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节 处罚

大胜关之战,明军战前的侦察显然不够周详,明明敌人营地中差不多有三千清兵,李星汉却认为只有一、两千人。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侦察时间太匆促,另外也是清军麻痹大意,完全没有戒备,营地周围没有几个哨兵,使得明军斥候得出对方实力不足、乃是乌合之众的印象。从战斗结果看,这一支近三千人成建制的绿营部队,抵抗的强度并没有达到邓名的预计——原本邓名认为营中最多是两千杂兵。

此战明军俘虏了数百俘虏。卫士们根据前几次的俘虏政策,估计邓名还会对这些俘虏比较宽容,但是今天邓名的反应却完全不同。邓名对卫士们和浙军军官们说,让那些被明军救出来的妇女去指认一下,凡是把她们从家中掠走的清兵,还有那些在镇江抢x劫民财的清兵,都要挑出来,看看能认出来多少。

“这些乱兵,还有他们的军官,”邓名轻轻挥手作了一个劈砍的动作,对浙军军官们说:“你们看着办吧。”

虽然邓名没有明确交代要怎么处置,但显然是不打算让他们活,也就是捆起来扔进江里还是斩首的区别。

不但邓名今天的表现出乎卫士的意料,而且卫士们和浙军军官们的反应同样出乎邓名的意料。

“杀俘不祥。”任堂首先提出反对意见。

在战场上士兵即使将跪地求饶的敌兵杀死,任堂也不会认为这是杀降,只是不接受对方的投降而已。在这个问题上,邓名的看法也差不多,不可能为了敌人去责怪一个己方正在战斗的士兵。

但幸存到战后的敌军士兵,或是成建制放下武器投降的敌军,邓名之前一直给予很好的待遇,任堂反对的是将他们无缘无故地处死。

“我并非无缘无故地处死他们,他们奸x淫掳掠,不能饶恕。”邓名反驳道,对于洗城这种行为他感到无法容忍,邓名奇怪地问道:“张尚书有令,士兵就是拿了百姓一文钱也要处死,你认为张尚书做得很对。但这些祸害百姓,抢掠、贩卖良家妇女的贼,你居然会替他们求饶?”

“既然提督连他们的叛国罪都放过了,怎么还追究他们的掳掠行为?”一个浙江将领脸上带着明显的不解之色,他们并不是抗拒邓名的命令,而是对他的理由感到奇怪:“鞑子凶残,张尚书说过,我们堂堂王师就是和鞑子不同,鞑子掳掠百姓,而我们秋毫不犯;鞑子杀降兵,而我们给误入歧途的敌兵一次改悔的机会。”

“我不是杀降兵,我只是觉得这些人罪有应得。”邓名再次为自己辨解起来。

在这个时代,把良家女子从家乡劫走,她们可能就永远没有机会再回家了。虽然有一些富裕的人家可以沿着军队的行踪,一路寻找女儿的下落,但大部分家庭没有这样的能力。邓名知道,清军的这种行为不但摧毁了很多女人的一生,破坏了无数家庭的幸福,还会导致很多被掠走的妇女悲惨地死于异乡。最让邓名愤怒的是,其中很多罪犯是汉人,他们犯下这种罪行后却若无其事。刚才审问几个俘虏的时候,邓名感觉到他们没有丝毫的愧疚和自责,把这种丧尽天良的行为看成是平常的事情,为自己开脱道:这是将领和长官在劳军,大家都去抢所以我也抢一个,将来就算能卖一两银子也好啊。

听完邓名陈述的理由和想法,浙军将领们显得更迷惑了,几个卫士也皱起眉头,露出一副难以理解的模样。

“十恶不赦的叛逆可以原谅,而掳掠却是死罪……”任堂全神贯注地倾听以后,问道:“在提督的心目中,背叛朝廷和伤害百姓,到底哪一种军人更不可饶恕呢?”

任堂的问题让邓名一愣。毫无疑问,叛逆应该是更严重的罪行,封建社会以效忠朝廷为第一原则;善待百姓因为有助于稳固朝廷的统治,所以也是必要的。但当国家需要军队效忠的时候,朝廷不会介意用百姓的性命、财产去奖赏军人。

邓名心里思考着,之前反正的清军将领就是现成的例子,李成栋就是其中的典型,虽然他一次次残酷地屠杀百姓,但只要能够反正,重投大明旗下,那他之前残杀百姓的行为在朝廷眼中根本不算什么。

在湖广的时候,邓名抓到了大批俘虏,不加虐待地予以释放,现在湖广的清军已经深信邓名不会追究他们的叛逆行为;现在的情况也类似,南京周围的清军肯定会睁大眼睛,看邓名如何处置战俘,是不是会宽恕他们曾为清廷效力的罪过。但尽管知道什么是正确答案,邓名依旧难以释怀。

和那些与邓名缺乏接触的浙军不同,对邓名的卫士们来说,这个问题倒是一句点醒梦中人,赵天霸和周开荒飞快地对视了一眼,都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其他邓名的卫士也都消去了疑惑之色。不过卫士们并没有执行邓名的命令,对战俘的处置被暂时搁置,眼下最紧迫的问题还是审讯俘虏,搞清南京敌军的实力。

在大部分人都退下后,李星汉突然对邓名说道:“先生有爱民之心,但是如果处置了这批俘虏,其他人不会相信先生是为了还百姓一个公道,而会认为先生是因为南京周围的绿营帮助鞑子、为鞑子出力,所以才不肯赦免他们。”

“嗯。”邓名点点头,没有多做解释。

除了李星汉以外,周开荒等人也持相似观点,那就是对俘虏的处理必须慎重,若是明军一贯不赦免战俘也就罢了,现在好不容易在湖广积累起一些好名声,也开始从中受益,如果这次处置不当就可能前功尽弃。

邓名依旧没有解释什么。

因为绿营一贯祸害百姓,绿营的大部分士兵或多或少都做过坏事,即使邓名的态度清楚地为天下所知,也会导致那些有劣迹的绿营拼命抵抗。既往不咎的宽大态度可以体现君王的明智,即便是永历都知道,效忠朝廷的义举足以抹平之前的一切罪行。如果永历把李成栋滥杀无辜的种种恶行看得比效忠朝廷还重要的话,那么天下人就会认为天子很愚蠢,是宋襄公第二、是妇人之仁。

因为部下的反对,邓名暂时没有让受害的妇女去辨认罪犯,只是告诉部下他需要考虑一下。

随着邓名的怒火渐渐平息,他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点嗜杀,这些小兵毕竟不是罪魁祸首。当然,其它的理由邓名还是无法接受,他认为公平和正义虽然难以获得,但却值得争取,而且有不容置疑的重要地位。邓名感到无法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天平上,用“是否对统治有利”做唯一的权衡标准,根据这个标准来决定取舍。

卫士们退下后,周开荒对赵天霸说道:“这样也好……”

“对你们当然好了,”周开荒的话还没有说完,李星汉就插嘴道:“要不是先生这样仁厚,你们两个闯贼、西贼晚上怎么睡得着觉?”

若是其他人这么指责自己,赵天霸和周开荒都会马上翻脸,但被李星汉称为贼,两人只是微微一笑。

“说到底不过是几百个小兵而已,就是杀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们刚才说得未免也太严重了。”方才赵天霸一直默不作声,对邓名的态度不置可否,现在他对伙伴们说道:“我们固然深知先生的心思,但其他人怎么知道?绿营很可能会认为是降兵中有人出言不逊,冒犯了先生,才导致这个下场;或是先生有心腹阵亡,杀俘泄恨。这都是很正常的事啊,不会真有人把这些小兵的死活放在心上的。你们是关心则乱。”

听赵天霸这么一说,周开荒他们也觉得有理。可是李星汉还是有些担忧:“先生已经放了那么多俘虏了,我就怕先生小不忍则乱大谋。”

“能乱大谋的小,也不会太小了,是不是?”赵天霸哈哈笑道:“连续释放了三次俘虏,每次都发给遣散银,前后共计数万人,这么大的名声岂是能轻易损伤的?就算先生把这几百俘虏一个不少地都杀了,天下都未必会有人信,至少湖广那边的人是肯定不信的,就算信也会替先生找出理由来的。要想动摇先生的名声,除非……嗯,除非……”

赵天霸想了好几个数字,都觉得还不足以撼动邓名已经拥有的宽大名声,最后说道:“除非是管效忠、蒋国柱或是梁化凤这样大头目决定向先生投降,而先生却因为他们是镇江等地奸x淫掳掠的元凶而不肯接受投降,坚决地不赦免他们。”

“这不可能。”李星汉大笑起来:“太荒唐了。”

“我只是打个比方而已。”赵天霸也不信这种事情会发生,他进一步说明道:“比如,这三个人中的某一个要率军反正,但先生要为镇江的百姓出头,把元凶杀了祭奠死难的百姓,或是当众处死他,给那些妻女被掳的百姓出气。这样就会天下震动,绿营就会知道先生不会赦免他们以往犯下的罪,不要说北方的绿营,就是湖广的绿营听说了此事,都不知道会生出什么心思来了。”

“那也太妇人之仁了,先生虽然仁慈但也绝对不是宋襄公。”周开荒越听越感觉这比方也太离奇了,如果把这种重量级的人物放在君王的天平上衡量,即使另一边是数以万计的百姓,管效忠、梁化凤等人也会更有分量:“要真是管效忠、蒋国柱、梁化凤这样带兵的鞑子头目反正,就是罪孽再大十倍,先生也断然会赦免的。”

“我说过,我只是打个比方而已。”见大家的矛头开始指向自己,赵天霸重申道,他抬头看了看太阳,现在巳时刚过,距离中午还早。

……

此时在松江府,管效忠、蒋国柱和梁化凤正趾高气扬地站在马逢知面前,为首的管效忠厉声喝问道:“你可知罪!”

话说到最后,管效忠的尾音突然拔高,显得非常滑稽,接着就打了一个喷嚏。

身后的梁化凤关切地问道:“提督,身体可好?”

“没事。”江南提督管效忠答道,感到这个突如奇来的喷嚏让他的喝问失色,对他的威严形象有所损害。

得到郑成功从南京败退的消息后,北京迅速发来秘旨,命令准备逮捕马逢知。在郑成功率大军进入长江口时,马逢知按兵不动,罪不可赦。不过秘旨写明暂时不要打草惊蛇,等郑成功彻底从长江口退出去以后再采取行动,以免马逢知狗急跳墙。这封秘旨指明是给江南提督管效忠的,只有他和两江总督郎廷佐有权过目。

管效忠觉得这是朝廷对他的信任,不但光荣,更让他心安。发现郑成功从崇明岛退兵后,管效忠就让马逢知来拜见自己这个江南提督,商讨战后事宜。马逢知见明军已退,管效忠带着大军屯于苏州府,就怀着侥幸心理来参见,当即被管效忠拿下。把秘旨给众人展示过后,管效忠就下令把马逢知装进囚车,押送南京。

处理完马逢知一事后,眼下江南已经再没有任何明军还能威胁清廷的统治,江南提督管效忠如释重负。虽然在镇江被郑成功打败,损失巨大,但在南京城下立了功劳,总算是转危为安。站在旁边的是江南巡抚蒋国柱,当看到马逢知被关进囚车后,他心中的感觉也和管效忠差不多,镇江之败后戴罪立功,也有了一个完满的结局。

因为南京一战而声名鹊起的梁化凤现在已经有资格和管效忠、蒋国柱并立,他冷眼看着管效忠和蒋国柱,观察着两人脸上的表情——都是感慨万千,喜不自胜。

对此梁化凤则在心中暗暗冷笑:“且让你们二人再得意一天吧。”

梁化凤怀中揣着郎廷佐转交的朝廷秘旨,第一条就是把梁化凤从苏松水师统领提拔为新任江南提督,而交给新任江南提督的第一项命令,就是解除旧江南提督管效忠和巡抚蒋国柱的一切官职,监视他们带领部队返回南京,然后自行进大牢等待朝廷处置。

郎廷佐交代过,皇上亲自嘱咐:这个圣旨不但要等郑成功彻底退出长江后,而且还要等到管效忠逮捕了马逢知之后才能宣布。

先等郑成功退出长江的理由不用说,肯定是怕他们和马逢知一起狗急跳墙;而令他们带队返回南京,则是顺治有意给予的一种折磨,让这两个人被巨大的恐惧和侥幸心理反复折磨;等他们回到南京时,恐惧大概会因为时间而淡去一些,管效忠和蒋国柱都会满怀被赦免的希望,这时顺治再给他们最后一击也能得到更大的快感。

而今天中午、晚上的流水庆功宴,则是顺治皇帝给予管效忠和蒋国柱的最后享受,让他们最后一次有机会得到部下的阿谀、奉承,让他们腾起受奖的幻想,而明天一早梁化凤就会取出秘旨,给二人好好地醒酒。

……

在北京,朝臣正向顺治道贺。几天前,郑成功退出长江的消息已经快马加鞭地送到了北京,昨天郎廷佐还用急报送来最新的消息,报告马逢知已经老实地离开军队,估计今天就会抵达管效忠军中,到时候就会把这个首鼠两端的家伙拿下。

“嗯,等确认了消息,就把管效忠的家人都收监吧。”顺治语气平淡地说道。

镇江一战导致数千满洲八旗兵阵亡,得知此事后,对于管效忠和蒋国柱这两个直接责任人,八旗子弟都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顺治也是恼怒这两个家伙:朕总共才有多少奴才?你们一下子就丢了四千多!

满洲人命是很值钱的,顺治不可能不给八旗子弟一个交代,而且即使把管效忠和蒋国柱收拾得求死不能,顺治的四千八旗奴才也活不过来了。让顺治感到滑稽的是,这两个家伙在随后的南京之战中还拼命出力,一心想着戴罪立功。虽然感到可笑,不过看在他们这么卖命的份上,顺治决定饶他们一命,让他们有机会亲眼看看自己亲人的下场。

给管效忠和蒋国柱的处罚已经确定下来了,那就是鞭一百,抄没家产,本人送北域为奴,妻女入营。前些天这个决定流传了出去,北京的八旗子弟听说后连喊痛快,都说如此处置,便是饶这两个家伙不死也没有什么关系了,唯一可惜的是无法看到他们返回南京,亲耳听到圣旨时的表情。

……

午时,管效忠没有喝太多的酒,和蒋国柱不同,他早早就找借口从庆功宴上脱身,回到营帐唤来心腹,询问北京可有消息传来。

作为一个汉军旗人,管效忠在北京还是有一定关系的。镇江大败后,就有消息说八旗子弟嚷嚷着与他不共戴天,听说此事后管效忠肝胆俱裂,好几次想一死了之。幸好鳌拜大人的态度给了管效忠新的希望,鳌拜多次召他在北京的家人前去,鼓励管效忠将功赎罪,再三保证皇上很清楚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会求全责备。

鳌拜大人的意思基本就是皇上本人的意思,随后管效忠使出吃奶的气力,每日殚精竭虑,一心要为朝廷守住南京,至少也要用一死换取家人的平安。

但郑成功退回崇明岛后,北京那些攻击管效忠的声音并没有停止,鳌拜大人的笑容虽然依旧不变,但家人感到他府上的奴才的态度有些变化,目光里似乎也带上了嘲弄之色。

卫兵掏出一个蜡丸,这是管效忠的母亲派人刚刚送来的,用的是驿站里的门路,一路当作紧急军情加急送来。

得知是伪作急件送来后,管效忠的身体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接过蜡丸后喝令亲兵散开,手指哆嗦着从中掏出纸条来。

纸条上只有一个字:

“逃!”

顿时管效忠感到天旋地转,趴在地上动弹不得,叹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儿子能往哪里逃?而且若是儿子逃了,全家人会有什么样的下场?儿子又怎么敢逃?”

第14节 强攻(上)第36节 分摊(上)第24节 内忧(上)第4节 栋梁第32节 突围第25节 捷报第68节 混乱(下)第2节 赏罚第45节 处置第40节 印象(上)第2节 软硬(上)第17节 政策(下)第60节 人心(上)第9节 授权(上)第24节 怒潮(上)第35节 巩固(下)第9节 授权(下)第11节 两全(下)第60节 人心(上)第3节 裁军第44节 夹击(上)第6节 事变(上)第49节 昆明第13节 试探(上)第20节 廷议第38节 包抄第34节 动摇第28节 算计(下)第52节 纵火第47节 矛盾第37节 报告(下)第35节 捆绑第17节 调查第23节 波澜(下)第54节 授权第56节 推销(下)第1节 代售第31节 名将第1节 秘旨第35节 会面(上)第12节 军旗第15节 双赢第7节 演变(上)第40节 打赌第13节 提督第8节 战备(下)第48节 提案第41节 争夺(下)第54节 议和(上)第14节 强攻(上)第30节 新年第24节 掠夺第58节 同盟(上)第54节 投机(下)第56节 推销(上)第17节 虚招(上)第39节 良机第53节 齐射(下)第1节 误会(上)第52节 登陆(上)第7节 变脸(上)第29节 搏斗(下)第41节 失控(下)第24节 川西第51节 晚宴第64节 平息(上)第7节 演变(上)第16节 冲击(上)第13节 勇气(上)第4节 推荐(上)第12节 调整(下)第12节 围困(下)第30节 三投第26节 判断(下)第9节 海权第21节 受降第51节 救援第52节 私心第50节 误判(下)第68节 混乱(上)第64节 平息(下)第29节 统一(上)第37节 刺客第20节 相逢第7节 演变(下)第56节 待遇(上)第12节 围困(下)第6节 鲁王第29节 搏斗(下)第6节 勇士第51节 求战(上)第25节 捷报第29节 统一(下)第54节 官衔第20节 相逢第33节 通牒第16节 冲击(上)第57节 强弱第32节 突围第26节 兄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