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差遣

“袁世凯的电报里说了几条。”

袁世凯的电报就放在李鸿章的袖袋里,但他既不能拿出来,要慈禧自个儿看,也不能自己照着电报去念。他的记性极好,虽年老而不减当年,电报的内容早已全部记在他的心中。更何况有些事情需要汇报,有些事情不需要汇报,就像袁世凯再提废王一事一般,那便不需要报的,报于太后,那不是给太后找事吗?

“一是朝鲜废止《防谷令》,二是不能限制日本在朝鲜的通商权利,三是朝鲜赔偿日本米商损失,主要是这么几条。”

慈禧听后没有做声,心里在不时的盘算着:废止《防谷令》,让他们去朝鲜随便做生意,也不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日本人在朝鲜做什么,不去管它也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若是论进朝鲜,这日本人可比大清国还早那,现在无非就是再次重申罢了。难就难在赔款上,朝廷现在缺的就是银子,虽说这银子表面上是要朝鲜赔的,可这些年国政操持下来,慈禧却知道朝鲜那地方国瘠民贫的,打从朝鲜开港起,朝廷便前后借给他们几百万两银子了,到最后,这银子还是得朝廷赔给他们。

再说,事是是朝鲜人自己个挑起的,到头来还要我们赔银子,这口气也咽不下呀!

慈禧沉吟半晌后,决定先听听李鸿章的意见。

“李鸿章,你说说看,日本人这几个条件,咱们哪些可以接受,哪些不能接受?”

老于官场的李鸿章,对于慈禧的这个问话并不感到奇怪。年轻的时候,他的官职低,常常在禀报时遇到上司的询问,经过一两次尴尬后,他有了经验:禀报之前自己先深思熟虑,在脑中准备几种不同的看法,到时视情况而说出其中的一种。因为此,李鸿章能常常得到上司的称赞,故而官运亨通。中老年后,官职高了,他又常常搬来别人的这个伎俩,一是从下级的回答中受到启发,二是借此考察属员。

关于朝鲜《防谷令》这件事引起来的一系列的朝鲜外务危机,他早有自己的看法,昨天听了恭王的意见后,心中更有把握了,于是底气甚足地回答:

“回禀太后,依臣之见,这朝鲜是咱们大清最后的藩属国,咱大清国的天朝上国的面子紧要着,所以,务必要把这件事给了下来,事了了下来,这朝鲜的危机便可解除,国家便可早日安生,朝廷的面子也给维持住,太后您也可以早一天宽心。”

“是呀,你是常办外务的人,事还是不要生出来的好。”慈禧感叹着。

“太后英明!”

李鸿章立即恭维道。

“臣打了大半辈子的仗,办了大半辈子的军务,从中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国家一定要备战,战争不可不防备,这是第一;第二,仗能不打就不打,能用外交解决,就用外交解决。”

“这话说得在理儿。”

慈禧点头,表示赞许,如若当年先帝爷那会,有李鸿章在朝,先帝又岂北狩避暑山庄。

“所以,臣以为日本人开出的这些条件,可以慢慢的同他们谈,一边同他们谈,一边再同朝鲜那边谈,一切都好商量。”

“赔款一事要好好谈。”

慈禧打断李鸿章的话。

“朝廷银钱短缺,最好不赔,能少赔就少赔。毕竟,说到底,这银子还是咱们拿!”

“是,太后所言极是!朝廷用度短缺,自当尽量少赔!”

恭维着李鸿章又补充一句。

“说到朝廷银钱短缺,臣倒是想起一件事来!”

“是什么事?说来听听!”

“前阵子不都说着,湖广总督张香涛找着一个财神,还有人戏称其是湖北的“盛杏荪”,杏荪听人这般一说,便立即服了软,说他岂能与湖广财神相比,他这一月筹的银子,顶他几年筹的银子来。”

“你说的是那个写《泰西策》的唐子然吧”

慈禧浅浅地笑了笑说:

“这个唐子然倒是有几分才干,平白靠着一个法子,就给张之洞寻了那么条财路来,若是天下臣工都像他一般,这朝廷银钱又岂会短缺,也不至于修个园子,还有人说三道四的。”

太后的话,让李鸿章心里吃一惊,顿时庆幸起先前没提水师的事,若不然啊……

“可不是嘛!”

应声附和着,李鸿章正了正腰板,一脸端谨地说道。

“太后,臣奉太后之命办了二十多年的洋务,为朝廷的军队买了许多西洋的枪炮,为北洋南洋购置了不少铁甲船只,比起先前打长毛捻子时来,咱们的兵是够使了,但若跟洋人比起来还差得太远。真的若是与洋人交起仗来,我们沾光的把握极少。依臣之见,咱们大清要赶上洋人,至少得有三十年到五十年的功夫。在这三五十年的时间里,我们要力求避免与洋人打仗,以求发展。过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话教育臣民,后来终于报了大仇。咱们要有勾践的这种眼光和毅力。只是洋人比当年的吴王夫差要强上百倍,所以,臣以为,今天咱们大清的力量对付洋人,二十年还不够,要有三十年五十年的准备。唐子然的《泰西策》中,也曾言那普鲁士用了六七十年的功夫才打法国人。”

慈禧读书不多,但“卧薪尝胆”这个典故还是知道的,她也很佩服越王勾践。李鸿章这番话,她深以为然的点头赞同道。

“确实是这个理,所以,外事不可轻启,这朝鲜的差事一定要办好了。”

李鸿章忙答道。

“臣一定不负太后的期望,把朝鲜的差事办好,既然保全咱大清面子,也不至横行事端来。”

“我知道你李鸿章从不是浮浪的人。”

慈禧把左手无名指上长长的金指套压了压说道,

“这东洋人样样和西洋人学着,早都忘记了根本,和他们谈着也要提防着。”

“太后英明!洋人诡诈,得多防着点,这防备确是不能松劲,咱们得先陆水师操练好了,才能有备无患,可说到根上,这朝鲜的事情,还在朝鲜自己,就像咱们这边和日本人谈着,可那边,朝鲜自己却又要举洋债,向英国、美国、俄国举债,这不是硬把自己往泥坑里前拉吗?所以袁世凯希望朝鲜再借给款子给朝鲜,省得把洋人都招到朝鲜去了。”

“朝鲜那地方地瘠民贫的,搁过去,咱们还能帮衬些,可,李鸿章,现在朝廷也是银钱短缺的,恐怕筹不出款子吧!”

心知终于把话绕到题上的李鸿章又继续说下去。

“可不是,要说张之洞后生可畏,太后擢升他为湖广总督,足见太后历练他的的苦心。这张之洞到了武昌任上,便用了唐浩然,一举破了银钱短缺的困局,臣以为,这个唐浩然,也是年少有才之人,若加以历练,日后可望为国家用之大才。”

“嗯,确实,前阵子,不还有人议要把唐浩然调到廷中嘛?”

慈禧点点头赞同道。

“若是廷中有这样会生财的人,想来这银钱也不至短缺了!后来这事怎么停了?”

“太后英明。”

李鸿章做出一副实心荐贤的神态。

“不过臣以为,翁中堂说的对,这唐浩然毕竟久居西洋,未受教化,若是不经一番历练调入廷中恐有伤才之患,所以为国惜才计,还是不能调往中枢廷中。”

“这样安排也好,倒也是为国惜才。”

慈禧轻轻颔首。

“刚才你说唐浩然若加以历练,日后可望大用,莫不是你有什么打算?”

“臣觉得虽说以唐浩然未受教化,虽不宜调往中枢廷中,可现如今这外事却是国事要务,唐浩然既然久居外洋,且又得洋人欣赏,若是调往总理衙门,想来也可为朝廷出力,到时候,磨练几年,想来也可堪一用了。”

“这样安排也好。”

心知李鸿章之所以提到唐浩然,是为了挖张之洞墙角的慈禧轻轻颔首,那张之洞可是清流帝党。再则在她看来,张之洞与李鸿章相比自然是樗栎庸材,普天之下,能有几棵李鸿章这样的擎天大树呢!既然他想要人,那就许了他吧,免得薄了他的面子,不就是一个通西学的人嘛,横竖也都是为了朝廷办事。

“既然如果,那就这么办吧,回头和总理衙门那边说一声,我看就由总理衙门要人便成了,毕竟总理衙门也需要像唐浩然那样精通西洋的人儿?”

第298章 车站第244章 启航第27章 幕友第3章 募勇第51章 “行家”第6章 湘与淮第317章 自作聪明第40章 送礼第57章 华之万东第17章 玩第133章 发展的需要第4章 同文馆(上)第15章 工地第355章 舵手第60章 东南雨第164章 阴云弥漫第81章 根基(上)第206章 兴亡苦第224章 火焰第210章 天下第7章 立世之基第14章 商斗第95章 西洋与东亚第225章 春天里的瞬间第42章 谋财第218章 交易(下二)第381章 战争之路第165章 争取时间第311章 革命之初第4章 练兵先练官第332章 君与臣第41章 面圣(下)第129章 法国第106章 农悯第75章 游说第27章 “难民”第158章 如我所见第52章 达姆弹第229章 生死线第178章 纷乱第237章 全面展开第86章 见闻第160章 新玩意第291章 决战第143章 讨个明白第302章 出逃第188章 不可避免第33章 何为骗第347章 未来的选择第12章 四策(下)第206章 兴亡苦第41章 碧云寺第51章 北洋军械局第278章 勒梅尔大海战(一)第50章 搭架子第44章 端白脸的想法第105章 事业征程第353章 丰年第154章 阳谋第357章 走向战争第349章 总演习第56章 夜遇第77章 时代的轰鸣第164章 阴云弥漫第13章 胥吏第340章 用意第318章 风云变幻(上)第19章 欠东风第356章 未来第338章 伦敦的决断第205章 说客第101章 委员会第4章 同文馆(上)第141章 风云际会第191章 叔嫂第27章 “难民”第147章 袁大人的野望第91章 东亚风云 上 今天加更!第6章 入幕为宾方立足第151章 尼古拉湾第13章 连环套第206章 兴亡苦第32章 查禁第343章 投机者第56章 夜遇第171章 午夜长谈第28章 压迫第15章 毒策第106章 农悯第34章 求知识于世界第300章 革命第382章 最后的抉择第120章 纷乱第150章 前奏第196章 国境线第118章 商忧第130章 剪羊毛(中)第129章 法国第107章 李合肥的忧虑第26章 何以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