵迪昊把这个好消息带到镖骑军的军营中时,整个军营喜气洋洋。那些从来没有打过仗的官兵一个个面露喜色,他们似乎对战场上的残酷血腥没有什么感受,反倒感到自己去蒙古汗国定能斩敌立功。官兵们你一个我一个谈论起了蒙古汗军,有的官兵说到蒙古汗人逐水草而居,搭帐篷居住,居无定所,食牛羊,对蒙古汗人完全可发动突然袭击;有的官兵说到蒙古汗军不如金军强大,主要是他们分散行动,平时不集中在一起,进入蒙古汗国可选择聚集人数不多的部落发动攻击,定能颇有所获。

赵迪昊听着手下官兵的踊跃发言,心中早已想好了八百人的镖骑军进入蒙古汗国用什么样的战术来击杀蒙古汗人。赵迪昊让镖骑军的官兵做好准备,准备等帝王一声令下,启程出发。几天后,帝王明威俊召见赵迪昊,问赵迪昊准备好了没有?赵迪昊答道,准备妥当。帝王明威俊说道:“好,你们即日出发,经危都城,从危都城进入西北部,再进入蒙古汗国。”

“明白。”赵迪昊回应道。

赵迪昊率着他的八百镖骑军离开了帝都曼蒂兰斯特,向着西北方的危都城进发。赵迪昊的八百人出城,引起帝都文武官员的议论。一些文武官员对帝王让赵迪昊去蒙古汗国的动机多加猜测,有些文武官员认为这是帝王为将来重用赵迪昊铺路,让他到战场上磨炼自己的部队,积累战功,让赵迪昊成为帝王身边倚重的一名将领;有些文武官员则认为这是帝国为将来对蒙古汗国进行大规模的决战所做的准备,这很有可能是帝国攻打蒙古汗国的前奏;也有些文武官员觉得帝王对赵迪昊这位年轻的将领有所偏爱,年纪轻轻就让他有了一支可由其自由指挥的骑兵部队,这是帝王对他厚爱并寄予厚望的表现。

不管下面的文武官员有什么样的猜测议论,帝王明威俊内心深处对赵迪昊有什么样的期望连明威俊本人也无法确切说明。望着赵迪昊的骑兵部队离开曼蒂兰斯特向着西北的危都城驶去,明威俊对赵迪昊的定位并不明确,这必须要让赵迪昊在战场上的表现来回馈帝王明威俊对他的厚爱才行。让赵迪昊的八百骑兵队去蒙古汗国作战是帝王明威俊对赵迪昊的一次测试,明威俊要看看赵迪昊能考出一个什么样的成绩。

当然,赵迪昊的镖骑军深入蒙古汗国的军事行动会不会引起蒙古汗军的激烈反应,帝王明威俊并没有放在心上。明威俊不会因为对金军的重点关注而迁就蒙古汗军,明威俊做好了两面作战的准备。虽然明威俊希望这最好不要出现,但明威俊不得不作两手准备,以应对最坏的打算。

危都城的守将李守将军接到帝王的下文,文中帝王明威俊告诉李守,有一支八百多人的骑兵队伍要从他这里经过,到蒙古汗国执行一项军事行动,为首的将领叫赵迪昊。李守阅过下文后,对一个年轻的将领带着他那几百人的队伍去蒙古汗国感到好奇。李守知道赵迪昊是铁木哥的后代,帝王对他似乎寄予厚望,希望赵迪昊能像他的祖先铁木哥为帝国立功。副将刘觉见帝王给李守发来文书,问李守道:“帝王发来文件,有何指示?”

“没什么指示,就是告诉我们有一个年轻的将领带着他的一队人马要经过我们这里,到蒙古汗国执行一项军事任务。”李守答道。

刘觉问:“年轻的将领,谁?”

李守说道:“铁木哥的后代,重孙的外孙,赵迪昊。”“带着他手下那八百人的骑兵部队去蒙古汗国。”李守接着说。

“八百人,去蒙古汗国执行军事任务,是让他们去杀敌吗?”刘觉问道。

李守笑着说:“不去那里杀敌,还去那里玩游戏不成。那个赵迪昊领着他的骑兵队伍当然是去蒙古汗国杀敌的喽。”

刘觉说:“看来帝王是要让他杀敌立功,以便到时提拔重用他。”

“应该是的。”李守说道。

赵迪昊率领镖骑军来到危都城,李守将军设宴款待赵迪昊和他的人马。宴席上,李守看到赵迪昊年轻的面容,说道:“听说赵迪昊将军带着八百人的骑兵队要去蒙古汗国杀敌,是不是?”

赵迪昊答道:“正是。帝王命令我那八百镖骑军进入蒙古汗国,进攻敌人。”

“赵迪昊将军年轻气盛,这作战,训练和实战是有很大不同的哦。”李守提醒赵迪昊道。

正说间,一只香气腾腾的乳猪端了上来。赵迪昊回应道:“李守将军,没见过猪跑不见得就没吃过猪肉。训练和实战当然会有所不同,但不去试试你怎么知道他们不行。”

李守见此,端起盛酒的碗,说道:“来,我们祝赵迪昊将军率他的镖骑军此行去能一路顺风,为帝国建功。”

“来,来,来,助赵迪昊将军能一路顺风,来,喝。”宴席上一片喝酒助彩声,举碗示意,喝酒吃肉,气氛显得随和。赵迪昊举起酒碗,也回礼道:“在这里,我代表镖骑军的官兵,感谢李守将军对我们的款待。”

李守,一个老派将领,与新派将领赵迪昊自然有着隔阂。赵迪昊知道这些老派将军都对他抱有怀疑的态度,质疑他在战场上的作战能力,有点瞧不起他的意思。赵迪昊知道要回击那些老派将军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战场上取得使之信服的功绩。

离开危都城,赵迪昊领着镖骑军踏上了西北之地,开始朝着蒙古汗国进发。在那片广袤的草原上,赵迪昊和他的官兵们将展示他们的作战能力。目光如炯的赵迪昊自信满满,在他的身上流淌着战斗的血液,赵迪昊对战斗毫无畏惧,有的只是对战斗的渴望。

赵迪昊曾对他的官兵说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我们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镖骑军的官兵对赵迪昊充满着信心,他们相信跟着赵迪昊将军走,一定能在战场上建立不俗的勋功。

壮志凌云的赵迪昊,带着八百多人的镖骑军,向着蒙古汗国踏上了一条证明自我的道路。

第159章 崭露头角第75章 门户洞开第170章 神秘之客第203章 致以崇高的敬意第207章 盛大的晚宴第230章 谁说女儿不如男第207章 盛大的晚宴第13章 进攻计划第117章 巨魔来袭第76章 不归之路第129章 不容有失第112章 新的挑战第22章 一箭双雕第188章 风云突变第85章 神秘的坑道第140章 大有文章第3章 残阳如血第45章 回家之路第72章 卷土重来第14章 中央突破第192章 消逝的勇士第97章 大战在即第181章 决胜之师第116章 惊天计谋第103章 国危思将第92章 扫尾工作第39章 决死一搏第188章 风云突变第30章 艰难时刻第51章 连环之计第24章 狡如狐,猛如虎第26章 一石三鸟第52章 蓄势待发第25章 正确的路线第191章 积小胜为大胜第144章 拆散同盟第95章 困城之策第31章 沧桑的脸第38章 雇佣军第190章 步步紧逼第104章 新的征程第95章 困城之策第104章 新的征程第205章 卸下包袱第111章 救世主第27章 围捕行动第232章 外篇?罗夫康的闲暇时光第133章 带来希望第163章 物极必反第75章 门户洞开第159章 崭露头角第227章 又岂在朝朝暮暮?第121章 不测风险第77章 抽肥补瘦第93章 重心北移第228章 心满意足第55章 烽火起南疆第226章 喜极之泪第125章 长天一色第74章 前途未卜第233章 外篇?不应遗忘的人们第107章 阿里斯达第216章 落叶归根第170章 神秘之客第24章 狡如狐,猛如虎第119章 六军大战第188章 风云突变第71章 夜郎自大第47章 南下营势第61章 归去来兮第123章 妥协的产物第226章 喜极之泪第189章 赌徒对决第149章 意外之喜第212章 均衡格局第225章 伊曼鲁努国?屠龙记第204章 远去的王国第45章 回家之路第97章 大战在即第37章 始作俑者第90章 全线崩溃第145章 在劫难逃第128章 平金三策第53章 登基大典第112章 新的挑战第218章 马蹄声响,斗志齐第2章 勇者无敌第144章 拆散同盟第74章 前途未卜第147章 谁是渔翁?第216章 落叶归根第197章 夺帝大戏第52章 蓄势待发第221章 大战再起第109章 邪恶永不灭第100章 最好的结果第102章 择将来守第142章 有益的建议第192章 消逝的勇士第95章 困城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