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节 失误

抵达南京后,余新就奉命驻扎在城下,作为掩护后方大军的屏障。镇江一战,余新的部队立功不小,受到了郑成功的赞扬,现在把前军的任务交给余新正是郑成功对他的信任。

昨日运输郑军家属的船只大批抵达,余新部下的家眷陆续前来营中,与她们的丈夫团圆,余新也见到了自己的妻子。见到妻子后,余新自然是高兴非常,妻子告诉余新,家属们沿江而上时,都觉得这里的气候不错,从船上望去,两岸阡陌纵横,想必物产也不差。本来这些福建人还担忧水土不服,可现在大多放下心来,认为这里很适合居住。

“自然,此是太祖高皇帝的神京,若是不好岂会定都于此!”与妻子聊了很久,余新不仅自夸了一番在镇江之战中的英勇表现,也仔细询问了妻子一路上的生活状况,担心妻子会有所不适。

直到实在不能再拖了,余新才站起身,告诉妻子他必须要去南京那边走一趟。观察城内敌军的动静是余新的例行工作,若是发现城内有异常,他必须立刻做好战斗准备,并及时通报身后的主力部队。

带着一些亲卫来到距离南京城不远的地方,余新就观察城门前的道路、四周地面上的通行痕迹,这些都没有异状后,余新就抬头眺望城内的天空,寻找炊烟的痕迹。部署在城墙周围的侦察兵此时也来到余新身边,距离他上次来这里巡查已经过去好几个时辰了,他们向长官报告这段时间内观察到的城内动静。

“鞑子没有什么异常。”余新作出了判断,带着亲卫向另外一处岗哨走去。

听完部署在第二个地点的哨兵的报告,加上自己的观察,余新断定这里也没有任何异常,接下来的几处也都没有发现任何威胁。以往发现一切正常后,余新会仔细观察一会儿,再和周围的军官商议,看看有什么遗漏之处。不过今天余新急着回营,他还有满肚子的话要和妻子说。

不仅余新如此,他带来的亲卫们今日也无心多做侦察,他们的家人已经抵达营中,作为丈夫和父亲,他们都急着回去尽快把妻儿安顿好。

“今天就到这儿吧。”余新下令回营后,随从的军官和亲卫们纷纷发出欢呼声,余新冲他们笑道:“明日一定要仔细看看,不能像今天这样马虎。”

“遵命。”众人齐声答道。

回到营中后,余新听到传来妇人的哭声,听起来还相当不少。若是士兵有这样的举动,余新肯定毫不犹豫地冲过去找到声音的源头。但今天听起来是一些女人和孩子在哭,余新就不好过去教训别人的妻子了,即便是他部下的妻子也不太合适。

带着满肚子的疑惑回到自己的帐篷后,余新发现妻子的眼睛也是红红的,好像刚刚哭过一场。

“你这是怎么了?”余新大惑不解地问道:“你们这都是怎么了?”

妻子告诉余新,很多家属赶到营地后,发现丈夫已经在之前的镇江之战中阵亡,当然立刻就是妻哭其夫、子哭其父。余夫人有一个熟识的妇女,她的丈夫也死于镇江之战,对孤儿寡母来说这当然是天塌地陷一般的灾难,片刻前还欢天喜地满以为能全家团聚,转眼间就哭成泪人一样。

“镇江我们是大捷啊。”余新道。

镇江一战,明军歼灭清军一万五千余人,明军的损失不过千余人,其中属于余新部队的不过二百而已。以往跟随郑成功在南海征战,有时损失远比镇江还要惨重,回家后也不至于满营哭声。

可现在和以往的情况完全不同,以往郑军的家属分散居住,班师后将士各自回家,除非邻居战殁才会受到影响,遗属的悲伤情绪扩散范围非常有限。但现在郑军家属都集中在营中,抵达营地以前,她们在船上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彼此之间都很熟悉并且有了交情。现在见到新认识的朋友遭遇丧夫之痛,其她妇女们跟着一起落泪,刚才余新的妻子就陪着别人哭了几场。

第二天,悲伤的情绪扩展到了郑成功的全军。

镇江一战后,郑成功按照以往的习惯,把战死者就地掩埋,众人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妥。但是他们的家属赶到,得知死讯以后先是大放悲声,然后就纷纷结伴前往镇江,要重新选择好的墓地下葬;还有一些在路上因伤病而死的士兵,他们的家人就披麻带孝,在南京附近择穴安葬。

一时间,南京周围到处都是抬棺材的队伍,遗属全身缟素在坟前叩头时,死者生前的战友和长官也纷纷到场致哀——这也是正常的社会礼节。

“怎么明明是一场大捷,现在闹得倒像是一场大败了?”郑成功也有类似余新的疑问。

连续不断的出殡活动,已经影响到例行的警戒工作,一些哨探都向长官告假,回去给战死的熟人抬棺材,至少要参加葬礼,向遗孤送去一声问候。

军官们不好断然拒绝这种要求,就是郑成功也不能严令各军不得进行此类活动。毕竟安葬家人、让死者入土是中国人的大事,士兵都战死了,难道郑成功还能严禁他们的遗属安葬他们么?难道还能不许别人参加葬礼么?要真是如此的话,不但官兵们要说闲话,就是郑成功自己都觉得太过分了。

一连哭了几天,郑成功感觉军营里总算安静了一些。不过还远没有结束,士兵们正在给死者凑份子,办白事宴,不少人商量着办“头七”,就好像回到了和平的后方,而不是在危险的战场上。

“总有过去的一天,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甘辉安慰郑成功道:“反正镇江一战,我军已经把鞑虏精锐一扫而空,等大王铸完大炮,丧事无论如何也办完了。”

“嗯。”郑成功点点头,他感觉事情好像有点不对,不过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再说甘辉说得不错,现在大炮还没有开始铸呢。按照郑成功计划,几天前就应该选定炮台的位置,马上动工打造模具,同时进行建筑炮台和铸造大炮的工作,但因为这几天的大批丧事都耽搁了。眼下还没有侦察好南京周围的地形,所以无法确定最佳的攻击地点,不能选择部署大炮的具体位置。

就这样又过了几天,余新现在每两天才去警戒线检查一趟,而不是像开始的时候那样几个时辰就转一圈。部署在几座城门周围的哨探向他汇报平安,他也没有再去复核。跟随余新一起去巡视的亲卫人数只有开始时的三分之一,他们都忙着搭建房屋、安置家人。

以往大军在外,士兵都聚集在营中,枕在铠甲和兵器上睡觉。现在随着大批亲属到达,都住在营地里显得很不方便,就算余新本人也不愿意再与亲卫们的帐篷挤在一起。明军的营地因此大大扩展,本来能够容纳全军的旧营,现在只能住下五分之一的士兵与他们的家属,其余的士兵都搬到距离中军帐很远的地方,为自己和妻子儿女搭建起新的窝棚。

家属们所住的棚子,式样与军营极为不同。修筑军营时首先考虑的是安全,然后是便于通讯、联络,还有防御、防火等方面的要求,至于舒适则是相当靠后的考虑。而现在明军将士们为家人修建的住屋,首先考虑的就是舒适性,将士们认真地修缮房顶和墙壁,唯恐不能遮风挡雨而让家眷受罪。全军将士都忙着给家人修建房屋,甘辉统领的铁人军已经好几天没有操练了,听说也都是去照顾家人了。

“去吧。”又有两个本该随行的军官要求告假,余新大度地一挥手,放他们离去了。他自问是个体恤部下的将领,不愿意显得不近人情而让将士怨恨,只是嘱咐了几句:“不用修得太仔细,能够用上半个月,最多二十天就行了。那时我们就要攻城了,攻下了南京还担心没地方住吗?”

余新话是这么说,但他觉得未必二十天后郑成功就能如期攻城。给炮台选址的事情一拖再拖,眼看到南京七、八天了还没有确定下来。

……

“怎么又在放鞭炮?”郑成功今日来甘辉的营中找他议事,进帐后疑惑地问道:“头七不是都过了吗?”

“启禀王上,是桩喜事啊。”甘辉报告,这是两个士兵的家庭在结亲。这二人本来并不相识,在围攻管效忠银山大营时,士兵甲眼看就要丧命在一个清兵的刀下,被士兵乙舍命相救,就此成为莫逆。这次他们二人的家眷抵达后,发现两家的儿女岁数相当,当即就定下婚事,今日请同僚喝酒。

“先是丧事,然后是喜事,接着呢,还有什么?”郑成功脸上毫无喜色。家眷抵达后,闽军的军纪一落千丈,连郑成功最为依仗的甘辉和余新都开始控制不住部队了。他有些生气地对甘辉说道:“看来应该把家属统统挪回船上去。”

“大王不可,”甘辉吓了一跳:“眷属近在咫尺,却不得一见,士兵必定会有怨言。”

“唔。”郑成功从未有携带家眷出征的经验,一时举棋不定。

“再说这也就是一开始罢了,大王想一想,当年闯营、西营不也都带着家属随军么?并没有让他们控制不了军队啊。说明眷属只要长久地随军,就会变得和士兵一样能够吃苦耐劳了。”甘辉想当然地说道。

郑成功闻言点点头。确实,有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个现成的例子,郑成功也不认为带军属会有什么不利的影响。现在混乱到这个地步,让郑成功颇感意外。不过正如甘辉所说,当年李自成围攻开封,虽然带着军队的家属,却反应迅速敏捷,南北反复机动,把围攻闯营的各路明军逐个击破。可见闽军只是没有经验罢了,等这股新鲜劲过去了,自然能够恢复常态。

郑成功把担忧放下,与甘辉议论起炮台的选址。

……

“啊……”

清兵惨叫一声,跌落马下。

背后追击的骑士越过落地的敌人,追上前面的马匹,牵住马的缰绳后又回转过来,打量一下地上的尸体,确定对方已经死了,才收起武器翻身下马,把尸体扔上马背捆好。

带着尸体和缴获的马匹沿着来路返回,周开荒看到其他的同伴正在扒下被杀的敌兵的衣服,把所有能够辨识他们的身份的东西都取出来。和之前一样,这支被伏击的清兵同样没能逃脱一人。

把这些敌兵的尸体都藏到树林的深处后,邓名拿起敌兵为首者的腰牌查看:“是安庆府的把总,传送邸报的。好,比我现在的这个身份好用。”

说完以后,邓名就把旧的腰牌从腰间摘下收进包袱,把新缴获的腰牌挂在身上,撕开这个清兵携带的公文看起来。看的时候邓名并没有向周围的伙伴朗诵其中的内容,而是默默地看完,把它交给李星汉,让后者看完后再一个个地传下去。等到大家都看过了,就开始讨论其中的内容,若是有看不懂的字也可以开口询问。

公文上写着,张煌言已经抵达芜湖,铜陵、池州、宁国、太平等地的清军都投降了。今天看到的是安庆向江西的求援报告。跨省求救,说明南京上游的清廷统治已经完全崩溃。南京发出全军集中的命令后,坚定一点的清军差不多都已经前去南京,地方上剩下的都是摇摆不定的两面派,见到张煌言率领浙兵抵达,都不假思索地向明军投降。

安庆府的告急信里说,张煌言此番前来不仅带来了大批士兵,后面还跟着浙军的家属,可见明军并非只想单纯骚扰一番,而是对南京上游的府县、甚至江西志在必得。求援信里声称,若是江西绿营不肯伸出援手,那安庆绝对无法在明军抵达后撑过三天。到时候江西的藩篱尽失,明军势必趁势向九江、南昌攻去。

“延平郡王已经把所有的虏丑都引去南京了,等到郡王攻下南京,东南传檄可定。”穆潭高兴地对众人说道。

从之前缴获的邸报中,他们已经得知了郑成功镇江大捷。驻防八旗和南京绿营尽数覆灭后,南京不顾一切地从各地收集兵力,包括衙役、捕快等,凡是能夹道碗里的都是菜。这不但极大地削弱了地方上清军的力量和抵抗信心,导致他们闻风而降,而且也没能提高南京的自卫能力。

现在南京城中的清军,来自周围几十个府县,这个城一百,那个城五十,虽然兵马数万但互不统属,与之前的南京驻防部队相比,这些临时拼凑的部队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其中最有战斗力的是五百名杭州驻防的八旗兵,但他们的实力远远无法同之前被郑成功消灭的八旗兵相比。

规模更大的一支部队由梁化凤统帅。本来驻守在崇明岛的梁化凤见郑成功去南京了,就躲开郑成功的监视部队,离开崇明岛从陆路赶去支援南京。本来梁化凤想叫马逢知一同去,但拥有三千铁骑的马逢知却拒不出兵,梁化凤只好独自前往。他手下共有三千人马,大都是和郑军一样的水手。沿途梁化凤收集地方上的驿马,组成了一支五百人的骑兵。现在这支由苏松水师官兵组成的地面武装,竟然是南京城内最大的建制部队。

“这已经是第三次了,看到鞑子的邸报里说张尚书让士兵和家眷混杂,之前我还以为是鞑子夸大其辞。”赵天霸认真地把这份邸报读了好几遍,抬头对邓名说道:“张尚书危矣!兵法曰:军中有妇,士气不扬。”

受郑成功的影响,张煌言此番出兵也携带了军队的眷属,准备和郑成功一样落地生根。镇江大捷后,张煌言的前方更无强敌,守军闻风而降,本来跟在后面的浙军的家属也赶上了前军,与军中的亲人团聚。

邓名笑道:“鞑子的大军都被延平郡王吸引在南京,暂时张尚书还没有危险。”

“就是,”穆潭在边上反驳道:“带家属怎么了?当年闯营、西营不也带了吗?也没见士气不扬。”

“那怎么一样?”赵天霸不屑地说道:“西营是不得不带家属,但行军期间夫妇不得见面。只有百里内无官兵的时候才可以团聚,一旦发现官兵迫近立刻分营,男女私下见面立斩不赦!”

穆潭听得愣住了,李星汉等川军也觉得难以置信:“夫妇近在咫尺不许见面,这不会影响士气吗?”

“当然不会影响。”周开荒在一旁说道:“妻女都在中军的老营里,即使遇到危急,将士们知道若是自己逃走,妻女定然不幸,就会舍死忘生地作战,即使被打散的兵丁也会全力救援老营。”

赵天霸听得连连点头:“正是如此。”

李自成和张献忠多次交流经验,两人的作战模式也很接近,因此闯、西两军颇有共同之处。

周开荒还听袁宗第讲过夫妻团聚后的场面。当摆脱官兵之后,闯营就会解散老营,军纪会在几天内荡然无存,士兵们纷纷砍柴挑水照顾家小,不是到山里为家人捕猎,就是到河边捕鱼,一心改善妻儿伙食,再也没人会把军队的安危放在心上。

把这些故事复述之后,周开荒断言道:“不出十日,张尚书的大军就会变成一盘散沙,那时候,说不定就是一群衙役都能打赢他们了。”

“居然还有这种事。”李星汉等人都十分吃惊,他们从不知道流动作战还有这种问题。

“幸好现在鞑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延平郡王那里,张尚书这边连一队衙役也不会来。”赵天霸哈哈笑道。

他回头看了一眼穆潭,穆潭呆愣愣地一动不动,赵天霸心中一紧,急忙问道:“难道延平郡王也把家属都带来了?”

第14节 应对第5节 协作(上)第48节 贺礼第35节 巩固(下)第3节 信号(上)第7节 变脸(上)第23节 江防第11节 攻势(上)第44节 先行第10节 追逐第18节 恐怖(下)第28节 借刀第33节 固执第32节 奉节第48节 潜逃第45节 队友(上)第22节 抢攻(下)第44节 夹击(下)第54节 迂回第7节 北上第8节 信用第36节 否决第60节 管辖第15节 战象(下)第14节 弹尽(下)第53节 齐射(上)第8节 战备(上)第18节 诏书(下)第59节 魔鬼(下)第48节 失误第1节 误会(上)第33节 问策(下)第60节 算盘(下)第59节 细作第58节 接触(上)第32节 血战(上)第24节 川西第21节 烟雾(上)地十七节 虚招下第40节 印象(上)第40节 入寇(下)第16节 龙骑(下)第59节 撤军第15节 出降(下)第45节 处置第8节 战备(下)第25节 压力(下)第25节 蒙蔽第57节 夜战(下)第52节 反击第5节 放弃(下)第21节 追兵第1节 误会(下)第15节 出降(上)第6节 亲征(下)第37节 等待(下)第13节 天明(下)第13节 攻守第9节 海权第34节 攻势第36节 备战第50节 误判(下)第46节 脱逃(下)第55节 报纸(上)第14节 应对第58节 断后(下)第39节 向导(上)第38节 包抄第9节 问话(下)第28节 战报第45节 突破(上)第59节 安抚第42节 送行第25节 投奔(上)第52节 决心第22节 殿下第7节 出口第4节 推荐(上)第31节 裁军(下)第23节 临阵第3节 君臣第42节 中立(下)第45节 移民第13节 试探(上)第18节 拒绝第53节 惨痛(下)第46节 脱逃(下)第41节 失控(上)第28节 算计(上)第44节 中介第5节 密信第58节 遗孤第27节 憧憬第2节 抵x制第19节 跋扈(下)第60节 算盘(上)第41节 占卜第17节 坚壁第64节 平息(上)第24节 内忧(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