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边疆治理

第235章 边疆治理

要说水平,毕力格倒是堪称人才。

“毕力格此人聪明才智是有,现在主动靠向我大明,也是个识时务的,但他主理漠南……”朱瞻埈对于这个即将成为自己大舅哥的人评价并不低,但却也不认为他适合主理漠南:“此人为翁吉剌部首领,若是主理漠南,必然会偏向自己的部落,到时候翁吉剌部强盛起来,与我大明采取的草原均势政策不符。

所以朝廷应当另选贤臣主理漠南,毕力格可为副手,令其辅佐主官,这样即给了他好处,却又能避免翁吉剌部做大,算是一举多得了。”

见朱瞻埈并不偏向毕力格,朱棣也就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之后问道:“那你觉得朝廷里现在谁适合主理漠南?六部尚书就不考虑了,朝廷现在还离不开他们。”

如果朝廷舍得,自然六部尚书这一级别的官员主理漠南是绰绰有余的,但很显然朱棣不可能把自己的六部尚书扔一个到漠南来,即便漠南对于大明来说十分的重要。

“如果不派高官的话,爷爷你觉得东宫太子洗马杨溥如何?之前我募兵编练青玉卫的时候,我爹派他给我帮过一阵子忙,此人才干不错,用来督抚地方是绰绰有余的。”朱瞻埈向朱棣推荐了杨溥的同时,却也在腹诽明朝对边疆的奇葩政策。

这其实也是大明一直以来的习惯,朝廷对待边疆地区虽然重视,但又没那么重视;而打下来的边疆地区虽然重要,但对于朝廷来说却又不是那么重要。

听起来像是废话,但却能够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到了宣德年间,大明会把三宣六慰全都放弃了的原因。

因为在儒家士大夫和中原王朝的统治者看来,国家的核心领土还是中原,到了宋明两朝时期才要加上一个江南财税之地。

这也就是大明统治最核心的南七北六十三省,到了朱棣定都北京之后,便是大明朝一直所说的两京十三省。

除开这两京十三省之外,剩下的对于大明来说,都不能算是核心领土。

这一点也可以从大明设立的行政机构上看得出来,在南北十三省,朝廷设立的是承宣布政使司,而在其他地方设立的就是宣抚司和宣慰司了。

其中宣抚司更偏向民政,主要是抚慰地方、宣示朝廷政令,而宣慰司则更偏向军事一些。

二者主要都设立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是明代治理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常来说,由各地土司世袭担任宣抚司主官,而朝廷设立的宣慰司则主要负责军事威慑。

不过这也不是一定的,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不同,任职的官员或者管理的职能,亦或者设立的究竟是宣慰司还是宣抚司都不是固定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对于朝廷来说,这些宣慰司或者宣抚司地方,基本上都是化外之民,不是中原汉家子弟。

于是在政策上也就更偏向于打压,明代有名的奢香夫人的故事,就是源自于明朝地方官员对少数民族的压迫。

其中奢香夫人已经算是比较偏向明廷的了,当初朱元璋对她的称赞都是“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其去世之时朱元璋还特别派了使节吊唁。

但即便如此,奢香夫人当初还是遭受了去衣受杖这样的羞辱,就是当时明朝地方官员想要逼反当地彝族。 所以在宣德年间,朝廷开始从军事扩张转为收缩防御的时候交趾布政司和奴儿干都指挥使司被放弃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毕竟,那些地方在朝廷看来不是塞外苦寒之地,就是蛮夷烟瘴之地,朝廷每年要花费大量的钱粮去治理和控制,那些蛮夷还三天两头的造反,这种地方朝廷不要了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从宣德时期的那些文官角度来说,这却是没什么大毛病,毕竟永乐一朝,大明的疆域已经广袤到了一个夸张的地步,最北边已经到了北冰洋,南边则到了今天的东南亚,这是真字面意思上的万里之遥。

治理如此广阔的疆域,又没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可以说已经降低到了一个难以接受的程度。

于是放弃对这些偏远边疆的直接管控,也就成为了一种情理之中。

毕竟这些地方对于大明来说,不能说是鸡肋吧,却确实是食之无味。

朝廷每年投入巨量的财政支出,维持着庞大的军费开支,却并不能获得实际收益,几乎全都是在亏损。

这对于永乐时期丰沛的财政收入来说还承受得住,但到了宣德时期朝廷财政收入减少,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和财政支出就有些承受不住了。

而想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除了尽可能的改革大明财政,让朝廷有更多的钱来维持这种巨额开支之外,就只能是尽可能的减少朝廷在这些地方的开销了。

对于北方,朱瞻埈想到的办法是恢复塞王戍边的制度,让这些藩王去抵御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

这种洪武时期制定的军事防御策略可以说是行之有效的,至少在洪武年间确实有效的抑制了北方的边患,还进一步开拓了北方长城以外的边疆领土。

而伴随着北征成功击溃了蒙古部落的军事力量,朝廷在漠南和漠北都设立了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控制蒙古草原,北方的问题已经算是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之后随着榷场的设立,从经济上进一步掌控蒙古各部,瓦解他们的军事力量,北方就不再是大明的心腹之患了。

至于南方,交趾这个地方确实不好处理,甚至于到了后世这里也是全世界最乱的几个地方之一,各种当地土著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相当的麻烦。

不过好在现在还是封建王朝时代,不用讲什么人权,真有人喜欢闹事,那就用刀把子说话吧。

虽说用武力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至少武力能够解决制造问题的人。

朱瞻埈并不是喜欢采取这种手段来处理问题的人,但如果文治走不通,那也就只能走武治的路线了。

(本章完)

第294章 朱瞻埈到来第200章 借据第249章 锦衣卫指挥使379.第376章 煊赫之威第265章 选秀女363.第360章第162章 福冈城下327.第324章 西南叛乱第155章第80章 朱棣的心思第261章 徐妙云第67章 欲求长生法第48章 朱棣要练兵第31章 东宫的老虎第149章 风调雨顺380.第377章 皇帝 藩王闲话储位第221章 都家班第126章 征倭方略第278章 返程之议第222章 大明的修行者第84章 毒过绝户第241章第37章 开炉炼药第127章 朱高燧的心思第110章 着为永例第80章 朱棣的心思第138章 意外334.第331章 海贸之利第39章 初试成药第106章 纪纲的野心第64章 副将第300章 后续安排341.第338章 本州岛上第108章 尚服局第59章 父子不着家第207章 控制蒙古第65章 人道气运第151章 仁川登陆360.第357章 金丹九转第153章 朝鲜的廷议第298章 国运加持第240章 两京制第67章 欲求长生法第79章 金甲门神348.第345章 不输不入第154章 世子李褆第256章 婚礼之议第4章 胖老爹朱高炽第211章 封狼居胥384.第381章 玄门两宗第13章 不争为争第104章 福气与天衣第13章 不争为争350.第347章 肉身供佛第88章 定身术第269章 新府第165章 猴子骑狗第6章 皇帝封赏第128章 踏海巡卒第102章 卖了封地第221章 都家班第263章第310章 不值钱的人命349.第346章 朱瞻埈抵达第285章 倭女内斗第238章 顺天府352.第349章第129章 郑和舰队第10章 小宫女胡善祥第58章 官员的俸禄第50章 永乐大典第263章第299章 重训锦衣卫第124章 蛊惑四王第236章 郑王侧妃第188章 张氏教子第261章 徐妙云352.第349章第276章 亲迎礼第220章 蒙元的喇嘛第204章 大军先锋第67章 欲求长生法第178章 百万两白银第146章 海上第50章 永乐大典第170章 年轻武士第78章 城门口第197章 孔家之乱第184章 一百万两白银第247章 谣言318.第315章 郑王党第152章 “世宗大王”第228章第257章 香火神位第218章 夜话商税第178章 百万两白银第190章 超发第247章 谣言第129章 郑和舰队第140章 眼界不够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