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喧宾夺主

帝国风云sodu

顾祝同对局势的判断确实非常准确。

四月底,在成立联合司令部的事情告吹之后,中德意就在北大西洋上的作战行动初步达成协议,即谁出兵谁获益。

显然,这正是中国海军希望得到的结果,也是德意不得不接受的结果。

前面已经提到,在亚速尔群岛海战中,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意大利海军都遭到重创,丧失了与美国海军争夺制海权的能力。这样一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中国海军身上,让中国海军去夺回制海权。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意大利在海军指挥权上寸步不让,那么只会有一个结果,即中国海军继续在太平洋上用兵,推迟在大西洋上发起进攻的时间,从而让两国的军队失去攻击美国本土的机会。

虽然这么做,对中国军队来说也没多大好处,毕竟中国也需要开辟新的战线,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但是从政治上讲,这肯定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在战后的国际地位。

对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意大利来说,却没有这样的选择。

只要中国不肯出兵,那么跨过大西洋攻打美国本土就是纸上谈兵,至少在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变成现实。

更重要的是,中国军队在美国西海岸地区正大踏步前进。

也就是说,大西洋战线开打的时间越晚,对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意大利越不利,只有尽快开辟这条战线,两国才能获益。

说得简单一点,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意大利只能着眼于攻打美国本土的作战行动。

在此之前,必须把主导权交给中国军队。

五月初,冯承乾下令组建了第六舰队。而且任命顾祝同为第六舰队、以及加勒比海与拉丁美洲战区司令官。

事实上,这是顾祝同提出的要求。

原因很简单,当时田黛芳已是第四舰队、以及北大西洋战区司令官,顾祝同不想喧宾夺主,就只能另谋高就。

只是,第六舰队成立的时候,只是一个空架子。

当然。所谓的加勒比海与拉丁美洲战区司令部,也只是一个空架子。

虽然冯承乾已经决定。从第三舰队抽调三支战斗舰队派往大西洋,但是这三支战斗舰队肯定会首先编入第四舰队,在夺取了北大西洋的制海权,击败了美国海军之后,才会正式组建第六舰队。

这样一来,在正常情况下,顾祝同是没有实权的。

说白了。作战行动都得由田黛芳负责。

只是,冯承乾故意留了一手。这就是,在宣布组建第六舰队之后,冯承乾还决定重新整编所有战区舰队,或者说是在原来的战区舰队的基础上,新成立四个方面舰队,即本土守备舰队、太平洋舰队、印度洋舰队与大西洋舰队。本土守备舰队就是原来的第一舰队,太平洋舰队下设第三舰队、第五舰队与第七舰队,印度洋舰队下设第二舰队与第四舰队一部,大西洋舰队则下设第六舰队与第四舰队一部。这样一来。因为第四舰队在名义上被拆分成了两部分,所以大西洋舰队司令由第六舰队司令兼任,即顾祝同还是大西洋舰队司令,田黛芳就成了他下属。

显然,这番安排,就是要让顾祝同负责大西洋上的作战行动。

所幸的是,顾祝同要应付的是田黛芳,而不是卓宇凡。

要知道。卓宇凡当时已是第二舰队司令官,但是冯承乾没让他当上印度洋舰队司令,而是把这个位置留给了李向龙。而担任太平洋舰队司令的则是鲁志刚。为此,卓宇凡还非常不服气。

田黛芳没有表示不满。主要是第四舰队并没有被拆分掉。

原因很简单,被编入印度洋舰队的,只是第四舰队留在开普敦与德班的舰艇,而且都是一些小型舰艇,以护航战舰为主,第四舰队的主力全部在卡萨布兰卡,也都顺理成章的编入了大西洋舰队。

更重要的是,这些战舰都由田黛芳直接指挥。

也就是说,除了得听命于顾祝同之外,田黛芳并没有什么损失。

相反,在冯承乾答应增派三支战斗舰队之后,第四舰队的实力反而得到增强,成了中国海军中规模最大的舰队。

要知道,第三舰队在缩减之后,只剩下了三支战斗舰队。

第四舰队原本就有一支战斗舰队,因此在增强后有四支战斗舰队,不管是舰艇数量、还是总吨位都超过了第三舰队。

此外,增派给第四舰队的三支战斗舰队里面,核心都是“白起”级舰队航母。

虽然总共只有七艘舰队航母,但是论战斗力的话,这三支战斗舰队肯定是中国海军中最强的。

这么安排,并不是冯承乾给了顾祝同特殊待遇。

主要就是,“白起”级舰队航母更适合在大西洋上作战。

年初的时候,也就是中国军队登陆美国本土西海岸之前,美国海军发生了一次恶性安全事故,即服役不久的“伦道夫”号航母在训练的时候遇到了暴风,结果开放式舰首被狂风掀翻,造成舰载机无法起飞。

如果在战斗中,这意味着“伦道夫”号彻底丧失了作战能力。

后来,这艘倒霉的航母回到造船厂,花了一个月才修复,而且在维修中,把开放式舰首改成了封闭式舰首。

随后,其他几艘舰队航母都进行了类似的改装。

这起事故证明,那些适合在太平洋上作战的舰队航母,未必适合在大西洋上活动,主要是大西洋的天气更加恶劣。

所幸的是,中国海军有先见之明,或者说歪打正着。

“白起”级舰队航母,采用的就是封闭式舰首,而是之前两级舰队航母那样的开放式舰首。

当然,“白起”级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过到大西洋上去作战。

采用封闭式舰首,主要是因为安装了功率更大的弹射器,导致甲板舰首部位的重量大幅度增加。如果采用开放式舰首的话,就需要对舰首的承力结构进行加强,付出的代价并不比采用封闭式舰首小多少。相反,采用封闭式舰首的话,舰壳部分也能承受一些重量,而且保证了舰体的刚性。

实际使用中,封闭式舰首还有一个好处。

这就是,改善了机库里的作业环境,从而可以把维修车间、发动机测试车间等以往只能放在机库后端的舱室放到机库前端,在机库后端设置更多的燃油补给站、弹药挂载点,来提高舰载机出动前的准备工作效率。

当然,封闭式舰首的最大好处,还是提高了航母在恶劣气象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事实上,在这方面,英国皇家海军的经验最为丰富,因为英国皇家海军的舰队航母全部采用了封闭式舰首,甚至采用了封闭式机库。

也正是如此,在决定派舰队航母去大西洋的时候,冯承乾挑选的全是“白起”级。

当时,因为“卫青”号刚刚修好,还在进行维修后的测试工作,所以也只有七艘“白起”级可派。

当然,七艘舰队航母已经足够了。

要知道,美军只有六艘舰队航母,而且其中四艘是在年内服役的,真正有战斗力的就只有从太平洋撤回来的那两艘。即便是主力舰,美军也只有四艘,即两艘去年建成的“依阿华”级与两艘从英国撤回去的“南达科他”级。也就是说,不管是舰队航母、还是主力舰,美国海军都比中国海军的大西洋舰队少。

事实上,按照顾祝同的估计,三艘舰队航母就足够了。

即便考虑到美军的另外四艘舰队航母很快就能形成战斗力,如果把舰载航空兵、特别是飞行员的素质算上,也只需要四艘舰队航母就有足够的把握夺取北大西洋的制海权,只是不足以进军美国本土。

要知道,不管是东海岸地区,还是墨西哥湾地区,美军的防御部署都要比西海岸地区强得多。

当时顾祝同获得的情报是,在东海岸地区,美军总共部署了近两万架作战飞机,仅航程在四千公里以上的轰炸机就超过了七千架,此外还有大约两千架远程巡逻机,战术飞机的数量则高达八千架。

可以说,这是一个让人觉得非常恐怖的数字。

即便这些战机平均分配在东海岸地区,可以同时到达任何一处地点的战机数量也不会低于两千架。

按照顾祝同的估计,要想在攻打美国本土的战斗中夺取制海权,需要投入的舰队航母绝对不是十八艘,而是三十艘以上!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结果。

如果在战术上下些功夫,就能减少兵力投入。

事实上,同时让三十艘舰队航母参战,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因为根本不可能同时指挥这么多的战舰与舰载机。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要想从大西洋方向上攻打美国本土,首先就得夺取大西洋的制海权,也就得在海战中击败美军舰队。

冯承乾将顾祝同派往大西洋舰队,就是要他去击败美军舰队!

第170章 错失第158章 不可不战第226章 越俎代庖第26章 只进不退第579章 战略撤退第54章 备战第530章 避重就轻第188章 选择第85章 阵营第415章 垮塌的帝国第451章 登陆前第490章 飞蛾扑火第127章 大陆战争第29章 落荒而逃第11章 最高效益第116章 主动出击第203章 势在必行第132章 优中选优第24章 末途绝路第273章 打破僵局第264章 次要价值第40章 扩军第258章 尼米兹猜想第93章 各有千秋第530章 避重就轻第127章 不支第161章 超级战巡第181章 替身第514章 后继乏力第617章 金融霸权第64章 关键情报第210章 此消彼涨第241章 将错就错第114章 主动迎战第12章 追踪第103章 余波第218章 剑拔弩张第341章 进攻开始第81章 好运与霉运第163章 祸不单行第64章 无力回天第415章 垮塌的帝国第435章 乱中出错第493章 变幻莫测第127章 全新的开始第117章 伪装第334章 进军东南第140章 失控第125章 素质第一第187章 优势第93章 各有千秋第159章 反击第280章 水下舰队第247章 操之过急第58章 急流勇退第4章 风起云涌第92章 等待机会第44章 万不得已第160章 营救行动第421章 势均力敌第226章 越俎代庖第205章 谨慎应战第315章 证明自己第261章 坚强后盾第360章 事半功倍第137章 火急火燎第237章 反客为主第161章 超级战巡第333章 结局已定第85章 阴差阳错第95章 偶然遭遇第57章 钱第532章 拦路虎第85章 阵营第7章 矛盾根源第48章 天上掉馅饼第101章 躲躲藏藏第287章 关键建议第281章 潜艇警戒线第218章 失之毫厘第54章 最后的和平第35章 逼谈第310章 勇猛精神第275章 空头支票第23章 最后的阵地第312章 撤军第362章 仓促上阵第626章 厚积薄发第103章 激战第226章 表现形式第44章 万不得已第107章 战争继续第430章 守株待兔第193章 时代奇迹第317章 大胆行动第599章 谈判第487章 四道防线第151章 自我牺牲第256章 矛盾与合作第13章 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