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新式高射炮

白止战在参观“淮河”级的时候,造船厂的技术员重点介绍了无线电近炸炮弹。

为了测试这种新式弹药,帝国海军早就把1艘配备有130毫米与80毫米高射炮的远洋巡洋舰改成试验舰,主要就是对配备的高射炮进行必要改装,使其能够直接使用无线电近炸炮弹。

至于测试目标,也就是一些遥控飞机。

结果表明,无线电近炸炮弹的主要价值体现在远程拦截当中。

简单的说,当交战距离在5到15千米之间的时候,无线电近炸炮弹能更加有效的拦截来袭敌机。由此带来的最大好处,其实逼迫敌机在进入攻击距离之前散开,从而无法有组织的对航母发起攻击。

仅此一点,就足够让无线电近炸炮弹获得海军青睐。

根据帝国海军做的统计,在此之前的战斗当中,航母遭到的打击,几乎全都来自集群式攻击。

换句话说,单独发起突击的敌机对航母构成的威胁微乎其微。

此外,拦截一架敌机肯定比拦截一群敌机容易得多。

当交战距离缩短到5千米的时候,130毫米高射炮因为射速不够,导致作战效率大幅度降低,哪怕使用无线电近炸炮弹,命中率也不太高。因为装填程序更复杂,所以反到会降低作战效率。

当交战距离缩短到3千米的时候,80毫米高射炮使用无线电近炸炮弹的效果也会明显降低。

也就是说,对付逼近的敌机,依然得靠40毫米与20毫米机关炮,通过密集弹幕来杀伤敌机。

正是如此,在大型巡洋舰上,80毫米高射炮取代了130毫米高射炮。

准确的说,是替代。

因为舰队官兵强烈反对,所以在建造当中,临时对设计方案做了修改,保留4座双联装130毫米副炮,准确说是高平两用炮。

只是,80毫米高射炮的数量增加到32门,也就是16座双联装炮塔。

此外,40毫米机关炮也达到惊人的72门,总共18座4联装的炮位。

有趣的是,反到是20毫米机关炮的数量减少了一大半,仅保留22门,此外可以按需要增加4到8门。

这里,涉及到另外一种还没有正式装备的新式防空武器。

在实战中,帝国海军早发现,在近距离防空作战中,什么精度啊、威力啊,都没有射速重要。

绝大部分时候,其实是依靠弹幕拦截敌机。

关键只有一个:在激烈的战斗中,哪怕是最优秀的炮手也未免会紧张,而且反应速度未必跟得上。

绝大部分时候,炮手其实是概略瞄准,也就是在发现敌机后立即开火。

至于瞄准,那是在开火之后。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高射炮得有足够高的射速。

问题就在这里。

提高高射炮的射速,那可不是一般的困难。

像20毫米这样的小口径高射炮,还稍微好办一点,只要解决了供弹问题,再使用加重炮管,就能达到每分钟600发以上的射速,而且持续开火时间超过10秒,在实战中已经够用了。

只是,口径再大了一些的话,问题就会变得非常的复杂。

比如广泛装备各国海军的40毫米高射炮,限制射速的,其实并不是炮管过热,是炮弹太重,供弹机构跟不上!

传统解决办法简单粗暴,也就是把几门高射炮并联安装,通过增加高射炮的数量来提高火力密度。

四联装已经是标准配备,布兰皇家海军甚至有八联装的版本!

只是,这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键就是,战舰上的空间非常的宝贵。

帝国海军的四联装40毫米高射炮占用的甲板面积,跟双联装80毫米高射炮差不多,相当于双联装130毫米高射炮的百分之七十,系统全重更达到了20吨,因此其使用范围与配备数量都受到严格限制。

即便是快速战列舰,配备的四联装40毫米高射炮也在60门左右。

再多,不但没地方安装,还会导致战舰的重心升高。

就是因为太大太重,很多在战前建造的驱逐舰,使用的是双联装版本,没有配备四联装版本。

对于小口径高射炮来说,炮管过热依然是头号难题。

就拿帝国海军的20毫米高射炮来说,最新型号的设计射速已经达到每分钟900发,战斗射速却不到每分钟150发,主要就是就在持续射击的时候,炮管很快会过热,因此只能进行短点射。

至于多联装20毫米机关炮,没什么意义。

道理也很简单,20毫米机关炮在问世的时候,其实是用来取代13毫米重机枪,射程与射高都很有限。

在实战中,20毫米机关炮的主要价值是对付漏网之鱼。

关键还有,炮塔部署占用的甲板面积很大,炮位部署不存在这个问题。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才想到通过增加炮管数量来提高射速的办法。

要说的话,就是采用加特林原理的机关炮。

只是,因为太复杂,而且操作控制也非常麻烦,无法由人力操控,甚至没办法由炮手来瞄准,必须得使用液压或者电气驱动,而且得配备光学辅助瞄准设备,整备质量非常高,所以研制难度非常大。

早在大战爆发之前,帝国海军就开始研制加特林机关炮。

最初用的是内动力原理,也就是由炮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来驱动炮管,不需要外接电源。

在完成了概念设计之后,帝国海军放弃了这套更容易实现的方案,选择了研制难度更高的外动力模式。由电机驱动炮管旋转,并完成装弹、击发与退膛等一系列动作,从而能更有效的控制射速。

因为研制难度太大,所以到目前也就只有几门样炮。

最关键的问题依然是小型化。

按照介绍,试制那几门样炮,最轻的一套有12吨,而且占用甲板面积相当于一座四联装40毫米高射炮。同样的质量,以及同样的甲板面积,能够密集部署10多门20毫米机关炮了。

显然,一套加特林机关炮的作战效率,肯定比不上10几门20毫米机关炮。

此外就是,20毫米炮弹确实差了一些,不但射程短、射高低,对飞机的毁伤效果也是差强人意。特别是对付大型飞机,比如重型轰炸机,20毫米炮弹往往无法达到1发或者数发致毁的效果。

此外,可靠性也是个大问题。

按照技术人员介绍,只要解决了可靠性问题,再把整备质量降低30%左右,就有往获得海军采购。

如果可以的话,或许会选一种新口径,比如介于20毫米与40毫米之间的30毫米。

等到那个时候,恐怕就只有两种口径的高射炮。

只是,那一天会在什么时候到来,没有人知道。

第126章 以身作饵第90章 绝对主力第363章 全都是运气第222章 卷土重来第290章 大国阳谋第570章 坏消息第312章 不再等第424章 消失的航母第7章 击沉第88章 攻击得手第139章 前出掩护第350章 替死鬼第442章 二号主角第177章 拼上一拼第234章 最后的舰队第72章 最后一炮第45章 主动撤离第301章 错乱的步点第553章 海军基地第64章 冲锋在前第229章 飞来噩耗第169章 东方东方第260章 心深似海第478章 战略协同第197章 论功行赏第317章 决战姿势第600章 斯班王国参战第225章 重战称雄第203章 身残志坚第219章 满目疮痍第234章 突击空运第409章 当务之急第300章 哥斯拉第515章 举棋不定第422章 时间紧迫第239章 口头威胁第168章 主动后撤第630章 殊荣第257章 飞来横祸第396章 狭夷儿皇帝第160章 大胆前出第565章 去向不明第97章 全新视角第10章 鬼使神差第182章 噩耗连连第511章 要害第48章 一锤定音第385章 凑热闹第401章 血火战场第205章 宿醉醒来第162章 暴露行踪第305章 陆军的主战场第13章 遮断战术第506章 强攻第432章 新三件第55章 快马加鞭第112章 必不可少第615章 崩溃的王国第137章 现实难题第29章 大局已定第50章 速归第83章 不期而遇第81章 擒贼擒王第420章 第三套方案第430章 回到舰队第9章 海陆分歧第130章 紧急呼叫第48章 大战爆发第104章 长途奔袭第71章 虎虎虎第48章 一锤定音第521章 有勇有谋第460章 俯冲撞击第217章 各怀鬼胎第147章 伪装欺骗第137章 现实难题第569章 进军窄海第491章 推动者第12章 前线备战第554章 力量倍增器第544章 反复商量第529章 新的想法第219章 满目疮痍第363章 全都是运气第223章 一报还一报第168章 主动后撤第250章 问策第252章 摧枯拉朽第254章 高歌猛进第179章 空天战力第333章 关键情报第87章 挨炸第511章 要害第277章 冤大头第93章 天神是怎么练成的第402章 厉害的对手第606章 反复犹豫第226章 完成态的舰载机第26章 怪人第147章 伪装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