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陆航军官造反

吃午饭的时候,申普与朱华圣才把他们在本土舰队整训时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

开始那个话题,也就是“轰炸”,还得从李云翔投奔海军的事情说起。

在上次大战结束后,有人用“杜黑”这个笔名发表了一系列与空中作战有关的文章,最后还整理成了一本名为“制空权”的书籍。事后才查到,根本没有“杜黑”这个人,这些文章也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是来自以李云翔为代表的,一大帮在战争期间立下赫赫战功的陆军航空兵的高级军官。

他们做这些事情的目的,就是要让陆军航空兵独立出来,效仿当时的西方列强,成立单独的空军。

不管是在报刊上面发表文章,还是整理成书籍,全都是在为成立空军造势。

为了证明成立独立空军的必要性,或者说是空军存在的价值,李云翔等人从一开始就极力鼓吹“大空军”。

说得直接一点:空军得以轰炸机为主,而且能用轰炸机单独打赢一场战争。

“大空军”就是“战略空军”的前身,或者说“战略空军”的理论就是由“大空军”发展而来的。

只是,在那个年代,根本就没有人相信空军能单独打赢一场战争。

最多能装几百千克炸弹的轰炸机,能够干什么?

陆军那些重炮,一枚炮弹就有几百千克重,一门重炮能在一天打出上百吨炮弹,一架轰炸机一天能飞几次?

此外,陆军也肯定不会让航空兵独立出去,成为一个跟自己平起平坐的新军种。

海军这个死对头就够受的了,再来个空军,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在陆军那里碰壁后,这些空军派军官还打起了海军航空兵的主意,试图从海军这里分上一羹。

结果,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

得罪陆军,又招惹海军,不被踩死那才是怪事。

李云翔是个幸运儿,因为他是大战期间的战争英雄,娶了一个跟当今圣上有亲戚关系的老婆,还认识了白止战,在陆军混不下去之后,拿到了海军的任命书,在海军航空兵实现再就业。

当时跟他一起闹事的那些陆军航空兵高级军官,大多没有落到好下场。

其实,像李恒嘉与杜康这些跳槽来海航的陆航军官,都是托了李云翔的福,或者说有李云翔开了先河,当其他军官跳槽到海军的时候,陆军航空兵没有理由阻止,或者说不能强行留人。

流失人才还只是一方面。

被称为“陆航军官造反”的这次事件,对陆军航空兵造成的更为严重,或者更加深远的影响,是让陆军高层在建设航空兵的态度上变得更谨慎,采取了一些过激,甚至可以说是偏颇的应对措施。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重点发展战术航空兵,严重忽视战略航空兵。

虽然陆军给出合理解释,还让媒体为自己洗白,试图证明重点发展战术航空兵跟“陆航军官造反”事件没关系。比如说,民间的“速度竞赛”为发展战术飞机提供了沃土,使得小型飞机的性能迅速提升,也更加引人瞩目。又比如,陆军在大战后推行的军事改革,打造以装甲兵为核心的机械化部队,要强大的空中支援做后盾,而且战术航空兵本身就是机械化战争的组成部分。

只是,这些解释都掩盖不了最核心的问题。

陆军并不想失去航空兵,哪怕需要为此把航空兵阉割掉,或者说让航空兵成为一条腿走路的瘸子。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三年多前,也就是新历96年的时候。

随着军备竞赛再次开始,国际局势变得越发的凶险,陆军的高层也认识到,只是战术航空兵肯定不行。

发展了十多年,当初很多无法克服的技术难题,比如性能更出色的发动机,都已经成了货架上的产品。飞机的制造工艺,大型飞机的设计方式都有十足进步,不再存在无法克服的困难。

此外,轰炸机的巨大军事价值早已体现了出来。

在战后的几次局部战争当中,轰炸机在战场上大放异彩,作战能力与战场价值得到了军方的肯定。

要往根本上说,还跟工业生产力有关。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新历95年,帝国在水电资源丰富,相对较为安全的西南地区建造了全球第一个,以电解铝为主的工业基地,为电解铝的大规模工业应用打下了基础。按照当时规划的产能,五年后的新历100年,电解铝的产能将达到30万吨,并争取在新历101年达到50万吨。

那个时代,电解铝第一用途就是制造飞机,而且主要就是重型轰炸机!

有了这些基础条件,发展重型轰炸机也就水到渠成。

只是,一切得从头开始。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陆军投资研制了好几种双发中型轰炸机,只是采购量始终控制在三位数。

主要的原因还是在自身,陆航内部存在巨大的阻力,众多支持战术航空兵的将领与军官都反对发展重型轰炸机,认为生产重型轰炸机,必然对对战术航空兵产生影响,会导致资源紧张。

在战争爆发前,陆航的经费并不足以同时支撑发展战术与战略航空兵。

正是如此,贺鹏飞的乘风公司才一直没有拿到订单。

直到战争爆发,才没有了经费不足的问题。

没有了经费的问题,采购一些重型轰炸机又有何妨?

再说,海军航空兵就是名副其实的战术航空兵,那么陆军航空兵要想有点特色,就只能另辟蹊径。

这还要感谢李云翔等人。

正是在李云翔等前陆航军官的推动下,海航这些年搞得有声有色,大有引领发展潮流的趋势。

关键还有,首辅直接对海陆两军的装备研制与开发做了指示。

在航空兵方面,战术航空兵由海军来牵头,战略航空兵由陆军来牵头,只是根据各自的情况提出具体要求。

简单的说,只要达到了性能指标,陆军也得采购海军的作战飞机。

这样一来,陆军就能集中力量研制重型轰炸机。

虽然这种联合研制的方式没能够推广开来,因为各自的战术需求不同,海陆两军很快就分道扬镳,但是在战争初期,动员还没有完成,这样的分工合作很有必要,能够节省大量的宝贵资源。

此外,还能够节约设计时间。

任何时候,能设计战斗机与轰炸机的,都是凤毛麟角般的国宝级人才。

不过,凭借雄厚的工业实力,战前打下的基础,帝国陆军航空兵发展重型轰炸机的速度快得惊人。

至于战术应用,那就更加不是问题了。

第478章 战略协同第132章 兵力调整第22章 空地联合第239章 紧急叫停第232章 干上一场第243章 等来的电报第21章 耻辱第32章 犯规抢跑第108章 再接再厉第459章 争分夺秒第147章 天罗地网第598章 矛盾的根源第544章 反复商量第589章 互通有无第9章 海陆分歧第83章 三驾马车第213章 恐怖的潜力第623章 天下大乱第66章 预想落空第284章 注定会被遗忘的尘埃第190章 援助法案第484章 传统盟友第28章 煽风点火第373章 墙头草第325章 步步紧逼第345章 纯空战第181章 情况有变第256章 各奔东西第301章 错乱的步点第68章 兵分两路第60章 双子星第1章 平民军官第337章 敌人的雷达第474章 交付第273章 苦命的公主第62章 低空之虎第257章 飞来横祸第231章 陡生变数第153章 春风得意第303章 人道主义救援第317章 决战姿势第134章 跌宕起伏第64章 风云际会第401章 血火战场第140章 担忧成真第493章 各持己见第237章 迟到六天的情报第486章 出发第217章 各怀鬼胎第72章 斯文野兽第264章 帝国海军的短板第544章 反复商量第90章 天火第86章 关键课题第575章 最后的反击第555章 西进第一枪第229章 运乎命乎第272章 赐婚第217章 半夜来电第469章 倍感压力第466章 方向之争第151章 声东击西第194章 回帝都第41章 天赋的天花板第542章 联席会议第507章 航母现身第1章 平民军官第493章 各持己见第175章 转攻为守第161章 沧海一粟第285章 必须过的坎第213章 恐怖的潜力第616章 利益最大化第92章 防空截击第570章 坏消息第364章 一面倒第308章 替身第179章 空天战力第89章 进退两难第31章 临危受命第309章 世代忠良第206章 现代女性第75章 刺破苍穹第520章 顺水推舟第45章 伤离别第540章 第二战场第577章 会师第138章 败军之将第140章 防不胜防第394章 三步走第559章 另有安排第317章 决战姿势第227章 哮天第37章 地面部队第619章 虚惊一场第273章 粮食问题第491章 推动者第382章 贵而无当第275章 帝国的准驸马第442章 二号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