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五十七 我们真的那么不如魏人吗

从二月坚持到四月,两个月的时间,剑阁守军吃尽了苦头。

直接战死的蜀军就有二千多,伤病而死的更是有五千多,现在还有伤的更多,也不知道何时就会感染而死,目前来说是无药可治的,伤兵相当凄惨。

极高的伤亡率让守军十分难以坚持,士气极其低落,若不是魏军没有不惜代价坚持强攻,估计剑阁已经不保。

而且吴懿名义上还是这支军队的主帅,但是进入三月份以后,他已经逐渐退居二线,把现场指挥权交给了黄权。

因为之前抛弃部下的行为,让他失去了军队的信任,现在他说的话不好使,无奈之下,他只能把指挥权交给黄权,自己退居二线辅助黄权。

如今剑阁防务全靠黄权支撑,而魏军却没有出现任何力竭或者粮尽的情况,准确的说,魏军连攻城次数都很少,基本上只用远程打击,因为这样足以杀伤关内守军,给他们极大的压力。

话虽如此,魏军也进行了五六次的进攻,虽然每一次都被关城守军努力击退,没有让魏军突破剑阁,但是关城守军为此付出的代价真的很大。

勉力维持之下,算是坚持到了今天,期间魏军大概是震天雷和猛火油罐用完了,停止攻击了一段时间,蜀军利用那段时间紧急掩埋了不少尸体,然后向成都求援求药。

结果没有等来多少医药,却在魏军重新开始远程打击,剑阁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刘璋宣布让吴懿停止抵抗,率领剑阁守军向魏军投降。

巴东郡防线被突破,严颜战死,吴班投降,五万主力全军覆没,魏军溯流而上进入蜀中,一路直取成都,成都被包围,内无守军外无援军,于是刘璋决定去帝号投降。

如今,刘璋已经投降了,蜀汉的历史已经完结,不复存在了。

这个政权只存在了不到一年,从诞生到结束都显得非常仓促,而作为它的缔造者和守护者之一,吴懿顿时感觉自己一直以来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都是没有意义的。

他们如此努力的坚守在了剑阁,顶住了魏军的狂轰滥炸两个月,两个月!

多少人死,多少人疯,多少人伤?

还有多少运粮的后勤人员摔死,累死,饿死,到崩溃的边缘!

为的是谁?

难道最直接的受益者不是刘璋吗?

可我们还没有放弃,你就先放弃了?

吴懿呆立当场,不知所措。

黄权很快闻讯赶来,将诏书劈手夺过自己看,看着看着就气得浑身发抖,双目赤红,怒目圆瞪。

他大吼一声把诏书掷于地上,拔刀横在了使者的脖子上。

“你是不是魏人?你是来假传圣旨的对吧?这是魏人的阴谋诡计对吧!”

“不是!不是!不是啊将军!真的不是!我是从成都来的,我是成都人啊!”

传令使者被吓得跪倒在地上小便失禁,面色惨白,如此怂包的样子让黄权感到绝望。

“为什么!!!”

黄权悲愤到了极点,把手里的刀狠狠掷于地上,就抱着脑袋蹲在地上大哭失声。

刘璋下令守军投降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剑阁关城。

有些人在心中悄悄的感到高兴,觉得轻松,整个人就瘫在地上彻底放松了,一边哭还一边笑。

却也有人觉得悲愤莫名,痛哭失声,大吼大叫,跪在地上用手抓着头发,状若疯魔。

还有极少数红了眼睛的甚至要拔刀出城和魏军决一死战,为自己失去的挚友亲属而最后一搏。

为了防守,他们付出了几乎全部能付出的东西,有一些士兵的兄弟、朋友、关系很好的袍泽都死在了之前魏军的猛攻之中,但是随着一道投降的命令,一切化为乌有。

他们是为什么死的?

他们是怎么死的?

现在你说投降就投降,我们这群人的死就这样没有意义?

我们死战到今天为的是什么?

早知道你要投降,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死战到今天?

一些士兵崩溃般的痛哭失声,黄权更是哭着哭着就瘫在地上爬不起来,有人拔刀怒砍石头,有人拔刀怒砍营门。

一片崩溃的景象之中,另一名使者试探着询问吴懿,问他是否可以打开城门,让使者可以把投降的文书送到魏营,让魏营的人知道,避免再次进攻带来损伤。

“还请将军协助。”

这名使者面色平淡的开口。

“我知道了。”

面色同样平淡的吴懿看了看这名使者,长叹一声点了点头,亲自前往关城门处打开了城门,让使者打起旗帜,前往魏营之中宣布投降。

这沉重的大门从吴懿做出决定的那天之后就没有开启过,魏军发起了五六次冲锋也没能攻破这里,而这一次,是吴懿再次亲自把它打开的,这次一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

使者朝着魏营而去,去找魏军将帅去投降了。

关羽和荀攸等人得知,很是惊讶。

对于这样的事实,魏军诸将也颇有些不爽不服的,觉得他们给魏军带来了不小的损失,现在说投降就投降,把我们的奋战放在什么地方了?

但是无可奈何,成都已经被攻破,刘璋已经投降,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

其实关羽也很不愉快,但是乐进的命令随着刘璋的投降命令一起送来了,关羽得了军令,不得不照着做。

对于军中诸将不服气的,关羽直接祭出了军令。

“军令如山,谁还敢多言?”

多年来刻印在每一个魏军士兵的脑海里的『军令』二字就是最高准则,不管是谁,只要涉及到军令,都要遵从。

不守军令的人没有好下场,这是每一个士兵的条件反射。

军令面前,所有人只能摁下自己心中的不爽,强迫自己接受这样的现实。

现实就是关羽等人带领三万军队攻打剑阁两个月,虽然给剑阁守军带来了十分巨大的杀伤,但是终究没能突破剑阁,没能奈何得了蜀道之险。

还是乐进等人抢先一步攻破了成都,终结了蜀军的抵抗。

换作其他军队,这个时候发生暴动,或者直接冲入关内把蜀军全部杀光泄愤的都很有可能,但是这不是其他军队,是魏军。

是每一个士兵就算连名字都不会写也要会写『军令如山』这四个字的魏军。

郭鹏给这支军队带来的除了强大的战斗力,还有更加强大的约束和纪律性。

军令如山,令行禁止,如有不从,斩!

简简单单四个字,背后蕴含的能量是连曹仁都无法挑战的。

所以命令得以贯彻落实。

关羽也接受了现实,按耐住了浓烈的不爽,淡淡的对使节开口。

“回去,让关城里的人都放下武器,卸下铠甲,整理列队出城投降,我军就在这里受降。”

关羽命令使节。

使节领命,回去复命,告诉了吴懿,吴懿心灰意冷的点头答应,把事情告诉了黄权,让黄权组织一下,大家出城投降。

“我没有战败,却要遭受这样的耻辱,这难道就是我们不惜性命奋战至今的结果吗?”

黄权满脸悲愤。

三十四 赵苞的政治正确一千二百零四 郭鹏总要折腾一点什么事情出来五百三十一 三州同盟一百五十二 郭鹏对糜竺势在必得四十七 既立婚约,就要遵守一千四百七十五 与孔明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八百五十九 郭某人就是个征税狂魔七百七十 皇帝与代表一千五百三十五 郭鹏无言以对七百二十七 魏延与虎卫重骑一千三百五十四 郭鹏明白,曹兰未必就不明白一百六十四 想吃肉的袁术五十六 张角是个有能耐的人六百五十八 夸官八百九十 张飞大破公孙康一千四百六十三 马匹太多的烦恼一千二百八十四 他认为罗马帝国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千二百三十八 兜兜转转二十年五百三十三 韩遂颇为得意的打着自己的算盘一千一百九十五 皇帝真的要对察举制度动手了七百八十二 退位与禅让九百七十五 郭某人的小金库危机一千三百九十八 罗马帝国糟糕的制度开始发挥它的威力十三 照顾好自己一千三百七十五 关羽的精神世界很丰富多彩一千四百六十九 还要啥自行车?一千零四十六 乌孙内战顺利爆发一千一百二十九 考试开始了一千零九十六 皇帝兵出洛阳三百五十八 小小的问题五百零五 孙策不愿意妥协一千一百二十六 史上第一次科举考试在洛阳正式召开三十八 郭鹏诣阙上书六百三十九 郭鹏的前进,也是他们的前进一千二百五十八 士燮觉得张津就是个棒槌一百八十 宦官们决定进行最后一次极限操作一千三百九十一 张飞本身只是一枚微不足道的棋子十二 出发去雒阳七百七十三 第三步,永远不会终结一千一百三十一 空前强大的君王从这一刻开始成就了完全体一千二百六十九 怎么能让你去投降呢?三百一十一 讨伐袁绍(为盟主武选清吏司加一更)二百四十三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三百四十四 现在最重要的是求活五百九十九 公瑾,我们输了吗?三百七十 未来,或许会很有趣也说不定六百八十五 河首平汉王国被曹仁从地图和历史上一起抹掉了一千三百六十一 太上皇怎么开始对学部指手画脚了?七百三十九 他们就是为了破阵而诞生的五百零五 孙策不愿意妥协一千一百四十 现在想想,郭某人还真的有点心虚四百八十五 八国分封七百七十八 魏室山河之雄壮,必将远迈秦汉一千零六十二 司马懿知道答案一千四百六十一 那是姜维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一天一千五百三十八 你本来就是如此,从没变过!一千二百六十八 你们居然敢袭击王师!九百五十三 乖乖站好有糖吃一千零九十四 田丰和程昱都被要求随军出征一千一百八十二 袁嗣忽然觉得背后有点凉意一千一百一十四 讨伐南中的时候到了一千五百四十六 新币九百零五 幸甚,鲁子敬!二百七十七 孟卓不会怪罪我吧?六百六十四 郭鹏要出手帮他们好好矫正一下自己的思想五百二十二 天子丧命七百七十八 魏室山河之雄壮,必将远迈秦汉一百八十三 救驾七百二十八 三路出击四百四十二 皇城破七百一十五 我亲自辟召司马懿一千一百八十七 他已经没有精力再去做一个好父亲了一百八十六 救驾之功十八 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千一百二十三 吕凯的权衡一千三百一十八 程昱觉得自己这一波血赚一百二十一 你不负我,我不负你三百五十三 陶谦一直很有危机感四百一十四 郭鹏真的越来越喜欢曹洪了四百三十六 寿春百姓盼大汉王师如久旱盼甘霖一百三十一 赵云感觉自己好像立了功一千四百五十一 曹冲之开始思考自己的退路一千一百七十六 国际已经没了三百三十三 焦虑的袁绍一千一百九十八 让老臣代替陛下去死,天下就能安定了一千三百九十九 创造神明的那群人,真的是天才八百三十一 郭鹏许下了统一的愿望六百七十二 董卓不懂经济六百二十六 庞羲这是要把吴懿往死里坑六十九 张梁死了五百三十二 郭鹏出征一千零七十九 太子,你怎么看?一千一百九十六 荆州进入战时状态一千二百五十二 大父和父亲都是寡人,那我也是寡人四百八十五 八国分封一千五百一十一 税卒的建立二百一十五 正面交锋(下)二百五十四 郭鹏率军入兖州一百八十 宦官们决定进行最后一次极限操作二十 求见蔡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