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重工业

在很多人眼里,冯承乾是个伟大的战略家与天才的军事家?

只是,在其他方面,冯承乾的才能都不在人下。?

比如,在经济建设上,冯承乾做出的贡献就丝毫不亚于创建中国海军、收复东北与统一全国。?

最突出的,就是在两年干俄战争期间,冯承乾为中国工业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一九二零年八月,吴铁生还在积极向西北进军的时候,冯承乾就通过宋靖国,邀请了数十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代表来到北京,开出了一个让企业家不能拒绝的条件,即共同垄断干俄战争的军需供应。?

到年底,已有二十七家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与中国政府签署了协议。?

虽然莓份协议的内容都不一样,但是大致相似,即中国政府为这些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提供在华投资、发展的一切便利条件,而企业则要尽全力争取来自八个干俄国家的军事订单,并且在中国建立工厂进行生产。?

企业家都知道,战争是最大的财富源泉。?

更何况,这是一场由八个主要工业国挑起与发动的战争。?

此外,中国拥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因此与中国政府合作,能够最大限度的替企业实现利益。?

到一九二二年初,干俄战争结束时,二十七家德国企业在华建立了上百座工厂,雇佣了近三十万名工人,生产的物资不但供应了八国联军,还返销到德意志第二帝国、美国、甚至是英法等国。?

当然,中国政府也是这些企业的大客户。?

只不过,有一点不能忽略。?

这就是,按照中国政府出台的规定,任何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建厂,都至少要与一家中国本土企业合作,而且中国本土企业所占股份不得低于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那一百多座工厂中,有一半以上的股份属于中国的民族企业。如此一来,大批中国民族企业在这场战争中捞到了第一桶金。?

当然,精明的不仅仅是德国企业家。?

在德企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企业也不敢落后,甚至连日本企业也想分上一羹。?

两年间,西方企业在华开办的工厂就达到子近三百家。?

这是个什么感念??

在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二零年底的三年间,外资企业在华开办的工厂,总共不到一百家!?

如果以开办工厂的速度为准,那么这两年的发展,相当于以往九年。?

要是算上其他因素,这两年间取得的成就,恐怕相当于平常情况下十年、甚至二十年?

当时,中国获得的不仅仅是大批工厂,还获得了其他好处。比如,在这些工厂里劳作的工人超过了一百万,算上民族企业、手工作坊的工人,中国的工人队伍达到五百万,总量甚至超过了荷兰、西班牙与意大利。?

工人队伍发展壮大,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国民素质整体提升。?

要知道,产业工人都受过基本教育,哪怕是成年后的教育,才能掌握劳动技能,而教育本身就能提高人的素质。?

二十年后,这些工人将是中华民族最强大的动力源泉。?

此外,还有一个让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的好处。?

这就是,通过与外资企业合作,中国工业的技术水准大幅度提高,以制造业为代表的重工业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在此之前,中国工业的核心是纺织业等轻工业。?

说白了,轻工业的技术含量非常低,而且对国家、特别是军事实力的贡献很有限,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都不可能靠轻工业起家。即便是当年的英国,也是利再由重工业支撑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其他国家的国门,才让强大的轻工业获得了发挥的机会,从而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关键一步。?

因为国际环境已经大不相同,所以中国不可能走英国的发展道路。?

对中国来说,首先就应该把重工业搞起来。?

事实上,这也是冯承乾一直强调的重点。?

问题是,发展重工业,除了需要巨额投资,还需要先进技术。?

拿建造战舰来说,仅仅能够生产出足够的钢铁还不够,还必须拥有能够用来生产装甲钢的轧机、生产大口径火炮的áng、生产炮弹的炸药厂等等,没有这些,就算有足够的钢铁产量也建造不出强大的战舰。?

可惜的是,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这些技术都是国家的根本。?

没有绝对必要,根本不可能转让给其他国家。?

别的不说,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关系非同一般,冯承乾与德皇的关系、宋靖国与德国企业的关系都非常良好,但是在技术转让上,德意志第二帝国依然留了一手,根本就不愿意为中国提供先进技术。?

所幸的是,八国干俄战争,让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得不做出让步。?

这里面,各种新式战争武器的出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大战中,坦克就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结果就是,在八国干俄的时候,德军投入了数百辆坦克。问题是,坦克技术还不完善,除了对战场环境要求较高之外,在正常使用中都非常容易出故障。显然,不可能把所有坦克都运回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维修,因为来回运送都需要花上几个月,等到修好再送回来,早就错过战机了。如此一来,只能就地维修,也就得在中国开办坦克维修厂。一九二一年底,?

克虏伯公司就在哈尔滨开办了一家专门用来维修坦克的工厂。虽然当时这家工厂只有维修能力,但是利用这个机会,由宋靖国精心挑选的一批工程师偷师学艺,甚至对坦克的一些零部件进行了逆向测绘。两年之后,这家工厂就组装了第一辆坦克,并且在一九三零年之前完成了第一种坦克的设计工作,在一九三三年就制造出了第一辆全新的坦克。?

这家工厂,后来就是非常有名的北方重工集团。?

要知道,在后来的大战中,北方重工集团生产了数万辆坦克,其坦克产量占到了中国总产量的百分之六十。?

因为师承德意志第二帝国,所以北方重工设计生产的坦克,有很浓烈的德国色彩。?

除了坦克,还有一种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的作战武器。?

这就是飞机。?

在大战中,飞机的应用范围比坦克还要广泛,并且在大战期间细化,出现了战斗机、侦察机、轰炸机等各种机型,而且飞机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认同,并且在战后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主战兵器。?

干俄战争期间,除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投入了数百架飞机,其他七个国家也总共投入了一千多架飞机。?

问题是,这个时代的飞机,航程都非常有限。?

当时,除了日本投入的飞机能够经朝鲜飞回日,或者是运回日本进行维修,其他七个国泉的飞机都的就地维修。?

结果就是,在一九二一年,德美英企业在长春、沈阳与锦州各开办了一家飞机维修厂。?

虽然这些工厂最初只能维修飞机,但是与克虏伯的坦克维修厂一样,参与维修的中国工程师趁此机会学到了很多先进技术。在美国波音公司的飞机维修厂,中国工程师冯如甚至拿到了一套战斗机的图纸。?

有趣的是,干俄战争结束后,因为经营不善,波音公司把沈阳的飞机维修厂卖给了合伙的中国企业。后来,这家企业改组成为“沈阳飞机设计生产公司”、也就是有名的沈飞,而该企业在下一场大战中,是中国产量最大的飞机制造厂,总共生产了近十万架飞机,占中国飞机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七。?

因为师承美国,所以沈飞设计制造的飞机,带有很浓烈的美国色彩。?

除了技术方面的收获,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好处。?

别忘了,工业发展离不开交通。?

在两年干俄战争期间,中国政府完成了东北地区的道路与铁路交通网规划工作,并且启动了东北铁路网修建工程。虽然在干俄战争结束的时候,只修建了不到五百公里,但是在随后二十年,东北铁路网成为了中国最有效的铁路交通系统,并且以此使东北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区。?

当然,这也与东北的委源有关。?

干俄战争结束不久,铁岭就发现了一座储量惊人的矿山,随后又发现了煤矿、铜矿等矿藏。到一九二五年,随着大庆油田被发现,东北地区获得了成为重工业集中地的所有资源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讲,东北的资源布局,最有利于成为重工业中心。?

虽然山西的煤矿最多,但是没有铁矿与石油。虽然天津有石油,但是没有其他资源。虽然四川发现了天然气、还探明了不少煤矿,但是交通极不便利。虽然江西有煤、铁、铜等战略资源,但是没有石油,而且交通也不便利。?

可以说,只有东北才具备所有资源条件。?

欠缺的,仅仅是交通基础设施。?

也正是如此,在东北修建交通网,特别是铁路网,成为干俄战争之后,中国政府面临的头等大事。!。

第461章 虚惊一场第172章 警戒舰第406章 战斗到最后第162章 进军所罗门群岛第41章 开天辟地第90章 战略关键点第215章 声东击西第227章 远程打击第120章 困兽犹斗第3章 帝国之路第388章 一击得手第93章 各有千秋第88章 同胞兄弟第172章 简单任务第28章 叔侄第375章 不是秘密第357章 过分要求第96章 突来的战斗第44章 万不得已第577章 信号第295章 火速收场第509章 守将第152章 足迹第209章 和平的代价第117章 算计第214章 革命第355章 左挡右支第159章 复仇第128章 走向战争第323章 海峡之战第251章 偃旗息鼓第133章 不期而遇第54章 最后的和平第370章 适得其反第246章 核裁军第403章 沉着冷静第113章 大好局势第529章 东进通道第27章 底牌第58章 急流勇退第116章 追击第376章 有备而来第162章 机会第121章 拷问第564章 梦想与现实第94章 航空力量第35章 逼谈第287章 关键建议第20章 强者第560章 准备不足第338章 进军威克岛第111章 行动结束第146章 主动权易手第161章 交代第225章 撤与战第441章 双赢合作第60章 精气神第570章 大举进攻第428章 大兵压境第184章 大选第41章 载誉而归第80章 全速北上第474章 各有所第515章 苦战的收获第148章 勇闯鬼门关第216章 争分夺秒第72章 生死抉择第110章 敌明我暗第608章 一锤定音第539章 硬碰硬第438章 声东击西第14章 营救第103章 大获全胜第243章 消耗品第379章 战列第630章 霸权第475章 攻击开始第134章 首败第39章 朽木难雕第395章 争取第318章 主动攻击第427章 不再后退第113章 大好局势第91章 栋梁之才第119章 螳臂当车第71章 替死鬼第140章 有心无力第14章 战斗力第33章 停战条件第156章 战略侦察机第73章 东线开打第115章 准备出发第155章 得手第118章 急流勇退第592章 占领军第388章 一击得手第158章 接二连三第199章 轻敌大意第75章 创造机会第412章 劳师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