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各取所需

因为要去伊堡走马上任,还得会见巴军的高级将领,商讨解决组建联合司令部的一些重要的细节问题,所以在当天晚上,准确说是28日凌晨,李天凌搭上去伊堡的专机,没在卡拉港逗留。

其实,李天凌直到离开,都没有跟丁镇南单独交流。

至于丁镇南担心的问题,根本不存在。

见面之后,其实是在回到前线司令部,商讨作战行动的时候,李天凌就当着所有人的面表示,航空兵是地面部队的翅膀与守护神,因此在整个作战行动当中,航空兵将无条件的服从与执行司令部下达的命令。

言外之意,也就是听从丁镇南的调度。

显然,丁镇南之前做的安排,也就是让刘尊山单独找李天凌,明显是多此一举。

关键就是,李天凌并非空手而来。

在11月10日之前,至少会向南方次大陆增派1500架作战飞机,其中三分之二部署在巴铁。

这些作战飞机,大部分来自西北战场,包括3个王牌航空队。

“王牌”这个称呼,其实是战时独有。按照传统的定义,只有取得的战果5倍于所装备的作战飞机的总量,才能获得“王牌”的头衔。只是在扩大到攻击机部队,以及多用途战斗机的装备数量迅速增加之后,评定的标准不再限于空战战果,陆军的主战装备与海军的舰艇全都算了进去。

没有改变的是,王牌部队肯定是精英中的精英。

此外,这是3个航空队,而不是航空联队。

其实,“航空队”也是战时编制。

和平时期,帝国空军与帝国海军航空兵最大的战术单位就是航空联队,往上是隶属战区司令部的管理机构,以及空军司令部直接管辖的几个兵种司令部。只有在战时,才会以航空联队为基础组建航空队。

严格的说,航空队并不是单一性质的作战编制。

要说的话,这也正是航空队与航空联队最大的差别,至于配备作战飞机的数量,也就是规模,反到不是很明显。

毕竟在有需要的情况下,航空联队的兵力规模也能扩大数倍,甚至十数倍。

为了便于管理,减轻维护保养的负担,航空联队往往按作战任务划分,装备的同一种类型的作战飞机。在帝国空军,战术航空兵通常是按照战斗机、攻击机与特种支援飞机来划分航空联队。

这种编制体系,也反过来对帝国空军的装备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战-10”与“战-11”。

前面就已提到,“战-11”的研制时间早于“战-10”,而且从一开始就被帝国空军当成主力战斗机看待。按照广为人知的说法,“战-10”是“战-11”的单发版本,因此主要性能都要差一些。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战-10”在立项之初,被空军当成“战-11”的替代品对待,也可以看成是“战-11”的备胎。

关键就是,在招标的时候没有规定“战-10”必须是单发轻型战斗机。

在7个候选机型中,有4个采用双发布局,而且其中2个是重型战斗机,另外2个是中型战斗机。在3个单发布局方案当中,有1个是采用中等推力发动机的轻型战斗机。由此也不难看出,采用单发大推力发动机的,其实就只有2个方案,而且这2个方案在最初都不是很受欢迎。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空军一向就不喜欢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中型战斗机。

结果就是,竞标厂商自然是投其所好。

有趣的是,帝国空军在最后,还是选择了配备单台大推力发动机的中型战斗机方案。

关键就是,在“战-10”选型结束之前,“战-11”的设计方案通过空军的审核,进入到工程实施阶段。到这个时候,帝国空军才突然变卦,要求“战-10”采用为“战-11”研制的大推力发动机。

显然,此举就是为了降低后勤保障的难度。

正是如此,在“战-10”与“战-11”大规模量产后,帝国空军的战斗机联队正式进入到混编时代。

其实,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

在此之前,帝国空军的战斗机联队一直有“轻重”之分,也就是常说的轻型战斗机联队与重型战斗机联队。采用这种编制体系的根本原因,就是同一时期装备的轻型战斗机与重型战斗机几乎没有共同点,不存在共用保障物资与设备的可能,而且地勤人员也要掌握两套不同的保障体系。

受此影响,帝国空军还在一段时期内大力发展以轻型战斗机为主的前线航空兵。

可见,把两种几乎完全不同的战斗机编在一起,不但无法减轻后勤保障的负担,还会产生巨大的麻烦。

即便需要混编,也是按机型组建大队,从而让后勤保障分开进行。

也就是“战-10”与“战-11”的出现,让战斗机混编成为了可能。

当然,实战也证明,在不对后勤保障做出太大调整的情况下,按作战需要将轻型战斗机与重型战斗机编在一起,确实能够大幅度提高作战效率,让两种不同的作战平台发挥出最大价值。

只是,在实战当中,以航空联队为基础的编制体系,也反映出了很多问题。

最突出的,也就是作战使用较为单一,缺少战术灵活性,在遇到复杂任务需求的时候需要安排更多的作战部队。

这个问题,在大陆战场上表现得非常突出。

在很多方向上,原本只需要投入1个联队的百余架作战飞机,结果因为编制的限制,得安排2个联队,甚至是3个联队。

其实,也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帝国空军才以航空联队为基础组建了航空队。

通常而言,在1支航空队里,会根据作战需求,编入数量不等的任务分队,并且在任务分队下面设置大队。虽然大部分时候,1支分队就只有2个大队,甚至是1个大队,但是一般不会对任务分队的数量做严格限制,因此在编制规模与具体编成上,航空队其实是非常的灵活。

关键还有,这种“灵活”可以根据部署地点与任务性质进行调整。

比如1支航空队在波沙湾作战的时候,配备500架作战飞机,有400架攻击机,而在转移到西北战区,参与大陆战场方向上的战斗时,作战飞机的数量增加到了1000架,攻击机的数量却减少到200架。

做这样的调整,也就只是对任务分队进行重新编组。

当然,在这一套编制体系内,核心不再是作战飞机,而是以指挥机构为首的地面保障与支援体系。

此外,在任何一支航空队里,都有一支独立的保障队伍。

该队伍的任务,不是为作战飞机提供服务,而是为人员提供服务,比如提前去部署基地搭建基础设施,并且在任务期间为其他人员提供生活方面的保障,甚至还要承担起航空队的安全保卫工作。

显然,航空队这种编制体系是建立在后勤保障之上。

说得形象一点,就是后勤保障能力有多强,航空队的战斗力就有多强。

要说的话,以后勤为本也正是现代战争的特色。

其实,航空队这种灵活的编制体系跟“远征混成联队”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就是规模更大。

帝国空军当初组建“远征混成联队”,就是在探索新的作战体系。

虽然在“远征混成联队”里面编入了战略轰炸机,而在航空队,依然以战术飞机与支援飞机为主,暂时没有编入战略轰炸机,但是就整个体系而言,把战略轰炸机编入航空队并无难度可言。

此前,帝国空军不过是欠缺把轰炸机编入航空队的理由。

在大陆战场上,战略轰炸主要针对战线后方1000千米到1500千米之间的高价值军事目标,而且轰炸机主要使用巡航导弹,不存在需要突破敌方防空网的需求,一般都是临时安排该方向的战斗机为轰炸机提供掩护,也就没有必要把轰炸机编入航空队,毕竟这会大幅度的提高后勤保障的难度。

只是,到了南方次大陆,情况就不一样了。

针对梵罗国进行的战略轰炸,特别是战争初期,针对的大多是浅纵深目标,尤其是高价值的军事目标。

关键还有,空军的巡航导弹一直都不够用,因此在对付浅纵深目标的时候,主要使用的是短程空对地导弹,或者是精确制导炸弹,轰炸机得在较近的距离上投弹,也就需要提供更加严密的保护。

当然,具体来说就是提高协同作战的效率。

比如,在轰炸机执行轰炸任务的时候,不但需要安排战斗机护航,还得派电子攻击机压制敌人的警戒雷达,甚至要出动防空压制战斗机对付敌人的防空系统,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轰炸机的战损率。

如果频繁的动用轰炸机执行浅纵深打击任务,就有必要把轰炸机编入航空队。

要说的话,这也是李天凌来南方次大陆的一个任务,即在这边搞实验,探索让战略航空兵与战术航空兵协同作战的可能。

虽然李天凌没有说,但是丁镇南知道,他这么积极,肯定有别的原因。

说得直接一点,其实就是空军的内部矛盾。

从李云翔开始,帝国空军就一直以战略航空兵为主,还始终以“战略打击能力”为头号卖点。事实上,这也是向帝国海军叫板的主要筹码,即帝国空军是在帝国海军之外,唯一能对敌国实施战略打击的军事力量。

也就是秉承以战略航空兵为主的发展线路,帝国空军才有现在的规模。

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轰炸机性能的提升,空军的战略打击能力愈发强大,并且全面超越了海军。

可问题是,战略航空兵并不是万金油。

在丁镇南倡导的新军事学说当中,战略航空兵的缺陷还被放大了。这就是,在一场持续时间极为短暂的大规模战争,甚至是全球大战当中,战略轰炸跟不上战争节奏,其产生的效果很难在战争期间显现出来。

说得简单一点,战略轰炸需要持续足够的时间才能产生效果,比如让敌人因为社会经济体系崩溃而丧失继续战斗的能力。

显然,由新军事学说预测的未来战争,都不会持续多久。

这样一来,就得重点发展战术航空兵。

李天凌就是战术航空兵的主要支持者,他在西北战区遇到的麻烦,主要就来自战略航空兵的那些将领。

哪怕得到施授良的支持,李天凌也未必能让空军的高级将领俯首帖耳。

毕竟,以战略航空兵为主是李云翔确立的建军方略,就算是李云翔的孙子,也不能背道而驰。

显然,南方次大陆这边,就没那么复杂了。

帝国空军司令部一直不太重视南方次大陆战场,毕竟在南部战区,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直都是海军。

可见,李天凌积极参与南方次大陆的作战行动,就是希望通过这边的战斗,证明把轰炸机编入航空队,能够大幅度提高作战效率,从而让轰炸机发挥更大的价值,增强空军的战场统治能力。

要说的话,不管是在波沙湾,还是在大陆腹地,空军的战场统治能力早就得到证明。

哪怕地面部队依然能够左右战局发展,特别是装甲部队,可是在绝大部分时候,是空中力量决定胜败。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刚刚结束的阿斯特拉罕保卫战。

在会战的初期,东方联军简直是全面溃退,很快就丢掉半个城市。接下来,正是依靠帝国空军的全力投入,才稳住阵脚,随后还连续粉碎西陆军团发起的3次大规模进攻,守住河口三角洲防线。在此后的鏖战中,帝国空军依然是中流砥柱,不但协助地面部队守住剩下的半个城区,还遏止了敌人的进攻势头。如果没有帝国空军的巨大投入,阿斯特拉罕在9月底就会沦陷。

只是,在李天凌的眼里,空军的战场统治能力依然不够强大。

这也可以理解。

像李天凌这样的少壮派空军军官,信奉的是“绝对制空论”,通过空中打击就能够击败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至于地面部队的价值,不过是在战斗结束后,去占领已经变成了废墟的战场。

用空军的话说,陆军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不过是维持秩序的保安队。

关键还有,空军要想超过海军与陆军,坐上第一军种的交椅,就得朝这个方向发展。

当然,以目前的情况看,这不是坏事。

只要帝国空军舍得投入,别说是提前发动进攻,哪怕把佯攻当成主攻来打,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第600章 斯班王国参战第253章 新年的第一天第29章 初见监造长第173章 自找没趣第139章 前出掩护第487章 专职旗舰第144章 等待时机第168章 主动后撤第428章 涉险过关第139章 前出掩护第25章 开眼界第607章 取舍的结果第275章 齐头并进第57章 进退失据第359章 果断出击第251章 横冲直撞第103章 祸不单行第139章 牛犊之勇第189章 干着急第455章 远征舰队挨炸第301章 错乱的步点第184章 无解之局第388章 早有预谋第96章 战略收缩第257章 飞来横祸第186章 可耻行为第16章 惊天动地第205章 前后夹击第319章 第一个变故第272章 赐婚第447章 开始第334章 全面铺开第211章 未来之选第231章 陡生变数第250章 问策第463章 连带影响第564章 底气所在第274章 盖世英雄第160章 大胆前出第259章 有苦难言第102章 计划周密第104章 攻防转变第227章 哮天第121章 刚愎自用第206章 误打误撞第412章 妄想的和平第388章 早有预谋第247章 变化万千第243章 突击开始第244章 油船挨炸第39章 免死金牌第299章 轮换部署第230章 别的可能第232章 干上一场第163章 局势明朗第501章 突击得手第107章 极端手段第338章 继续前进第112章 必死信念第532章 朝着目的前进第20章 晴天霹雳第74章 全面退守第172章 积极主动第66章 预想落空第440章 荒唐的命令第79章 黄蜂的毒刺第353章 快准狠第138章 官兵状态第295章 未来的总司令第28章 风云突变第471章 寸有所长第260章 军事顾问第170章 这可不止是运气第330章 向前或向后第226章 长途奔袭第443章 一意孤行第122章 运气第276章 对牛弹琴第272章 立体登陆第172章 死得悄无声息第176章 尴尬处境第413章 三人成虎第347章 自杀式攻击第79章 黄蜂的毒刺第185章 忐忑不安第308章 替身第122章 运气第1章 空中霸王第532章 朝着目的前进第207章 胜乎败乎第271章 荒唐之事第103章 祸不单行第251章 横冲直撞第270章 帝国的恩怨情仇第177章 主次有别第52章 地面反击第357章 如法炮制第83章 不期而遇第198章 投桃报李第64章 冲锋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