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棋手与棋子

“先生,你说的是清国与日本结成同盟?”

郑永林先是愣了愣,震惊的话脱口而出。

他没想到会从先生的口中听到这样的一个建议,或者说一个想法,至少于整个清国而言,还从未曾有人提出过这一看法,而现在从唐浩然的口中听到这样的观点,又岂能不震惊。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面对郑永林的震惊,唐浩然却是用沉重的口吻呤出了这首“七步诗”,而后又看着郑永林说道。

“永林,我属理朝鲜后,曾因利益分和与日本间产生些许不愉快之事,而在此期间,西洋各国者,无不是坐观虎斗,或居心叵测从中挑唆,此情此景如今回忆依是历历在目!”

很多时候,总有一些事情会被遗忘,尽管对于唐浩然来说,穿越的后遗症便是超强的记忆力,但却依然有太多的记忆被存放于大脑的深处,非刻意检索有时候甚至会被无意的忽视。甚至在组建“同文会”的时候,唐浩然亦忘记了在历史上,同文会的出处,但遗忘并不意味着忘记,现在之所以同郑永林畅谈西洋的威胁,为得正是弥补这一“过失”。

“中国与日本同为东亚之国,两国亦千年之友邦,两国之间亦可谓是同文同种,方今之世,西洋鬼畜侵凌东亚,我东亚各国若是各自为政,甚至互相为攻,岂不令仇者快,而亲者痛。而且……”

凝视着郑永林,看着这个明明有中国血统,却为自己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而纠结不已的青年,唐浩然的心底暗自一笑,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或者说工具了。

“西洋诸国无不是利益至上。其对待有色人种之国家,天生歧视,更心存殖民之野心,而未来东亚之局势最终一定会演变成为黄种人与白种人之间的竞争,而同属东亚的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问题的解决。中国拥有四万万人口以及广阔之国土,论及国力,远非日本所能相比,若他日行以新政,其国力必将一日三进。而反观日本者,受国土狭小之限,国力有限,虽有锐意进取之心,其未来必限于实力发展。”

阐释着中国与日本的实力差距时,唐浩然注意到郑永林不时的点着头,他的眉头微微一扬,现在的日本可不五年后的日本。五年后日本把满清这头纸老虎打翻在地之后,对于中国再也没有了千百年来形成的“大陆帝国”的恐惧,有的只是轻蔑。即便是在甲午战争前,日本人亦是忧心忡忡生恐战败,毕竟千年来大陆帝国给予日本的印象,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

而这种恐惧倒是给了唐浩然机会——鼓吹“东亚同文同种”的机会,而这却是为了另一件事作准备,现在想来。唐浩然甚至后悔自己没有罗列一个表格,将未来数年与中国悉悉相关的事务列写其中。以至于忘记这件大事。

若非先前因为俄罗斯兴修西伯利亚铁路,唐浩然甚至会忘记明年发生的那件大事——穿过半个地球。前往海参崴主持西伯利亚开工典礼的尼古拉皇储,在日本访问时被日人刺伤,这件事甚至直接左右了未来十几年的东亚局势。

在忆起此事之后,对于唐浩然来说,所需要考虑的只剩下一件事——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此事从中谋利!经过长过半个月的思索之后,面对日本给自己以及中国带来的威胁,唐浩然只剩下了一个选择,如何尽可能瓦解日本对中国的威胁,而原本用于鼓吹“中朝一体”的“东亚同文会”,则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至于郑永林,亦是于日本鼓吹“东亚同文”的最佳人选。

“先生,学生亦是持此观点,今日无论是中国亦或是日本,皆面临洋寇临门之威胁,如果中日能够携手一致,经数年锐意进取,又岂会惧西洋之威胁,他日黄种人与白种人之决战,绝非中国或日本一力所抗……”

此时郑永林显得有些激动,无论是在北京亦或是长崎,他都见惯了西洋人的高高在上以及其言语中、举指中对东亚黄种人的歧视,亦同样看到南洋各地沦为西洋人殖民地的惨状,而唐浩然的这一番话无疑说到了他的心底,让他如何能不激动。

“永林,你会这么想很好,可反观日本如福泽谕吉者所为代表之学者,他们却高唱瓜分中国论。以福泽谕吉等人看来,既然西洋人已经开始了瓜分中国的步伐,那么对日本最有利的选择就是迅速加入其中,以期在中国被瓜分殆尽之前获得最大的利益。永林,你告诉我,若是日本加入这一行列,于日本是否有利?”

这……先生的话让郑永林顿时为之一哑,先生说的的确是事实,在日本确实有人鼓吹“瓜分中国”,非但是学者,这一思想亦存在于政府高官之中,每每言及此事,伯父皆是引以为憾,可于伯父看来“清国太不争气”,若是清国争气,锐意进取,日本又岂会生出这一野心?

“永林,我知道在日本有些人想什么,他们觉得,清国太不争气,至今仍未锐意改革,以图自强,然中国之大,又岂是日本所能挑战,我于朝鲜推行新政,不出数年,必可尽显新政之效,待朝鲜新政功成之日,必是新政行于全国之时,届时若日本挥师大陆,虽不愿我东亚文明自残,本官亦无他选择,于日本而言,如果不认清当前的形势,而仅仅是与欧洲人一起“合唱中国亡国”,其全是一种轻浮的表现,皆是受西洋野蛮文明之影响,于我看来,日本的当务之急不是参与到列强瓜分中国的行列中,而是应该积极地锐意进取,发扬我东亚文明本是一体,东亚同文同种之优势,与中国结盟,以待他日携手迎击西洋之入侵,进而实现“东亚共荣”。”

“东亚共荣”,在这个后世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词汇从唐浩然的口中道出时,无数记忆碎片迅速涌过脑海,一部分被先前被他无意间忽略掉的,迅速放大、清晰,尼古拉皇储远东之行所带来的机会,而另一部分却是另一个时空中,高唱着“大东亚共荣圈”的日本人,是如何试图用刺刀实现这一目标。

相比于日本人,唐浩然的目的无疑更为明确,但其间包藏的祸心却只有他自己才会明白,他需要的不仅仅只是暂时性的瓦解日本对朝鲜的威胁,而是从根本上瓦解日本这一国家,瓦解其在未来对中国造成的威胁。

至于“东亚共荣”以及“东亚同文”,不过只是一个友善的伪装罢了,唐浩然相信如何操作得当的话,完全可以实现一个最基本的目标——从根本上瓦解日本对中国的威胁。

“东亚共荣……”

念叨着这个词,在这一瞬间,先前所有的纠结都于这瞬间消失了,对于郑永林来说,他曾纠结于自己是清国人还是日本人,而在内心中,他所认同的却是中国人,既便是曾经的日本人,也曾以“小中华”而自傲,东亚共荣,不正是中华的振兴吗?

在这一瞬间,郑永林似乎当真从一个在中日两国间迷茫不已的青年,似乎锐变成为了一个“中华主义战士”,他似乎找到了自己未来应该选择的道路。

“先生,于日本,虽有如福泽谕吉者等狂心妄想,图谋与虎为谋瓜分中国者,亦有真正远卓之士,呼吁中日同盟,东亚一体,过去此种声音只存于日本,而不见中国之朝野,如今先生能发出此等声音,必将能带动两国之同盟……”

此时此刻,郑永林的话让唐浩然心中的震惊丝毫不比他本人小,现在的日本难道也有人那么有“眼光”,可转念一想,随之释然了,毕竟在历史上“东亚同文”可是日本人弄出的幺蛾子,自己不过是借鉴日本人先例罢了。

尽管并不愿意承认,但唐浩然却又不得不承认,文明习于中国的日本,确实比较会玩弄文字游戏,如朝鲜统监府至少在表面上,其远比总督府更易被人接受,至于东亚同文会,则更具欺骗性,像其过去忽悠中国人一般,现在朝鲜仕民不也被自己忽悠住了吗?

“这自是当然,毕竟中日之间可是千年之友邦,其间利害又岂是福泽谕吉等弃义者所能解?”

一边抨击着这位日本的“启蒙家”,唐浩然又继续说道。

“我已经决定将于朝野呼吁中日携手互助,但现在限于力量,也只能仅限于此了,但我相信,经数年努力,此事必成,可我唯一担心之处,不在中国,而在日本。”

盯着郑永林,唐浩然接着说道。

“现今日本者,举国西化,唯西洋是从,而福泽谕吉者之效法西洋言论,更得举国之赞同,本官实在是忧心忡忡啊!”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就是这样微妙,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声叹息,却让郑永林脱口而出道。

“先生,学生此番回国后,定写文章发于报社,呼吁东亚同文……”

提及东亚同文,郑永林立即想到以“保存东亚文明”为已任的东亚同文会,然后看着先生试问道。

“如若先生不弃,学生请求于长崎开办东亚同文会,以保存我东亚之文明……”

第221章 为了胜利第53章 北洋衙门第91章 东亚风云 上 今天加更!第43章 拓财第227章 鸿章第186章 探究第145章 起义第12章 袁氏之心第34章 会商第300章 革命第123章 历史的巧合第123章 目标:本州第156章 公私难分第134章 南浦第41章 面圣(下)第221章 为了胜利第234章 外交第13章 连环套第378章 不列颠的决定第41章 碧云寺第2章 三寸不烂且混饭第215章 交易(上)第26章 亚洲病患第84章 钢铁时代第127章 刘公岛第3章 募勇第26章 犹商第25章 庆记公司第171章 旅顺口(下)第28章 投机者(下)第169章 旅顺口(上)第164章 阴云弥漫第341章 停战日第19章 局终第35章 骗亦有道第141章 风云际会第47章 流亡者第102章 海洋第120章 滨江第78章 轰鸣第26章 亚洲病患第38章 沉默第30章 问题第275章 分兵第166章 潜伏者第99章 用心良苦第36章 平壤第45章 兴业第36章 恩自于上第324章 金陵事第45章 无奈之局第275章 分兵第31章 翁府话第263章 最后时刻第41章 碧云寺第295章 风云际会第49章 浮想第230章 交给上帝第122章 父子第75章 游说第340章 用意第167章 新世纪第21章 授田第265章 释放第263章 最后时刻第84章 “保姆”第44章 差遣第116章 命运第119章 日人之心第178章 父与子第368章 最强大的第28章 梦想第54章 鹿儿岛第313章 故宫新皇第23章 东京之变第331章 牯岭风云第72章 使命第344章 纷乱起第40章 送礼第128章 安纳波利斯第42章 老娘们(上)第24章 帝国主义第106章 师生间第10章 虚张声势第9章 幕内冷遇心生起第335章 帝国之屏第129章 剪羊毛(上)第21章 朝使第21章 朝使第124章 要塞第44章 根本第81章 根基(上)第72章 扩张第64章 变革第38章 北洋大臣第177章 阳谋之道第156章 问题的回归第47章 流亡者第82章 讲武堂第16章 总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