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衡文(上)

中试举人书写对策完成,便可到东角门收卷官处交卷,范进的文字完成的不慢,但是也有人比他更快些。等他交卷时,张嗣修已经不在位置上,显然已经交卷离开,在收卷官手里也有了十几份卷子。见他交了卷,收卷官点点头,朝身边人使个眼色,便有人在卷子上盖个弥封章,再交掌卷官送东阁。

从这方面看,似乎整个流程严密,可以保证考卷私秘性。但问题是,京师官场上但凡有点见识的都知道,殿试的弥封跟不弥封区别不大,这里的原因就在于收卷、弥封、掌卷他们彼此认识,也知道考生是谁(卷子上写着)而且他们之间是可以交头接耳的。

收卷官送卷没有定规,如果他愿意,可以拿到一张卷子就跑一送东阁,也可以堆一百份卷子送一次,没人能说出他的不对。是以掌卷官不需要知道所有考生谁的卷子是谁的,只要知道某几份卷子的主人是谁就足够了。

像范进这种会元,同样享受这种特殊通道的权力,倒不是说会元一定要成为鼎甲,但是会元如果成为同进士,那主考官的脸往哪放?毕竟张四维是新鲜出炉的阁老,为了维护阁老的尊严,会元的名次就不好压的太低。

范进甚至可以看到,掌卷官将自己的卷子单独拿在一边,显然就是区分之用。而这种安排,其实正是殿试规则的一部分,不管是多么刚直的言官,都不能用这个问题来发难,因为其符合程序。想着自己也享受了一把合理合法的作弊保送,范进心头暗爽,离开皇极殿,心满意足地向郑家铺走去。

科举名次划分从理论上,是由东阁内十几名读卷官分别读卷,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在卷子上做做出划分等次的符号,卷子轮转各人之手,读卷官会读每一份卷子,最后根据卷子上得到的评价数,来划分名次高低。

也就是说得的好评越高,就越可能置身一甲,反过来差评一堆,就只能在三甲里找。好在殿试一般不刷人,只要不是自己作死在这个环节跳起来骂街,或是故做惊人之语,一般而言是不会罢黜的。

理论和实际当然永远存在区别,到了万历朝,读卷其实已经成为一个形式。每一份卷子都由张居正先看,并由其划出等分,再转入次辅吕调阳、张四维之手,等三人评价之后,才能转入各位读卷官手中。

阁臣已经定好了调子,下僚谁还会去唱反调?是以所谓科甲名次,其实基本都是由张居决定,其他人只是个陪衬。

由于卷子不誊录,就算掌卷官什么也不说,张居正也看的出自己儿子的字体。看了看文字,他哼了一声,似是骂又似是夸地说了一句,“教了这么久,还是没有长进,这一科的状元,他就不要想了。”

提笔在卷子上做了标记,转而将卷子交给次辅吕调阳。“豫所,你来看看这小畜生的文字,比其兄长如何。”

吕调阳的年纪比张居正大一些,但是科名比张居正晚一届,而官场上科名的重要性大于年龄,再加上张居正独揽相权,吕调阳这个次辅存在感极低,始终被张居正压在头上。

其人性情温和,与张居正可以看做两个极端,一个猛烈如火,一个就像是温吞水。平日少言寡语,一天也未必能说几句话,遇事向以首辅马首是瞻自己没什么见解,在朝中有些人甚至会忘记还有个次辅。但是从学问的角度看,吕调阳在如今的大明,绝对可以算做学霸这个级别。

张居正当初是二甲第九名进士,吕调阳则是榜眼出身,在朝廷里更是有名的活典章。婚丧祭奠各项礼仪规制,礼部的人翻阅旧籍都未必找的到,只要问吕调阳无有不知,堪称明朝的人肉百渡。除了学识方面,其人最值得称道的一点,就是廉洁。

他不收贿赂,不收常例,不拉帮结派,与自己录用的门生联系极少,甚至明确表示过不希望门生把自己当成座主看,只记得自己是朝廷臣子就好。张居正称其为在汉丙吉,当今则公,把其比喻成西汉贤臣丙吉,自是对其为人的认可。

上一科会试时,张居正长子张敬修下闱,彼时吕调阳任主考,其刷下张敬修不录,在当时官场闹了个风波,只是张居正什么都没说,让长子回家读书,算是了一个亏。这回将张嗣修的卷子递给他,又说了这句话,若是再不录,便可以看做故意为难张江陵了。

吕调阳接过考卷仔细地看了几遍,点头道:“人说惟楚有才,今日一见果然如此。二公子此文如花团锦簇,存百家之长,内中不少文字,堪称神来之笔。美中不足,便是有些地方气魄过大,若是宰执之臣有此见解不足为怪,二公子年龄尚轻,又无官职。做此惊人之语,只怕有些好高务远,日后还应谨记。”

说话间老人的笔在卷子上做了标记:二等。

虽然殿试题目理论上是万历天子于凌晨临时给出的,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这题是张居正早就出好的。这场殿试与之前的会试一样,都是老子考儿子,儿子在家里这题不知做了多少次,老爹说不定亲自参与批改。是以吕调阳的百家之长,惊人之语,皆似是暗讽此文非出自张嗣修手。只是在当下这种场合,没人会点破这点,都装了糊涂。

等卷子转入张四维手中,他并不细看,提笔就在卷子上写了一等。张居正道:“凤磐,你不再仔细看看了?这一科凤磐兄总裁衡文,于小犬文章自是早就见过的,不妨说说看,他这篇文字比起会试时如何?”

“元翁,二公子会试时的墨卷便是下官看的,于二公子的学问自然心知肚明,这策论看不看其实没什么要紧。下官以为,只凭一份文章判断一个学子的文才,其实并不公平,朝廷大典意在选材,如有可能还是应看其平素学识,而非一两场的文字。这段时间二公子所做的文章诗词,下官已经拜读了不少,于其学识亦有所知,方才豫翁言惟楚有才,下官心中万分认同。二公子学富五车,这份策论自然不差,足可当一等之选。”

张居正看看两人,没再问什么,只向其他人道:“列公,那就请你们看看吧。”

儿子的卷子在一干读卷官手里传递,逐个添加记号。在首辅那如炬目光之下,敢像吕调阳一样打二等的便只有新上任的刑部尚书严清。这人是清流中人,与江宁的刑部尚书刘一儒交情最厚,性情也相投。这人是有名的谁的面子都不卖,自己不讲人情,对于他的评判张居正并不意外。

事实上张居正并不担心张嗣修的名次,次子的才学远比长子为好,即便没有人情关系,也足以名列二甲。表面看来,自己这次大肆破坏规则,似乎对儿子功名看的极重,却极少有人知道,张居正对儿子这次考试的结果其实并不在乎。

重臣子弟想要得功名官职本就是轻而易举之事,除科举外有荫补,尚宝司等玺卿官,向来就可以作为大臣子弟荫补带俸之用。张家是军户出身,还可以顺理成章荫袭锦衣。以张居正如今的权势地位,在规则体制之内想要为子弟铺一条路出来,也是指顾间事并不需要这么麻烦。

这次搞的这么大张旗鼓,甚至不在意仕林清议,事实上的用意并非是科举,而是宣战。他要借此事向世人释放一个信号:如今的朝廷,自己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而且一定可以做的成。旧有的规则,不管是明文还是大家约定俗成的那一部分,只有自己想不想破坏,没有什么破坏不了。

指望祖宗成法,陋规旧习来束缚自己手脚的,应该看清楚,这条路注定走不通。由于广东试点搞的一条鞭法颇有成效,连续两年有盈余税金上解,张居正已经决定下一步开始把广东模式扩展到东南膏腴之地。除了改变旧有差役粮赋为一条鞭外,还要清丈东南田地,向皇庄、宗室田产这些顽疾下刀。

皇庄子粒本来应该是皇室内帑收入重要来源,事实上有明一朝遍布北方的皇庄,与明抢相差无几。靠着太监及军队强夺的田地,成本接近于无,按说每年的子粒银应该非常可观。可事实是这些土地在大明都成了财政黑洞,每年不但交不上子粒相反亏空的数字大的吓人,究其原因,这些田地背后都有着不好惹的人物。这些靠山中其中既包括宗室,也有在地方上与其勾结起来的士绅豪门。

他们固然不敢明着和朝廷作对,但是私下里想要给自己以及办事人员制造麻烦的能力还是有的,还有些交游广阔的可以请托人情,向张居正这里说情。

毕竟张居正这个团体也不是铁板一块,大家也有自己的社交圈子。那些大族族长或是士绅名宿既是大地主,往往在学界也很有些影响,自然会通过这种关系来关说,希望查别人不要查自己。

明暗软硬,各方的关系交错,要动的人越多,面对的敌手也就越多。之前在广东做的只能算开胃菜,接下来面临的才是一场真正意义的大战。

万历五年丁丑科这次会试,就是自己的檄文,要让那些敌手看看,他们要面对的是什么人,有着怎样的权柄和决心。自己不在乎谁的关系,也不在乎什么祖宗成法,或是旧有规则。

同时,自己也有不在乎的本钱。阁臣子弟下闱的事以前也有过,要么不中,如果中必然是轩然大波,搞不好就连阁臣自己的位置都保不住。着次自己冒天下大不韪,不但要让自己的儿子中仕,名次还不能糟糕,事后凡是敢出来闹事的,都将成为祭旗的牺牲。

相信等这一切做完,那些士绅豪强,又或者宦官宗室,都得明白,再和自己作对是个什么下场。只要把他们镇住,接下来的工作就容易进行。

张居正当然清楚,自己选的方法不算多好,很可能开一个坏头,今后的大臣有样学样,科举里将塞进来大多自家子弟谋求中仕。原本就不大公平的科举,将对寒门子弟更不友好。可是时间不等人,即使是饮鸩止渴,也只能把这杯毒酒先喝下去再说。

天子年龄一天大过一天,随着皇帝亲政,肯定要示恩于天下,那时一些酷烈的手段就不能再用,必须以怀柔手段对待天下。新法的推行那时候必然慢下来,而随着皇帝亲政,必然要提拔任用一些新人,那些人跟自己是不是一条心也在两可之间。少年人难免好大喜功,天子亲政之后,必然是想轰轰烈烈做几件大事,证明自身的才能。尤其当今的皇帝心志不坚,又喜术厌道,这种得失好名之心,比前朝皇帝更重一些。

如果一上来事情做的顺利,或许他会借着这股兴奋劲去多做一点。可如果上来就让他负责推行新法,让其陷入与地方官吏、豪强扯皮的蛛网里,不管是心性还是才干,其都不足以胜任,最后多半要狼狈败北。他这种性子,只要败一次,就很难再振作,到时候只怕就此消沉下去,什么事都不想做,自己的一番苦心栽培就白白做了流水。

必须抢在皇帝亲政前,把新政的基础打好,陛下亲政之后只要照着自己的方法做,就可以把一切做好。做这样的事容易成功,正好满足小皇帝的虚荣心和成就感。等到他做顺手了几件事之后,再去和人对抗也就驾轻就熟,事情便容易起来。

再者不管皇帝想要什么文治武功,财政都是基础。自己在万岁亲政之后,交给他一个丰厚的家底,有这份家底做依托,才能有底气去大展宏图。想着到时候,自己带年轻的皇帝去看太仓之储,或是国库里满满的白银时,小皇帝兴奋的神情,张居正心内也泛起一阵暖意。

总归是自己一手教起来的弟子,不管是否成材,感情也是有的。看着他从孩子变成大人,也便想着如何让他清闲一些,又如何能高兴一点。自己也知,皇帝现在日子过的很苦,不过不吃苦,便不会知道什么叫甜。

惟有现在忍受一些磨难,他日才能越发珍惜好日子的来之不易。等到其亲政之时,看到那些成果,便会知道这几年过苦日子的必要性,再者到时候钱粮丰厚,皇帝想要做什么,自己也就不会干涉了。

就在他盘算着这些事情的当口,范进的卷子已经送过来。张居正睁开眼睛,朝张四维道:“凤磐,听说这一科举子里,你最满意的便是此人。且让老夫看看,他的文字如何?”

张四维一笑,“元翁,范进的才学下官确实欣赏,我二人一见投缘,这个弟子,我是一定要认下的。不过他年纪轻,读书也有限。岭南情形我辈心里都有数,能读的书就那么多,除非是迂冈先生那等大才,否则很难真的读出什么成就。其才学下官看来满意,于元翁眼中,怕是不值一提。”

张居正并未说话,目光在范进的卷子上反复看了多次,提起笔,在上面批了二等,吕调阳看后则批为一等,情形则是与方才张嗣修的卷子颠倒过来。等卷子落到张四维手中,其看了片刻,提笔在上面也批为二等。不等卷子转到下面,吕调阳道:

“凤磐且慢,这范退思是你的弟子,你是做老师的,于自己门生的卷子最好判断,且说说看,为何将贵门生的卷子评为二等?”

几名读卷官的目光落到吕、张两人身上,一向少言寡语的吕次辅,今天居然破天荒地开口质询,维护的却并非私人,而是与自己素不相识的范进。虽然广东广西并称两广,可是广西跟广东不算一个圈子,在地缘角度,广西向来是和湖广划到一起,是以这次开口无关乡谊。

无关乡谊,便是有其他的事了?万年次辅为难新近被提拔起来的群辅,这位老好人阁老莫非要发威,借此事向元辅发难?

张居正道:“豫所,衡文如鉴宝,人人心中绳墨不一,不能以豫翁之好恶来强凤磐所难。”

吕调阳并没有退让的意思,指着范进的卷子道:“元翁,老朽看来,单以文字论,卷上书法龙飞凤舞,便是在座诸公字体能强过此生者亦不多见,何以为二等?”

“豫所,咱们论文不论字。范进的字写的虽然漂亮,可是文和字总归不是一回事。”

张四维这时笑道:“豫翁为国怜才,足为我辈楷模。至于范进这篇文章……张某从众,请列位同僚先行评定,张某依众人之见。”

第四百二十八章 女记室第一百一十五章 酬庸第二百七十八章 衡文(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送别(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左道第二百四十五章 通风报信第三百零九章 冯保的报复第六百零六章:浮光掠影第四百八十三章 王穉登的美人计(下)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计收心(上)第三百七十五章 入城第五百九十六章 旭日(上)第五百九十八章 神明庇佑土默特(上)第五百二十二章 谋事(上)第八章 人命关天第二百八十五章 前情第四百二十四章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第十二章 刷脸第六百零二章 山西变革(上)第一百零五章 乌云盖顶第一百二十四章 绞索(上)第五百六十四章 三娘子第四百四十九章 名利双收(上)第一百七十二章 秦淮会(上)第二十八章 考前(下)第四百三十九章 为奴第二百章 困境(下)第一百七十二章 秦淮会(上)第五百六十四章 三娘子第三百九十二章 初次交锋第二百零一章 夜茫茫第二百七十七章 衡文(上)第十二章 刷脸第四百七十八章 春景(下)第四百一十二章 几样心思第六百零四章 山西变革(下)第七十六章 胜券第二百七十章 斗智第一百七十二章 秦淮会(上)第一百四十四章 发解第四十章 枪头不能白做第四百二十章 女塾第二百七十四章 阴招第四百六十九章 范进的修、齐、治、平(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吉王的礼物第一百四十四章 发解第二百八十七章 千疮百孔的卷宗第九十章 杀猪第三百二十四章 帝心飘摇第150.5章 假古董与假世子第四百四十一章 豪雨(上)第四十八章 采购军粮(上)第四百二十五章 治水之议第三百二十章 自告奋勇第三百四十四章 得窥天颜第一百八十二章 恶吏第四百六十章 节妇清官(中)第一百零四章 肇庆之行第三百五十六章 红粉兵团(上)第一百三十章 衣冠遍羊城第三百七十七章 友谊和利益(下)第六百零一章 范进的奇耻大辱第二百二十四章 水盗第三百四十七章 既做师娘又做鬼(下)第四百七十八章 春景(下)第二百四十九章 冯保之托第一百八十一章 孰轻孰重第八章 人命关天第五十五章 丹青(上)第四百四十三章 豪雨(下)第二百四十五章 通风报信第五百八十四章 以身为饵(下)第五百一十六章 诓虎入笼第三十四章 放榜第四百四十六章 算盘(下)第一百零六章 新船与旧船第四百七十九章 十三太保,退思当道(上)第一百九十章 我的眼中只有她(下)第五百三十八章 不欢而散(上)第二百五十八章 蜚短流长(上)第二百七十一章 南辕北辙第二百三十三章 大闹崇文(上)第四百一十七章 再给一个机会(上)第三百二十九章 激流勇退第五百九十三章 草原惊雷(上)第二百一十六章 除夕第二百零一章 夜茫茫第三百三十四章 登堂入室第一百七十二章 秦淮会(上)第七十三章 考核第五十七章 闲来写就青山卖第一百八十五章 有冤报冤第二百九十六章 善恶到头终有报(下)第四百零七章 冯邦宁的报复第一百一十五章 酬庸第二百六十四章 不能说的秘密第一百七十一章 徐维志第六百章 神明庇佑土默特(下)第一百七十三章 秦淮会(下)第四十二章 普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