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节 往事(上)

伐清sodu

成都,四川巡抚衙门刚刚开张,除了一个负责打扫卫生的,还没有其他工作人员,甚至连巡抚人选都还没有。邓名陪着巩焴来巡查了一番这个巡抚衙门,向对方问道:“巩老先生觉得这衙门如何?”

巩焴看着这桩比知府衙门还要小得多的建筑物,摇了摇头:“这分明就是一个院子。”

“有好几间房呢,再说巡抚衙门又不会有多大,要大院子干什么?现在都府的房价是越来越贵了。”为了省钱,巡抚衙门甚至不在春熙路上——在成都南边找了个间小宅子,挂了个牌匾就是巡抚衙门的地址了。

现在成都的知府衙门不小,不过那是历史遗留问题,邓名也就默认了,而且也不是刘晋戈一家在用。税务局和提刑衙门也住在里面,秦修采和贺道宁总想搬出来,但由于没有足够威风的新衙门所以迟迟没有成行。

邓名认为衙门是办公场所,所以巡抚衙门没有给官员的住宅区、没有庭院,一下子就节省了大量的面积。而且巡抚衙门一样没有司法和收税权,自然不需要太多的办公室,也不需要公堂等附属设施,最后觉得这么一个院子就盛下了。

除了功用问题外,更关键的原因是巡抚衙门现在没有主人。刘晋戈的知府衙门不愿意出一大笔钱为巡抚衙门购地并进行装潢,他表示如果要出钱那叙州也不能置身度外,应该尽到下级机构的责任;可叙州方面不同意,称既然巡抚衙门设在成都,那花费理应成都知府衙门独自承担。现在只需要掏一个小院子的钱,成都知府衙门上下都很满意,成都议会也很满意(帝国议会又解散了,但成都议会的持续召开时间越来越长,已经有变成常设的迹象)。

熊兰的银行系统肯定不会给巡抚衙门出钱,而秦修采的税务系统也是一样,接着设立巡抚衙门的东风,秦修采成功说服大家不再反对给省税务局单独设一个办公地点——税务局在春熙路上买了一大块地,打算把上面原本的铺子都推平了,盖一片新办公地点,而原来知府衙门院里的老房子可以留给成都府税务用——买地、盖房子、装潢,税务局的新办公楼预算是二十多万。

“这宅子花了三百元,”邓名告诉巩焴,正因为只有这么点钱,刘晋戈才慷慨地表示这笔钱就不用叙州分摊了,在巡抚衙门成立前,成都知府衙门还愿意承担那个打扫卫生的人的工钱,也算是知府衙门对上级机构的一片孝心了:“我觉得挺好,而且有里外四间屋子,打扫干净、糊上窗户、再摆上桌椅就能开张,都不用折腾。”

暂时看来,四川巡抚衙门的工作就是计算税务局收的税里的省税数量,确定该如何花费,然后指示税务局拨给地方政府,也就是成都或叙州的知府衙门,并监督他们花费。因此一间算账的屋是少不了的,一个巡抚自己的办公室,一个幕僚公用的屋子,再加上一个客厅和茶水房。

“如果将来要添加人员,也不用担心地方。”现在四川的军权根本不在巡抚衙门手里,各亭也都是知府衙门的下属,不过将来的事情不好说,因此邓名自掏腰包把隔壁两个院子也都买下来了,还加上再远一些的大段荒地。万一将来巡抚衙门有需要的话,还可以从邓名手里把土地买走加盖房子。巡抚衙门设在这里,将来土地升值的潜力还是有的,邓名这也算是利用内幕消息进行投资。

“如果没有好的人选,这个巡抚我可以先兼起来。”邓名最后说了一声,这个巡抚的位置没有心腹愿意来,而如果随便指派一个毫无资历的人又不合适。思来想去,邓名觉得自己兼任还是个很好的办法,毕竟现在四川巡抚的大部分传统权力就在他手里。

说完这句话后,邓名、巩焴和几个卫士就向门外走去,因为这个小宅子实在也没有什么好看的,出门前邓名还嘱咐了那个看院子的大爷一声:“走时别忘了锁门。”

“是。”这个大爷是刚从浙江移民来的,出门打点零工补贴下儿子的家用,刚被一脸神秘的知府衙门官员找去,询问他愿意不愿意给巡抚衙门看院子,还每个月给一百二的工钱时,老头差点幸福地昏过去——给巡抚老爷当门房,还是门房头,这种好事竟然会落到他一个无亲无故的人身上,这是什么运气?

事实证明他的运气还真不怎么样,看到这个宅子后,大爷的心里那是一片瓦凉啊,要不是确实知道布置任务的人是成都衙门的官吏,他真怀疑遇上骗子了。亲手把“四川巡抚衙门”的牌匾在门前挂了起来,但偶尔从门前路过的行人也并没有因此投给这个宅子多少注意力,可能他们都认为这只是个闹剧吧——有个闲的没事做的家伙在这个僻静地方给自家门上挂了个大招牌,而成都知府衙门或是不知道,或是根本懒得管,就和他们这些路过的行人一样。

今天大名鼎鼎的保国公来转悠了一圈,还发表了一些关于这个衙门的指示,对大爷来说这大概是他找到这份工作来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了,他打算等今天下班回家后,要和儿子们好好念叨、念叨此事。

最近两天邓名带着巩焴在成都各个衙门里转了转,还很客气地询问对方有什么改良意见,巩焴也很诚实地告诉邓名他什么想法都没有——如果四川的组织结构是从原来大明官府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那巩焴说不定还能提一些修改意见,但现在除了沿袭“知府、提刑”这样的名称外,四川的官府和巩焴所知的传统官府没有一点儿相似之处,到现在为止巩焴连里面的互相制衡、合作的运行原理还没有琢磨清楚,哪里可能提什么改进意见?

离开了巡抚衙门后,邓名就回到了常备军统帅部,这里是他在成都的主要停留地点,就算将来兼任了四川巡抚,估计邓名还是会选择在这里办公。以前邓名也经常呆在成都知府衙门里面,因为那里有好几个结构,想找谁都方便;可现在知府衙门里乱哄哄的不适合工作,除了秦修采的税务外,贺道宁的提刑衙门也忙着准备搬家——巡抚衙门宣布建立后,贺道宁和秦修采一样借着这个良机把自己的衙门也提高到省级高度,虽然贺道宁没有税务局那么有钱,但有他提刑衙门就有主心骨。听说提刑衙门升级为省级后,刘晋戈慷慨地表示愿意出钱帮贺道宁修衙门,叙州知府衙门和提刑衙门联合发来的贺信上也表示愿意分担一部分费用,成都议会和叙州议会都很痛快的批准了拨款——贺道宁手里还握着一个判人“违宪”的大棒子呢,那个没有巡抚的巡抚衙门谁都敢踩上一脚,但却没有人愿意招惹提刑衙门。

“巩老先生应该对吴三桂有些了解吧?”邓名问道。

“吴贼……”巩焴哼了一声,反问道:“国公为何有此一问。”

刚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邓名对吴三桂是非常忌惮的,因为这个人的名气太大了,不过穿越四年多了,邓名发现自己对吴三桂的原有印象和现实差距实在不小。

首先是军事实力,邓名感觉对方似乎也不如自己一开始想象得那么强大,刘体纯多次表示吴三桂不是特别厉害,如果没有满清那李自成绝不会输给他;而赵天霸也说,吴三桂曾经被刘文秀多次击败,逼得狼狈后退,要不是刘文秀在保宁大意早就把他赶出陕西了。邓名本人也感觉吴三桂显得相当保守,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作为,只有吴三桂讨伐水西时还表现亮眼,他的迅速胜利让邓名和李定国都心生警惕,但之后吴三桂又故态复萌,趴在贵阳一动不动,放过了攻打云南的最好时机。

其次就是吴三桂的名声,在邓名前世的印象里,吴三桂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但现在居然口碑相当不错,拥护明朝的人都认为吴三桂降清有不得已的苦衷,而且还一直没有与明军嫡系交战过,就是攻打云南也可以认为是处于他对流寇根深蒂固的厌恶。清廷那边更不用说,吴三桂简直就是忠义的代表,而这样一个忠义老将向清廷投诚,更昭显了清廷的天命。

在士人、军官乃至底层百姓中,吴三桂的形象都非常之好,在昆明的时候,李定国也曾对邓名私下表示,他认为吴三桂和反正前的姜镶、金生恒一样,属于可以拉拢的对象。

而在文安之、朱舜水这些人的眼中,吴三桂甚至比反正前的姜镶、金生恒他们还要好得多,因为吴三桂没有像姜镶那样降过闯,或是和金生恒一样攻击过朝廷嫡系部队,说明他内心深处对明朝的感情更重,而且能扛住来自清廷的压力,不去做那些违背本心的事。

第7节 变脸(上)第49节 扩张(上)第48节 贺礼第11节 劫营(上)第68节 混乱(下)第51节 保卫(下)第40节 印象(下)第34节 动摇第49节 风气(上)第48节 打赌第13节 勇气(下)第46节 战备(上)第35节 会面(上)第42节 反击第59节 议款(上)第1节 精明(上)第21节 烟雾(下)第51节 救援第4节 一致(上)第4节 暗示第60节 人心(下)第36节 方向(上)第60节 战俘第52节 私心第44节 失踪第57节 疲兵第4节 一致(下)第4节 一致(上)第18节 链条第15节 出降(上)第23节 援助第36节 修路第39节 王佐(上)第19节 一骑第66节 加入(上)第24节 整训(下)第58节 断后(上)第54节 官衔第22节 退让(下)第34节 晋王(上)第28节 算计(下)第19节 一骑第42节 升级(上)第39节 王佐(下)第52节 壮士第29节 解围(下)第24节 怒潮(下)第49节 扩张(上)第39节 向导(上)第5节 退兵第28节 算计(下)第50节 误判(下)第47节 赎买(上)第16节 龙骑(下)第4节 推荐(上)第51节 诈败第15节 出降(上)第39节 向导(下)第55节 俘虏(上)第43节 挫折第2节 软硬(上)第30节 成长(上)第57节 观感(下)第21节 根基第28节 人心第20节 相逢第28节 战报第39节 良机第9节 失言第22节 谎言第1节 转运第60节 烽火第7节 仲裁(下)第54节 议和(上)第60节 人心(上)第57节 信件第60节 人心(下)第44节 先行第43节 挫折第9节 授权(上)第35节 巩固(下)第6节 事变(下)第5节 密信第32节 才能(上)第34节 糊涂(下)第40节 打赌第62节 蠢动(上)第56节 待遇(上)第28节 人心第55节 压力(下)第58节 处罚第12节 围困(下)第8节 纷乱第48节 贺礼第16节 瓮中第3节 信号(下)第54节 迂回第22节 突破(下)第55节 压力(上)第23节 代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