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去河内道否?

和钱同式身死消息传遍京兆的,还有他临死之前作的那首勘灾诗,

散吏驰驱踏旱丘,沙尘泥土掩双眸。

山中树木减颜色,涧畔泉源绝细流。

处处桑麻增太息,家家老幼哭无收。

下官虽有忧民泪,一担难肩万姓忧。”

一担难肩万姓忧……这么无奈,这是钱同式最真实的写照。

朝廷的二品大员,因为河内道的大旱,就这样生生折在河南府衙。他坐镇河南府衙的时候,预见了河南一带可能会有的暴动,却没有想到,这暴动演变之迅速之激烈,已经远远超出他的预计。

府衙的士兵面对着暴怒的百姓,选择了叛反,选择了趁乱谋逆,钱同式他们才会骤然没了性命。

河内道暴乱,此乃国之大灾祸,也是沈华善和江成海心中的大悲痛!只是此刻,沈华善和江成海,连悲痛的时间都没有,河内道的暴乱已出现,如何平定河内道的局势,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

他们尽可能地收集着河内道的情况,以便能够想出最合适的对策,接到消息之后,他们都是不曾合眼的。

其他的朝官,却有不一样的反应。

河内道暴动传到京兆的时候,朝官们只愣愣听着这个消息,不知道该有什么反应。

大永承平已久,除了西燕和突厥边境,中心腹地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暴动战事了。当河内道这些暴动出现的时候,他们竟觉得不像真的。

当年盛王作乱,只是局限在赣州一地,而且短短十来日,就被江南卫攻克了,根本就没对大永朝廷造成什么影响。

这一次动乱却是不同,规模极其庞大,而且发展极为迅猛。这次暴动从河南、鄂州、晋州三地发端,聚集了数以十万计的普通百姓。在彪悍盗匪和叛反士兵的带领下,似有席卷整个河内道的态势。

河内卫大将军古大存,在河内道暴动发生之初,就带着三万兵马赶往河南一带,虽则歼灭了一部分的悍匪叛兵。却未能阻止暴动的进一步扩散。

因为加入到暴动之中的百姓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多的府衙、县衙士兵加入到暴动之中去,就连部分河内卫士兵,似乎都在蠢蠢欲动。——他们镇压对象。有很大一部分是他们的亲戚、旧友,怎么下得了手?

所以河内道的局势,才会越演越烈。现在暴动的地方,已经不止河南、鄂州、晋州三地了,所发现在的暴动,有十余处之多。

无一例外的,他们首先冲击的,是当地的县衙、府衙,大永的官员。成为他们首先击杀的对象。

钱同式的是、这些百姓的凶残,令河内道的官员人人自危,生怕自己会成为下一个钱同式,珍惜性命,乃是每一个人的本能。往往在暴动刚开始的时候,这些官员就害怕逃走了。绝对不会留下来领导镇压平叛等事。

河内道的政事,已经群龙无首。不管是当地的政务军令,还是朝廷的诏令旨意,都无法在河内道通行。换句话说,河内道已经完全失控。成为了一个无序无王的地方。

这就是沈华善和江成海等官员在宣政殿上讨论的情况,有关河内道暴乱的所有情况,都一一向景兴帝报备。

景兴帝听着臣下的汇报,脸色黑沉不已。暴乱!而且还是席卷一道的大暴乱,这些遥远得只出现在史书中的字句,竟然在他登基刚半年的时候,就出现了!

这等于是一个晴天霹雳,直接将景兴帝劈得七浑八噩。他一下子就懵了。

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这样的大暴乱会在他在位的时候出现。对于河内道,他只知道,有个河内道观察使钱同式,还有个河内卫大将军古大存,别的,就一概不知道了。

如今,钱同式已经身死,古大存还带着士兵和暴民对抗,就胶着在晋州一地,拿暴动也一筹莫展。

那么河内道的局势怎么办?这么多的暴民,要怎么镇压?七大道之一,已经暴乱,会不会影响到其余各道的政事军务?会不会最终动摇自己的位置?

想到这里,景兴帝黑沉的脸色忍不住发白,良久,才强自镇定地问道:“诸位爱卿,对于河内道的动乱,有何良策?”

帝王严肃而慎重的声音在宣政殿内响起,传到了每一个朝臣的耳中。随即,不少朝臣都低下了头,帝王这句问话,他们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古大存领着十二万的士兵,都没能阻止局势的恶化,那么自己这些文臣有何办法?

兵部尚书郑棣桓出言应答:“臣以为,当下以平乱为第一要事。当立即调遣江内卫的兵马,前去河内道平乱。平乱之后,才能赈灾,河内道的局势才能得到控制。因此,臣建议,立即成立招讨司,以江南卫士兵、河内卫士兵为招讨司力量,全力平叛!”

郑棣桓的建议,是顺应河内道的局势的,也是符合军队应急机制的。每有大战事、大动乱,大永朝廷都会设立招讨司,只做一件事,那就是镇敌平乱!

随即,沈华善和江成海也出列赞同了郑棣桓的建议。设立招讨司,由招讨使带兵前去河内道平叛,这是控制河内道局势的唯一办法。

宗正卿上官棠和鸿胪卿穆克己等官员也都纷纷出列,附议郑棣桓的提议。其实招讨司的事情,他们哪里懂,只不过帝王既已出声,他们这些作为臣下的,当然要表态了。反正招讨司又和他们没有关系,怎么说都可以。

站在朝臣中的卞之和,自听到河内道暴动之后,他的心就微微颤抖了,那是一种压抑住的兴奋颤抖。在他看来,河内道暴动,乃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也是卞家极为难得的复起机会!

无论如何,他都要抓住这个机会,就算无法恢复早前的荣光,也一定要向沈家报了早前弹劾之仇。

想到这里,卞之和再次将想法默默在脑中理顺了一边,然后才出列奏言道:“启禀皇上,臣愿为马前鹰,自请为招讨使,带兵前往河内道,定会为皇上平定河内道的局势!恳请皇上答应!臣愿肝脑涂地,以宽上心!”

卞之和的奏言一出,宣政殿的朝臣,都忍不住低低地“啊”一声逸出来,安静的宣政殿,瞬间多了一丝喧闹。

朝臣们忍不住看向卞之和,眼光中有讶异有深究,甚至还有一丝敬意。

河内道的官员,现在都恨不得长出翅膀,能够飞出河内道,冀望能够远离河内道暴乱的危局。京兆朝堂这里,除了一些职责所在的武官,文官们,是绝对不会想到亲自去河内道的。

毕竟,河内道这样的局势,谁都说不准下一步会演变成什么样子,钱同式的命运,他们可不想重复。

如今,卞之和主动请命,要带兵前去河内道平乱,这就等于以己身入险境,尤其他还是大永的前四卿,是朝廷的重臣。以他的身份和地位,根本就无须他去涉险。如今却为了平叛,自请去河内道。这样的决心和忠诚,不由得不让人起敬。

就连景兴帝,一时也怔怔地看着卞之和,心中颇为复杂。因为祥和大街遇刺一事,景兴帝对卞之和是极为不满的,还撤了卞乎义的职,早前,卞乎义还受了那五十杖责。可是他没有想到,卞之和竟然会主动提出去河内道。

越是危险的时候,就越能够体现出一个臣子忠诚,莫怪乎前人有“板荡识诚臣”之诗句,的确是这样没错,朕早前,对卞家还是太苛责了——景兴帝这样想道。

他正心忧如焚,卞之和就站了出来,愿意替他解局,这就等于口渴之时,有人递了一杯茶水过来,正是最熨帖最合适的时候!

这时机,卞之和掐得恰恰好,就是这么一番话语,竟然消除了早前景兴帝对卞家的不满。

“卞爱卿甚得朕心……只是这招讨司一事,还需仔细配备,金吾卫大将军和兵部尚书,且将招讨司的配备定下,速速报朕!”景兴帝这一番说话,则是对卞之和的请命,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沈华善冷眼看着卞之和,心中对于他打的主意十分清楚,看来河内道的动乱,反而成为卞家的良机了。富贵权势当向险中求,这一点,卞之和深知呀。

若是卞之和平定了河内道的局面,那么卞家的气势,便无人可挡了;就算他没能阻止河内道的乱局,只消在河内道受个伤回来,皇上也定必会感恩他不惜以身入险的忠诚。

这样看来,卞之和若是去了河内道,不管怎么样都是一盘赢棋。

要阻止他前去河内道吗?若是阻止了他,那么可以代替他成为招讨使的,只能是自己了。关键是,河内道的局势,到底会怎样发展?

沈华善一时踌躇,想到了在有余居养胎的沈宁。

这段时间以来,有关朝堂局面、天下大势的种种,沈华善都没有告诉沈宁,甚至禁止秋梧将如流处和蚍蜉的消息告诉沈宁,就是为了她能够安胎静养。

只是如今,河内道暴乱起,他不得不将将她请出有余居了。

ps:

二更!感谢老颜yyz、璃洛.夜歌、犬猎、咚咚de吖的粉红票和更新票!谢谢大家。这首堪灾诗,乃南宋王梦雷所作,借来一用,版权免责,哈哈。乃们不知道,我从图书馆一楼走到八楼,都没有找到一个座位,最后是坐在地下码字的,大家都太好学了!55~~

第7章 随伺书房第326章 思考班底第407章 转运司之因第179章 沈家的底气第166章 沈家尚主第419章 枯骨在下第377章 君有疑第500章 荒谬的争论第481章 城破第386章 静养第375章 连环局第481章 城破第2章 破局之策第544章 暗杀第449章 沈家动第511章 将亡第16章 开悟与怀念第435章 明白人第187章 大戏即登场第79章 燕都棋局第317章 觉醒第231章 点阅之灾!第64章 变化之前第262章 潜行第549章 孙伯扬来第558章 噩耗第290章 走险第20章 如流处第114章 谥号争论第531章 缓称王第53章 出西燕记第71章 应南图的心意第556章 得了!第533章 出与入第456章 贪天之功第267章 西宁官动第306章 平步第311章 前奏第527章 基石第143章 大永朝的悲哀第443章 改元第283章 家族生意第280章 谁更聪明?番外三天家二三事全文完第348章 有别第250章 誓不为妾第402章 平乱之人第246章 变故第122章 测帝心第456章 贪天之功第442章 一代帝师第306章 平步第145章 要变天了第243章 千钧之痛第140章 见司天监大人第54章 水患始现第188章 内情第493章 沈家大悲第297章 平息之策第508章 专权狠毒第429章 死地第404章 运筹第308章 闲情第236章 东宫属官第313章 望君归第328章 应召进宫第60章 离京与返京第462章 夺职第263章 云胡不喜第214章 冬至夜宴第412章 将才第96章 鉴华堂第32章 过年和元宵第458章 关联第141章 廷杖(一)第365章 王室后裔第476章 女人的影响第36章 三十万人情(一)第429章 死地第131章 走私事发番外一哀王不甘第328章 应召进宫第37章 三十万人情(二)第239章 大换血第142章 廷杖(二)第553章 沈家的刀剑第272章 并肩作战第445章 不祥开局第104章 南北分榜第159章 势力出动第54章 水患始现第547章 西宁侯之争第23章 任职鸿胪寺第555章 打开生路第414章 檄文第274章 登场第379章 押俘第360章 首领第132章 人哪里去了?第335章 风波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