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利令智昏

进入六月,欧洲再度被战争阴云笼罩。

六月一日上午,法国当局宣布进行军事动员,八十万法军将在两天之内集结完毕,准备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开战。

必须承认,法军的动员能力得到大幅度增强。

问题是,动员军人是军事动员中最容易的一环,而最麻烦的是军队部署、以及物资的调运与储备。

别说法国,即便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也需要花一个月以上,才能完成全部备战工作。

事实上,这也是德皇为什么给了法国一个月期限的主要原因。

说得简单一些,在德皇下达了最后通牒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军事动员,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不会引起法国警觉,最多被看成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向法国施压的手段,因此法国不大可能同时进行军事动员。事实也确实如此,即在五月份,特别是在美国总统出面斡旋之后,法国并没有进行军事动员,甚至没有为即将开始的战争做准备。在这一个月内,德军已经完成了全部备战工作,而法军到六月一日才开始行动,已经比德军晚了一个月,显然失去了先机。

当然,政治家与外交家并没有放弃争取和平的努力。

六月一日,罗斯福给威廉二世发了一封电报,提到他将亲自出面,促成法国接受德皇发出的最后通牒,即把正规军裁减到五十万、拆毁边境地区的军事设施,但是希望德皇能够在时间上宽容一些,毕竟法国不可能在几天之内裁减掉数十万军人,更不可能拆毁所有军事设施。

威廉二世界给罗斯福回了电报,提出已经给了法国一个月,没有理由给更多的时间。

六月二日,美国驻德大使前往波茨坦,结果被德皇的侍卫挡在了皇宫外面,仅在当天下午见到了帝国外交大臣赫尔岑多夫。有趣的是,赫尔岑多夫告诉美国大使,德皇已经去了东普鲁士的皇家庄园,也许去了别的地方,没有在柏林,他现在联系不上德皇,甚至找不到德皇的近身侍从。

在巴黎,美国外交官也在进行积极努力。

不同的是,美国外交官并没劝说法国做出让步,也没劝说法国停止军事动员,而是让法国无论如何也不能打第一枪。

显然,美国外交官在巴黎的活动取得了成功。

这个时候,法国最不能失去的就是美国的支持,也就不能与美国对着干,自然得对美国言听计从。

六月三日,冯承乾在青岛收到了鲁登道夫发来的电报。

德军将在六月六日凌晨发起进攻。

当天下午,冯承乾给派往那霸港进行训练的特混舰队下了一道命令,让三艘舰队航母与随行的护航战舰返回胶州湾。

此举,主要就是为了集中海军兵力,准备与日本开战。

问题是,冯承乾忽略了部署在那霸的主力舰。

中日战争结束之后,琉球王国把那霸港、连同周围的数十平方公里土地租借给了中国海军。经过五年的紧张建设,在一九三九年初,那霸成为规模仅次于青岛的、中国海军的第二大军港。更重要的是,那霸港直接面向西太平洋,而且位于日本南面,所以在当年就成为特混舰队母港。

一九四零年二月,冯承乾访德回国之后,特混舰队正式进驻那霸港。

把特混舰队部署到那霸港,正是冯承乾的主意,而他的意图也很明确,即在开战后立即采取攻势,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打垮日本海军,夺取西太平洋的制海权,然后集中兵力对付远道而来的美国海军。

显然,冯承乾高估了美国的参战决心。

事实上,当时美国根本没有理由参战,而且美国国会与美国民众也没有太过强烈的参战**。

说白了,就算中国把日本打残了,美国都不见得会参战。

当然,这不能怪冯承乾犯了错,毕竟现在的世界格局与冯承乾熟知的历史完全不同,他的预见性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

在军事上,冯承乾最应该防范的是美国,而不是日本。

别的不说,日本是一个没有战略纵深的国家,而且离中国并不远,因此只需要几次胜利就能打垮日本。美国却不一样,美国不但有着广袤的国土、还有太平洋做屏障,以及拥有全球第一的工业实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几个月内战败,甚至不会因为输掉了制海权而迅速战败。

打日本,就是一场突然袭击。

打美国,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苦战。

这种格局,让冯承乾别无选择。中国海军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击败日本海军,才有能力与美国海军决战。

正是如此,中国海军就必须在开战后打得积极一些。

显然,把特混舰队部署在那霸,要比部署在青岛更加有利。

别的不说,特混舰队从那霸出发,三天后就能到达日本本土南面,五天后就能切断日本到美国的航线。如果特混舰队从青岛出发,三天后只能到达九州岛附近,七天后才能到达日本本土南面,十天后才能对日本进行战略封锁。

更重要的是,特混舰队如果从青岛出发,就得从大隅海峡进入西太平洋。

别忘了,在中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放弃了让日本割让大隅诸岛的要求,因此大隅海峡并不完全在中国海军控制之下。此外,大隅海峡离九州岛非常近,在战术战斗机的打击范围之内,如果特混舰队经大隅海峡进入西太平洋,很容易遭到日本岸基航空兵袭击,危险性非常大。

这样一来,特混舰队就只能向南绕行。

如果从琉球群岛进入西太平洋,那么特混舰队需要十天才能到达日本本土南面,比从那霸出发多花七天。

这意味着什么?

多出七天,日本海军不但能够有条不紊的完成动员,还能集中全部主力舰,组建一支实力远超特混舰队的联合舰队。

要知道,在和平时期,日本海军的联合舰队只是个空架子,即只有指挥机构。只有到了战争时期,日本海军才会把分散在各支区域舰队里的战舰集中到一起,组建与敌进行决战的联合舰队。

也就是说,日本海军需要几天进行动员。

这样一来,三天与十天就有天壤之别了。

说得简单一些,如果中国舰队能在三天之内到达战区,日本海军就无法完成动员,将失去主动权。如果中国舰队需要十天才能到达战区,那么面对的将是规模超过自己的日本联合舰队。

有这么多原因,冯承乾自然不会有第二种选择。

问题是,那霸港的基础设施并不完善。

虽然经过了五年的紧张建设,但是那霸港依然比不上青岛,甚至跟上海的黄埔港、广州的南港与台湾的高雄港相比,都有很多欠缺。比如那霸港只能为万吨级以下的战舰提供维修服务,所有大型战舰的日常维修都得返回青岛进行。又比如,那霸港北面的普天间机场只有一条长度不足一千五百米的跑道,而且质量不是很好,加上港口与机场间的公路并没有拓宽加固,所以平常只能供舰载战斗机停留,如果舰载航空兵需要进行高强度的训练,还得飞回本土。

正是如此,那霸并不适合特混舰队长期驻扎。

当时,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促使冯承乾让特混舰队返回青岛。这就是,日本海军的四支地区舰队已经在五月二十日离港,而且新上任的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也在五月二十七日离开海军本部。

这些迹象,让冯承乾意识到,日本海军已经有所防备。

显然,突袭日本海军肯定办不到了。更重要的是,日本海军至少已经让舰队完成了动员工作,肯定能在战争爆发后立即组建联合舰队。如此一来,特混舰队能否及时到达战区,已经无关紧要了。

问题是,这个时候,冯承乾并没想到,日本海军会主动出击。

事实上,当时没有任何人意识到,日本会主动发起战争。原因很简单,日本与欧洲的纷争没有直接关系,至少在表面上没有关系,因为日本与法俄只缔结了秘密同盟条约,并不是法俄的公开盟友。

更重要的是,日本没有理由主动发起战争。

别忘了,日本是中日战争的战败国,上海和约对日本有明确限制,因此日本主动攻击中国将被视为发动战争。

在美国为和平做努力的时候,日本会做出破坏和平的事情吗?

可以说,这是很难想像的事情。

要知道,日本要想战胜中国,最不能缺的就是美国的支持。说白了,就算日本能够在战争初期偷袭得手,如果因此丧失了道义支持,得不到美国的援助,日本也不可能彻底击败中国,甚至不可能在这场战争中取胜。

只要日本政治家稍微理智一点,就应该知道,得让中国打第一枪。

可惜的是,在战争阴云飘来的时候,日本上下都不够理智。更重要的是,掌权的日本军国主义集团,把这场战争看成了复仇的大好机会,更把这场战争看成日本再次登上亚洲大陆的绝佳机会。

面对难以抵挡的诱惑,任何人都难免会做出蠢事。

第8章 人间地狱第612章 决裂第166章 做贼心虚第34章 战争之门第115章 准备出发第102章 覆灭第108章 一网打尽第184章 圈套第38章 战略目标第103章 大获全胜第195章 科技进步第38章 战略目标第614章 战略优势第52章 奋战到底第616章 和平的基础第116章 追击第127章 不支第327章 死战到底第83章 前仆后继第138章 进攻第323章 海峡之战第290章 严重误判第89章 联合进攻第25章 死有其所第12章 追踪第20章 致命打击第460章 特种作战第103章 余波第626章 厚积薄发第99章 牺牲第604章 援助第133章 战略决策第183章 雨季攻势第499章 一鼓作气第120章 困兽犹斗第396章 一再推迟第164章 围歼残敌第203章 开辟新战场第534章 功败垂成第369章 祸起萧墙第344章 问题依旧第101章 初生牛犊第217章 全力以赴第115章 虚张声势第80章 多此一举第567章 默默无闻第126章 夹击第165章 所作所为第206章 闪击战第503章 下一步第162章 进军所罗门群岛第514章 后继乏力第79章 将计就计第88章 同胞兄弟第52章 奋战到底第623章 核试验第59章 帝国军人第433章 最后的机会第236章 扛鼎之作第329章 乘胜进军第144章 决战时机第53章 牺牲第519章 市区混战第138章 让步第50章 欧战风云第178章 参谋的战争第231章 第二印度洋舰队第189章 萝卜与坑第336章 胜利在望第128章 错失良机第38章 自我牺牲第99章 牺牲第117章 算计第583章 威胁与合作第503章 下一步第425章 明确目的第415章 垮塌的帝国第155章 农民军第167章 前奏第291章 将错就错第155章 得手第240章 关键情报第96章 关键一战第117章 伪装第237章 反客为主第287章 关键建议第134章 集体决定第161章 超级战巡第144章 大老板第405章 牺牲第439章 木已成舟第237章 独树一帜第140章 迎头痛击第127章 不支第170章 军备谈判第164章 围歼残敌第188章 选择第18章 轻重有别第92章 信心第33章 一意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