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悲情诉说

洋洒洒近200的条文,勾勒出整个维新时代的根本出变革内在动力。

各种精妙的设计、精巧的制衡通过这200条成文予以一一归位,宛若天河的星辰,虽然看上去杂乱无章,但依照内在的秩序依然实现了有规律的运作。

从表面上看,皇帝虽如同旧式的最高主宰一般,掌握了国家统治大权的五项权力,依旧保留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但五权再也不是绝对和任意的行使,而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平衡与约束,在这个层面,皇帝想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制约与束缚,以至于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号施令。

但在另一个角度看来,皇帝在受到重重制约的同时也得到了来自五方面的辅佐,每一样国家大政的确定都不再需要由皇帝个人予以确认和负责,通过制度的合理安排,皇帝在需要决断的时候总能获得他想要的帮助与建议,在做出错误决定的时候也总有臣下“挺身而出”,皇帝本人倒是更可以逍遥其间。换而言之,这种制度的安排对皇帝的要求下降了,对皇帝个人能力的依赖程度降低了。他采用了集体决策的机制来有步骤、有分别地替代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对这个机制的根本属性,素以胆大敢言的杨度有一句精辟的结论:“如果能切实遵照这个体制治国,要想做尧舜一般的明君恐怕是很难了,但是要做桀纣一般的暴君、昏君同样也难了……”

但林广宇地回答比杨度更为令人诧异:“古往今来。明君少之又少,煌煌5000年才有尧舜两君;昏君、.(|败坏国家却是层出不穷。朕做不了舜,但也决不做昏君。”

哪怕再昏庸的皇帝也不会在臣下面前说自己不想做尧舜的言语,杨度起先一阵惊愕,随即又是拜服——都说致君于尧舜,但古往今来,成舜的。就两人而已。贤明如唐太宗者。犹有征高丽之失。择储君之误,他人可想而知。

五权宪法的另一个妙用却是君臣两人心知肚明却又不说的——皇权可以在其中扮演立案平衡手的地位。

基于政治冲突的必然性,行政与立法、立法与司法、军权与政权肯定会有层出不穷地矛盾,以往朝廷地处理要么是和稀泥,要么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但在五权宪法地制衡体制下,这种矛盾的解决途径便有了程序化的方式,而不再是根据君王个人喜好和口味不同予以协调。未必高效,但绝对公平——这也是为什么五权宪法体制对真正的明君而言并不是一套理想体制的原因,因为他所希冀的克服与展望,他所拥有的见识和力量不能如愿铺陈,却要在沟通、协调甚至妥协中渡过,这就浪费了资源,降低了效率。

林广宇对这一情景有自己地概括:“理论上讲,优秀的独裁、专制与集权能将所有的力量聚合起来通过一个点释放出来。但这对于独裁者的要求太高。他非但要拥有远胜于他人的识见与能力,而且要具有高超的手法与执行;就民主而言,总有部分力量损耗在推诿与扯皮中。但集体出现失误是小之又小的边缘属性。”

非要用指标来衡量,那么是优秀的独裁优秀地民主拙劣地民主拙劣的独裁;而用概率来衡量,则拙劣的独裁拙劣地民主优秀的民主优秀的独裁。在这样的意义上,林广宇遵循了自己的选择法则,挑选了有民主的独裁——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穿越者先发优势的逐渐丧失,民主的成分将日将滋长,独裁的成分将日益受限。

没有人愿意真正正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没有人愿意舍弃到手的权力,林广宇挣扎了许久,终于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选择,一个有益于国家与民族的选择,一个可以向历史和未来交代的选择。

因为,他始终将自己当作是一个平凡人而非卓越的政治家,在荣耀的光环之中,进行理性的分析与人性的思考贯穿了他的选择动机。

他微笑着,用炯炯有神地目光注视全场,在做出这种决断性的选择之后,他能够真切感受到自己距离一个优秀政治家的地位又近了一些。

会场里,他看到了有人

冲的激动,有人疑云重重的错愕,有人眉头紧皱的沉欣鼓舞的笑容,但这些早已经在他的算计中了。

还没等张宣布可以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几个守旧派的钦定议员扑通一声跪地不起,口里直喊:“皇上,此草案万万不能啊,行此宪法,则根基动摇、国将不国啊……”

痛哭流涕!

会场鸦雀无声。注视的目光聚焦到了会场中心的御座上。

“诸位爱卿,宪法草案系国家根本大法,两年以来,朕陆续审定,数易其稿,何尝不晓?”林广宇缓缓地,却是带着坚毅地口吻说道,“行此宪法,君权自然大有阻碍。朕又不傻,怎地不知其中厉害,只是又不能不如此。”

全场肃静,听着皇帝的金口玉言。

“朕自束发受教以来,时时反省、日日寻思,扪心自问,兢兢业业,未尝有失德之举,国势却一日颓甚一日。何也,天道深远,国祚艰险。每天睡下之时,朕总隐隐担心,明日洋鬼子会不会寻衅闹事,乱党会不会聚众造反,没有一天是安生的,这担惊受怕的日子,众爱卿又何尝清楚?”林广宇说着,眼中闪动着泪花,“古往今来,无不亡之国,无不灭之家,此天道轮回,万世不移。但朕每每想祖宗创业之艰辛,绝不敢做亡国之君。宪政为当今时代潮流,国会为国运昌隆之兆,朕何德何能,敢行逆天之事?”

“皇上……”一片哭声。

所有的议员都沉默不语。宪法中让步和妥协的力度之大,就是对宪政抱有最高期望,对改良持最激进的态度的议员也始料未及——他们原本以能监督政府、限制官员为极限,没想到居然皇帝主动把部分皇权也置于国会的监督之下。

对此,林广宇在事先有清醒的认识,挣扎了两年之久,在心中来回盘旋了无数念头,亦有过心灵的挣扎,但最后还是选择了让步到底。虽然可以通过逐步的放权与让步来行一个渐进的过程,但一来这种步伐无法让所有人满意;二来终究是要让步的,迟来早来并不差那么一点,反而显得主动、大气;三来,拖得越久,反对的声音会越多,反对的阻力也会越重,与其步步改良,步步受困,不如横下一条心,毕其功于一役。思来想去,干脆还是一步到位了。

“朕今日做此让步,起因有三,一为国,二为民,三为子孙。倘不变革,朕在位之时犹压得住阵脚,朕死后怎么办?倘若子孙不肖、国家动荡,朕即便善终,又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朕只盼宪法实行,君位永固、国祚永昌,我帝国人民时时得享荣光而无冻馁困苦之窘状……”说到这里,林广宇一阵哽咽,“唯盼我帝国臣民,我议员菁英,深知朕之苦心,体谅国之艰难,收哗众取宠之心,止犯上作乱之行,精诚团结、开拓奋进……行新政、遵宪法、践改良,如此,朕即便明日撒手归西,亦可含笑九泉……”

“皇上!”面对林广宇的悲情诉说,满院之人悉数跪了下来。

张等人泪流满面,声带哭腔:“皇上圣明。”

“皇上圣明!”会场中整齐地哭声,此一声“皇上圣明”却又与平常不同。

“臣等愿指天发誓,忠君报国、矢志不渝,如违此誓,神人共愤。”

“臣等愿指天发誓,忠君报国、矢志不渝,如违此誓,神人共愤!”

“好好好。都起来吧!”林广宇长出一口气,选择降低身段的悲情诉说与高高在上的恩赐赏予想比,前一种不仅效果良好而且令人印象深刻,更能捕获和打动人心。一种不留痕迹的低调非但不会折损皇帝在臣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反而有助于正面形象的树立和引导。毕竟,皇帝要软化的不是本来就拥护皇帝的死忠派,而是对皇权持有不满,对朝廷意见颇大的革命派。这一幕,既给在场的人看,更给不在场的人看,在场的众人既是观众同时更是相得益彰的群众演员。

为君两年,执政两年,无论是演技还是套路,林广宇都丰富了许多……

第73章 明修栈道第22章 怒不可遏第50章 废两改元第34章 排除干扰第54章 惊弓之鸟第16章 内紧外松第23章 深明大义第11章 绵绵不绝第36章 大义凛然第19章 推心置腹第3章 慈禧归西第13章 伪托神迹第5章 果断决策第80章 深度介入第14章 谋定后动第3章 慈禧归西第93章 真相大白第74章 创新思路第70章 饭馆说书第94章 趁势改革第69章 盖棺论定第76章 校阅大典第24章 怒不可遏第17章 鞠躬尽瘁第37章 狗急跳墙第81章 密谋方案第1章 秘密布置第34章 牵动心弦第84章 利器准备第53章 帝国国会第40章 革故鼎新第38章 刺客来临第52章 维新重宝第20章 恩威并施第38章 锋芒毕露第71章 国造机枪第82章 剑指广州第88章 控制局面第38章 刺客来临第37章 头头是道第32章 海阔天空第65章 心有灵犀第27章 瞒天过海第23章 人才荟萃第25章 横生枝节第37章 心心相印第24章 两全其美第69章 军工事业第22章 怒不可遏第27章 相互妥协第80章 亡命天涯第4章 暗度陈仓第64章 大惊失色第5章 建章立制第46章 置身事外第21章 另辟蹊径第16章 夜袭得手第17章 盖棺论定第21章 伟大母爱第47章 过于轻敌第9章 短兵相接第27章 暗度陈仓第24章 走出阴影第10章 进攻方向第32章 官制改革第65章 心有灵犀第3章 铁厂之辩第59章 宪法草案第77章 群情汹汹第28章 直言不讳第41章 革命前途第17章 盖棺论定第19章 考题买卖第85章 军歌嘹亮第52章 维新重宝第30章 既往不咎第25章 煽风点火第36章 自求多福第14章 各怀鬼胎第70章 台前幕后第49章 本位之辩第4章 智困枭雄第6章 折戟炮战第2章 试点湖北第50章 废两改元第23章 商讨对策第61章 明察暗访第33章 各显神通第73章 革新兵器第3章 勾心斗角第93章 真相大白第68章 弥留之际第38章 刺客来临第38章 动之以情第70章 饭馆说书第17章 弦外之音第14章 各怀鬼胎第22章 怒不可遏第35章 虚虚实实第31章 果有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