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走出阴影

解决大问题要有大智慧,唐绍仪在原地踱了三个来回,目中找到了解决办法。

“诸位,文官考试不同于旧时科举,许多规矩原也不必照旧。科举有状元、探花、榜眼之称谓,此次考试并不照搬,只分一甲、二甲之类,所以人数亦可灵活。我看是不是这样,此四份最优试卷,一概列入一甲,倘若剩余试卷再无最优,则此四人定为一甲,一甲第三则为两人并列;如果还有其余最优,则将全部最优卷呈请圣览,由皇上钦定一甲名次,如何?”

这个做法倒也不偏不倚,无论载泽、周学熙还是梁士都可接受,彼此也不伤和气。其实这几份最优试卷无论最后排名如何,所部大臣肯定是要重用的,众人所争者无非是一个面子问题,都想着让状元花落本部……

各部大臣对连续几天紧张的评阅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考生也不负众望,在各科都涌现出了相当优异的人物。以医科为例,有考生名朱神惠,毕业于哈佛大学,博士论文题目曰《中国之肺痨病》,对公共医疗卫生提出了独特见解,认为要在各省省城兴建西医医院,在京师设立全国性的中西医结合之医院;在广大的乡村,除中医继续推广外,还应该增强对民众的教育,通过诸如消灭露天粪缸等举措改良公共卫生来增进人民体制……

这样的建议对策,原本传统的士大夫阶层是不屑为之地,但在东三省爆发鼠疫地时局中。这种建议颇为民政部所瞩目。民政大臣沈殿林当即表示,要将此人派给正在东北主持防疫的伍连德担当助手,倘若果有成效。拟任命为正四品的卫生司司长,以一介白身而获如此提名,足见重用之意。

同样地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张全虽然只获得了法律硕士学位,但他同时也获得了美国律师资格,对宪法学颇有研究,对国际公法体系亦尤为精通。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庚子以来,中国与西洋交涉间之所以屡屡吃亏,除国家实力不济、官员有惧外心理外,对国际公法的陌生乃至漠视都是重要原因。很多不涉及主权、利权的谈判,因为中国谈判人员的无识,使得国家往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去挽回。

在“宪政体制改良刍议”这种框架地题意下,他对五大臣出洋考察也做了分析:先是充分肯定了此举的必要性,认为给朝廷重臣开了眼界。“即便所知有限,敢开风气之先亦足为人称道”,同时他也诚恳地指出不足,认为“各国宪政本来差异颇大。甚至同样事例甲国与乙国处理完全矛盾,与其自身悠然自得。合乎国情,与所学者却茫然不知所措,现今仿行,首重学习目标……与中国最相近者,日本也……”最后,他认为要加紧修律,虽然按照法理,应该宪法制定、完备后再论其余诸法,但中国情况特殊,宪法受政治影响极大,倒是其余诸法相对简便,他呼吁说“倘宪政体系之下其余诸法具备而行之有效,则宪法呼之欲出、所行自远;倘光有宪法,其余诸法仍然照旧,则表里不一,宪法依旧只是一纸空文罢了……”

戴鸿慈、载泽原先都在五大臣之列,对此同感颇深,戴鸿慈也给他安排了去处——协助修律大臣沈家本开展工作。

……经过连续几天的奋战,专业初试的阅卷工作终于如期完成,相关成绩的统计让唐绍仪终于松了口气——情况比资格初试那会强多了,合格率终于上升到了50%以上,各种优异人才不断涌现。

除中文科外,其余各科的名单也大致排定,相关重合率也减少了许多,7以上的岗位的求职比例已进入了合理区间,再行岗位复试已无必要。

自然凡事都有例外,中文科虽然在资格初试时地通过率最低,但事实证明,凡能通过初试的人员都有几把刷子,相关竞争异常激烈——一者,中文科的职位是最少的,二者,报名中文科地人数是最多的,这一少一多,酿成了中文科无比惨烈地竞争。光是经过阅卷组认定可算得上最优等的考生就达十一人之多,其余优等、良好、中等等各级也远较其余各科为多。

摞摞随行递解上来的报告,唐绍仪慎重地看了三遍,张榜公布这个栏目之下签署了自己的大名,亦即代表职官部对此表示认可。

随着黄榜的陆续公布,京师街头响起一阵又一阵的赞叹声,不少人驻足围观,很多人都对各科一甲诸人的姓名指指点点。虽然最终任职结果要到下月初一才能公布,但在他们心中,这一甲诸人仿佛就如同以前科举时代状元之类,重用是必然的——难道你还听说状元公坐冷板凳?

但人气最旺、关注之人最多的中文科榜单却迟迟不予公布。其余各科天亮时分就已经公诸于众,唯独中文科的公告接近落日时分才姗姗来迟,而且与其他各科不同,上面没有标明一、二、三甲各级,只有一长串的名字——凡名列榜单的,有资格参加后天举行的岗位复试。

焦急的眼神无不在这几百号名字中开始搜索,看到自己大名的无不欢呼雀跃,看不到者亦不免垂头丧气,不甘心地看了又看……

放榜之日,所有的人生百态都显露无疑,端的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养心殿里,已经数日不理政事、不理重臣的林广宇终于走出了自我封闭的状态。

望着眼睛凹陷、神情黯然的皇帝,众臣无不感伤,纷纷劝解道:“皇后仙升,皇上当节哀顺变;国事艰难,皇上切切以保重龙体为重。”

“都起来吧。”林广宇的声音间仍满是愁苦,但比起除闻噩耗时已经好转了不少,“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朕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心里哀伤皇后跟朕没过几天好日子,这么快就撒手西去,心里……”

“皇上节哀。先皇后若泉下有知,必感怀于皇上恩义,这等感怀,便如亲在皇上身边一般。”

典礼院院长景厚奏对道:“皇后丧葬大典,臣等已安排妥当,只等吉时;所虑者,唯独皇上陵寝未备,皇后梓棺只得停灵于西陵梁各庄,待崇陵修缮完成之后再行移葬。”

原本林广宇对皇帝陵寝的修建并不持积极态度,但现在隆裕一逝世,反倒迫在眉睫,崇陵修筑亦进入了快车道。

“劳烦卿等费心了。”

“臣等已为先皇后拟定了尊号,请皇上过目,不知当否?”

虽然“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的谥号比不上慈禧尊隆,但已是美谥,林广宇并未计较,只交代道:“皇后生前一力主张以国事为重,崇尚俭朴,丧葬大典不可太过靡费,以免皇后泉下不安。”

“臣等遵旨。”

其实,就隆裕的个性而言,她虽然比不上慈禧极度铺张浪费,但对于虚荣还是有一些向往。但她有一项好处,在慈禧死后,因为夫妻关系改善,对林广宇言听计从,对皇帝压缩规模、崇尚俭朴的作风虽然不太认同,但还是照办了。斯人已逝,再加上所作所为并无失德之处,皇帝当然也要为其贴金一番——这也是人之常情。

“皇后生前一直关注女学,谓女子要自强自立,便不可不读书识字。经年累月,从妆~算赞助女学,不料突然撒手西去,未曾动用。现在朕替皇后作主,一体捐给帝国女子师范大学,5两充作办学经费,其余20两设立奖学金,专用于表彰品学兼优之女学生……”

“皇后仁德,万民必敬仰而传诵千秋。”

“朕倦了,诸卿先退下吧。”交代完诸事,林广宇感觉心力交瘁——或许,这几天哀伤过度?

人群中的唐绍仪暗暗焦急,他原本还想出言询问有关文官考试殿试事宜的。但眼看皇帝精力不济,倒也不便多嘴,虽然踌躇,却也只能准备与其余众人一起告退。

还没跨出大门,林广宇瞧见他的背影仿佛想起了什么,让王商传话道:“殿试期日不改,朕仍亲自主持。”

唐绍仪大喜:皇上挺过来了!那个雄才大略、以天下为己任的皇上终于从丧偶之痛中走出来了!

第17章 弦外之音第41章 章程既定第51章 积极稳妥第30章 圣意难懂第1章 全面推进第42章 各种心思第3章 勾心斗角第6章 暗潮将起第45章 不虚此行第6章 惊心动魄第11章 血战武昌第12章 快速炮击第36章 自求多福第54章 国会大厦第72章 校场展示第26章 冠冕堂皇第10章 变乱纷呈第73章 明修栈道第73章 革新兵器第17章 盖棺论定第62章 另有用意第13章 暗藏杀机第15章 两相权衡第25章 煽风点火第19章 火从天降第54章 国会大厦第42章 各种心思第55章 左右为难第1章 独辟蹊径第29章 高深莫测第24章 走出阴影第6章 惊心动魄第12章 大张旗鼓第8章 箭在弦上第77章 群情汹汹第40章 雷霆震怒第3章 铁厂之辩第29章 音若沉雷第76章 黑虎掏心第42章 五体投地第29章 音若沉雷第26章 冠冕堂皇第21章 另辟蹊径第30章 圣意难懂第65章 财政预算第23章 深明大义第88章 各有所谋第27章 相互妥协第96章 各有招法第2章 链锁效应第6章 惊心动魄第53章 不可收拾第49章 本位之辩第23章 商讨对策第63章 釜底抽薪第80章 深度介入第66章 以权制权第6章 暗潮将起第77章 群情汹汹第41章 章程既定第57章 御案九件第66章 群策群力第25章 因势利导第2章 火上浇油第34章 生离死别第32章 官制改革第27章 相互妥协第77章 群情汹汹第47章 过于轻敌第54章 国会大厦第10章 变乱纷呈第66章 以权制权第17章 弦外之音第28章 直言不讳第70章 台前幕后第9章 进退失据第26章 冠冕堂皇第56章 中外同理第73章 革新兵器第1章 辩论之光第94章 虚晃一枪第26章 彻底解决第68章 规划编成第17章 盖棺论定第33章 各显神通第26章 彻底解决第82章 剑指广州第31章 中日博弈第28章 直言不讳第12章 大张旗鼓第35章 虚虚实实第97章 深入调整第56章 弄巧成拙第39章 晓之以理第38章 不欢而散第11章 血战武昌第30章 既往不咎第40章 革故鼎新第91章 祸水旁引第16章 夜袭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