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人才第一

虽然顾祝同没有参与其中,但是中国军队搜罗人才的行动,在日本战败时就开始了。

在一九四一年初,冯承乾授意当时的海军情报局、即后来的军事情报局海军处成立了一个独立机构,专门负责在占领区与战败国搜罗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让其为中国的科研项目服务。

该机构的第一次行动就是前往日本。

在日本战败的时候,已经有上千名日本科学家被秘密带往中国。这些人,首先被关进了专门为其设置的集中营。与关押战俘的集中营相比,关押科研人员的集中营就是天堂。在集中营里,科学家不但得到了极好的照顾,在生活上完全不受歧视,享受的待遇甚至高于中国军队中的普通官兵。更重要的是,每一名知名科学家都有一名警卫与一名文职秘书,除了离开集中营之外,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东西,包括各类科学书籍与基本的科研设备,甚至能够跟远在家乡的亲人通信。当然,通信内容受到了严格监管,如果涉嫌泄露秘密,信件将被扣押下来。在集中营里,这些异国科学家接受得最多的就是思想工作。专门负责政工的军官每天都会找科学家谈话,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会提出让其为中国工作。如果科学家接受了政工军官的提议,则会接受更严厉的政治审查,直到确认没有其他企图之后,才会根据其能力分配到各个科研机构中。当然。这还没完。在正式参与科研工作之后。这些异国科学家还要接受为期一年到两年的监管,期间每天都要向负责部门汇报工作与行程,出行则需要由专门的人员陪同。通过这段监视期之后,就能获得一定的行动自由权,有的甚至能够在科研机构所在的城市获得一套居所。当然,如果表现良好,做出了重大贡献,就有机会申请成为中国公民,获得公民的所有权利。

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已有近四千名日本科学家获得了中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不可否认,在这些科学家中,有一些人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中国人,而是带着其他目的加入中国的科研项目。比如战后中国最大的间谍案。就是一名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工程的日本科学家向德意志第二帝国泄露了中国的原子弹计划,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三年之后制造出第一枚原子弹,打破了中国的核垄断。

只是,绝大部分科学家,很快都成了真正的中国人,在中国的科研项目中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最有名的,就是日本首席火箭专家桥本健太郎。在日本战败之前,桥本健太郎就是日本火箭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也是日本最有名的火箭专家。一九四一年底,桥本健太郎在京都的寓所中被中国军队找到。随后被送往中国。两年之后,桥本健太郎通过所有审核,正式加入了中国的火箭工程。在大战结束之前,桥本健太郎参与了数种火箭的设计工作,并且在战争结束后,正式成为中国大型火箭项目的副总工程师。中国的宇航项目能够在战后迅速开展起来,桥本健太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甚至是中国第一种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与总工程师。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异国科学工作者,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的贡献。丝毫不亚于中国的科学家。

当然,为中国服务的不仅仅有日本科学家。

英国战败后,中国军方立即出动军队控制了英国南部地区的几座机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派遣人员去寻找与搜罗英国的科学家。在这次代号为“火炬”的行动中。海军情报处的特工总共找到了两百多位英国科学家,并且把他们带回中国。到大战结束时。还有近五百名英国科学家在海军情报处的帮助下,以各种方式离开了英国,到中国参与到了科研工作中。

有趣的是,很多英国科学家,特别是知名科学家都愿意去中国,而不愿意被带往德意志第二帝国。也许,这些英国科学家把德意志第二帝国当成了真正的敌人,反而不是很在乎中国的地位。当然,这也与英德关系有关。在大部分英国人眼里,德意志第二帝国才是英国的头号敌人,而远在地球另外一端的中国,对英国人来说还很陌生。此外,大战期间,袭击英国本土的是德军,后来攻占英国本土的主力也是德军,中国仅派遣远征航空兵参与了轰炸英国的作战行动,因此英国人更仇视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些英国科学家眼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厉害关系。这就是,英国要想复兴,哪怕再也不可能称霸世界,只要能成为欧洲的头号强国,所能依靠的就只有中国。也就是说,只有协助中国成为世界霸主,让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决裂,英国才有复兴机会。如果称霸世界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那么英国将沦落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附庸国。

显然,这也是事实。

战后,英国能够保持相对的独立地位,成为整个欧洲中,除了瑞士、瑞典与芬兰这三个永久中立国之外,唯一不用看德意志第二帝国脸色行事的国家,就与中国有很大关系,即中国在英国的军事存在,是英国保持独立地位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的支持,英国根本不可能在战后获得政治独立。

当然,整个大战期间,中国军队搜罗的科学家,大多来自美国。

在中国海军陆战队登上美国西海岸之后,搜罗科学家的行动就开始了。

当时,顾祝同对此也有所了解,毕竟他是战区司令官,也是攻打美国西海岸地区作战行动的最高指挥官。

只是,顾祝同了解得并不多。

主要就是,顾祝同担任指挥官的时候,中国军队控制的地区还不够大,而且没有多少科研机构。

真正的行动,在一九四七年地开始。

此时,担任战区司令官的已经是鲁志刚了,顾祝同被派往大西洋,负责组建加勒比海与拉丁美洲战区,以及攻打波多黎各与古巴。

更重要的是,直到这个时候,中国陆军才攻入亚利桑那州,并且进军新墨西哥州。

最著名的一次行动,就是攻占阿拉莫斯实验室。

当时,阿拉莫斯实验室还不够出名,因为美国从为公布过自己的核计划,也就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座主要负责研制原子弹的科研机构。后来,大家所熟知的是中国陆军的一支侦察部队率先攻入了阿拉莫斯实验室,并且非常及时的阻止了守卫该地的美军采取破坏行动,几名侦察兵在阻止美军引爆埋设的炸弹时英勇牺牲,还因此获得了奖章。这次行动,后来还被多次拍成电影。

只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攻占阿拉莫斯实验室的根本不是正规军,而是海军情报处下设的一支特工部队。

真实情况是,在军队到来之前,海军情报处的特工就设法策反了美军中的几名军官,并且让他们在美军设置的爆破器材上做了文章。进攻开始的时候,海军情报处的特工部队就已经进入了阿拉莫斯实验室,并且在策反的美军军官的配合下,占领了实验室中最为关键的几个地方。结果就是,美军试图引爆埋设在实验室里的炸弹,而且确实这么做了,但是炸弹并没有全部引爆,最主要的实验设施被保存了下来,而陆军侦察兵的任务,仅仅是消灭掉负隅顽抗的美军。

更重要的是,海军情报处的特工在行动中控制住了所有没有来得及撤走的科学家,还获得了这些科学家携带的重要资料。

也正是通过这些科学家,中国军方才知道,美军原子弹项目的进展极为缓慢。

当然,这只是中国军方在美国搜罗科学家的一个缩影。

整个大战期间,中国军方在美国搜罗了上万名科学家,并且将其中近六千名骨干人员带回了中国。

战后,这些科学家中,绝大部分都申请加入了中国国籍,很多再也没有离开过中国。

这些人中,包罗了当时美国最有名的科学家。比如在中国原子弹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海森堡教授,比如为电子计算机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的冯-诺依曼等等,而这些美国裔科学家中,有五十六人在战后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一人三次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人两次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还有一人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化学奖,而中国在战后三十年内,总共也就只有六十八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能够在战后成为全球头号强国,这些异国科学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知识,在众多异国科学家中,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科学家最少。

主要就是,中国不可能用在战败国的方式来搜罗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科学家,必须采用更加稳妥的办法。

第548章 独木难支第468章 风暴海洋第40章 列强干涉第209章 排兵布阵第196章 新式武器第448章 粮草先行第40章 扩军第366章 鸡肋第347章 刻不容缓第46章 临危不乱第577章 信号第473章 全体出动第453章 次优选择第150章 新手与老手第83章 受捉弄第72章 生死抉择第348章 非常战术第253章 进军澳洲第614章 战略优势第426章 稳步推进第90章 青出于蓝第394章 拉锯战第178章 毫无顾虑第532章 拦路虎第278章 势均力敌第452章 直取要害第9章 深入基层第207章 冒险第616章 和平的基础第120章 紧要关头第214章 临机应变第248章 风雨欲来第291章 将错就错第192章 工程师第80章 相互算计第25章 能打就打第401章 将才第242章 一举超越第28章 主力决战第282章 临阵磨枪第500章 深入内陆第106章 鬼镇第233章 不伦不类第592章 占领军第218章 剑拔弩张第195章 两手准备第53章 倒计时第85章 阴差阳错第22章 迫敌决战第402章 外强中干第121章 拷问第76章 将星登场第222章 再攀新高峰第45章 选择第572章 强渡第174章 欲擒故纵第131章 美国参战第69章 谎言与真相第366章 鸡肋第476章 致命错误第374章 一意孤行第100章 坚持第55章 风云再起第3章 帝国之路第129章 据点第167章 关键调整第304章 大意轻敌第228章 厚积薄发第511章 迎难而上第192章 拖延战略第237章 反客为主第3章 铁打的军营第74章 机不可失第26章 女记者的心思第206章 闪击战第248章 风雨欲来第390章 最后的炮击第46章 欧陆变局第560章 准备不足第55章 人生目标第55章 虚与委蛇第167章 血誓第98章 伏击圈第178章 参谋的战争第282章 临阵磨枪第123章 新老对决第508章 错误的进军第75章 创造机会第366章 鸡肋第11章 主动出击第184章 圈套第226章 越俎代庖第92章 快马加鞭第49章 战略储备第45章 选择第149章 感情与职责第350章 俄国的结局第145章 搜寻第26章 只进不退第88章 最后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