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应对之策

广告词很简单,只有一句话——聘太炎先生为御前一等顾问,教朕辨菽麦。

6年前,章太炎与写作《革命军》的邹容在《苏报》大发革命文章,章劈头就是一句:“载湉小丑,未辨菽麦……”惹得慈禧大动肝火,非要置之死地。只因为两人身在租界而仅以入狱处理,判刑亦极轻,邹容在狱中因条件恶劣而染病身亡,章太炎刑满释放后远赴日本。现在皇帝这么一说,便是不计前嫌的表示,在梁启超看来当是极大的宽宥。

当然,更绝妙的是,无论章太炎从与不从,这都是个绝妙的利器,足以在革命党人之间布下互不信任的种子。

“革命党不是铁板一块,也有矛盾,也有不和,倘若一味高压,彼等如无出路便会聚集在一起,如果朝廷示以怀柔手段,则必互相猜忌。”皇帝笑着道,“这便是急则相援、缓则相图的道理。”

“皇上圣明。”梁启超佩服地五体投地,这一招王霸之学既没有杨度那样过分,也不像自己那样柔和,却是用了巧妙的方法直刺革命党的软肋。

“可告诉刘申叔,让他联络在日人士反正来归,孙文的脑袋朕没有兴趣,那些误入歧途的才能志士却为朕所需要,如能归来,一概既往不咎,即便回来后反悔,朕亦准其来去自由。”

“远距离革命家”六个字随着梁卓如的如椽之笔成为同盟会领袖们的标志性符号,随着《帝国日报》的发难,海外华人亦掀起批评革命党领袖的风潮。看到文字的日本人平山周、北一辉当即就和中介人宫崎寅藏吵了起来,张继、谭人风、田桐等也议论纷纷。章太炎为保证《民报》的出版经费,最困难时穷得并日而食,两天才吃一块麦饼充饥,此时看到梁启超的文章勾起了新仇旧恨,第一个按奈不住,跳起来公开指斥孙中山贪污——1907年孙中山被驱逐出境时曾接受日本友人公开赠送的两万多日元,而当时普通日本工薪阶层的月薪不过二三十日元。但收到如此巨款的孙中山只给经费极其困难的《民报》留下两千元经费,其全部余自己带走。

第二天章太炎就领着一帮人跑到宋教仁、胡汉民的住处叫骂。

“炳麟兄,你不要太过分!”胡汉民为孙中山辩护,“款子是日本朋友送给孙先生的,自然也该由孙先生全权处理。”

“走便走,要他们钱做什么?活像一条丧家犬。”张继插话,“拿了钱又不声不响,哪有一点革命领袖的风范?”

“胡说,孙先生不是已经给《民报》留了一笔款子么?什么叫做不声不响?”

“好哇,孙文拿了2万多元,一转手给了我们2000元,你以为打发叫花子啊?”

“太炎先生说得对,钱是送给革命党的,不是送给孙某人的,孙文公款私用,损害了同盟会的威信,也叫捐款的日本友人看不起。”

宋教仁出来打圆场:“两位火气不要太旺,孙先生将钱都用于购买枪械和供应起义军军需了。《民报》办报不是不重要,但事情总有轻重缓急,起义迫在眉睫,报纸的事情总可以缓一缓。”

“你还有脸说这事,这我还没和孙文算账呢?”章太炎脾气上来后谁也挡不住,“他买的军火我知道,都是村田式,这种落后式样的枪支在日本早就不用了,偏他还出高价购买。多花钱姑且不论,用这样破旧的武器去发动起义,不是徒然让同志们送命么?哦,我知道了,孙文是所谓的‘远距离革命家’,不用自己上战场的,自然也不在乎落后不落后。”

张继诘难道:“除了这2万元,孙文其他花销账目也是一塌糊涂。他岁岁赴南洋筹款,累计不下百万,这几年却花得一干二净,我倒想问个清楚,他还有没有廉耻二字?”

至于孙中山那模糊一片的财政收支,一方面确实不曾公布,另一方面也很难公布——大量的经费开销用于购买军火且不能透露真实姓名,否则下次谁还敢和革命党做生意?但外界一旦查无此人,便认定纯系捏造;另一大笔开销则用于收买国内会党,但会党多系狡诈之徒,拿了钱财要么是纯粹欺骗而挥霍干净,要么因时机不利而不敢动弹。章太炎等人便猜想孙中山根本就没有回国运动,不然如何解释一片沉寂的事实,就是把钱扔水里都有响声……

宋教仁愤愤地一跺脚:“你们休要中了清廷的挑拨离间之计。”

“挑拨离间?夸大事实曰挑拨,无中生有谓离间,现在我们所说的样样事情都有真凭实据,你怎么辩解。”

“炳麟兄,不要同他们讲了,这是孙文怎么辩都洗不脱的。所以我说,要革命首先要革革命党党首之命!”

忍耐多时的胡汉民也是怒火中烧,甩下《帝国日报》便骂道:“章炳麟,你不用假惺惺装好人,你嫌穷是不是?你嫌清苦是不是?鞑子皇帝聘你做御前顾问,你去做便是了!”

章太炎愤然离去,次日便率领同盟会中的江浙派另立山头,恢复了光复会这一旧有组织,并公开声明“余仍以革命为大义,但决不认孙文这个领袖”——孙章决裂便在当日。

在“远距离革命家”的批评和“倒孙狂潮”的双重打击下,同盟会风雨飘摇,不要说对宪政党咄咄逼人的攻势无力采取防卫,便是内部的也乱成一团。目睹此种情形的汪精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虽然年仅26岁却已是同盟会的重要骨干,出任评议部部长三年之久(同盟会总理下辖执行部、评议部、司法部三部)。

如何以实际行动还击立宪派攻击与“远距离革命家”的挖苦呢?他一边在忧心忡忡中无条件支持孙中山,另一边也绞尽脑汁想办法。最后决定去京师刺杀清廷高官或者是亲近皇室以引起强烈反响。但他刚把口风一说便遭到所有人的反对——以同盟会骨干的地位去当刺客,着实太不合算,胡汉民与他交情甚笃,反对得尤其厉害,流着眼泪说道:“兆铭,革命即便再困难,也不到以命换命的地步。”孙中山也不支持,但汪还是想办法联合了其他志同道合者,其中第一位便是黄复生。

“复生兄,有件大事想找你商量……”说是商量,但他吞吞吐吐说了半天还没讲到点子上。

“你不用说了,我知道你要说什么。”对方大笑,“不就是暗杀的事么?我早已听别人说起你要动手。”

“是!是!”

“那怎么不肯直说?我和你一起去京师,决无二话!”

“复生兄再好好考虑下。”汪精卫感动极了,“这桩事只要一下手就绝生路,成功是死,不成功更是死!”

黄复生翻了个白眼,很不满意地说道:“我参加革命以后什么时候想过生死的问题?你不怕死,难道我就怕死了?”汪感极而泣,连连与对方拥抱。

“这事光靠我们两个不行,还得有会造炸弹的人。”黄复生提议,“喻培伦会做炸弹,他可以。”

“我去劝他。”等汪精卫一说明来意,喻便爽快地答应了。

就在三人精心筹备完毕,准备离开日本去京城的前一天晚上,有个女子却找上门来。

“四哥,听说你们要去京师刺杀鞑子高官,带我一起去吧。”说话者叫陈璧君,年仅17岁,一心向往革命。由于她年轻活泼,在《民报》编辑部工作时就成了未婚年轻编辑们的追求对象,但其芳心却始终倾心于汪精卫。

汪精卫人是长得帅,但吸引对方靠的不是帅而是三不主义——不赌博、不嫖妓、不酗酒。他公开宣扬革命者绝不能结婚——革命者随时都可能有不测之事发生,有家庭必陷妻子于不幸,发誓“革命不成功不结婚”,虽然陈璧君落花有意,他却流水无情,相识相处虽好却无一点儿女私情。也正因为如此,陈璧君对他格外钦佩。

听到这话,汪精卫连连摇头:“小妹,我们是去京城革命,不是游山玩水,你年纪还小,又是女子,就不要去了。”

“不,我非去不可!”陈璧君发了脾气,“你从前都说男女平等,谓女子也有革命责任,怎么一到关键时刻就抛出男女有别的话语?”

汪精卫拗不过陈璧君的坚持,只得答应带她一起去……

第76章 黑虎掏心第2章 链锁效应第90章 铁的手腕第13章 伪托神迹第60章 五权制衡第3章 慈禧归西第77章 暗云飞舞第31章 中日博弈第2章 链锁效应第94章 趁势改革第68章 规划编成第78章 借力打力第9章 以暴制暴第14章 谋定后动第92章 斗争哲学第33章 现成题目第78章 步步为营第12章 大张旗鼓第11章 血战武昌第59章 锦囊妙计第24章 怒不可遏第9章 短兵相接第19章 推心置腹第59章 锦囊妙计第75章 人心惶惶第75章 人心惶惶第4章 智困枭雄第12章 大张旗鼓第27章 瞒天过海第89章 杀气逼人第86章 猝然发动第5章 果断决策第78章 步步为营第10章 纵横捭阖第10章 纵横捭阖第33章 各显神通第17章 战术转型第28章 直言不讳第4章 东亚角逐过渡内阁时期帝国主要中央机构及人员第50章 废两改元第26章 应对之策第96章 皇位继承第43章 盐政改革第31章 半推半就第34章 心有灵犀第43章 盐政改革第8章 海雷神威第1章 独辟蹊径第21章 双管齐下第21章 另辟蹊径第35章 以华制华第7章 身陷雷区第16章 夜袭得手第85章 事有反复第94章 趁势改革第32章 官制改革第26章 冠冕堂皇第67章 纷至沓来第81章 渐次推行第25章 山穷水尽第85章 事有反复第14章 各怀鬼胎第13章 英魂不灭第25章 煽风点火第84章 睚眦必报第91章 祸水旁引第96章 各有招法第81章 密谋方案第77章 暗云飞舞第6章 惊心动魄第42章 五体投地第38章 动之以情第19章 考题买卖第30章 原来如此第48章 沉着应战第10章 纵横捭阖第67章 纷至沓来第88章 控制局面第20章 诱之以利第13章 暗藏杀机第61章 明察暗访第47章 针锋相对第31章 暴起发难第82章 剑指广州第83章 煞费苦心第54章 惊弓之鸟第30章 既往不咎第73章 明修栈道第3章 勾心斗角第60章 投机倒把第59章 宪法草案第28章 体察圣意第62章 另有用意第15章 惴惴不安第19章 火从天降第23章 商讨对策第27章 相互妥协第18章 敲山震虎第15章 步步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