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节 判断(下)

无论是北京的清廷还是淮阳的清军,确定邓名出现在山东后,他们都深信川军的主力跟着邓名前去了,为川军护航的水师很可能是闽军的主力舰队,张煌言的舟山水师很可能也参与其中。清廷知道邓名和郑成功的关系密切,他们觉得郑经很可能也继承了他父亲与邓名的良好关系,这样川军出现在山东也就解释得通了。

在清廷疑神疑鬼的时候,邓名正指挥山东起义军围攻潍县。这是他登陆以来攻打的第一座县城。不过进展非常缓慢,正如巩焴预言的那样,以山贼和豪侠组成的起义军非常难以号令,他们的士气起伏不定,军纪接近于没有,让邓名头疼不已。

邓名带来了一个川军的爆破小组,不过为了锻炼山东起义军,他并没有让自己的爆破队上,而是训练山东起义军。刚刚看过川军的演示后,很多好汉就纷纷拍胸脯表示完全明白了,然后立刻忙着去攻打县城,根本不打算花太多的时间在练习上。

结果首次攻打潍县就是一场灾难,义军在简易的壕沟面前束手无策,被城墙上防守的县丁投掷石头杀伤了十几个好汉。接着就发生了莫名其妙的崩溃,进攻者扔下了土包和挖掘工具纷纷撤退。听到城墙上传来的欢呼和笑骂声,邓名不禁摇头叹息:“这到底是我在锻炼军队,还是在帮潍县的绿营锻炼军队呢?”

回到营地后,参与进攻的好汉和等在他们背后的进攻部队就开始了激烈的互相指责,差点当着邓名的面前上演内讧和武斗。邓名出来打圆场,算是勉强把激动的众人安抚下来,但几个山东的好汉咽不下被骂的这口气,又想在保国公面前好好表现一下,第二天居然自行去攻打县城了。

得知有几百好汉擅自出战后,邓名和他的卫队都吃惊得快说不出话了,不用说川军或是夔东军,就是张煌言的志愿兵都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情。早知道这件事的其他各路好汉也没有劝阻,一部分人跟着去看他们能不能破城,而剩下的一部分则在一边冷笑,等着看笑话——这批人大部分都是昨天负责填壕沟的,他们被骂无能后就反唇相讥,称那些后排备战的人都是胆小鬼——这明明是战术安排,后排的人没有去打头阵也不是因为胆小。

等邓名赶到的时候,几路好汉已经抬着云梯冲上去了,他们打算先踩着梯子跑过壕沟,然后再搭起梯子爬上城墙。

其中两路还没有越过壕沟,就被潍县临时组织起来的丁勇用石块打退了,剩下的人运气比较好,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就冲到了城墙下——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战备进行得好,这些好汉完全没有想到事先隐蔽和佯动,所以从一开始攻击意图就完全暴露在守军眼中。但是潍县并没有多少绿营,大部分城墙的保卫者都是城里拉来的壮丁。这些壮丁看到好汉们头上扎着红布,光着膀子、叼着刀子气势汹汹地扑过来时,都吓得跑回家去了。

可是梯子搭上城墙后,却发现云梯不够高,潍县的县令也没有想到要用栅栏和土砖垫高城垛,而是好汉们的目测有误。因为赌气而仓促发起的进攻也缺少准备时间,所以梯子的长度出现了问题。

眼看爬不上城,梯子上的好汉们只好退下来,开始在地上挖掘土石想垫一个土台出来。不过不等他们做好梯子的垫脚,城内的绿营就闻讯赶到了,还砍死了几个逃跑的壮丁杀一儆百。当冰雹般的石头从城头落下后,这次进攻又毫无悬念的失败了。

“再这么打下去,我们就要帮潍县练出一帮精兵来了。”邓名看得摇头不已。

几个山大王在攻城时的阵前动员更让邓名心惊,他听到那些人大喊着:“杀进县城,一人分一个大姑娘”来鼓舞喽啰们的士气,更可怕的是这话还让城上的守军听到了。

“今天没能破城,我真不知道是倒运还是走运。”邓明叹道。

山东的起义军中鱼龙混杂,很多人确实是山贼土匪,那些城市出身的大侠、少侠也有一些是往日横行不法之徒,要是让他们攻破了城池,估计潍县要遭殃。

邓名并没有带来大批的嫡系军队,义军虽然畏惧川军的武力,但绝对不会理解川军的政策和军纪,而要想鼓动他们冒着矢石攻打县城,那些山大王洗城的号召绝对比邓名秋毫无犯的要求更有号召力。

在这次失败后,各路山贼终于认识到即使邓名和川军能把祖泽溥打得片甲不留,县城的城墙对义军来说依旧是不可逾越的壁垒,于是按捺下破城大掠的热情,转过头来向川军虚心讨教爆破的技巧。但这时由于担心破城后出现的问题,邓名对训练山东起义军爆破技术也不是那么热心了。

“必须要找出一种方法,让这些义军的成员变成名副其实的义军战士,不要光琢磨着打家劫舍。”邓名让爆破小组把传授技巧的速度放慢,首先让起义军在周围练习一下挖掘地道的本事,不要立刻把火药交给他们。

与此同时,邓名命令卫队带着他的名帖拜访附近的缙绅,试图寻找一些能够帮助他在破城后维持社会秩序的合作者。

刚刚听说邓名登陆后,附近的缙绅、豪强都聚集家丁自保,而在祖泽溥溃败后,这些缙绅意识到明军的强大,开始给邓名送来粮食,希望明军能够不洗劫他们的宗族和村庄。

夏捷夏举人就是一个潍县人,平时住在乡下的宅子里,刚刚得知名震天下的保国公出现在山东地面时,他和其他缙绅一样分发粮食,把佃户聚集起来自保。祖泽溥惨败,邓名率领的义军包围县城后,夏缙绅就代表周围的豪强亲自来邓名的军营中为民请命。

“我军的军容如何?”见到亲自押送十大车粮食的夏老爷后,邓名开门见山地问道。

“威武雄壮,真是王师天兵啊。”夏捷立刻称颂起来。

“这话欺心了。”邓名摇头笑道:“周围的军营我哪能不知道,根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昨天攻打潍县的时候,还嚷嚷着要洗城呢。”

“有保国公在此,必能保得一城平安。”夏捷小心翼翼地观察着邓名的脸色。

“我可没有这个信心,”邓名依旧摇头:“我的大军还没有到这里,这数千好汉我根本控制不住,进了城他们会干什么我也能猜个大概。现在我没有立刻让我的手下参与攻城,就是因为害怕他们祸害城中父老,给朝廷和王师抹黑。”邓名盯着夏捷看了一会儿,诚恳地问道:“夏举人可有良策教我?”

“保国公慈悲啊。”夏捷终于确定了邓名的真实态度,跪倒在地举起双臂高呼:“国公啊,这是几千豺狼虎豹啊,要是让他们破了潍县,势必涂炭城内的生灵啊。”

刚才从周围的军营走过时,夏捷认出了好几个赫赫有名的江洋大盗,他马上把这几个人的名字报出:“国公啊,这几个人平时绑票、抢亲,无恶不作,于七爷起事的时候他们也没参与,就是听说保国公大败祖泽溥,才下山想跟着抢一笔的啊。”

用夏捷的话来说,于七本人始终没放弃招安的念头,很多于七的战友也惦念着这件事,所以没有祸害乡里。但有一些人是货真价实的趁火打劫。很多缙绅之所以不支持于七起义,除了因为他们不看好义军和清廷的实力对比,也是因为在他们眼中,很多义军成员都属于该被镇压的强盗。

“暴君的秩序也胜过没有秩序。”邓名喃喃自语道。

于七肯定会收留那些跟着他一起和清军兵戎相见的土寇,邓名现在不可能对这些人大开杀戒,甚至不容易把他们从义军中清除出去。不过这些人除了给明军抹黑外,还属于极不可靠的同盟,一旦局势不对,他们就能毫不犹豫地开小差,甚至可能倒戈劫杀起义军,换取清廷的宽恕。

虽然清廷的秩序残暴不仁,不过如果邓名连这种等级的秩序都维持不了的话,山东的缙绅是不会支持川军的。现在有很多只眼在观察,要看看明军在潍县的所作所为。如果潍县被乱兵大掠的话,山东的缙绅就会彻底倒向清廷一边,支持祖泽溥与明军作战。

如果潍县这个弹丸之地能够长时间地抗拒川军攻势的话,对邓名的威望会有很大的损害,更会坚定莱州、登州两府清军抵抗的决心,让川军在胶水河大胜的良好局面荡然无存。

“我们不可能从江南抽调兵力,山东只是我们的一个次要战场,要用最少的兵力取得最大的成果。”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邓名就应该本着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不顾以夏捷为代表的缙绅的意愿,在山东闹得越大越好。只是邓名还没有冷血到这个地步,无法下这样的决心,因此他就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第46节 战备(下)第38节 奔波第58节 接触(下)第3节 上风第15节 双赢第19节 跋扈(下)第30节 变化(上)第37节 报告(上)第2节 抵x制第20节 相逢第41节 献计第32节 争夺(下)第27节 派系(下)第25节 骇浪(下)第15节 战象(上)第57节 轻取第20节 万县第67节 守法(上)第45节 突破(上)第36节 方向(上)第24节 整训(上)第46节 扫荡第35节 巩固(上)第53节 惨痛(上)第8节 纷乱第18节 登陆(上)第8节 纷乱第33节 孤注(上)第21节 受降第23节 波澜(下)第14节 应对第6节 事变(下)第8节 震怒(下)第13节 攻守第50节 追击(下)第7节 穷途第36节 修路第60节 烽火第31节 裁军(下)第40节 打赌第31节 呆仗(上)第42节 中立(下)第10节 锁喉(下)第67节 守法(上)第22节 抢攻(上)第50节 金砖第48节 提案第17节 冲击(下)第29节 解围(上)第19节 忠心(上)第53节 擒贼第37节 报告(下)第42节 中立(下)第18节 登陆(上)第33节 孤注(上)第55节 压力(下)第67节 守法(下)第13节 债务第8节 战备(下)第36节 方向(上)第18节 诏书(下)第15节 战象(下)第11节 攻势(上)第10节 锁喉(下)第30节 威压(下)第15节 军心第27节 围攻(下)第19节 忠心(下)第20节 困兽第39节 冲突(下)第48节 融洽(上)第25节 捷报第5节 润滑第27节 围攻(上)第42节 中立(下)第58节 战书第43节 靖难(上)第3节 压力(下)第45节 颜面第59节 议款(上)第32节 争夺(上)第25节 印象第59节 黄雀(上)第49节 败像第48节 专利(上)第43节 风向(上)第10节 锁喉(上)第31节 血战(下)第69节 忠臣(上)第54节 议和(上)第49节 风气(上)第24节 洞悉第2节 软硬(上)第4节 一致(下)第32节 突围第60节 人心(下)第60节 人心(下)第54节 议和(上)第46节 合营第41节 争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