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借力预推历史磨

战阵训练是下午的第一课,一个时辰下来,也就是照着石灰划下的线站定,记住自己位置而已。*文學馆*上午是行军队列训练,下午也是站位,却已把这些藩夷汉子累得够呛,没花什么力气,脑子却烧得厉害,还有几十号人挨了鞭子。不是头领们强力弹压,还有一队着甲兵丁虎视眈眈盯着,随时准备行军法,这几百汉子早就闹了起来。

到了第二课,气氛终于活络起来,这个科目是汉子们最乐意学的,弓术、弩术、枪术和刀牌术,教的是个人战技。

吴近教弓术,王世义教枪术,刀牌术是种友直遣来的一个亲卫教授,罗蚕娘教的弩术最受欢迎。秀色可餐是一个原因,跟枪弓刀牌比起来,她所教的弩术更新鲜,藩夷头领们也有眼光,清楚这套弩术的威力。

头一日也不可能教多少,不过是看看各人的基础,再解说下概要,定下训练基础。黄昏时散队,众人还意犹未尽,用过餐后,不少人又来了校场继续比划。

藩夷头领们却没行动自由,集中在大帐里,听王冲讲课。

王冲讲什么呢?

讲三本书,《山海经》、《华阳国志》和《史记》。

《山海经》自战国时成书,汉时补著,宋时流传的是晋时郭璞《山海经传》,讲天地玄黄,山海河湖,禽兽人俗,物产奇闻。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十数盏油灯将大帐映得通亮,十九个头领加十九个亲兵,一共三十八个学生驾着马扎端坐,本以为会是私塾进学那般枯燥,却没想王冲讲起了故事。听到类似鲲鹏这样的典故,不由得心驰神往,慨叹世界之大。自身之渺。

王冲没有就着一本书说到底,讲了几则出自山海经的典故后,又开讲《华阳国志》。这本书由东晋常璩所著,讲述古梁州地域内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尚书-禹贡》曰:“华阳黑水为梁州”。意为梁州是东起华山之阳,西至黑水之滨,包括后世的四川、云贵、甘肃、陕西乃至湖北一带。

《华阳国志》除了记述上述地区的地理人俗外,还写了东晋之前的历史变迁,王冲重点讲了夔州路和黔地的内容,头领们越听越入迷,谁不想搞清楚自己故乡的历史沿革?

他们族类并非所居之地的原主。对几百年乃至千年之前的历史变迁知之甚少,这还是第一这么系统地认识自己脚下土地的风云变幻。巴人,夔人,越人。一拨拨变迁,没哪一族能屹立千年。

《华阳国志》浅浅说过,休息片刻后,王冲开讲《史记》。今天他只讲《五帝本纪》,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这上古五帝。即是天下诸姓的先祖,黄帝是中土汉人之祖,而颛顼、帝喾分别是黄帝之孙和曾孙,还是九黎三苗之祖”,当王冲说到这时,众人若有所思。田忠嗣身边的亲卫,一个满面文气的青年恍然一笑,似乎明白了王冲的用意。

接着王冲丢开了《史记》,随口提到另外三本书,《三五历纪》、《太平御览》和《尚书大义》。前者是三国时吴国人徐整所著,后者则是本朝太宗年间所编的国典,《尚书大传》则是汉时伏生所著。拜王冲旧为神童时的过目不忘之能所赐,这些书都大致记得。

“盘古开天辟地,而后有三皇,三皇曰有巢、伏羲、神农,三皇之后乃有五帝……”

这是把五帝之前的先祖脉络理了出来,说到“盘古”时,王冲故意发音含混,近于“盘壶”,众人都是一愣。

“盘瓠?我们的盘瓠大王,汉人也认?”

头领们没说话,亲卫们纷纷出声。

王冲所聚的这十九家藩夷分布在川东南和黔东一带,从溱州、滋州到播州遵义,都是古时夜郎国之地,其民多是周时楚国先民西迁所形成的五陵长沙蛮。更南面的蛮州、南宁州也是后续迁居之地,渐渐演化为苗、瑶、嘹、獞、仡佬等族。而其中的主体,也即苗瑶,都将盘古或盘瓠作为祖先。

严格的说,盘古和盘瓠不是一个人,不过除了后世民族史专家会计较外,没人会去在意,基本当作一回事。此时以盘古为源祖的说法,只在苗瑶等族里存在,中原汉民没这个概念,但作为神话渊源,却被文人用来补上《史记-五帝本纪》的先古传承。

王冲笑道:“《太平御览》是国家大典,朝廷都这么记述,当然是把盘古当作天地之初。”

这话说得暧昧,《太平御览》只是引用了《三五历纪》的说法,而盘古开天地和盘瓠为人祖这两件事也有差别,但对盘古的共尊却是没错。

王冲总结道:“所以呢,即便我们五百年前不是一家,五千年前也是一家。”

众人微微震动,还绝少见到将蛮夷认为一家的官人。

一个时辰的讲课时间很快就到了,包括父亲已挤入大宋官僚行列的田忠嗣,以及祖辈长于作入贡生意,因而对中原风物有所了解的龙延昊,这两人都觉得时间太短,其他头领积年困于本族偏狭之地,眼界不开,更是沉醉于王冲所揭开的历史之漾中,当王冲宣布下课时,都还不舍起身。

没多久,大帐之后的小帐里,播州杨维吉、遵义军杨文辰,南宁州龙延昊等人又聚在王冲面前。原本这三人对王冲还只是面上尽礼而已,此时却有了一丝自心底发出的尊敬。不止为王冲教授兵事,还为王冲对待藩夷事上所显露的姿态所动。

“此时相聚的十九家,与罗国相比,离朝廷更近,离汉人更近。”

王冲的开篇语看似废话,意思却很直接。这不止是说藩属关系。更是说血缘关系。罗国是乌蛮,大理是白蛮,自古世居当地,不像这十九家藩夷,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的楚越两国1,更有白纸黑字的共同祖先。

“而你们更是汉家英雄之后……”

再一句话,让三人心头一紧。

王冲的话没错,南宁州龙氏以五代楚国怀远大将军龙德寿为先祖,播州杨氏奉唐时车骑将军杨端为先祖。

王冲巡查罗国东面的黔地时。也是以这两家为重。龙氏不提,而播州杨氏,王冲初至播州拜会杨光荣时,听闻上代家主叫杨文广,吓了一跳。下意识地道:“杨仲容何时在此立家了?”

杨仲容就是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与演义不同,真实历史里的杨文广,在宋时并不怎么出名,只是寻常的高级将领。先是在陕西抵御党项人,再跟随狄青征讨过侬智高,后在河北任定州路副都总管,官至侍卫步军都虞候。熙宁七年,也即四十三年前就故去了。

杨家人还不知这个杨文广,更不知杨业,听王冲一说。也犯了嘀咕。他们先祖杨端也是太原人,杨业也是太原人,都有一个杨文广,挺有默契。两家杨是不是有关联?

这个话题也只是用来活络气氛,不管是杨氏还是王冲。都没怎么上心。

王冲自料不到,在真实历史里,明时话本《杨家将演义》兴起,播州杨氏为彰自己汉裔名望,竟找大学士宋濂写了《杨氏家传》,将自己这一家杨跟杨家将拉在了一起。

宋濂在传中说杨贵迁,也即杨光荣的父亲,是杨延昭长子杨充广的儿子。杨充广随父在广西办差时,与播州杨氏叙谱,发现两家皆是太原杨氏一房。再因杨贵迁之父,播州杨氏家主杨昭无子,杨充广便将其子杨贵迁过嗣,“至是,守播州者皆杨业子孙也”。

宋濂之说当然不靠谱,先不说杨延昭长子不叫杨充广,若真是两家叙谱,播州杨氏就绝不会再起杨文广这个名字,这可犯了宗族大忌。

明时播州杨氏攀附杨业,背景是大明深入云贵,推动改土归流之势,不仅杨氏,蛮州宋氏到那时已成水东宋氏,也将先祖宋景阳列为河北真定人。

附汉籍既是形势使然,也难怪王冲强调两家的汉人背景时三人变色,这是不是意味着王冲要逼他们献土内附?

王冲似乎没注意到他们的神色变化,自顾自地道:“本官聚这十九家,是将大家与罗国区分开,让大家能与朝廷共进退。而你们在这十九家中更近朝廷,也要多多亲近,相互照应。”

三人松了一口气,原来王冲是将他们两家拔出来特别照顾,这也算是分化之策吧。

王冲再勉励了一番,三人热情回应,送走三人后,王冲回帐,田忠嗣正等着他。

田忠嗣像是说笑般地道:“守正莫非以为,拉拉八辈子也靠不上的亲戚,就能如意使唤他们?”

王冲扯扯嘴角:“使唤说不上,不过是指着他们心思稍微齐齐,别给边事司扯后腿而已。”

他再换了笑颜:“即便真是汉人,也不如你们田氏与朝廷齐心,更不如你们心慕王化。你身边那个夏大均,该是个汉家士子吧?”

王冲说的是田忠嗣的亲卫,讲课时,唯有此人目光清朗,显然是对王冲所讲的几本书早有了解。

田忠嗣点头,很直率地道:“他本有心去夔州入学,父亲花了大力气才收下,跟着我来滋州,也是想看看守正之策对我们思州田氏到底有何大利。至于心慕王化……说穿了,也是为思州数万父老的生计。”

王冲哈哈一笑:“说得好,把大家聚起来,不就是让大家与朝廷共谋大利么?”

再送走田忠嗣,王冲暗叹,田忠嗣跟他交情好,才会直言无忌,他们这些藩夷,不管是入贡,还是内附,都只是求利。

西南诸藩夷,别看尽皆内附,都顶着朝廷给的封官帽子,却绝不容朝廷插手,夺其根基。田佑恭对朝廷最为恭顺,要他出兵打仗,二话不说,可朝廷真要改思州为内州,设流官收赋税,王冲相信田佑恭会施展浑身解数抗拒,甚至可能造反。田佑恭都是如此,更不用说其他藩夷。

基于现实,王冲绝无在西南推“改土归流”之心。只是有后世民族大一统的心理影响,对诸藩夷踞地自主这种状况有些不爽而已。他很清楚,自己不可能跨越历史,一步到位。

他所召集的藩夷,在之后几百年的风云变幻里,命运也随天下的命运起落,最终还是与中原融为一体,只是过程非常血腥。

古蔺的奢氏现在还不起眼,之后崛起为永宁奢氏,罗国也演化为水西罗氏安氏,到明时因抗拒改土归流,酿出奢安之乱。播州杨氏,到明时也因抗拒大势,演出杨应龙之乱,以致有万历三大征的播州之战。至于僰人,明时平都掌蛮,更将其灭族。

中原王朝将藩夷之地纳入郡县体制,这是不可抗拒的大势,不管中原之主是谁。只是在宋时,这个势头仅仅初露端倪而已,还有好几百年的演化。

王冲的西南策,真正用意是借徽宗朝时权臣乱政的时机,将朝廷之力分出一小股来,给这个历史进程加点速。而所用的手段,当然不是如元明清那般酷烈和直接,就是以利相诱,聚其合力而已。

王冲能给什么利呢?眼下来说,遏制罗国,对这些藩夷就是一桩大利了。在这个过程中,王冲再引导这些藩夷上层中的年轻精英,认识到天下之大,朝廷所给的富贵舞台之阔,激发他们的雄心壮志,这不仅是他们的大利,也是王冲的大利,更是朝廷,眼下这个昏聩腐朽,丧钟将鸣的朝廷的大利。

能拉拢这些年轻人,王冲的谋划也算成功了一半,只是交情好的田忠嗣都直言要利,其他人当然也不会被几堂课给感动,这只是开始。不过交情终究是交情,如果能再多几个田忠嗣,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得多。

“此时怎么就没出奢香这种人呢……”

王冲抒发着含义丰富的感慨,内心深处,更将明时的奢香奢夫人,与罗蚕娘的娇俏身影叠为一体。

“这个王冲,用心很深啊,他到底想要什么?”

“不管要什么,反正咱们心中有数,还是专心把他教的军事学到手。”

“此人如此年轻,却有偌大心志,还掌着这等大事,前程不可限量,咱们还是多想想该怎么深交。”

“他是朝廷命官,兴文寨几乎是他家之地,富贵不缺,我们能给什么?”

“竟然用僰女为教头,估计好女色,咱们是不是献个族女……”

夜里,各家头领的帐篷里都在窃窃低语,这是播州杨氏叔侄的讨论。

南宁州龙延昊对部下吩咐道:“跟家里人说,找几个姿容出众的女娃来。”

田忠嗣更与亲卫夏大均商量道:“朝廷已召我爹入觐,估计会有恩赏,官爵会再上一层,你看看,我们田家是不是有资格与守正结亲?”

夏大均摇头:“少君曾说过,王提点有心进学,既有进士之志,娶藩夷女子为正妻这事,就有些骇异了。”

田忠嗣叹气,皱眉道:“把嫡妹送去做妾可不行,可送旁支族女为妾,又于事无补……”

王冲在算计着该怎么笼络这些藩夷头领,这些人也在算计着该怎么笼络他,通过他本人得利。

ps:1:宋时大理国的主体是白蛮,即后来的白族,而罗国、罗殿等地则为乌蛮,明清时被称为“倮罗”。这两族的渊源有几种说法,但不管是当地土著,还是自青海藏地迁来的古羌氐人,都自成体系,不像苗瑶壮等族属于中原南迁一脉。

第26章 酒席听旧事第30章 你行的,我相信你第154章 群盗分赃国作私第2章 天罚王家第50章 惊风密雨争分秒第23章 海棠楼争锋第141章 祸福自取非天意第35章 风未迷眼人自乱第93章 密网阴织雷隐鸣第8章 相公家的规矩第24章 笔下生数第65章 前程种种各有梦第81章 潜龙在渊见祥瑞第155章 临别汴梁析心变第55章 微澜虽灭怒涛蕴第154章 群盗分赃国作私第40章 知行之论谈儒变第94章 天涯咫尺不知心第140章 三王端蔡须细尝第139章 汴梁初至生枝节第52章 法不救人人自救第46章 仁政表里何所问第161章 三月造曲为绸缪第140章 三王端蔡须细尝第110章 功成僰亡思恶咒第166章 巨碾滚滚挡者碎第83章 恶风荡时问华夷第146章 用心至诚送鼎斗第61章 盛春时节心始热第142章 人皆有局各东西第160章 烂泥相汇待聚炼第73章 恩仇两难说情怨第158章 雾里看人浮暗影第143章 公私相织浪不平第82章 烈日久旱风雨积第6章 善恶有分第13章 君子与小人第132章 复古书痴真面目第99章 离愁在后剑在前第129章 形势不辨自入毂第76章 乱潮覆来苦织网第88章 情怨痴缠**乱第68章 谁人天下谁载覆第150章 道法相争遇七仙第53章 士子如妇见节义第82章 烈日久旱风雨积第81章 潜龙在渊见祥瑞第110章 功成僰亡思恶咒第82章 烈日久旱风雨积第80章 宝刀如情难出鞘第158章 雾里看人浮暗影第158章 雾里看人浮暗影第160章 烂泥相汇待聚炼第150章 道法相争遇七仙第127章 泸南定局约盟事第89章 廿载姻缘一陷牵第15章 桃花开,二郎来第37章 浅影月香论诗赋第33章 少年学谕第47章 善政恶果谁与辨第162章 讲武预为十年备第164章 君子反水危崖现第79章 国事当先心自正第10章 义薄云天大善人第9章 衣冠盛族的分寸第89章 廿载姻缘一陷牵第105章 置之死地上赌船第55章 微澜虽灭怒涛蕴第6章 善恶有分第48章 贤能奸邪一卷显第110章 功成僰亡思恶咒第13章 君子与小人第30章 花落无痕风仍鸣第166章 巨碾滚滚挡者碎第23章 海棠楼争锋第129章 形势不辨自入毂第一版三十八章 石磨碾豆谁身碎第72章 杀与被杀生死间第43章 无礼不成君子仪第143章 公私相织浪不平第100章 百战初历试阵前第142章 人皆有局各东西第157章 事兴未醉温柔乡第115章 故地重游僰王山第108章 国族兴衰僰亡慨第66章 百花待放兴业忙第20章 再世为人正心性第166章 巨碾滚滚挡者碎第5章 凡人之智第132章 复古书痴真面目第21章 乌龙与黑材料第15章 桃花开,二郎来第85章 理念相争以行齐第169章 洗却铅华夷事毕第45章 大雪翻年风隐潜第91章 美满如风难留痕第95章 危崖之前未知险第164章 君子反水危崖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