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保台六疏

施琅这道折子洋洋洒洒千余字,归结起来却是一个主张,即:朝廷不能弃台湾,更不可将其让与荷兰夷人!

唯恐皇上听不进自己的意见,施琅特意在这份奏折中从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保台的必要性。第一条便是指出台湾与东南各省的疆域关系,指出台湾紧邻东南四省,若控制台湾则能保江、浙、闽、粤四省安全,不虞有海上危险。

第二条则是针对那些提出弃地迁人官员的,施琅认为台湾人口众多,汉番以数十万计,自郑氏归附以后,当地日趋稳定,民心渐稳,皆已接受大清统治。若此时朝廷再行迁移,则必人心恐慌,这些台湾百姓世代居于此,怎肯轻易毁家弃土再回内地。若是朝廷真的要强行迁移这些百姓,所费甚巨,实非长治久安之道。

第三条则是施琅继续就弃地迁人的弊端进行阐述,他认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必要持续数年,否则绝难完成。其间,尚有官员疏于职守,再有贪吏从中盘剥,加重百姓负担,引发民变,迫使台湾军民铤而走险,则对大清极为不利。

第四条则是讲的荷兰洋夷,施琅认为台湾自被荷兰强占后,那些洋夷海盗就成了沿海各地祸患,其危害性不亚于明时的倭寇。如今,这些荷兰人虽被赶走,但他们却无时无刻不在窥视台湾,大有卷土重来迹象。如果拱手将台湾让与他们,则这些夷人必胃口大增,以为大清懦弱好欺,到时一定会纠合其众逼近内地,或明抢,或以通商为辞行海盗之实。鉴于水师情况,施琅不认为大清可以有效打击到这些横跨大洋的洋夷,若重兵剿之,其必望风而逃,而大军撤去之日则又是其重来之日,如此反复,水师不堪其扰,疲于奔命,恐出祸事。所以绝不能将台湾让与荷兰洋夷,不然这些洋夷就有了立足之基,届时我大清沿海断难再有安宁。

第五条则是说的台湾与澎湖之间的关系,施琅道台湾与澎湖之间关系紧密,只有在两地同时派兵驻守,才能相互支援,形成呼应之势,致敌不敢犯,所谓“欲守台湾必固澎湖也,而欲保澎湖则必有台湾也”。

第六条也是最后一条,此条所列的是施琅的耳闻目睹,他在台湾期间,亲见此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满山茂树,遍处植竹,一切日常之需无所不有,不必内地供其物资,且所产足够官兵饷银,不必朝廷另行拨付,故朝廷无须担心驻台官兵吃穿用度和花销问题。

最后,施琅提出应在台湾设台湾府,辖凤山、台湾、诸罗三县,派官驻军,置巡道、总兵各一员,副将一员,参将两员,兵八千。于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两千,以镇守其地。

“会议之际,臣虽谆谆极道,难尽其词。在部臣、抚臣等耳目未经,又不能尽悉其概,是以臣于会议具疏之外,不避冒渎,以其利害自行详细披陈。但事关朝廷封疆重大,弃留出自干断外,台湾地图一张,附马塘递进御览。缘系条议台湾去留事宜,贴黄难尽,伏乞皇上睿鉴施行!”

仔细看完施琅的折子后,在御桌上轻轻的叩了叩中指,康熙便欲合上这折子,却瞥见折子后还附着一页“八闽绅士公刊原评”,便再看了起来,只见上面写着“台湾削平之后,持议者莫不曰,此一块荒壤,无用之地耳,去之可也……汉刘安谏伐闽疏曰,得其地不足以耕,得其人不足以臣,即此之谓矣区画咸宜,鸡犬桑麻,境内乂安,是皆公日夜焦劳,深思远虑,而为此久安长治之至计者也。边海长城,天南锁钥,非公其孰当此者乎!”

“边海长城,天南锁钥。”

细细品味这八字,康熙的脑海中似乎浮现出台湾与内地的地图,不禁露出笑容,轻轻的将折子放在案上,对外叫了一声:“朕有些饿了,送些莲耳羹与朕。”

“知道了,万岁爷,奴才这就去传。”屋外有太监应了一声,继而便有远去的脚步声。

“满朝文武不及一个施琅啊,靖海候不愧是朕的好奴才,不枉朕不拘一格用他。”

不知什么时候,康熙已经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坐了快有两个时辰了,腿脚都有些麻木了,再不活动活动只怕都使不动了。在屋内来回走了一圈,感觉好些后,康熙便回到桌旁,想了想,提笔沾了沾墨水,在施琅的折子上写下“靖海候之言,甚合朕意,着廷议”。

“万岁爷,莲耳羹送来了。”

康熙写好之时,方才叫的莲耳羹也送了过来,进来的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太监,模样清秀得很,一进屋,便将盘子高高的端起,低着脸不敢见皇上。从小太监端着的银盘上端过莲耳羹后,康熙只觉香味沁人,早已肚饿的他便急不可耐的端到嘴边喝了起来。莲耳羹是早做好的,尚膳间的太监听到传后,便在炉上温火热了送过来,所以并不烫人,喝着正好。

“奴才们用心了,这羹朕喝得很好。”大半碗莲耳羹进肚后,康熙龙颜大悦,再加上得了施琅的好折子,让自己想通了为难多日的大事,心情大好之下便吩咐道:“去,传朕的话,尚膳监今晚当值的每人领一两赏银。”顿了一顿又对面前的小太监道:“你们几个也都有。”

“谢万岁爷恩典!”小太监忙跪了下来,重重一磕头,脸上露出不胜欣喜的样子。

康熙最喜欢看到这些奴才们感恩渧动零的样子,当下笑道:“起来吧,朕也累了,伺候朕歇着吧。”

小太监闻言忙问道:“万岁爷今儿是去皇后娘娘那还是?”

“去皇后那吧。”想起已经有一阵没去皇后那去,康熙不禁有些愧疚。

“奴才这就去传。”小太监一点头,便要起身去安排,正要转身时,却被康熙叫住:“双喜可回来?”

“回万岁爷话,陈公公回来了,天要黑时进的宫。”

“噢?”康熙闻言轻笑一声:“倒难为他了,跑关外这么多天...明儿个早朝后让他来见朕。”

“喳!”小太监应了一声,正要去坤宁宫通传,却见皇上已经迈出了书房,不由跟上前疑惑的叫了一声:“万岁爷?...”

康熙扭头看了一眼他,笑道:“不必通传了,夜深了,也不知皇后歇着没,朕直接去吧,要是皇后歇着了,朕就随便寻个地方歇了,省得吵醒她。”

“万岁爷体贴皇后娘娘,奴才替娘娘欢喜呢。”小太监不由迭失的拍了一句马屁。

康熙听了哈哈一笑,径直便往坤宁宫方向而去,早有太监备了宫灯在前头掌着,一路走来不时听到“万岁爷临幸坤宁宫”的话语,但说话的人都很小声,不仔细听倒真听不出来。

第三十六章 献策害人第三十七章 木兰围场(上)第三十二章 清原保卫战(十)第五十六章 朕不亏待你第十三章 贼眉鼠眼第一章 焦山驿第六章 学士和太监第五十一章 为朝廷分忧第一百七十二章 黄羊野人(下)十一章 清算汉奸(四)第八十八章 兔儿岭之战(四)第七章 不堪一击第一百三十六章 定远作战(十)第九章 清算汉奸(二)第一百五十八章 大帅第六十三章 御驾亲征(上)第十九章 丧尽天良(上)第二十五章 主子来了第二十六章 打他娘的第二百三十七章 南下劫粮(四)第三十章 兵进尼布楚(五)第一百七十章 黄羊野人(上)第二百零四章 杜吉根思克会战(二十五)第一百七十五章 第三步兵联队(三更)第二十四章 冯小姐(求收藏)第六章 学士和太监第八十四章 血色京城(五)第二百二十五章 总结与整编(下)第二十八章 清缴战利品(求收藏)第二百四十九章 扯他娘的满汉一体第二十一章 视察后卫师团第九十六章 强征扩军(七)第二十七章 清原保卫战(五)第四十四章 渡江第十二章 汉化领导小组第九十二章 水晶之夜(五)第一百二十三章 建设(一)第六十四章 鸿儒取士第二十六章 兵进尼布楚(一)第二百四十七章 江东六十四屯第一百三十九章 定远作战(十三)第六十三章 御驾亲征(上)第三十六章 罗刹人的小队骑兵第五章 重围第四十章 尼布楚援军的覆没第二百四十七章 江东六十四屯第五十七章 焚书坑儒(中)第四十五章 清原保卫战(二十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建设(一)第九章 高士奇第六十二章 康熙之死(上)第九十五章 强征扩军(六)第四十二章 解人之忧(下)第三十二章 好汉饶命!第九章 高士奇第二十六章 打他娘的第四章 绿营接收(一)第一百七十七章 老瓜贼与天地会(中)第一百八十七章 杜吉根思克会战(八)第八章 相伴进京第一百四十章 定远作战(十四)第三十七章 清原保卫战(十四)第五十九章 魏季第五十八章 焚书坑儒(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建设(三)第六十二章 赎骨(下)第十六章 上三旗、下五旗第四十一章 进攻雅克萨(一)第四十五章 夺取瑷珲城(上)第九十八章 强征扩军(九)第二十章 屠杀是会传染的第八十三章 来得是条大鱼第一百五十一章 定远作战(二十五)第三十一章 兵进尼布楚(六)第十六章 春耕生产第三十一章 俄国人第六十四章 鸿儒取士第一章 新君登基(一)第一百六十六章 劫粮?第二十四章 绿营把总第五十章 满洲宗室第四十三章 赚得周培公第九十章 强征扩军(一)第一百三十五章 定远作战(九)第一百六十八章 直指其心第一百七十三章 定远银矿(一更)第二百章 杜吉根思克会战(二十一)第五十一章 雅克萨大屠杀(二)第六十九章 兵行险招(下)第二十二章 横行不法第五章 车马行的奇怪来客第六十四章 错一句,杀一人第五十一章 雅克萨大屠杀(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定远作战(十九)第四十九章 火烧吉林水师第十七章 捉拿叛党第一百零八章 征服之血(七)第二百四十九章 扯他娘的满汉一体第五十五章 北上第九十四章 水晶之夜(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