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永历七年的夏(下)

永历七年四月,永春之战开战前夕,接替被杀的陈锦的那位新任浙闽总督刘清泰通过郑家的关系,经郑成功的祖母黄老夫人之手向郑成功投书,“宣扬皇上覆载深恩”,“陈述父子不应绝情”,以忠孝两全引诱郑成功背明归清。

战事未有因此而停滞,双方在五月里大打出手,一直打到了六月初才算是一个完结。但是在五月时,清廷就已经正式下诏,封郑成功为海澄公,郑芝龙为同安侯,郑鸿逵为奉化伯,郑芝豹授左都督,给泉州一府地方供郑成功安插和供养军队,全然是认定了可以一战将郑成功赶回海上,收取漳泉两府,乃至是广东的潮州。

敕谕之中,清廷肯定了郑芝龙“当大兵南下未抵闽中即遣人来顺,移檄撤兵,父子兄弟归心本朝,厥功懋矣”。接着指责“墨勒根王不体朕心,仅从薄叙,猜疑不释,防范过严;在闽眷属又不行安插恩养,以致阖门惶惧,不能自安。随后开导郑成功归顺清廷,并且将他们此前几年抗清的事情解释为“尔等保众自全,亦非悖逆”。

如此,清廷肯定了郑芝龙降清的功绩,将郑芝龙被掠,以及北上京城后的恶劣处境都归咎在了死鬼多尔衮的身上。到了最后,故意不提郑成功以反清复明为旗帜,为的就是给双方一个台阶,好促成招抚郑成功一事。

说起来,清廷如此的委屈巴巴,实际上还是由于永历六年,郑成功连战连捷,以及大西军出滇抗清对于清军的攻掠所导致的局势恶化所致。

诚如那时的一份密奏中所书写的那般:“成功等作贼既久,狼子野心,臣等非敢保其不叛,亦难必其就抚。但今湖南、川、广处处用兵,力不暇及。且湖南之贼,或由江西,或由广东,皆可通闽,万一勾连狂逞,为祸愈大。故姑以招抚一策,先将此贼牢笼,息兵养民,察其动静;苟有反侧,仍即剪除……”

对此,清廷由于西南压力过于巨大,以及郑成功在闽南战场上的摧枯拉朽,再加上陈凯在粤东的守土不失,清廷便毫不犹豫的让已死的多尔衮背起了黑锅,安抚郑芝龙,同时更是安抚郑芝龙背后的郑成功,借此来缓和双方的矛盾,实现招抚,亦或是防止东南明军与西南明军合流的实际威胁。

早在去年的七、八月份,清廷就已经开始大力安抚郑芝龙。到了十月的时候更是向刘清泰下旨,授意其对郑成功进行招抚。而后者在向郑成功投书前,甚至将福建巡抚张学圣以及福建巡按王应元革职查办,送交京城候审。

历史上,清廷为向郑成功解释永历五年突袭厦门岛一事,声称是“地方抚、镇、道官不能宣扬德意,曲示怀柔,反贪利冒功,妄行启衅,厦门之事,咎在马得功”,于是将福建巡抚张学圣、福建右路总兵马得功、兴泉道黄澍以及福建巡按王应元四人下狱,是为追查掠夺郑氏家产一案。

而现今,清廷自不能将马得功和黄澍再从十八层地狱里拉出来,就只能拿主谋的张学圣和负有监察职责的王应元开刀。用的理由,自然也并非再是掠夺家产,而是残害郑氏族人——在中左所城下虐杀那三个郑氏族人,意在骗城和离间的旧事。

刘清泰作为朝中的主抚派,自是不遗余力的向郑成功示好,连带着清廷那边从皇帝顺治以下也对此多有赞同。倒是朝中的主剿派势力依旧不小,所以清廷最终的决定是剿抚并用,授意平南将军金砺统大军进剿,以进一步的杀灭郑成功的威风,为招抚一事增大胜算。

然而,战事的结果,一如历史上的海澄之战那般,最终以清军的惨败告终。主剿派暂且退出舞台,当然,那一个府的施舍也就更是不存在任何意义了,清廷于是便特遣芝龙表弟黄征明为使者专程赴闽传达谕旨,提出了郑成功接受招抚,清廷则确认他在实际控制区的统治地位,同时可以酌情分派府县用以养兵的条件。并且,为了达到效果,清廷更是指使郑芝龙派家人李德、周继武等持亲笔信以劝说郑成功接受清朝招抚。

“果不出竟成当年所言,只要把鞑子打疼了,兄长的日子才会更好过,他们也会放下调门,试图和咱们议和。”

由于清廷招抚的对象不只有郑成功,还包括了虽说投闲置散,但是始终没有归附清廷的郑鸿逵。当郑鸿逵看过了这些劝降的书信后,猛然间便想起了当年中左所保卫战期间陈凯对他的好言相劝,如今看来,就好像是亲见的一般。

“竟成之见地,从来都是少有不中的。”

对于郑鸿逵对女婿的夸赞,作为侄子和舅哥的郑成功亦是重重的点了点头,对此表示了认同的态度来。

说起来,多年的相处,郑成功远比郑鸿逵更要了解陈凯。其人能力不俗,且常有奇思妙想,性格处事上偏向稳妥,但也不乏冒险的勇气。

当年的旧事,其实说起来还是陈凯驳了郑鸿逵的颜面,有置郑氏家族成员于险地的成分在,为此才会使得定位战激化到了那副田地。但是,事实证明当时确实是陈凯做对了,有了马得功、黄澍二人做样,明军的海上权威以及中左所作为闽海贸易中心的地位都得到了保证,更加进一步的削弱了清军的实力,为当年和转年的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而现在,陈凯当年的说辞也得到了印证,二人亦是深感拜服。但是感叹过后,郑鸿逵却也知道,郑成功此番请他前来,其实也是为了能让他们这叔侄二人能够统一口径来面对清廷,若是做得好了,未必不能缓和双方的矛盾。

“大木以为,对于鞑子的招抚,咱们郑家该当如何?”

郑鸿逵出言问及,郑成功则是早有成算,深吸了口气,旋即便斩钉截铁的回答道:“虏廷口口声声说会给小侄地盘用以安插部将,当年不是还说要将福建、浙江和广东三省都给家父吗。此番且与他虚以委蛇,将计就计,权借粮饷以裕兵食!”

话说至此,郑成功随手拿起了一封书信,递在了郑鸿逵的手上。后者接过书信,已知郑成功早有打算,只是打开了书信,细细的看了起来。

“违侍膝下,八年于兹矣。但吾父既不以儿为子,儿亦不敢以子自居。坐是问候阔绝,即一字亦不相通。总由时势殊异,以致骨肉悬隔。盖自古大义灭亲,从治命不从乱命。儿初识字,辄佩服《春秋》之义,自丙戌冬父驾入京时,儿既筹之熟,而行之决矣。忽承严谕,欲儿移忠作孝;仍传清朝面谕,有原系侯伯,即与加衔等话。夫既失信于吾父,儿又安敢以父言为信耶?”

不比永历元年才加入到郑氏集团旗下的陈凯,郑鸿逵是为郑成功的亲叔叔,对于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之间的关系很是清楚。

想当年,他的那位嫂子怀了郑成功,郑芝龙却因为与颜思齐等人密谋推翻德川幕府而逃亡台湾。此后多年,郑芝龙在闽海打拼,郑成功则由其母独自养育,郑芝龙所作者,无非是绝少有偷偷去日本与妻子相会一二,留下些银钱,同时知会些如花房七左卫门之类的朋友帮忙照顾,仅此而已。

这对父子之间的关系本就有所疏远,甚至到了郑成功回到老家,与父亲的关系也远不及对其母的依恋。至于后来,郑芝龙一意孤行,郑成功苦劝不得,父子亲情又与忠君的思想相悖逆,从此自然是走上了“忠孝不能两全”则“舍孝而取忠”的道路。

父子关系如斯,可却终究还是父子,清廷对郑芝龙的欺骗,此刻又如何能够取信于郑成功。这一点,郑鸿逵自是明白,否则哪怕是因厦门一役的错误处置,最终遭到郑成功的排挤,哪怕是选择了转交兵权,前往白沙养老也不肯倒向清廷,这里面并非没有这这一层的顾虑。

“当贝勒入关之时,父早已退避在家。彼乃卑辞巧语,迎请之使,车马不啻十往还,甚至啖父以三省王爵。始谓一到省便可还家,既又谓一入京便可出镇。今已数年矣,王爵且勿论,出镇且勿论,即欲一过故里亦不可得。彼言岂可信乎?父在本朝,岂非堂堂一平国公哉!即为清朝,岂在人后哉!夫归之最早者且然,而况于最后者?”

“虽然,儿于戊子岁亦已扬帆入粤屯田数载矣。不意乘儿远出,妄启干戈,袭破我中左,蹂躏我疆土,虔刘我士民,掳辱我妇女,残虐我郑氏族人;其余将士之财帛,百姓之钱谷,何可胜计?”

中左所的漳国公府里,郑鸿逵一字一句的看着郑成功的回书。很快的,书信送往福州,浙闽总督刘清泰与新任的福建巡抚佟国器二人则越俎代庖,先郑芝龙一步阅读起了这封书信来。

这几年清廷与郑氏集团的你来我往,二人既然为这一督一抚,也是早已对此有所了解。郑成功的书信中有了清廷不可信的基调,郑成功便在书信中翻起了旧账。

说起来,两军交锋,各为其主是没必要提及的,但是郑成功一讲博洛乃至是其背后的清廷对郑芝龙的欺骗,二谈清军突袭中左所,区别无非是因陈凯守住了中左所而少了“掠我黄金九十余万、珠宝数百镒、米粟数十万斛”之类的字样,多了句“残虐我郑氏族人”之语,但是把这些说清楚了,就更加作实了清廷的不可信。

“夫沿海地方,我所固有者也;东西洋饷,我所自生自殖者也。进战退守,绰绰余裕。其肯以坐享者反而受制于人乎?”

“且以闽粤论之,利害明甚,何清朝莫有识者?盖闽粤海边也,离京师数千里,道途阻远,人马疲敝,兼之水土不谙,死亡殆尽。兵寡必难守,兵多则势必召集,召集则粮食必至于难支,兵食不支则地方必不可守。虚耗钱粮而争必不可守之土,此有害而无利者也。”

“如父在本朝时坐镇闽粤,山海宁宁,朝廷不费一矢之劳,饷兵之外,尚有解京。朝廷享其利,而百姓受其福,此有利而无害者也。清朝不能效本朝之妙算,而劳师远图,年年空费无益之赀,将何以善其后乎?其或者将以三省之虚名,前啖父者,今转而啖儿;儿非不信父言,而实其难信父言者。”

“刘清泰果能承当,实以三省地方相给,则山海无窃发之虞,清朝无南顾之忧,彼诚厚幸。至于饷兵而外,亦当使清朝享其利。不亦愈于劳师远图,空费帑金万万者乎?”

说起来,双方对于这封书信的第一阅读人绝不会是信封上的郑芝龙一事,其实都是心照不宣的。此刻书信中提及了刘清泰,其人与佟国器对视了一眼,很快就从这位妹妹刚刚入宫为妃的外戚眼中看到了与他眼中一般的“讨价还价”四字。

“前面抱怨了那么多废话,说到底还不就是想要朝廷兑现当年对他父亲的承诺,要福建、浙江和广东这三省的地盘,我呸!”

此时此刻,刚刚看过书信的佟国器险些骂出了口,于刘清泰这边而言,郑成功的这封家书中对于降清一事的模棱两可,他亦是尽数看在眼里的。

至于后面的诸如“父既误于前,儿岂复再误于后乎”之语,如“况儿功名之念素淡,若复作冯妇,更非本心”之句,再如那“不然,悬乌有之空名,蒙已然之实祸,而人心思奋,江南亦难久安也”的话说来,无非是自夸兵力雄厚,威胁清廷若是不让他如愿就继续与清廷在东南沿海开打。

“思远,这是好事,只要他有求于朝廷,对于朝廷来说就足够了,不是吗?”

шшш_ ttκǎ n_ ℃o

刘清泰如此说来,佟国器当即便明白其人所指。说起来,这三个省,福建且不提,浙江的杭州有驻防八旗,广东更有平南、靖南两藩,早已并非是隆武二年时的局面了。

地头蛇们不会同意是一回事,况且此番议和清廷的核心层也是缺乏足够的诚意,无非是想要借议和来缓解东南的压力,防止郑成功与西南明军合流。当然,若是能够招抚成功,郑家的水师和海贸巨利也是对清廷大有好处的,最起码能够分润些许,总比郑成功凭此来与清廷作对要强的。

“制军,这条件咱们接不下来的,朝廷那边也不会应允的。”

佟国器如是说来,刘清泰理所应当的回了句“当然”,随后便叫来了郑芝龙派去中左所的那个叫做李德的家人,让其将郑成功对其所说的话一一道来。

“兵多地少,难于安插;倘若裁减兵戈,一旦出征,何以制胜?”

“再分给三府屯兵,并辖三省沿海地方。”

“既封海澄公,公为五等上爵,却仅充总兵官,尚在提督之下,无以节制大军。”

“一面招抚,一面令金砺统兵入闽,令尚可喜陈兵粤东,似为骗局。”

“用人莫疑,疑人莫用。海上之事,全权托付,则父亲致力于内,儿尽力于外,付托得人,地方安静。”

听过了李德的复述,佟国器细细品味着其中的那些关键用句,调门上是远比书信要低上不少的。但是,这里面的内容凭着他们也是不足以决定下来,亦是要尽快的向清廷汇报,才能做出处断。

“旁的不急,他既然说起了金砺的事情,正好杭州驻防八旗损伤不小,需要回杭州休整。现在,立刻让金砺带着军队回去,起码做出些诚意来。”

“那平南王爷那边呢,听说喀喀木的部队也快到了,这若是打起来,议和的事情就彻底告吹了。”

刘清泰和佟国器都朝中的主抚派,事关政绩,自然是要多加考量的。奈何尚可喜一是王爷,二来更是在广东,他们无力为之。所幸刘清泰却是成竹在胸,当即便向佟国器言道:“那就立刻上疏,请朝廷下旨。只要威胁不再,议和的事情,还是能够谈下去的。”

第五十四章 夺魄(三)第一百五十四章 挑唆(一)第八十八章 落子无悔(三)第七十三章 埋人第九十九章 季孙之忧(二)第九十六章 永历六年的夏(中)第一百一十一章 鸥汀寨(下)第十四章 顺治十四年(一)第五十三章 定位第六十三章 得失(上)第二百章 风暴第一百三十一章 三岔口(六)第一百三十九章 恶化(下)第一百零九章 梦碎第二十一章 微澜(上)第五十二章 蓄力(二)第一百一十章 先行者(中)第三章 山贼(上)第四十章 无耻之尤(五)第一百二十七章 旧局(上)第六章 在江西(一)第九十八章 季孙之忧(一)第三章 永历十一年(二)第二百二十一章 狗咬狗(上)第二百二十七章 义绝第一百七十一章 求活(三)第一百零三章 再见(二)第六章 从保宁到衡阳第七十三章 虚实第一百零八章 数学(下)第九十七章 高估(四)第八十二章 迟到(完)第四十七章 渐变(二)第二十一章 加码(三)第八十八章 落子无悔(三)第一百零九章 先行者(上)第二十一章 微澜(上)第二百二十五章 七伤拳(下)(为盟主龙战于野加更1/4)第七十四章 筑基(六)第八十九章 旧事(一)第二百三十五章 退(五)第一百二十四章 秋风(四)第一百三十八章 恶化(中)第九十二章 质变时刻(下)第十五章 顺治十四年(二)第二十二章 微澜(中)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岔口(二)第八十八章 铁壁(下)第二十八章 栽花插柳(三)第二十六章 盼归(下)第九十七章 谜局第八章 效马骨(三)第七十六章 抉择(上)第二十一章 暗流(下)第三十四章 联结(中)第七十章 螳螂与黄雀(六)第二十四章 加速(四)第一百一十章 织雾(四)第三十章 加速(十)第一百六十七章 狂飙(三)第十章 永历十一年(九)第九十三章 旧事(五)第二十四章 加码(六)第五十八章 藏头露尾(三)第十六章 布局(上)第四十三章 路客与刀客(四)第一百零七章 数学(上)第一百一十三章 驱狼吞虎(二)第五十章 追魂(三)第二百二十七章 义绝第一百二十一章 秋风(一)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进宫(下)第四十一章 力从地起(十一)第一百二十七章 旧局(上)第三十六章 力从地起(六)第五十五章 夺魄(四)第六十九章 暗度陈仓(下)第四十七章 早春时节(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物是人非(上)第三十六章 无耻之尤(一)第七十六章 筑基(八)第二百一十五章 家与国(四)第三十四章 栽花插柳(九)第九章 扬帆第四十章 无耻之尤(五)第二百一十三章 家与国(二)第二百零六章 文官守城法(二)第三十九章 献策(上)第二十三章 钱山之战(上)第二十四章 礼尚往来(中)第四十六章 加塞(下)第六十九章 螳螂与黄雀(五)第二十五章 礼尚往来(下)第五十一章 追魂(四)第三十六章 力从地起(六)第八十七章 落子无悔(二)第一百九十二章 展望(三)第一百一十三章 织雾(七)第三十八章 进宝(下)第六十六章 相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