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抱陈守旧

对于单兵武器、特别是步枪存在的问题,中国军方早就有了认识。

虽然在大战期间,中国军队的几种制式枪械,比如在一九四一年投产、一九四二年正式装备部队的B-41型半自动步枪,在一九四三年正式装备部队的K-43型卡宾枪,在一九四二年装备部队的SC-42型冲锋枪等等,享有很高的声誉,性能得到了部队的认同,更经受住了战火的考验。但是在战后,随着大威力自动武器问世,以及战争形式的改变,这些武器很快就显得落后了。

正是如此,中国军队在战后装备了以七点八毫米步枪弹为基础研制的自动步枪。

与半自动步枪相比,使用相同枪弹的自动步枪的威力有了明显提高,火力密度更是得到了全面增强。

只是,自动步枪在装备部队之后,并没受到欢迎。

原因很简单,七点八毫米步枪弹的威力太大了,自动射击时的后坐力相当惊人,士兵在使用的时候很不习惯。

受此影响,中国陆军与陆战队甚至限制步兵以自动方式开火,反而强调了半自动射击。

显然,这种使用方式与自动步枪的开发初衷背道而驰,很多士兵都认为,所谓的自动步枪,不过是换上二十发弹匣的半自动步枪。

此外,自动步枪过大的重量,也增加了士兵的携行负担。

可惜的是,这些问题反映出来的时候已经太迟了。到一九六零年。中国军队已经采购了一百五十万支自动步枪,还有差不多五十万支的订货等待交付。因为自动步枪是在战后采购的新式装备,所以不再对外援助清单范围之内。

再说了,与半自动步枪相比,士兵依然喜欢使用自动步枪。

只是,这并不表示自动步枪是最好的选择。

突击步枪的出现,让自动步枪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了。

德军装备突击步枪之后不久。中国军方就设法搞到了一批。在让兵工厂与枪械设计单位的工程师熟悉突击步枪的同时,中国军方还组织基层部队的官兵,对这种新式枪械的性能进行了体验。

结果嘛。自然不用多说。

参与使用体验的官兵对德军的突击步枪赞不绝口,特别是空降兵,简直把突击步枪当成了最好的枪械。

有趣的是。德军最初也只打算把突击步枪装备空降兵。

空降兵更喜欢突击步枪的原因很简单,主要就是突击步枪比自动步枪轻得多,尺寸也小得多,更容易携带。此外,中间型枪弹要比大威力步枪弹轻得多,在相同负重时的携带量也就多得多。

在不增加负重的情况下,配备突击步枪时的弹药携带量是配备自动步枪的两倍。

这就意味着,步兵的持续作战能力提高了一倍。

当然,除了空降兵,其他部队的官兵也更加喜欢突击步枪。主要就是。突击步枪的后坐力小得多,而且射速更快。

可以说,这足够说明突击步枪的价值了。

只是,中国军方依然没有回心转意。

这也可以理解。虽然步枪的价格非常低廉,即便一支高精度步枪。其采购价格也不到一千华元,采购一辆坦克的花费就能购买数千支步枪,但是步枪的装备数量非常巨大,全部换装的花费十分惊人。要知道,中国军队采购了两百万支自动步枪,如果全部更换。需要花掉数十亿华元。

除了枪支本身,弹药的问题更加突出。

可以说,决定枪支性能的众多因素中,枪支本身并不是关键,枪支使用的弹药才是决定性的。

任何一种枪支,在设计的时候,首先就得确定所使用的弹药。

在枪弹定下来之后,枪支的大体性能也就确定了。

事实上,自动步枪的问题就出在弹药上,即在大战之前研制的七点八毫米步枪弹本身就是个严重问题。

这种枪弹在研制的时候,把射程、威力与精度放在了最高位置上。

此外,为了减轻后勤保障负担,七点八毫米枪弹还需要做到通用,即做为步枪与机枪的共用弹药。

结果就是,七点八毫米步枪弹的药筒长度达到五十二毫米,装填三点一克发射药,弹头质量为八点二克,全弹重二十七克。

显然,七点八毫米枪弹的威力十分惊人。

根据中国军方公布的数据,由B-42步枪发射的时候,七点八毫米枪弹能打穿两百米外的一点三米厚的松木板,或者是三十厘米厚的沙石,或者是八厘米厚的混凝土,或者是六毫米厚的钢板。如果使用战后研制的钢芯穿甲弹,即便在六百米之外,也能打穿厚达八毫米的钢板。

事实上,即便在一千五百米之外,七点八毫米枪弹都有足够的杀伤力。

也正是如此,七点八毫米枪弹还被用在了通用机枪与重机枪上,而且由重机枪发射时的有效射程为一千五百米。

此外,七点八毫米枪弹还被用于狙击步枪。

问题是,步枪需要这种大威力枪弹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在对德军的突击步枪进行测试的时候,中国军方成立了一个调查小组,专门对步枪的使用情况做了调查。

该小组给出的调查报告,很好的说明了问题。

大战期间,步枪的通常交战距离都在八百米以内,而交战距离在四百米以内的情况占到了百分之八十,而用步枪向一千米外的目标开火的情况几乎没有,即便是狙击步枪,射程也大多在六百米左右。在需要对付一千米外的敌人时,步兵部队的指挥官更喜欢使用机枪,而不是使用步枪。

也就是说,七点八毫米枪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机枪弹,却不是优秀的步枪弹。

在以半自动步枪为主的时代,七点八毫米步枪弹的问题还不算突出,主要是半自动步枪的射击速度较慢,步兵能适应过大的后坐力。到了自动步枪一统天下的时代,枪弹威力过大的问题就显得很突出了。

这份报告给出的结论是:步枪的射程有八百米就够了,而主要杀伤距离为四百米。

显然,这意味着需要威力较小的枪弹。

可惜的是,这份报告依然被军方束之高阁,或者说是军方暂时没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步兵遇到的问题。

这也可以理解,毕竟中国军队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而军费又太少了。

只是,这并没有妨碍军火商研制新式步枪。

早在一九六一年,也就是德军的突击步枪开始批量装备部队的第二年,中国规模最大的三家枪械公司就开始研制新式步枪。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由南京兵工厂的陈寿康工程师研制的“C”系列小口径步枪。

陈寿康是一名参加过大战的老兵,在一九五一年退役。因为对枪械的热爱,以及受家庭环境影响,陈寿康在退役之后就成为了南京兵工厂的工程师,参与了好几种枪械的研制与设计工作。

一九五四年,南京兵工厂应民用市场的需求,研制出了五点五毫米小口径枪弹。

这种枪弹,可以看成是七点八毫米步枪弹的缩小版。采用五点五毫米口径的弹头,以及四十五毫米的瓶形弹壳,发射药装填量减少到一点七克,覆铜全披甲铅弹头的质量则降低到了五点六克,全弹质量减少到十二点八克。

当时,这种枪弹根本没有引起中国军方的注意,主要就是威力太小了。

在民用市场上,五点五毫米枪弹也主要用于速射比赛,而追求精度的射击比赛、以及大威力猎枪,依然使用七点八毫米枪弹。

正是在这种枪弹的基础上,陈寿康研制出了第一种五点五毫米步枪。

因为是针对民用市场,所以这种在一九六一年定型的步枪是一种半自动步枪,不过可以通过增加自动机来实现自动射击。

此后,陈寿康又设计了几种以五点五毫米枪弹为基础的步枪。

按照惯例,由他研制的步枪以他姓氏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加上两位数字命名,只有得到军方采购,才能冠以军方的编号。

到一九六六年,C-06,也就是陈寿康设计的第六种步枪已经相当成熟了。

可以说,如果不是军方死抱着七点八毫米枪弹不放,C-06已经获得了军方订单,成为了中国军队的制式步枪。

要知道,在民间举行的射击比赛中,C-06无数次的战胜了军用步枪的民用版。

到了一九六七年,陈寿康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

李承志回国之前,中国军方已经认识到了大威力自动步枪的严重缺陷,并且在六月分就发出了招标,要求参与新式自动步枪竞标的军火公司在三个月内拿出样枪,参与军方组织的射击评比。

这意味着,中国军方将选出优胜者,并且量产装备部队。

C-06是最先交付给军方的评比样枪,而且最有希望获得军方的订单。虽然其他几家军火公司也参与了竞标,但是其设计方案都不大符合军方的胃口,而且提供的样枪也没有值得标榜的性能。

第122章 雷霆之怒第528章 包围与突围第88章 最后的攻击第193章 时代奇迹第5章 明争暗斗第151章 自我牺牲第11章 主动出击第558章 由攻转守第13章 恐惧的滋味第409章 航空兵收尾第115章 火力凶猛第319章 别无选择第144章 大老板第629章 反睦成仇第141章 巨大代价第66章 主考官第122章 决战在即第78章 新任务第400章 两害相权第156章 撤退第489章 截击机第556章 冲出海滩第512章 强攻第519章 市区混战第62章 用人之道第258章 尼米兹猜想第247章 操之过急第294章 有想法第198章 全力一搏第101章 远战第456章 军事冒险第53章 跑步前进第86章 相互妥协第193章 偷袭计划第138章 让步第300章 舰队出发第129章 破交与反潜第582章 立场第131章 抱陈守旧第131章 抱陈守旧第54章 最后的和平第250章 后继乏力第133章 生死关头第150章 争分夺秒第512章 强攻第33章 远东起火第169章 轻敌的后果第62章 胜负未定第106章 积极应对第424章 时间紧迫第125章 特殊任务第88章 最后的攻击第154章 结局已定第503章 下一步第498章 僵持第21章 扑空第78章 不得不战第310章 勇猛精神第267章 孤军深入第549章 粮草先行第405章 牺牲第582章 立场第630章 霸权第7章 重工业第5章 元勋第98章 伏击圈第3章 帝国之路第121章 拷问第596章 关键点第12章 追踪第401章 将才第153章 协同攻击第404章 毁灭之路第421章 势均力敌第123章 主动出击第554章 预言城镇第594章 政治体制第474章 各有所第66章 主考官第7章 矛盾根源第450章 兵临城下第230章 进军印度洋第194章 军事航天第545章 陆海之争第469章 勉力为之第70章 目标出现第3章 工业时代第527章 继续前进第70章 圈套第385章 掉队第125章 参战前谈判第97章 血战蔚山第126章 变局第60章 幸运儿第331章 支援乏力第59章 帝国军人第356章 舰队回归第554章 预言城镇第80章 多此一举第34章 战争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