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节 通牒

蒋国柱那个让地方官自己想办法确保城池的命令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接到这个命令后,各府县就知道江宁已经无力支援他们。上次郑成功攻入长江的时候,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那时郎廷佐不但无法支援周围的府县,反倒把他们所有的兵力都抽调去江宁,结果就是四府、十数个州县向张煌言投降,根本没有进行丝毫的抵抗。

这次蒋国柱不希望重演大半年前的那一幕,所以尝试分散兵力驻守各个府城,赌邓名不愿意分散兵力。可惜朱国治的自行其事导致江南绿营的机动兵力损失大半,形势和郑成功、张煌言那次并无大的不同。

只是上次的府县虽然在郑成功退兵后又集体反正回清廷一边,地方上的一把手还是尽数遭到了革职,现在清廷对这种墙头草也不放心。现在邓名遇到的都是才刚刚上任知府、知县,他们知道如果旗帜鲜明的投降,那就像在明军走后也会惨遭罢官——不少知县寒窗十年,好不容易才考上进士、同进士,在故乡父老的羡慕目光中才走马上任不到一年,怎么肯甘心就此被革职还乡呢?

当然,若是邓名一定要逼他们投降,有一些知县可能还是会和前任一样反正,毕竟革职总比掉脑袋强。不过幸好邓名并无这种打算,他同样不想重蹈张煌言的覆辙。

“清廷的政策其实颇有荒谬之处,他们为了堵住官员临阵脱逃这条路,规定丢城就是死罪,但是投降再反正回去却只是革职,因为他们不愿意那些投降我们的官员横下一条心顽抗到底。也就是说,清廷的思路就是尽最大努力保住土地,并赦免那些不抵抗清廷进攻的地方官。”邓名对手下谈起北京的实用主义政策时,也是感慨良多:“当面对无法抵抗的强大敌人时,清廷的地方官一般只有两条路,拼命抵抗、最后自杀为子孙谋个萌官;或是干脆投降,然后见风使舵保住一条命。针对清廷这种僵硬的政策,我觉得我军目前的政策是最有效的,和我军达成交易的地方官,最差的结果就是和那些投降再反正的官员一样,受到一个革职处分;而如果运气好的话,他们甚至可以保住官职。”

任堂上次跟随张煌言进入池州、安庆等地时,也曾为地方官望风而降感到高兴,当时觉得形势一片大好,中兴大业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完成。可经历了上次的大起大落后,现在任堂变得成熟许多,不再追求地方官易帜,反而坚决支持邓名的策略——这当然也是因为受到了邓名的影响:“正如提督所言,这些人能够轻易地投降我们,也就能轻易地反正回去,要是接受了他们的投降,我们还需要安抚地方,需要在地方上派遣官员、驻扎军队以保证我们的法令能够推行,保证朝廷的声誉不受到影响。万一事情有变,这些分散开的官兵就会受到墙头草们的进攻,现在我军始终集结在一起,就没有这个顾虑了,而且也没有任何一座城池敢招惹我们。”

明军沿着长江继续前进,沿途的粮草都是清廷的府县提供。大军所到之处,地方的商贾就夹道欢迎,和明军进行交易,买走他们带来的土特产,同时向明军出售本地的货物。自从出现在长江上以后,明军就垄断了这条黄金水道的贸易,而且这大半年来航运萎缩,两岸的府县都深受其苦,不但很难见到外地的货物,手中的大批土产也无人收购——对这些地方上的缙绅、豪强来说,明军的舰队就是一支规模空前的商队。

更为可喜的是,明军的卖出价相当低廉,甚至比和平时期的商人还要低上那么一点,收购价格也相当之高。不少人都认为邓名这是出于收买人心的目的,故意让利给地方百姓,但他们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以往过往的商人之所以要极力压低收购价,提高卖出价,乃是因为他们沿途要缴纳高昂的税赋,还要忍受衙役、绿营巡江官兵的敲诈勒索——这甚至是官府正税的好几倍之多,因此如果不极力高抛低进,商人根本没有利益可言。而邓名的这支“商队”拥有战舰上百,近万甲士,不但拒不缴纳两江总督衙门的各项税收,也没有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敲诈勒索到“邓氏商队”的头上。

即便算上供养士兵的消耗,邓名的货物运输成本依然只有正经商人的几分之一而已,所以他即便给予沿途百姓优惠价,利润也远高于合法商团,更不用说现在就连养军的成本都是清廷地方官府承担的。

邓名的舰队抵达太平府时,岸上早已经是密密麻麻的百姓,这些望眼欲穿的人看到大明长江舰队的先头船只后,纷纷发出了大声的欢呼。邓名在上游的所作所为已经传遍了大江两岸,太平府周围的百姓几天前就开始向岸边聚集,带来了大批自产的棉布、蚕丝,很快明军的后续货船也跟着抵达,下船后明军就在岸边搭建起一些棚子,收购百姓货物的同时,出售从上游带来的蜜枣、瓷器、茶油。

除了赶集的小地主和百姓外,还有一些人是地方上的缙绅、豪强,这些做大宗买卖的会被明军请到后面,奉上茶水,然后开始针锋相对的讨价还价。

明军在太平府停留了三天后,赶集的人络绎不绝,最后两岸都是人山人海,太平府的知府衙门看得眼热,就派出一些衙役在官道上设卡,征收过往的百姓厘金。太平府的征税行为立刻就反应到价格上,不过明军才对此有所察觉,穆谭就报告有一批缙绅求见。

拜见了大明四川提督后,这些缙绅就向邓名诉苦,说他们运货来岸边辛苦不易,却被贪婪的清军敲诈勒索,以致血本无归;更为可怕的是,据这些缙绅所说,设卡的清军还仔细盘问过往的人,打探岸边明军的军力部署,显然是居心叵测,甚至有人声称,那些关卡的清军还试图强迫他们在货物里夹带火油,或是往出售给明军的货物里掺杂毒药……总而言之,这些缙绅盼望邓名铁拳出击,消灭沿途这些清军。

虽然沿途设卡对太平府的胥吏阶层或许有益,但这个势力其实也不是铁板一块,其中最有实力的一些拥有和明军做生意的资本,对于这种设卡行为也是深恶痛绝。仔细权衡了双方的势力对比后,邓名发现支持自由贸易的一派优势明显,当机立断派周开荒带领两千士兵去太平府威胁知府。

由于邓名守信的好名声,加上头两天的相安无事,太平府已经放松了对明军的戒心,从昨天开始还开了两座城门,方便城内的缙绅出来与明军交易。看到两千多明军全副武装地开到城下后,太平府知府衙门大惊失色,误以为邓名打算食言毁约,知府急忙下令关闭城门,亲自带着卫队走上城楼,准备视情况进行抵抗或是投降。

不过明军开到距离府城两里之外后就停下了,接着周开荒就派来了一队使者,向太平府送上了明军的最后通牒。邓名要求太平府在四个时辰内撤回所有的收税关卡,接触所有官道上的限制,否则邓名就会认为太平府清军图谋不轨,而与太平府处于交战状态。

潜心思索了一番后,太平府知府恍然大悟,咬着后槽牙骂道:“这些刁民,他们是挟贼自重啊!”

不管心里有多恨,知府还是一股脑地接受了最后通牒上的全部条件,以惊人的高效率撤回了全部的税收关卡。

得知己方的要求得到不折不扣的满足后,邓名立刻命令士兵向赶集的太平府百姓宣布了这个好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不知道谁先振臂一呼:“万岁!”

顿时岸边上就有无数人响应,大批的百姓都激动地高呼:“大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邓名微笑着听了一会儿这如雷鸣般的欢呼声,然后转头对身旁的卫士说道:“无论如何,不纳税是不对的,我们还是要考虑太平府衙门的感受。”

在下令周开荒撤回营地的同时,邓名又派了一个使者赶去太平府,向太平府知府提出一个缴税建议:那就是由太平府衙门派出一批胥吏,到明军这里核查明军的交易账册,明军会根据交易量向太平府知府衙门缴纳一定比例的税金:“我知道这个很难入账,所以不妨告诉太平府,这笔钱我可以私下给他们,一部分是给知府本人的,一部分是补偿衙门的吏员,具体如何分配我就不管了。”

在太平府停留的时候,邓名仍在等着舟山方面消息,他没有忘记此行的目的是威胁漕运,同时打击徽州的商团。现在蒋国柱集中力量于南京、扬州一线,邓名并不清楚对方水师实力,他觉得以自己手中现有的力量,想威胁扬州依旧有些不足。

“不知道张尚书到哪里了?”邓名和任堂、穆谭、周开荒等人反复讨论,觉得如果没有舟山的配合,仅凭自己的力量想深入运河两岸,风险还是有些过大。

……

崇明岛。

李天元和同伴们静悄悄地行走在岸边上,昨天夜里,他们这一行百多人就偷偷乘快船潜行到岛边。几个尖兵游泳近岸打探敌情,结果发现他们很幸运,上岸的地点的周围就没有任何清军的岗哨。等这几个尖兵发出猫头鹰的叫声后,李天元他们就无声地划着桨,小心翼翼地靠前完成了登陆。

张煌言给这些明军的命令很明确,抹黑上岸后寻找苏松水师的扎营地点,然后设法制造混乱,最好能够点火烧了苏松水师的战舰,然后找个地方躲起来,等候舟山的兵船大队抵达。这无疑是很危险的工作,这一百人的小股部队偷袭成功的可能性并不高,即使成功很可能也坚持不到主力抵达,不过他们若是成功的话,明军主力就可以减少很多损失;如果他们完全失败了,那舟山军就不得不光明正大地与苏松水师交战——这肯定会导致巨大的损失和伤亡。

虽然很幸运地一下子就找到了无人地点完成登陆,但李天元感到他们的好运气好像也用尽了,他们直扑上次来崇明时苏松水师的驻扎地点,但却扑了个空——那里虽然有座水营,但却没有一条战舰,只有少量的渡船,驻防的清军士兵好像也没有几个,李天元没有惊扰他们而是悄悄退去。接着李天元他们就开始围着岛岸转圈,但一直从深夜找到即将天明,他们还是连一条船的影子都没有找到。

“糟糕,糟糕。”李天元心里不断地叫着晦气,作为生擒两江总督的大英雄,他被指派为本次突袭行动的负责人,李天元出发前就深知这是一场九死一生的行动,即使成功偷袭了苏松水师的营地,他也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但李天元并没有为自己想过太多,他在意的就是如何在牺牲前多烧毁一条敌舰,好让主力部队中的兄弟伤亡更小——对于偷袭水营,李天元自问还是有经验的,他曾经在南京城下跟着邓名偷袭过苏松水师一次了。

而李天元自认为也学到了邓名邓提督的战术精髓,那就是趁着敌人睡觉或是吃饭的时候发起进攻,可现在眼看夜晚就要过去了,敌人就要睡醒了,李天元还是没能寻找到苏松水师的水营所在。

“还有什么地方适合水师停泊?”又一次扑空后,李天元站在空荡荡的海湾旁发呆,同伴们也都不知所措地望着他,李天元努力地回忆着张煌言给他讲解过的崇明岛地图:“应该没有什么合适的地点了吧?其他的地方都是悬崖峭壁了,这里其实也不避风,要不是别处没有我也不会来这里看一眼的。”

既然无法趁着敌人睡觉的时候发起进攻,李天元就只好修改计划,打算在他们吃早饭的时候展开奇袭,不过问题依旧存在,那就是敌人的水师到底在哪里?

强大的苏松水师,一直是舟山军最可怕的敌人,多年来有无数兄弟都死在和苏松水师的战斗中。即使南京城下痛歼过其一次,它给李天元这些舟山军带来的压力仍挥之不去,咬了咬牙,李天元和同伴们不顾整夜奔波的疲惫,又一次快速行动起来,继续努力寻找着清廷长江舰队的踪影。

一直找到天色放亮,明军还是没有发现目标,已经没有能够隐蔽行迹的夜色了,李天元面色凝重,意识到本次行动已经宣告失败,一旦被清军发觉,登陆的这一百多明军尖兵就会被消灭,死得毫无意义。

“我们只有拼死一战了。”李天元拿出了最后一个方案,那就是奇袭苏松水师的旧营地,根据之前的侦察,那里只有不多的渡船,清军显然也没有放在心上所以守兵并不多:“我们趁着他们吃饭的时候发起进攻,夺取营地后,我就在其中坚守,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李天元打算从俘虏口中拷问出清廷长江水师的驻地,在自己吸引住清军注意力的时候,分出一半的人手去袭击港口:“这时鞑子肯定会有防备,不可能烧毁他们的战舰,但是我们可以打乱他们的部署,让他们不能及时做好准备,不能有充足的时间开出海、列好阵型迎击张尚书、马提督的主力。”

每个人都清楚,这行动与自杀无疑,但每一个舟山兵都郑重地点点头,义无反顾地赞成李天元的计划。

带着部下摸到那“废弃”了的苏松水师营地外,李天元悄无声息地抽出了腰间的长刀,最后向着东面望去,他知道海平面后隐藏着几万舟山兄弟,张尚书正焦急地等待着自己的信号。

“张尚书,一定要驱逐鞑虏,光复神州啊。”李天元在心中默祷完毕,再无丝毫的犹豫,大喝一声:“杀!”接着就飞身而起,一马当先地向崇明岛水营冲去。

“杀啊!”上百个明军士兵紧随其后,跟在李天元背后奋勇向前冲去。

水营的戒备被李天元估计的还要差,明军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就翻过营墙,冲入好像空无一人的营地中,李天元一直闯入中军营,才看到几个口中塞满食物的绿营兵丁。

见到大群手持明晃晃的钢刀,还打着红旗的敌人杀过来后,这些正在吃饭的绿营士兵没有丝毫的犹豫,把手中的马勺、饭桶扔掉,抱着脑袋就蹲在了地上。

问过了俘虏之后,李天元才知道崇明岛上根本没有几个人了,不仅水营这里只有十几个绿营士兵,就是岛中的堡垒里也不过百来人而已。

梁化凤的手下都已经高升,赶赴各地上任时,每个离任的苏松水师军官都把自己的旧部一并带走,没有苏松水师、没有官兵家眷,崇明岛哪里还需要重兵把守?邓名沿着长江东进后,捉襟见肘的南京更把崇明岛最后上百披甲也都调离,现在守着水营和堡垒的只是些新招募来的辅兵,好多人才到崇明岛个把月。

问明详情后,李天元长出一口大气,和同伴们点起了火堆。

一道狼烟直冲天际,岛上的明军并肩向着东面,向那海天相接的地方翘首眺望。

很快,海天一线处就有什么东西在晃动,一支支桅杆升上海面,上面挂满了红旗,船帆吃饱了海风,带着船只向着崇明岛疾驰而来。

第46节 脱逃(上)第31节 名将第13节 提督第15节 朋友第42节 艰苦(上)第18节 恐怖(下)第7节 北上第8节 矛盾第22节 抢攻(上)第40节 泥潭(下)第29节 解围(下)第69节 忠臣(下)第49节 风气(下)第17节 坚壁第43节 续战(下)第60节 约法第47节 自救第16节 龙骑(下)第5节 协作(下)第34节 问候(上)第52节 往事(上)第41节 争夺(下)第45节 突破(上)第9节 授权(上)第18节 登陆(下)第20节 伪诏(下)第22节 风起(下)第57节 观感(上)第54节 迂回第35节 请客(上)第4节 栋梁第49节 扩张(下)第22节 风起(下)第39节 向导(下)第40节 打赌第21节 受降第66节 加入(下)第27节 派系(上)第35节 会面(下)第15节 相识(上)第47节 奖励第5节 退兵第40节 入寇(上)第29节 统一(上)第41节 争夺(上)第30节 成长(下)第63节 黄雀(下)第41节 占卜第33节 问策(上)第8节 震怒(上)第31节 裁军(上)第21节 烟雾(上)第23节 援助第47节 自救第12节 专家第59节 安抚第43节 鹰派第39节 向导(上)第1节 误会(下)第49节 副手(上)第48节 专利(上)第38节 买卖(下)第7节 变脸(上)第38节 包抄第38节 买卖(下)第9节 穴攻第52节 决心第69节 忠臣(上)第22节 尖兵第32节 吐哺第25节 投奔(中)第38节 买卖(上)第69节 忠臣(下)第39节 向导(下)第7节 仲裁(下)第10节 决议(上)第45节 队友(下)第27节 围攻(中)第18节 诏书(下)第40节 入寇(下)第3节 说服第38节 迎敌第60节 争夺(上)第6节 疑惑第7节 变脸(上)第44节 夹击(下)第12节 征税第7节 仲裁(上)第35节 请客(上)第4节 推荐(下)第17节 隐姓第25节 投奔(下)第36节 备战第3节 信号(上)第19节 防区第54节 迂回第27节 饮血第47节 约战第3节 压力(下)第34节 问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