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二十四 给东汉帝国收尸

所谓正坐胡坐虽然也有些道理,但是在更多人看来,皇帝的意思最重要。

你在皇帝手底下当官,还要和皇帝唱反调。

说句难听的,你以为当今天子是前汉天子那么好糊弄的?

很显然,不是每一个士族出身的官员都那么看中所谓正坐和胡坐之间的区别的。

士族也不是铁板一块,不是没有叛逆者。

一如黎庶出身的官员里一样也有贪腐之辈。

有背叛阶级的个人存在,这是可以肯定的。

再说了,这种事情不过是满足一下口腹之欲,图个新鲜,真要上升到华夷之辩,那也太多余了。

诸葛亮就是经常去酒肆喝酒吃饭的士族官员之中的一员。

他觉得这种方式很有趣,很有新意,吃起来也很愉快,很舒服,而且价格也不贵,是他这种囊中较为羞涩的官员也能负担得起的。

应邀者有徐庶,有孟建,有石韬,还有司马懿。

一共五个人的小型宴会,也不对外开放,五人简单地吃一顿饭,喝一顿五人都喜欢的酒,算是给诸葛亮送别。

“孔明,你到底为什么要选择外放?我还是不明白。”

徐庶敬了诸葛亮一杯酒,一口干掉,满脸费解的看着诸葛亮:“离开洛阳,也不去长安,却要到敦煌……那么遥远的地方,可真的没有酒肆,也没什么可以寻欢作乐的地方,更没有满眼青翠,你真的想好了?”

诸葛亮笑了笑。

“陛下圣旨已下,我已经不得不走,元直,何须多言?”

石韬也敬了诸葛亮一杯酒。

“孔明,你比我们都聪明,总是能想到我们想不到的事情,你能不能说句真话,你到底为什么要离开?”

“真话?广元,我有说过假话吗?”

诸葛亮摇头道:“理由我已经说过了,在这个我等即将受到重用的时候,我想积累更多的实际经验。

我要知道今后我在洛阳城内到底该做些什么才能对魏国有好处,这种事情一直待在洛阳城里可弄不明白,我要出去看看。”

“可是敦煌……也太远了,关中不行吗?”

孟建也敬了诸葛亮一杯酒。

“关中都已经被治理的差不多了,我想去更加荒芜的地方,从头建设一个地方,从无到有,从贫穷到富庶,如此一来,才算是真正的政绩,我才能说服自己回到洛阳。”

诸葛亮回敬。

最后就剩下司马懿了。

“孔明,我就不敬你了。”

司马懿一手端着酒杯笑道:“就在刚才,我也把申请外放的奏表递上去了,我想,用不了多久,我也会到凉州边地去找你的。”

徐庶、孟建和石韬惊讶的看着司马懿。

诸葛亮只是稍微愣了一下,看着司马懿的表情,便露出了真挚的笑容。

“仲达,我以为你只是在开玩笑。”

“一开始,我也以为你在开玩笑,但是想了想,我觉得你说的很对。”

司马懿一口把杯中酒喝干:“若不能知道我在洛阳城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或许,我继续待在洛阳城里也没什么意义了。”

“真的要去?”

“真的要去。”

诸葛亮和司马懿对视一眼,而后一笑,场面充满了莫名的氛围。

这让徐庶等三人更加疑惑了。

一个两个都赶着离开内阁那么有前途的地方,去凉州那等苦寒之地忍受风吹日晒和艰苦的环境,图什么啊?

就是那种莫名其妙的理由吗?

他们怎么想也不能理解这两人的理由,总觉得这样做很傻逼。

人是不能互相理解的,人与人之间的快乐也不相通。

所谓我见诸君如傻逼,诸君见我应如是。

在这个大家互相把对方当傻逼的时代,能做到嘴上相互尊重对方的想法,不开口闭口就是骂人的话,就已经很难得了。

诸葛亮和司马懿尝试着互相理解,并且互相认同,互相不把对方当傻逼,已经可谓是知己的典范。

这场酒宴之后的第二天,司马懿被郭鹏喊去了勤政殿书房,然后出来,收拾收拾行李。

当天下午,司马懿就得到自己被调往凉州敦煌郡广至县当县长的调令,责令五日内准备好,启程赴任。

两人有一天的时间差,所以诸葛亮先出发,然后在洛阳城西的驿站里等到了之后赶来的司马懿。

之后,两人携手共进,一路上品味人间最美的风景,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一起踏上了前往帝国边陲的征途。

那必然是遥远且伟大的征途。

而同一时刻,郭某人又在洛阳城内给自己的臣子们下达了一项新的任务。

修史。

修《后汉书》。

这其实不是郭某人自己想到的,郭某人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还没想到要修史书。

只是蔡邕闲来无事,某一日上表给郭鹏,希望郭鹏可以对他开放宫廷内收藏史料的场所,他想用余下的生命修一部关于东汉帝国的史书。

他想为东汉帝国收尸,全了自己最后一个念想,给他所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那些人做传,记录他们所经历的所发生的事情。

于是郭某人才想到了修史的事情。

其实也不怪他,准确的说,这一时期,直到数百年后,史书的重要性和政治意义并没有为人所重视。

且直到隋唐以前,修史书都不是官方组织的事情,都是私人行为,历朝历代官方并没有想过专门派一群人给前朝修史。

包括《史记》在内,最开始的名字叫《太史公书》,是司马迁的私修史书。

更早的孔子所修鲁国史书《春秋》、无名氏所修《战国策》还有《竹书纪年》等等都是一个性质的私修史书。

东汉时期,班固兄妹联手修了《汉书》。

汉末三国时期,有诸国官僚士人私著的《魏略》、《三国志》、《英雄记》、《魏书》、《吴书》等私修史书。

到南北朝时期,包括《后汉书》、《华阳国志》等等,也是私修史书。

当时的政府官方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也不认为史书具备隋唐之后所普遍认知的可以给上一个朝代盖棺定论并且宣布自家政权合法性的政治意义。

最开始禁止私修史书的人是隋文帝杨坚,不过隋朝国祚短,没有能贯彻落实。

到了唐朝也没明令禁止,但是设置了专门修史书的国史馆。

从那以后被认同的所谓正史绝大部分都是官方下令组织修订,为了给上一个朝代盖棺定论并且宣扬自家政权合法性了。

这种史书就被称作正史,当然除了满清之外,也没有真的严厉禁止私人修史,不过一律称之为野史罢了。

于是满清只好流行起了打打擦边球的考据学。

而眼下,修史只是一群社会精英出于个人的某种目的或者志向而进行的行为,和官方没什么太大关系。

对蔡邕来说,想给东汉帝国收尸是一回事,自己闲极无聊也是一回事,并且想着和司马迁还有班固兄妹比肩也是一回事。

他也想给后世留下一点重要的东西。

一千一百六十二 从纸开始七百零五 郭瑾必须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一千四百八十五 何止一个司马懿呢?一千一百零三 今日起,我们都是鲜卑人八百六十五 真以为魏天子是冤大头?九百四十 张飞渴望战争二百零一 袁隗不甘心八百零四 荆州政变(上)一千四百九十五 枣祗忽然间有点羡慕程昱一千五百零四 郭瑾感到十分忧虑七百九十七 攻伐荆州,平灭刘表八百零五 荆州政变(下)八百三十三 偶尔,郭某人也想做做昏君一百六十六 霸道府君郭子凤一千二百三十 程昱快速激动起来,又快速的冷静下来七百三十三 张辽的自保之道六百九十三 昨日称公,今日称王,明日又当如何?一千一百七十七 皇帝这是要废私学兴官学八百九十 张飞大破公孙康一千四百五十二 毛玠的回答非常的政治正确四百六十六 天子护不住我们五十七 送上门的唐周一千五百一十 “幸运儿”王粲四十二 杀手一千一百九十三 于是很多人就裂开了九百四十七 魏帝国拒绝割据一千一百零六 郭某人太高兴了五百六十二 灞东之战(上)八百四十 关键先生黄权二百五十 大汉,要不行了一百一十 来做我的亲卫吧一百六十 郭嘉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一百一十二 翻车的刘秀一千零五十五 反腐风暴即将开启一千二百九十四 主动权还给他们,两边不得罪一千一百八十三 所有人都输了,只有皇帝赢了五百三十一 三州同盟九百二十九 你们,真是我最棒的棋子啊一百六十一 同床而眠一千四百七十四 司马氏算是在魏帝国站稳了脚跟二百一十九 收郭鹏为己用一千一百一十七 天降猛男郭子凤,谁能抗衡?一千四百零二 历史早就被另外一个人改写的面目全非了一千二百零二 皇帝太安静了八十五 平定河北四百五十九 来一场漂亮的大一统一千四百五十一 毛玠的商业改革四百五十六 所以,贾诩坚决的反对了一千零三十四 成功的外交试验七百六十八 郭鹏的秘密工场四百三十五 大桥和小桥都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了吧一千零七十二 仲达,你这样的人我是很欣赏的八百一十二 韩嵩的最后努力二百零六 你这家伙真是个小机灵鬼儿六百七十六 夏侯渊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一千三百六十七 郭珺的成长很快六百六十五 受惊吓的陈纪五百九十二 孙策也感觉美好的未来正在向他招手八百零七 没有悬念的战争一百五十三 拜访枣祗七百一十五 我亲自辟召司马懿七百二十 吴人依然谈魏色变六百四十五 篡位的科学流程(上)一千零二十四 给东汉帝国收尸八百一十一 刘琮只能被迫做出了投降的决定七百三十六 吴景阵亡一百一十三 张飞办不到四十七 既立婚约,就要遵守六百五十三 诸葛亮决定要做一个接地气的诸葛亮一百零七 来自徐州的糜子仲一千二百四十 走向皇帝之位的道路一千零二 登上舞台的战士们八百九十三 公孙康的绝境一百零七 来自徐州的糜子仲三百零七 麒麟降世六百七十七 郭某人觉得他们都是垃圾一千五百三十一 蔡邕病了四百七十七 父与子八十七 郭鹏出击一千一百八十五 恐慌从官场很快蔓延到了民间一百零五 郭子凤求贤若渴一百二十一 你不负我,我不负你一千五百二十六 郭承志的后勤见习四十九 结婚四百六十五 大势九百三十八 于禁兵临丸都城三百五十二 幸福的卢植一千二百九十六 罗马斗兽场四百一十八 都是孤的错一百八十二 宦官出逃,郭鹏渡河一千二百一十三 这种地位,是你程仲德说动就能动的?一千二百九十五 把虚假的主动权还给罗马,拿到真正的主动权九百零八 它们毁了汉,现在还想毁了魏一千零七十六 郭鹏要御驾亲征一百四十 郭府君的烦恼一千三百二十八 朝堂之上,步步杀机一千 所以郭某人觉得自己必须要做点什么七百三十五 刚烈的吴夫人七百零四 如何不类似当年的吕氏?一千二百三十六 来,现在这个皇帝就来让你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