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藏头露尾(完)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余佑汉听罢了那些在旁人眼里尚且是窃窃私语,但是到了他这里就已经显得有些肆无忌惮的音量,旋即便若无其事的离开了大院,返回老宅子那里休息。

这桩内幕,是他早前就有过猜测的,无非是没有确凿证据罢了。如今,一句总舵主,便已经说明了情况。那个潜藏在这些士绅背后的家伙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神秘感倒是引起了余佑汉的几分好奇心,不过也仅此而已了。至于向清廷的官府举报什么的,一来这会社没有明目张胆的造反,二来他受雇于人,职业道德还是有的,但是更重要的在于,余佑汉从来不认为他和那个狗屁鞑子朝廷有什么说得过去的关系,没有动不动就大开杀戒于他而言已经是够客气的了,更别说是出卖东家了。

“不就是一年吗,一年过后,想明白了该干什么。到时候有了银子,天地之大,总有我该去的地方。”

算算时日,一年之后约莫该是时宪历顺治十三年,亦或者说是大统历永历十年的年底。对于余佑汉而言,无非就是个关于时间的称呼罢了,一日日的过去了就好。只可惜,并非是所有人都能如他一般,在他想象中能够操持起这么大的互助会的摊子的那位总舵主便应该是一位忙得脚不沾地的人物,而事实证明,这一点上,他是真的猜对了。

广州的巡抚衙门,忙碌并没有随着天气的转凉而消减下来,反倒是比夏日里更加热火朝天了起来。夏税方面,去年一战收复的地区由于减免赋税的政策倒是可以不用那么操心了,但是到了秋收时节,秋税开始征收,虽说是按照明廷的制度是要到转年二月才截止的,可是对于惠州府和广州府东部各县的地方官们来说,这份消停了不过半年的操劳却在秋收时便正式拉开了序幕。

淋尖踢斛的手艺大多没有落下,火耗按理说也是要正常征收的,这些东西,上官们没有功夫理会的,只要下面的州县不做得太过了,布政使司衙门,乃至是巡抚衙门都只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对于这些正常的灰色收入,陈凯现阶段还没有足够的利益来进行置换,更没打算学历史上清廷玩的那手火耗归公,因为那等操作的目的就不是减少百姓的负担,更因为可耻的失败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就像是黄宗羲说过的那般,每一次的税赋改革,即便是以降低百姓负担为目的制定的,但是其结果却往往是一次又一次的加重百姓的负担。”

再一次略过了书册中计划的事务中关于税赋改革的事项,陈凯不由得想起了那个在后世很有名的黄宗羲定律来。不过转念一想,这才刚刚永历九年,黄宗羲还在忙着反清复明呢,估摸着也没时间琢磨出这个来,要不要现在先把这概念提出来,占个先机,倒是很有几分诱惑的。

“算了,一切顺其自然吧。反正,这种不要脸的事情我也已经做了不止一回了,梨洲先生您能不能幸免于难,就看造化吧。”

笑过之后,陈凯不由得想起了浙江那边的事情。舟山为明军占据,便是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而浙东抗清人士那边,按理说也会有所响应。但是,陈凯对此却并不看好,因为历史上沈调伦重启大兰山明军是被清军轻而易举的歼灭了的,与其在这么个不合时宜的时间段耗费力量,不如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至少他是这么觉得的。

信,王江的、曹从龙的,陈凯都已经派人送过去了,写给了好几位浙东的抗清人士。比如黄宗羲、比如陆宇鼎、再比如那位正主儿沈调伦。当然,郑成功那里的相关解释自然也是少不了的,甚至从郑成功在书信中提及了舟山一事时,陈凯就立刻回信,认为这时候还不是利用浙东抗清运动的那些残余势力的时候。

这方面,陈凯相信郑成功是能够理解他的思路的,并且是能够基本认同的,因为郑成功是确实打算在下一步收复浙江的。但是,黄宗羲、沈调伦他们会不会听从他的劝告,陈凯就不得而知了。

浙江的事情现阶段还只是一些闲子,陈凯希望这些闲子在他决定启用之前尚且存在于棋笥之中,但是人毕竟不是棋子,他有影响力,有说服力,但是真正的决断还是要黄宗羲他们去做,而结果也同样是要由他们去承担的。

那里,对于陈凯而言是鞭长莫及的。相较之下,江西、南赣的天地会组织最初的骨干都是他亲自培训的,这些人返回地方潜伏,然后悄悄的发展会员,建立基层组织,虽说由于路途遥远,陈凯依旧是无法实际控制的,但是比之浙江方面,有着师生关系的大杀器在,更有着天地会这么个组织的存在,向心力上是不容置疑的。唯独有一点让陈凯担忧的就是,江西的天地会组织会不会在发展壮大之后暴露,这个危险系数随着会员的增多也是在持续增大的。

担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单纯的担忧于陈凯而言却是最不存在意义的事情。广东税收在渐渐恢复,但是供养如此规模的军队,尤其是陈凯从没打算停下折腾的脚步,用钱的地方只会越来越多,数额也会越来越庞大,所以就更要抓紧一切时间继续折腾下去。

东莞、新安的香木生意是吃当地资源的老本儿,所幸是可再生资源,不用担心什么子孙后代的事情。甚至,就算是不可再生的,陈凯也一点儿不会犹豫。只是树木的生长周期摆在那里,这份买卖虽说是在单价上赚钱,但却困于循环生产。一点儿也不像是顺德的丝绸那般,随着巨额资金的投入,产业恢复的速度快得简直让人血压暴涨。

巡抚衙门忙得热火朝天的同时,陈凯已经赶到了佛山那里视察佛山制造分局的建设工作。这里很早就是广东最重要的钢铁基地,孤村铸炼亦是当时佛山八景之一,甚至是最有名的一个。不过如今了,明清战争的破坏,以及几个月前李定国大军西进之时郭之奇以行政命令带走了半数的铁匠,现在佛山的产铁规模少之又少,早已不复当年旧观了。

陈凯抵达时,佛山制造分局的厂区围墙早已兴建完毕。这一处的规划是先起于陈凯的决定,而那些水力机械的部件却要从潮州那里制造,等到运来的时候,其实已经并非是与厂区同期营造的了。

围墙整齐划一,连绵不绝,一如潮州那边,外间还有一队队的卫兵牵着狗巡哨。依墙而建的哨塔监视着各处,也可以望向厂区内部。比之外间,里面的土地早已平整过了,尤其是规划的路径更是早早的就投入了使用,由于铁料等物资、原料的大规模涌入,现在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但却根本顾不上维护的事情。

厂房依旧是按照潮州制造局那边的样式修建,第一批次的水力机械组件已经送到了,陈凯这一次过来就是因为第一座的厂房修建完毕,下面报了上来,陈凯便立刻赶来,因为接下来这里要发挥的作用一点儿也不比潮州制造局要小。

巨大的水轮在北江的江水滚滚的带动下不断的转动着,周而复始。水轮与齿轮、曲轴等零件相连,带动着终端的击锤。

车间内,水力鼓风机将炉火推至极高的温度,学徒用钳子夹着铁料到炉火中加热。随后的,学徒的师傅根据经验,通过火焰和铁料的颜色,加热到了足够的温度,便用铁钳将其夹出来,转身放在铁毡上。

吊在铁毡上的锤子以着每分钟近百下的速度锤击在铁料上,激得是火花四溅。工匠夹着铁料,不断的调整着铁料在锤下的位置和角度,铁料便以着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了变形的过程——这一过程非常之快,因为呈现在陈凯眼前的铁料并不大。原本,铁料已经在火上加热得变了颜色,不断的锤击,已然相对柔软的铁料渐渐的开始变薄,很快就化作了一个铁片状的物事。

工匠调整着角度和位置,铁片渐渐的变成了一个近乎于长方形的片料。这时候,锤击了一段时间,铁料的颜色开始恢复,工匠将其从铁毡上夹了出来,随手将其扔在筐里,继续着下一块铁料的捶打。

这一幕,一如陈凯当年在潮州制造局里看到的那般,区别微乎其微。不过,和当年的感触一般,铁料在水力锻锤的快速锻打之下迅速变形,变成了铁匠需要的形状,随后扔进筐里,由工人送到其他车间进行下一步的加工。虽说,这还算不得流水线作业,但是陈凯当年在南澳军器工坊的分工作业依旧在发挥着作用,生产的速度已经是人力所难以企及的了。

载着装满了小铁片的筐的小车在工人的推动下出了车间,陈凯这一行人随着那小车便一路走了下去,将接下来的每一个步骤都看在眼里,直到最后的那两个车间。

一进门,工人便将小推车上的筐搬到了正对门的那个年轻工匠的面前。这时候,年轻工匠面前已经有四个筐了,新的筐送到,他随手指了指,工人便将最右手边儿的那个筐搬上了小车,推着离开了车间。

陈凯并没有继续跟着离开,只见着年轻工匠从身后搬来了一个新筐重新放在右手边儿,左手拿起了面前的筐里的铁片,右手则拿着一个像极了游标卡尺的工具,拇指向下推动,尺子向内的两个切口便卡在了铁片上,稍微看了看,随后重新松开,重新卡了下另外的两个边长。边长测量过了,他又测量起了铁片上的孔距。下意识的摇了摇头,便随手丢进了右边儿的新筐。

扔了这个,他便重新伸手拿起了下一个铁片,依旧是那般测量了边长和孔距,这一次却是点了点头,扔进了左面的筐里。

如此往复的工作,很快的,随着一个学徒过来搬走了左面的筐,陈凯没有继续看下去,转而出了这个车间,来到了最后的组装车间里面。这时候,从上一个车间里推来的铁片已经经过了水磨抛光,进入到这里,学徒将筐搬到了师傅的面前,他们的师傅便按照着定制的规格以皮条和绳索将这些甲片串成一副真正的扎甲出来。

工匠的手法很是熟练,将皮条或是绳索穿孔而过,扎得紧实,甲叶便连成了一片。陈凯站在一众人的最前方,静静的看着那些工匠将甲叶穿起,却是不由得感慨良多。

盔甲发展史上,东西方之间在进入铁甲时代以来便进入了一个分水岭。欧洲约莫是中世纪开始,给后世人的印象便是进入了板甲时代,而中国这边,商周时的青铜扎甲,汉时便进入了铁制扎甲时代。

相比中国的扎甲,欧洲的板甲每一部分由固定成型的铁甲锻造而成,看上去更加坚固。事实上,在文艺复兴之前,真正如人形坦克一般,且足以抵达绝大多数冷兵器攻击的板甲比号称中国铠甲巅峰的明光铠还要稀有,仅限于国王和极少数大贵族才有可能拥有,素来都是家族传承的宝物。之所以稀少,乃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水平所限,只有极少数的能工巧匠凭借着经验和超长时间的制造才能勉力制成。

当然,这个时期其他的贵族也并非不能拥有一套板甲,但却往往只是那种一层薄铁皮式的架子货,防御能力有限不说,价格还非常之昂贵。所以在中世纪一般的贵族作战时往往更习惯穿戴链甲,因为其性价比更高。

文艺复兴以来,冶炼和锻造技术得以提升,再加上机械的使用,从前只有大贵族才能拥有的真正板甲开始慢慢普及,但是价格上依旧颇为昂贵,昂贵到了一个骑士购置全套装备——板甲、战马、武器以及侍从的装备,家底儿不够厚实的往往是要倾家荡产的。

后世博物馆里的藏品,基本上也都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那个时代过去了,火器普及化的时代到来,再坚固、在昂贵的铠甲也扛不住廉价的铅弹,自然也就被逐渐淘汰了。

中国这边,事实上也出现过更加坚固的甲胄,比如明光铠、山文铠之流,对冷兵器的防御力都颇为惊人。而扎甲方面看上去比较低端,在军中更为普及,到了宋时,以步人甲为代表的扎甲在宋军之中大行其道,连带着金人的铁浮屠也是受其影响。甚至还有更加夸张的冷锻钢重扎,按照《梦溪笔谈》的记载,普通弓弩五十步无法射穿甲叶,而这里的普通二字是照着神臂弓去比拟的,其坚固可见一斑。

扎甲到了宋时基本成型,一套扎甲由兜鍪、顿项、胸甲、肩吞、腹吞、掩膊、臂鞲、袍肚、裙甲、拕泥遴等部分组成,几乎将士卒尽数包裹在铁甲之内。宋朝之后,扎甲也大多是这个样子,甚至往往更加简易化,其中也不乏有国家财力下降的因素在。

到了明清时,扎甲在军中尚存,但是已经并不流行了,最普遍的步兵,要不无甲,要不干脆穿戴具有一定防弹能力且价格低廉的棉甲。其一般都是骑兵穿戴,也往往会被锁子甲抢去不少的份额。

现今的中国战场上正处于冷热兵器接替的时期,再兼着身处南方湿热之地,陈凯主持军器局期间,对于甲胄的侧重远远不及武器,便是由于以着福建、广东的天气,无论是扎甲还是棉甲,一年到头能够派上用场的时间都寥寥无几,大多时候士卒穿上了莫说打仗便先要热出一身汗来。那时候甲胄大多是凭着缴获,自制的很少,防具上最用心的就是藤盔。等到冯澄世主持军器局,在甲胄上用了些心思,但也并没有彻底改变过来。

甲胄被火器淘汰,这是时代的选择;华南酷热难耐,北方军队到南方作战也尽可能的选择在冬季或是初春、晚秋。然而,就在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地点,陈凯却拿出了正在兴建的佛山制造分局以及潮州制造局的大量产能来生产扎甲,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剑走偏锋的心思。

此间,已经有制造完毕的扎甲放置在旁边的架子上面,所见者与宋时的扎甲很有些不同,但对他而言却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他是不会穿这个的。陈凯走到近前,细细端详了一番,随即,在众目睽睽之下便直接抽出了护卫的佩刀,直接砍在了扎甲之上,端是一个火花四溅。

值此时,陈凯面上的笑意再难掩饰,旋即便转身离开了此间,直接回返了广州的巡抚衙门。这时候,公事房的案上,一份李定国的书信端正的摆放在那里,他显然是早已就看过了。

第九十一章 落子无悔(六)第二百二十八章 无情第九章 扬帆第二百章 风暴第二百二十六章 恩断(为盟主龙战于野加更2/4)第七十章 筑基(二)第五十六章 撕裂(下)第八十四章 破军(上)第一百二十六章 巨变第五十七章 祭奠第六十三章 向西第二百三十九章 刺虎(上)第一百四十章 在远方(五)(二合一大章)第三十九章 无耻之尤(四)第四十章 路客与刀客(一)第八十七章 落子无悔(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重返旧地(上)第一百九十一章 展望(二)第七十四章 崩坏第十九章 跌破的眼镜第八十九章 收网第一百四十五章 试水(二)第六十九章 暗度陈仓(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忠良第三十章 永历七年的夏(上)第十六章 压榨(二)第十五章 压榨(一)第一百零五章 季孙之忧(八)第十四章 野心第二百章 风暴第七十七章 烈火烹油(下)第二百二十四章 七伤拳(上)第十七章 肇庆之战(上)第五十九章 归来(三)写在卷尾的话第十一章 永历十一年(十)第六十九章 暗度陈仓(下)第八十四章 破军(上)第七十四章 崩坏第九十三章 种子(上)第三十五章 栽花插柳(完)第十四章 野心第六章 在江西(一)第十七章 肇庆之战(上)第七十五章 盛宴第一百六十七章 狂飙(三)第六十三章 藏头露尾(完)第四十五章 无耻之尤(完)第十四章 关门打狗(下)第九十七章 谜局第七十七章 抉择(中)第一百一十七章 重返旧地(下)第四十章 献策(下)第一百五十五章 挑唆(二)第二章 四府巡抚(中)(二合一大章)第四十一章 路客与刀客(二)第九十五章 高估(二)第一百九十章 展望(一)第十四章 顺治十四年(一)第一百六十三章 串联(五)第二十五章 出征第二百一十七章 赠言第一百九十一章 展望(二)第三十八章 各方(六)第十三章 关门打狗(中)第七十三章 虚实第十八章 顺治十四年(五)第八十四章 不速之客(四)第二百零七章 文官守城法(三)第三十三章 力从地起(三)第二百三十八章 跋扈(下)第一百五十章 定情第三十章 揭盅(完)第一百一十章 先行者(中)第三十七章 各方(五)第七十七章 迟到(一)第七十八章 厚积薄发(上)第二百零二章 爆发(上)第五十四章 蓄力(四)写在卷尾的话第一百六十七章 狂飙(三)第一百五十四章 挑唆(一)第三十三章 惊愕第四十二章 路客与刀客(三)第八十二章 不速之客(二)第一百七十章 求活(二)第十八章 布局(下)第一百一十二章 蝴蝶(上)第三十六章 力从地起(六)第一百五十五章 挑唆(二)第五十四章 夺魄(三)第八章 在江西(三)第六十四章 内忧外患(四)第八十六章 落子无悔(一)第十一章 永历十一年(十)第十三章 永历十一年(完)第八十五章 棋局(下)第六十四章 相见(上)第三十章 永历七年的夏(上)第七章 效马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