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力从地起(十二)

“陈凯,你到底有没有拿你自己当作是个大明的臣子!”

闻言,郭之奇自是勃然大怒。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圣人之言。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更是伦理道德、政治制度的基础。陈凯此间一张口,却完全是一副与朝廷讨价还价的态度,全然是一副商贾交易的嘴脸,哪有半点儿为人臣子的觉悟。

若非,此来实在是使命重大,郭之奇听到这话就已经拂袖而去了,哪里还会继续多言。只是,这话一出口,他却立刻回想起了陈凯的前言——诚如其人所言,他们确实没有拿陈凯当作是正统的文官,就算是陈凯一口一个忠孝节义,他们也未必会相信。放在一些肤浅的家伙口中,或许还要拿陈凯的“白身”来讥讽他是否懂得什么是忠孝节义……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这是戚继光当年倡议募兵时与名臣胡宗宪的书信中的原话,放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也同样适用。

郭之奇久历宦海,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见得太多了,最是清楚,这世上从不缺那等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货色。更不会真的相信什么没读过孔孟经典就不懂得忠孝仁义的昏话。只是即便如此,如陈凯这般已为明廷封疆的人物竟还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仍旧让他十分的不舒服。

眼前的督师大学士这般,尽数看在了陈凯的眼里。对此,他是早有预料的,因为他的这般说辞确是不符合这个时代的习惯的,但是他却仍旧选择了这般。

冷冷一笑,陈凯继而对那满脸怒容的郭之奇言道:“在诸君眼中,我陈凯不就应该是一个死心塌地的效忠国姓,竭尽全力的为郑家谋求那至尊位的当代赵普吗?”

说到此处,陈凯却是一声噗嗤:“我是国姓的堂妹夫,似乎比赵普之于宋太祖那等纯粹的幕僚与东主之间的关系更亲近。而赵普当年号称半本论语治天下,我也就是蒙学时还认真读过一些。这么一进一出的话,好像还真差不多呢。”

陈凯的语气之中,尽是调侃,郭之奇焉能听不出来。只是没等他做出反应,陈凯却是厉声喝道:“尔等太过小视于我了!”

没有“未免”,也没有“吧”,有的只是一个斩钉截铁。陈凯的声调陡然一起,着实让原本还满心愤懑的郭之奇为之一愣,就连那股子冲天而起的愤怒也被拦腰截断。

赵普的说法,于他们之中是并没有过的,起码他是没有听说过。但是,这么多年,粤西文官集团对于陈凯的防备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中枢对藩镇的防备——他们畏惧于郑氏集团的不断膨胀,畏惧于大藩镇对小朝廷的权柄的破坏,畏惧于一旦郑氏集团拥有了取明而代之的可能的时候,他们这些明臣在名与位之间所必然要做出的选择。

如果,郑氏集团的势力始终局限于为明廷所控制的规模,那么防备还会有,却不必如现在这般。可是这些年来,郑氏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而明廷能够掌控的权柄、土地、人丁却越来越少。同样的问题,不仅限于永历朝廷与郑氏集团之间,曾经的秦王府、如今的晋王府,其实对于永历朝廷而言都是不可或缺,但却必然要加以提防的力量——想要中兴大明,这些力量就是必须倚重的,但若是大明中兴了,藩镇在这一过程中却膨胀过度,那么很可能就会酿成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结局。

指望一个王朝拥有“改朝换代若是可以令民族更加兴盛,那么一切牺牲就都是值得的”的觉悟,这本就是痴人说梦,只是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才可能会存在的。

这一点,郭之奇不具有,永历朝廷同样不具有。而对于陈凯来说,他即便是可以去如此看待,也未必会真的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看,这世上有着远比单纯的改朝换代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咨议局!”

“我就说郭督师是个聪明人,否则也不会一再相邀。”

陈凯抚掌而赞,郭之奇却似乎是在一瞬间想明白了许多:“但是,皇明祖制……”

“督师,明人不说暗话,皇明祖制救不了现在的大明!”毫不客气的打断了郭之奇的话语,陈凯旋即补充道:“我陈凯没有功名佐身,但自问书还是有读过一些的。皇明之前,汉、晋、宋三朝皆是险些亡国,却能够实现中兴。这里面,实际上是有一个共同之处,恰恰是皇明这十余年来做得最差的。”

陈凯此言既出,郭之奇当即便是愣在了当场,哪里还有半点儿养气的功夫。读书多年,史书不敢说是遍读,但也着实看过不少,自然也少不了个中感悟。

此间,陈凯所指的三朝中兴,便是后世称其为东汉、东晋和南宋的那三次。他们的前身,西汉、西晋和北宋,亡于外戚篡夺、外族入侵以及亲藩内战,表面上如此,实际上更是不乏王朝统治崩坏的内因在。但是三次中兴过后,东汉之于西汉、南宋之于北宋,国祚却能够相差无几,而东晋之于西晋则更是后者的两倍之多。

这些数字,郭之奇的脑海中本无概念,但是今日经陈凯一指,哪怕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也足以让他恍然大悟。

是士族豪强帮助光武帝扫平群雄、再建炎汉!

是南迁的北方门阀和江南的士族地主协力之下,方才能遏止五胡乱华对汉家文明的进一步灭绝!

更是早在北宋时就已经确立了的君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国策,才让狼狈逃窜江南的四大名将抵制金兵彻底灭宋的野心的潜在力量!

也恰恰是在拉拢士大夫阶层这一封建时代的中坚力量为己所用方面,南明做得远不如她的对手。如此,以两百余年早已腐朽之王朝,抗衡新近崛起,正处于上升期的蛮族政权,本就是劣势对抗的情况下,失败往往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

坐在太师椅上,郭之奇心中的震惊无以复加。对于咨议局,他和他背后的文官集团并没有过思量,但是更多的还是倾向于陈凯借释放部分地方权力来拉拢基层有力人士,以增强其人在广东的力量。如今看来,他们确实是小瞧了陈凯,他们这群饱读诗书,在官场上拼杀不知多少年的精英们却远不如一个连童生都没考过的“文盲”更能看清本质,二者之间甚至可以说是云泥之别!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竟成有今日成就,果非侥幸。”

震惊达到了顶点,一声由衷的叹息,就连称呼都变成了表字。陈凯逊谢一番,心中却是不由发笑。

王朝中兴,表面上最大的受益者是前朝皇室,但实际上却是士大夫阶层的饕餮盛宴。此刻,已经再是不同的政治集团之间谋求合作的讨价还价。郭之奇,以及他背后的文官集团,具是儒家士大夫的政治成分。当阶级利益趋于一致,什么旧怨、前仇,早前一切的不愉快都只是些无足轻重的东西罢了。谋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第二百一十四章 家与国(三)第六十章 归来(四)第四十章 献策(下)第三十一章 魔鬼(上)第八十一章 夯筑第三章 永历十一年(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挑唆(二)第八十八章 铁壁(下)第六章 永历十一年(五)第一百零八章 摆事实,讲道理第四十四章 求变(五)第二章 求生路(中)第三十一章 力从地起(一)第一百零五章 建设第三十四章 联结(中)第二十三章 微澜(下)第三十一章 魔鬼(上)第六十七章 相争第三十五章 栽花插柳(完)第四章 意如何(上)第三章 山贼(上)第十二章 关门打狗(上)第三十二章 永历七年的夏(下)第六十四章 相见(上)第九十九章 季孙之忧(二)第一百零七章 数学(上)第一章 求生路(上)第九十章 旧事(二)第二十六章 栽花插柳(一)第一百七十三章 求活(五)第一百二十八章 三岔口(三)第三十一章 力从地起(一)第一百七十三章 求活(五)第三十七章 进宝(上)第二百零五章 文官守城法(一)第六十一章 藏头露尾(六)第六十六章 螳螂与黄雀(二)第十九章 跌破的眼镜第九十六章 高估(三)第一百八十二章 怒吼(四)第一百四十一章 在远方(完)(二合一大章)第六十五章 明修栈道(中)第十八章 压榨(四)第六十一章 藏头露尾(六)第七十五章 盛宴第一百三十八章 在远方(三)(二合一大章)第二十一章 微澜(上)第六十八章 新会之战(上)第一百三十一章 三岔口(六)第二百三十二章 退(二)第三十一章 魔鬼(上)第六章 永历十一年(五)第一百七十五章 挣扎(二)第九十六章 高估(三)第一百一十九章 物是人非(中)第三十章 慕名第一百八十九章 嫌隙第一百二十九章 旧局(下)第一百九十八章 寒梅(上)第七十八章 迟到(二)第十三章 新官上任(中)第六十章 叮嘱第六章 从保宁到衡阳第一百四十七章 试水(四)第一百二十章 雾尽花开(七)第二百二十七章 义绝第十二章 新官上任(上)第一百八十三章 怒吼(五)第三十四章 各方(二)第二十二章 微澜(中)第三十六章 一场戏(三)第三十六章 一场戏(三)第十五章 压榨(一)第一百一十三章 蝴蝶(中)第一百零七章 数学(上)第三十三章 惊愕第八十三章 会猎第一百三十八章 恶化(中)第六十五章 相见(中)第三十三章 力从地起(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见面礼(中)第二十一章 加码(三)第一百九十三章 展望(四)第一百零八章 织雾(二)第九十一章 质变时刻(上)第二十四章 礼尚往来(中)第二百二十六章 恩断(为盟主龙战于野加更2/4)第三十六章 一场戏(三)第八十三章 突破第一百一十六章 雾尽花开(三)第二十八章 加速(八)第一百四十一章 见面礼(上)第二十五章 出征第七十八章 厚积薄发(上)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进宫(下)第六十章 叮嘱第三十一章 底牌第十二章 隐患(上)第七十八章 迟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