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多用途

九月二十二日,顾祝同率领的第六舰队首次攻击了波多黎各。

只是,这次出动的全是舰载战斗机。准确的说,当时四支战斗舰队里的十二艘舰队航母上搭载的全是战斗机!

这是顾祝同特意做的安排,为此还让鲁志刚不得不从第三舰队抽调了近七百架战斗机给第六舰队。

全部搭载战斗机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好处,即不再需要为攻击机群提供护航掩护了。

当然,前提是所有的战斗机、至少是半数以上的战斗机具备对地攻击能力,能够携带炸弹、火箭弹等弹药攻击地面目标。

显然,对中国海军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

“海鹰”本身就是一种相当不错的多用途战斗机,除了具有极佳的空战能力之外,还能携带五百公斤级炸弹执行轰炸任务。其后期改进型,还在机翼下增加了八个挂架,总共可以挂八枚大型火箭弹或者是十六具火箭发射筒。如果用来攻击装甲目标,这些火箭弹有非常好的效果。

当然,“海鹰”的续航力也非常突出。其后期改进型,在携带一枚五百公斤级炸弹与八枚火箭弹的情况下,执行对地打击任务的作战半径达到了六百公里,如果中途扔掉炸弹与火箭弹执行空战任务,作战半径还超过了六百公里。显然,这已经不比当时大部分的舰载轰炸机差了。

取代“海鹰”的“海雕”,也是一种出色的多用途战斗机。

事实上,在研制“海雕”的时候,海军就提出,希望这种战斗机的最大载弹量能够达到一千公斤,即与F4U相当,能够在携带一枚五百公斤的同时携带八枚以上的火箭弹,或者是在机腹挂架上挂一具大型副油箱。在翼根挂架上各挂一枚二百五十公斤级炸弹,在机翼挂架下则挂八枚以上的火箭弹。

显然,这种挂载配制就是为了执行对地打击任务。

更重要的是,“海雕”的续航力比“海鹰”还要出色。

在以最大载弹量起飞的情况下,即便不挂副油箱,其对地打击的作战半径都超过了八百公里,而在挂上一具副油箱的情况下能够超过一千公里。而在挂上大型副油箱执行护航任务的时候,更是接近了一千五百公里。

当然。绝大部分时候,要不了这么远的作战半径。

在第六舰队里面,“海鹰”与“海雕”各占了一半。

不是顾祝同不想要更多的“海雕”,而是装不下那么多。

主要就是,为了获得突出的性能,“海雕”比“海鹰”大了一整圈,不但因此配备了输出功率高达二千四百千瓦的二十六缸星型风冷发动机。还导致占用了更大的面积,也就使得航母的搭载数量大幅度降低。即便折叠主翼,“海雕”占用的甲板面积也比“海鹰”搞出了将近百分之五十。虽然工程师想出了很多减少占用面积的办法,比如主翼的折叠方式就是旋转九十度之后向后折叠,与机身保持平行,但是仍然显得过于庞大,使得“白起”级最多只能搭载八十架这样的战斗机。这还是极限,而不是正常搭载水准。也就是说,在搭载了八十架“海雕”的时候,“白起”级舰队航母的甲板作业效率将低于正常水平。使得舰载机的出动速度受到影响。

也正是如此,顾祝同只能让“海雕”与“海鹰”混搭。

当然,这也与“海雕”的产量有关。

过于庞大的机体,加上采用大量先进设备,“海雕”的造价几乎是“海鹰”的三倍,昂贵得让海军差点买不起。

要知道,早在一九四五年底,“海雕”就开始进行海军的验收测试。而在以往,这最多只需要三个月,然后就会正式量产。结果。“海雕”的测试进行了大半年,直到一九四六年的第四个季度。海军才下达了量产订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海雕”过于昂贵,让海军在买与不买之间犹豫了很久。

迫使海军决定采购“海雕”的主要原因不是价格降了下来,而是实战中,中国海军遭遇了性能先进的美军战斗机,特别是P51D,让“海鹰”在空战中很难占到便宜,因此海军需要更先进的舰载战斗机。

也正是如此,“海雕”的采购量并不大。

主要就是,在实战中,美军P51D机群的表现并不出色。凭借着飞行员素质优势,中国海军依然能够用“海鹰”掌握制空权。

事实上,舰载航空兵部队对“海雕”的认同度也不是很高。

虽然“海鹰”是中国海军在大战期间量产最多的舰载战斗机,从美国参战开始,就一直是主力舰载战斗机,而且进行了好几次大规模改进,在一九四五年生产的“海鹰”与四年前生产的已经截然不同了,零备件的通用率还不到百分之五十,连发动机都更换了三次。这些改动,给后勤保障制造了很多麻烦。比如在很多时候,快速战斗支援舰就得带上好几种不同批次“海鹰”的零备件,而且在提供补给的时候,还得搞清楚各艘舰队航母上搭载的是哪种型号的“海鹰”。如果一艘舰队航母上有两种不同型号的“海鹰”,航空勤务人员就得在维护的时候万分谨慎。主要就是,有些零备件的差异非常小,甚至无法用肉眼分辨出来,只要装错了就肯定会出大问题,甚至会导致机毁人亡的恶性事故。但是对飞行员来说,这些差异跟他们基本上没有关系,因为维护工作与他们无关,而各个型号的“海鹰”的基本操作特性并没有明显区别。

显然,转飞“海雕”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要知道,“海雕”的飞行特性与“海鹰”有很大的差别,即便是飞行时间超过一万小时的飞行员,也很难迅速掌握“海雕”。这样一来,就需要在换装的时候,给飞行员足够多的适应时间。

问题是,舰载航空兵的任务繁重,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新式战斗机。

结果就是,只能让飞行员在战场上去掌握新式战斗机,而由此导致了一个严重问题,即“海鹰”在服役初期的作战表现并不理想,损失率比“海鹰”高得多,飞行事故也要比“海鹰”高得多。

这些问题,产生了一个奇妙的结果。

这就是,在舰载航空兵中,“海鹰”依然是主力战斗机,特别是后期型号,其性能并不比美军的P51D差多少,有足够的能力与之对抗,而且由王牌飞行员驾驶的话,还能占到不少的便宜。这样一来,“海雕”就成了货真价实的多用途战斗机,其主要任务就是攻击地面目标。

当然,攻击战舰还轮不到“海雕”。

在第六舰队里,十二支舰载航空兵联队都各有四个中队,装备“海鹰”与“海雕”战斗机的各两个中队。

只是,并不是所有联队的战斗机数量都一样。

只有第61舰队达到了满编状态,即每个中队都有二十架战斗机与一架备用战斗机,而另外三支航空战斗舰队里都是“唐太宗”级与“秦始皇”级舰队航母,因此“海雕”中队的数量减少到了十六架。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这两种舰队航母根本搭载不了多少“海雕”。

当然,这也足够了,因为这意味着第六舰队拥有四百八十架“海鹰”与四百零八架“海雕”。

必要的时候,这些战斗机都可以执行防空任务。

同样的道理,只要没有空中威胁,这些战斗机都能挂上炸弹执行轰炸任务。

显然,多用途战斗机增强了舰载航空兵的战斗力,至少在打击地面目标的时候,多用途战斗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也正是如此,从此之后,中国海军一直坚持发展多用途舰载战斗机。

虽然在进入喷气时代之后,中国海军的这一发展方式遇到了不少的麻烦,甚至遭遇过严重挫折,比如在整个六零年代,中国海军就因为过于注重舰载战斗机的多用途能力,从而没能获得一种性能出色的舰载战斗机。到了七零年代,中国海军不得不回到老路上,分别研制了专用的舰载战斗机与舰载攻击机。但是随着技术进步,多用途战斗机最终在海军航空兵中取代了其他所有舰载机。在大战结束后半个世纪,中国海军舰载航空兵中,除了像预警机这类非作战性飞机之外,剩下的就只有多用途舰载战斗机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强大的多用途舰载战斗机,给了顾祝同更多的战术选择余地,让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发动进攻。

说白了,就是增强了舰队的作战灵活性。

二十二日这天,顾祝同就用一次漂亮的袭击,证明了多用途舰载战斗机的重要性,以及其强大的战场适应能力。

这就是,他根本没有严格区分攻击机与战斗机。

对美军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美军的防空战斗机要在交战之后,才能确定拦截的是护航战斗机还是攻击机。

第182章 最大化第66章 走向战争第340章 侦察干将第561章 更多选择第27章 冷眼旁观第502章 最后一战第348章 非常战术第98章 军人的眼光第404章 毁灭之路第13章 银行集团第146章 主动权易手第78章 不得不战第81章 内讧第370章 适得其反第131章 帝国末日第528章 包围与突围第485章 加勒比海第23章 最后的阵地第627章 应急手段第111章 突防第122章 决战在即第369章 祸起萧墙第206章 出奇制胜第130章 战场外的任务第129章 意义第90章 战略关键点第251章 偃旗息鼓第92章 等待机会第60章 尽力而为第95章 情报天才第112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130章 开打第271章 攻守易势第482章 前进基地第411章 出兵大西洋第115章 准备出发第208章 石油危机第79章 直击要害第582章 立场第433章 最后的机会第二百一十二二章 遭遇第380章 致命错误第26章 女记者的心思第521章 难题第54章 最后的和平第397章 节外生枝第211章 猫捉耗子第160章 营救行动第104章 撤退第132章 优中选优第206章 闪击战第440章 前进的动力第588章 核技术第203章 开辟新战场第531章 关键所在第256章 矛盾与合作第32章 总统特权第518章 无路可退第171章 振作第92章 等待机会第60章 尽力而为第119章 螳臂当车第221章 垂死挣扎第550章 钩心斗角第202章 最后之战第32章 立场第375章 不是秘密第224章 一个人的战争第70章 目标出现第475章 攻击开始第517章 何去何从第111章 行动结束第19章 送上门来第477章 再接再厉第27章 底牌第166章 所罗门海第490章 飞蛾扑火第1章 新皇登基第425章 明确目的第367章 进退两难第40章 列强干涉第216章 根源第563章 两手准备第458章 激战第193章 时代奇迹第374章 一意孤行第43章 出头鸟第117章 伪装第198章 回家第66章 走向战争第89章 联合进攻第467章 主动应战第23章 将计就计第116章 目的地第56章 机遇与风险第131章 帝国末日第33章 远东起火第122章 决战在即第198章 全力一搏第569章 前沿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