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 不满的金城公主

看着听到自己话,逐陷入沉思的皇帝。黄琼微微琢磨了一下之后,才继续道:“因为冬季将至,所以北辽皇帝为了避寒,秋捺钵不会远离上京。而北辽既然首先提出开通两国互市,那么不可能不提前做准备。也就是说,此人从上京出发,最迟就是十月份左右。”

“从上京十月份出发,到其十一月初从燕山府入关,说明北辽至少在北辽境内动作并不慢。只是入我朝之后,才开始逐渐放慢了行程。这一路上,他们主要经过的是河北路。按照以往北辽入寇的习惯来看,都是以燕山府为主,山西路的云州到还在其次。”

“北辽为游牧部族出身,军中一向以骑兵为主。相对于表里河山的山西路来说,以平原地形为主的河北路,才更适合骑兵作战。儿臣在郑州时,父皇曾经赐予过一张我大齐朝的皇舆全图。所以对河北路的地势,以及州县府倒是有一定的记忆。”

“儿臣将此人在河北路所经之地连起来,才发现此人一路上所途经的州县府,无一不是适合骑兵作战的地点。虽说行进路线都是本朝指定的,但也走的都是官道。父皇您不要忘了,那些官道本身便是修在容易通行的地带。”

“也就是说此人,极有可能是有意的放慢行进速度,一路上都在观察河北路的地形。儿臣此次跟随骁骑营一同出征郑州,尤其是与于明远接触,才知道行军作战绝非只是战场上的厮杀,一路要解决的问题不知凡己。比如沿途人烟密集,大军可以相对容易的征集粮草。”

“行军途中,遇到河流是否可以架设浮桥,或是大军可以涉渡。预定的行军路线上,沿途敌军守备力量的强弱。那里的地形可以侧翼迂回,那里的地形更适合强攻。一旦遇到坚城的时候,从那里可以绕开坚城。战场摆在那里,更适合发挥己方军队的长处。”

“辽军固然擅长骑兵作战,但其所谓的快速行动,却是建立在不携带辎重,无任何负担的基础上。其行军作战,向来都没有携带粮草的习惯。一向都是以就地征伐为主,说白了就是明抢,这也就是他们俗称的打草谷。”

“所以对于辽军来说,战场的选择很重要的。若是抢不到足够的粮草,便是饿也将他们饿垮了。河北路一马平川、地势平坦,不仅有利于其骑兵快速突击。而且河北路人烟稠密、物产丰富,向来为北方诸路中富庶之地。若是辽军入寇,河北路远比山西路更加适合。”

“北辽如果真要入寇的想法,大军作战选择自己一条了解大致熟悉的路线,远比选择一条一无所知的路线要强。尤其是辽军更擅长野战,也不擅长攻城,更不擅长久战的情况之下,他们势必会想方设法的选择一条,即有利于他们补给,有有利于他们骑兵突击的路线。”

“当然,还有沿途各州府的守备兵力。父皇,北辽与我燕山府的边军,相互之间攻伐不断,对我朝边军的战力自然是清楚的。但北辽又从未攻入长城一线,所以对我朝内地驻军的战力就未必清楚了。道听途说,总不比亲眼所见更加的可靠。”

“而刺探军情,并非是一定非要到军营。只要看那些驻扎有卫军的大一些州府,城门口站岗的军士状态,便可以清晰的知道,那些地方卫军的战斗力究竟如何了。若是站岗的军士松松垮垮,无精打采,那里的驻军战力不用猜就知道了。”

“我朝的军制不是秘密,北辽一清二楚。窥一斑而见全豹,若是河北路所辖卫军,不用多两三个州府的守军状态都是一样,便可以真实的查明该路卫军真实战力情况。而河北路的卫军,是燕山府一线一旦失守,在援军赶到之前,河北路仅有的朝廷正规军。”

“河北路的卫军战斗力强弱,则直接关系到辽军的整体作战计划,能不能达到自己的设想。甚至关系到辽军入寇时,究竟需要动员多少兵力。正是因为干系重大,所以儿臣以为那位梁王,在河北路境内走走停停,拖延了足足一个多月,极有可能是在刺探我朝军情。”

“父皇,儿臣知道,此人进入本朝之后,肯定会受到严密的监视。可那些人在有能耐,又能一路跟到青楼瓦弄里面去听房?他去青楼瓦弄真的是去与妓女厮混?本朝在北辽有细作,可北辽一样在本朝有细作。尤其是其窥视已久的山西、河北二路,没有细作根本就不可能。”

“那位梁王即便是真的在逛妓院,可谁又能保证他在妓院里面,见的只是那些妓女?再说,谁又能保证在青楼的便是这位梁王?毕竟这位梁王,咱们派去监视的人,谁也没有亲眼见过长什么样?即便有画像,恐怕未必就能分得出真伪。”

“北辽若是给咱们弄个虚虚实实,让咱们看的那位梁王根本就不是真人,咱们未必就能分得出真假来。至于此人在大名府停留数日,恐怕也是别有用心。大名府是河北路治所所在,河北路各有司衙门,都集中在大名府,卫军数量也是河北路最多的。”

“从大名府驻军身上,便可以判断出整个河北路内地驻军情况,甚至包括全国内地卫军状态。而且还可以判断出,与北辽接壤的河北路腹地,对北辽防备的虚实。甚至是河北路境内,那些官员可以收买为自己所用,那些官员对北辽防备极深,都可以查的出来。”

“这位梁王这一路上,表面看如此拖沓,实则恐怕早就已经将我朝,在河北路境内除边军之外,其余军队战力莫的清清楚楚了。正是因为其所行如此拖沓,所以儿臣以为,此次北辽派人前来商议互市一事,其中恐怕另有所图。虽说未必是为了入寇准备,但也绝不简单。”

黄琼的话音落下,皇帝还未来得及说话。那边的金城公主却是开口道:“恐怕九弟此番话,有些危言耸听了吧。这个梁王,不过二十有余。就算是此次来我朝,是真的想要做细作,他一个年纪轻轻,自幼便养在深宫的人,又那里会懂得行军作战的事情?”

“而且其所有的随员,除了跟随护送的亲兵之外都是文官。就算那个梁王是一个摆设,可一群文官又能懂得什么?我虽说不懂政务,可也知道打仗不仅是要消耗钱粮,更是要死人的。我朝如今西北大旱,父皇为了赈灾钱粮,几乎每日都愁眉不展。”

“此次北辽主动提起两国互市的事情,被眼下的朝廷来说,只有百利而无一害。北辽能够派出一位亲王主持,足见得北辽的重视。若是因为九弟随便的几句话,便轻慢了北辽这位使臣。引发了两国之间的战火,造成生灵涂炭,到时候九弟又该如何自处?”

“更九弟前有为流民出头,公开与太子决裂。后有在郑州抚慰百姓,召回流民返乡耕种。前一段时日这京城雪灾,又第一个带头捐钱捐物,一向被称为我大齐第一怜民亲王。若是因为九弟几句话,怠慢了这位梁王,造成两国战火连绵,九弟又如何面对孤儿寡妇的血泪?”

金城公主这番话说罢,黄琼还未表态,但皇帝的脸色却是有些阴沉。金城公主这番话,虽说只是为了反驳黄琼,但实属已经犯了忌讳了。须知,本朝为了避免出现前唐太平、安乐之流,对公主的管教还要远超过皇子。别说公主,就是驸马都绝对不允许干预政事。

大齐铁律,公主若有干预朝政,无论嫡庶一律撤除封号,赐三尺白绫。皇帝无论对这个长女宠再怎么宠爱,但一旦犯了忌讳,绝对不会手下容情的。今儿金城公主只是为了对怼黄琼,却没有想到无意之中触碰到了皇帝的底线。

而此刻注意力,都在黄琼身上的她,却是压根就没有看到,自己父皇脸色随着她的这几句话,已经逐渐的有些阴沉。只是皇帝的脸色,金城公主没有注意到,黄琼却是注意到了。察觉到皇帝脸色不对的黄琼,向着皇帝轻微的摇了摇头,示意这点事情不至于发火。

黄琼从永王口中,知道一些这位金城公主的往事。知道这位大姐,当年也曾堪称女中豪杰。在自己外公的刀口之下,为了养育几个年幼的弟弟,可谓是费尽了心机。为了给弟弟找个乳母,甚至就连自己仅有的首饰都当掉了。爱屋及乌,同样恨屋也是一样及乌的。

当年在自己外公刀口之下,皇帝都过的战战兢兢。皇后与嫡出的四个皇子,说废了便废了,说圈入冷宫就圈入冷宫。这位金城公主,更是没有人搭理。甚至还被自己某位不知道是要占便宜,还是想要混个驸马做做的舅舅,一而再的调戏,甚至差一点霸王硬上弓。

眼下自己走到今儿这个地步,这位当年在自己外公手中,吃尽了苦头的大姐,虽说未必真的会恨自己,可不待见自己是必然的。今儿这番直接对怼自己,倒不是平淡的公主生涯做够了,真心的要干涉朝政,想要做前唐太平、安乐之流,而是单纯的对人不对事。

就在进入这间温德殿之前,皇帝与自己散步走回温德殿外时,这位大姐看到皇帝与自己边走边谈时候,很是有些不好看,甚至是不满的脸色。一路沉思的皇帝,也许没有注意到,但视力极好的黄琼,可是清楚的一眼看了出来。哪怕是金城公主的不满,只是短短的一瞬间。

但也被在广寿殿上,被这位大姐在诸王之中,极高的威望震惊到。自到远远的见到等在温德殿外的金城公主时,便一直在关注她的黄琼,准确的给捕捉到了。而金城公主此番对人不对事的对怼,让黄琼也深刻的意识到了,这位大姐对自己眼下的不满。

在金城公主的心中,倒是未必真想把自己怎么样。但也许在她看来,做一个亲王已经对得起自己了。可偏偏眼下皇帝又是派自己祭祀太庙,又是在家宴之中将自己放在第一位。明显打算将自己立为继承人,想必这就引起了这位大姐的不满。

第五百六十六章 此人着实该杀第一百六十五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二十八章 顶撞与马屁第五百七十二章 人选与权利第四百四十一章 恐惧感第三百五十三章 他做的孽我来还第六百六十七章 真有不怕死的往上凑第五百七十三章 胆战心惊的枢密使第六十九章 你是故意的第五百六十一章 郁闷的黄琼第一百七十七章 永王故人第七百零八章 灯下美人第七百五十三章 二萝的转变第四百四十三章 心思纷乱第八百九十八章 吃不消的桂林郡王府第五百二十三章 她还能活下去吗?第三百三十三章 避重就轻(一)第四百六十一章 皇帝的试探第七百五十六章 这孩子不是你的第五百九十九章 不争气的永王第一百零四章 这个差事不能接第七百二十九章 如寡人亲临第七百三十七章 前太子的奢华第八百六十三章 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第七百四十六章 其实就为了省钱第一百一十三章 东风还是要借的第三百八十一章 被发现了第二百零八章 骁骑营第七百五十五章 都不是外人第一百八十九章 拉郎配的永王第三百九十九章 隐忧与安抚第六百五十章 范家难辞其咎第五百八十九章 宜疏不宜堵第四百二十章 内疚与自责第一百八十九章 拉郎配的永王第四百三十五章 德妃教子第三百零八章 齐埋汰第七百四十六章 命运的安排第二百一十七章 主动请缨第八百七十三章 越来越遥远的记忆第五百八十九章 宜疏不宜堵第十章 桂林郡王第三百三十九章 鸡鸣狗盗之人的用处第七十五章 火上浇油?第六百三十七章 顺水人情第四百四十三章 心思纷乱第六百零二章 即生气又无奈的何瑶第三百零二章 朝臣的心思(一)第二百三十八章 侠之大成第二百二十四章 罪无可恕第十七章 往事并不如烟(二)第二百三十六章 你在威胁我?第七百二十二章 盟旗制度第三百一十七章 造孽啊第六百八十八章 覆土礼第一百九十章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第六百八十一章 计划失败第六百四十九章 意外的客人第一百二十九章 流言第六百二十四章 英王三箭定宁夏第五百零九章 意外得手第七百四十七章 巧儿隐忧第五百一十八章 激将法第二百六十九章 心思第三百九十三章 一根拔不出去的刺第二十七章 玉不琢不成器第四百六十六章 滕王第三百七十五章 英王的表兄?第七百四十一章 踪迹第六百五十五章 祭奠第五百六十七章 勤政未必会理财第七十九章 搞不懂的关系第六百八十五章 许家的人第五十章前世不忘,后世之师第七百四十八章 最合适人选第二百七十四章 往事如烟第八十四章 都在装第五百四十三章 你好自为之第七十三章 往事如烟第一百六十七章 中宫薨了第四百三十五章 德妃教子第八百三十一章 他这是真的喜欢你第七百四十九章 难以摆脱的宿命第二百一十三章 将的是将不是兵第四百五十章 奇怪的拜帖第四百九十九章 满意的皇帝第五百八十五章 举荐了你第二百九十五章 杀威棒第一百二十七章 不亲自来的皇帝第六百五十四章 黄琼的苦心第三百八十二章 强词夺理第九百零四章 秣陵关(一)第八百九十六章 你着急什么?第八百九十七章 蜀王消息第八十八章 霓裳羽衣曲第三百七十二章 代人受过第九十二章 永王的心思第四百六十一章 皇帝的试探第五百七十七章 相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