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海阔天空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

拂晓,当太阳刚刚从海天相接之处冉冉升起时,天津大沽口外的一艘客轮已发出了刺耳的汽笛声,准备进港。从桅杆上那面红得几乎要滴下血来的膏药旗上判断,这应当是日本船运公司的客轮。果然,舰艏处写着几个大字——“西浪丸”。

也许是天色尚早,或许是港口风大、寒风拂面让人有些吃不消,抑或是船快靠岸、旅客都在收拾行李的缘故,甲板上人并不多,唯有一位老者和一个年轻人站定在舰首处,手将栏杆握得生紧,眼睛却一直注视着港口深处,望着那愈发接近的陆地而喃喃自语。

这两人是什么来历客轮的二副已搞不清楚,但对他们的印象却是分外深刻。昨日登船时,这两人便跟在日本外交官员身后,居然也捏着头等舱的船票。乘日本轮船往返中日两国的清国人士并不少,有钱坐得起头等舱的清国人也不少,唯独这两人,瞧不出什么背景,却居然能和外交使节厮混在一起。

这决不是清国的外交使节。二副自从两人登船后就一直在观察,清国使节通常衣着得体,或着官服,或着时下正流行的西装大衣,而绝不会像这两人一样穿一袭长衫,虽然朴素干净,却浑然不是官宦气度。

这也决不是清国大商人。清国商人和日本外交使节之间接触很少,即便有多半也是点头哈腰,充满了谄媚。浑不似这两人的高峻气质和坦然神情,尤其外交官和他们攀谈时也是彬彬有礼,一脸客气。

他们倒像是第一次乘坐客轮远行的游客——二副记得清清楚楚,船开后没多久,这两人便相伴前来询问还有多久才能到目的地。第一次他客气地告诉了对方;第二次,他有些疑惑,但仍满脸微笑地答复了对方……但似乎两人对时间一点概念也没有,对于轮船航行更是无知,居然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跑来问能不能快点?

要不是年轻人操着流利的日语,一副学问精深的模样和头等舱客人的身份,二副真想将他们臭骂一顿——混蛋的辫子猪!想想还是忍住了,万一他们是外交官的朋友呢?

更让人接受不了的是,还不到凌晨4点钟这两人就来到了舰首矗立,正对着前方指指点点。周围都是漆黑一片,能看清楚什么?值班的二副简直要抓狂了,但他忍住了,他从这两人的眼睛里看到了渴望,看到了热切,这种感觉分明是离家很久之人才会有的——或许是离开太久了吧……

船靠岸了,停稳了,两人正欲返回船舱取行礼,再也忍耐不住的二副冲了过来,深深一鞠躬:“我观察两位很久了,两位必定是清国名士,不知能否告诉鄙人高姓大名?”

“我们?”年轻人愣了一下,随即说出两个名字,也不顾对方是什么反应,走了。

望着两人的背影,二副征在当场,原来是他们,难怪!

这两人正是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接到杨度的密电和发动宪政会宣传大攻势之后,师徒俩却脚底抹油——溜了,凭藉田野先生的关系,在日本使节的庇护下秘密回国。

“祖国啊,我们终于回来了!”

下港后的例行检查简直是儿戏,特别是对这样一艘日本船,松懈的不得了。虽然对两个中国人跟在日本外交官员后面充作随员表示怀疑,可一看日本人渐渐涨红的脸,检查的中国海关人员根本不敢说什么,挥挥手就放行了。梁启超和康有为虽然享受到了便利,心里却是异常的沉重——各大列强已经稳稳地骑在中国头上作威作福,再不寻求办法解决,恐怕是亡国灭种的结局。

带着沉重,带着惆怅,向着京城而去……

中午时分,结束了养心殿的询问,王英楷、王士珍、冯国璋和段祺瑞四人心情复杂地离开了紫禁城。

“走吧……找个僻静的酒馆聚聚,咱们老弟兄也好久不碰头了。”

守候在宫门外一处偏僻胡同里的徐树诤看众人出来,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只是段祺瑞还挂着苦脸,他又犹豫着,难道说?

“小徐子,我和几位大人一起聚聚,你把兄弟们带好,别走开去闯祸。”段祺瑞的声音充满了沧桑感,昨天还是意气风发、志满意得的,今儿个怎么就变成这样了?皇帝究竟说什么了?徐树诤心里一团团疑问涌上来,但看看其余众人均显复杂的神色,他忍住了,见了礼便告辞。

“30年的心事,一朝放下,别提多酣畅淋漓了……”王士珍端起斟满酒的杯子,脖子一仰就下去了。从军后尤其是担任高位后,他从不在白天饮酒,生怕误事,今天却也破例了。

“本以为不死也要脱层皮,没想到啊没想到……”冯国璋也是满满一杯,眉头都没皱一下就一饮而尽,那张因为皇帝说出了他几件糗事而变得涨红的脸愈发红彤彤了。

只有段祺瑞端着酒杯不曾放到嘴边,脸上还挂着心事,闷闷不乐。

“好嘛!你们弟兄三个,冒名的冒名、贪财的贪财、舞弊的舞弊,都沾了……真没想到,没想到哇……”王英楷站起身子,脸上却是盈盈笑意,“老哥我都不知道,真是服了你们了,来,干!”

不是讽刺!大家知道!都自家兄弟,屁股一撅就知道要拉什么屎,话里是什么意思还听不出来么?

“皇上究竟什么意思?只为了拉拢我们几个?”

“芝泉,甭管这么多,升官总是好事。”王英楷劝慰他,“来,哥哥敬你一杯。”

段祺瑞端起酒杯,刚到嘴边,忽地又放下了:“袁帅一事我还是不信。”

“生死皆有天命,不可太过执拗,你不信又如何?袁帅总是死了……”看着段祺瑞眼睛里透出来的愤愤,王士珍劝道,“这话别人说不得,以为是落井下石的小人之言。唯独我们几个兄弟受袁帅恩重,我们可以说说……”

“聘卿,你说,你说明白了我就喝。”破天荒的,段祺瑞没有发火,也没有跳起脚来骂人。

“咱们这几桩事情,别说一般人不知道,就连几个老兄弟甚至袁帅都未必全知道,皇上居然明察秋毫,简直是匪夷所思。别的不说,我的事情30年来杨大人和我一直守口如瓶,从未对任何人提起,如果说有人通风报信,我是不信的;说神迹呢,我又不敢信。可事实摆在面前,弄来弄去、想来想去,却没别的解释了——芝泉,这不是天命是什么?”

“天命!天命!”段祺瑞喃喃自语,两颗豆大的泪珠却是滚了出来,“我只是想,袁帅死的冤啊!”

众人尽皆叹气,低头不语……

“皇上本意自然是要笼络我们。但笼络也是要看人的,还得问咱们兄弟自己愿不愿意。难道你真以为一个侍郎的顶子和我内弟的位置就把我给勾住了?不是。”王英楷又给自己斟满了酒,“不瞒大家说,我原本只认一个袁帅,铁良最多算半个,朝廷其他衮衮诸公不过都是碌碌之辈,何足挂齿。但听皇上今天的口气,分明胸有韬略、有大作为之人——编练禁卫军也好,收各省总督兵权也好,乃至于剪发辫,废跪拜……林林总总,无一不是击在了咱大清的弊端上,即便让袁帅来做,也不过是这样的识见。所以这拉拢,我认了;这份君恩,我领了。”

一饮而尽,又是一杯。

“做皇帝不一定要懂军事,不一定要会理财,不一定要通宪政,不一定要精外交……但有一点,我认了死理,得有眼界,得有韬略,得有气度,不然我也不会让内弟跟着他——跟一个无能的主子不等于送死么?”

“但愿不要像十年前那般匆匆而起,匆匆而亡就好……那时太后挡着还有说头,十年后如果再不行,国家就真完了。”

“这次却不会,没听出来留下的伏笔么?皇上只告诉我们他想干什么,却又让我们筹划,写成折子后递交朝廷公议——成了,自然皆大欢喜;不成,也不过是我们没本事罢了。那些官顶子,上谕明着说是发给你了,但又没有正式诏命,仍然算不得数,除非这些条陈都通过——成了,自然是皇上的恩典;不成,那也是咱们兄弟不够卖力气,没福气罢了……”——一句话,皇帝封官许愿是有前提的,你们得保证顺利通过。

“别人我管不到,只消尽人臣的本分便好,吃菜,吃菜。”

几家欢喜几家愁!庆王府里,奕劻一脸怒容,地上到处都是摔碎的瓷片……

第68章 弥留之际第15章 兵事兴革第72章 恶有恶报第72章 恶有恶报第3章 决不退让第33章 现成题目第43章 日新月异第47章 过于轻敌第70章 台前幕后第24章 走出阴影第15章 两相权衡过渡内阁时期帝国主要中央机构及人员第13章 转危为安第50章 众矢之的第23章 内外有别第14章 百感交集第36章 自求多福第55章 左右为难第73章 革新兵器第92章 善后处理第95章 循序渐进第89章 杀气逼人第80章 深度介入第3章 慈禧归西第88章 各有所谋第36章 当头一棒第34章 排除干扰第58章 帝国宪法第8章 改弦易辙第20章 出人意料第15章 惴惴不安第9章 以暴制暴第3章 勾心斗角第81章 渐次推行第23章 商讨对策第30章 圣意难懂卷首语第3章 勾心斗角第32章 不速之客第8章 箭在弦上第20章 出人意料第10章 惊天巨变第58章 帝国宪法第18章 敲山震虎第84章 利器准备第3章 铁厂之辩第25章 山穷水尽第21章 伟大母爱第85章 军歌嘹亮第4章 暗度陈仓第15章 兵事兴革第77章 群情汹汹第三十三章第64章 痛下决心第90章 危在旦夕第37章 争吵不休第20章 诱之以利第92章 善后处理第30章 圣意难懂第21章 另辟蹊径第32章 新的方案第11章 宪政精髓第3章 铁厂之辩第52章 狗急跳墙第54章 国会大厦第61章 明察暗访第75章 禁卫军容第75章 禁卫军容卷首语第28章 体察圣意第86章 特殊使命第47章 针锋相对第32章 官制改革第1章 独辟蹊径第40章 殊途同归第97章 图穷匕见第63章 釜底抽薪第7章 大浪涌来第32章 新的方案第65章 财政预算第42章 各种心思第95章 循序渐进第37章 头头是道第38章 刺客来临第77章 群情汹汹第14章 否极泰来第46章 幕后操纵第75章 禁卫军容第49章 本位之辩第98章 最后关头第95章 循序渐进第90章 铁的手腕第81章 密谋方案第69章 军工事业第23章 人才荟萃第3章 勾心斗角第31章 半推半就第36章 大义凛然第13章 英魂不灭第32章 官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