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节 爆破

虽然邓名信心十足,但是刘体纯却依旧是将信将疑。在他看来,火药的力量也就仅仅能够把一个铁球弹丸从炮膛里推出去,想要炸塌几米厚的城墙是不能想象的;袁宗第同样知道刘宗敏失败的教训,不过他倒是倾向于一试。他觉得,昆明之战似乎证明了三太子这个人对火势有一种特别的促进效果,根据周开荒对昆明武库爆炸的描述,好像三太子有一个直径数里的作用范围,在这个范围里火药的威力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

作为一个现代人,邓名认为用火药进行爆破是理所当然的。在他原来的世界,这种战术要等到太平天国时期才会被大规模应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杨秀清进攻南京。南京的城墙是朱元璋修建的,墙基厚达十五米,高十余米,固若金汤。当时满清两江总督陆建瀛手中只有五千人,就敢凭借南京城墙抵抗数十万、号称百万的太平军——陆建瀛认为南京城池坚固,清初拥有大量火炮的郑成功都拿它无可奈何,防御太平军也不成问题。

一开始太平军也确实无计可施,虽然兵力百倍于城内的清军,依旧无法突破城防。太平军曾集中火炮对南京城墙进行昼夜不休的炮击,但密如雨点的炮弹都被十五米厚的城墙挡开,只能对城楼上的建筑造成有限的破坏。后来杨秀清就挖掘地道至南京墙基下,用棺材盛满了黑火药,封闭地道后进行爆破,将几乎坚不可摧的南京城墙炸塌,从而夺取了这座城市。

邓名本来建议打造一个木制的容器,但袁宗第和杨秀清不谋而合,说何必这么麻烦,去挖一具棺材用不就得了?

士兵们从乱坟岗找来几具还算坚固的棺材后,邓名挑了一个看上去最结实的。明军的计划是首先把这具空棺材运入地道,按照棺材的大小,在郧阳的墙基上掏一个窟窿,然后把火药从袋子里倒出来,放在棺材里搅拌均匀。

邓名总觉得挖坟取棺不道德,不过看袁宗第那副满不在乎的模样,邓名知道劝也没用,只是在心里琢磨若是爆破能够成功,以后一定要自己制造容器。刘体纯在边上看着士兵们的准备工作,依旧不相信这一招能够管用。毕竟从来没有听说过成功的先例,只有刘宗敏失败的教训,刘体纯不信这么点火药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

爆破这战术目前除了邓名没有其他人知晓,更不会明白封闭空间的重要意义,因此邓名就带着亲卫亲自下地道去查看墙基下的空隙。

趁着邓名离开,刘体纯就对袁宗第抱怨道:“就算把这个棺材盛满了,顶多也就是十口袋火药吧?如果是用来开炮能打多少炮,这些炮弹就能把城墙轰出缺口来吗?能打掉一层皮就不错了。”刘体纯仍然觉得火药只能推动大炮的弹丸,就算把全军所有的火药都用来发射弹丸也砸不开郧阳的城墙,那么其中一部分火药当然更不行,还别提连一个铁球都没有。

“你不是说过昆明有个‘明’字,会旺火么?”袁宗第觉得没必要和邓名对着干,攻城以来三太子一直认真学习,从没有指手画脚,现在提出唯一的一个建议而且充满了信心,不好断然拒绝:“这郧阳不也有个‘阳’字嘛,一样旺火。再说还有邓先生,皇明三百年的火德,那是闹着玩的吗?”

刘体纯也就是随口抱怨几句罢了,他和袁宗第的想法差不多,既然邓名坚持那怎么也得让他试试,而且就是失败了他们也绝不会责备邓名浪费火药和时间,反倒一定会宽慰他一番。

明军在下面掏墙基的时候,城内的清军正在墙后面挖水渠。郧阳的防守者不认为明军会强攻,所以也没打算出城去逆袭土丘,而是选择了挖水渠的应对策略。这条渠的挖掘速度并不是很快,清军认为,按照正常进度,还要好多天明军才能把墙基掏空,至少现在守将还没有看到明军把木桩运进地道。不过该做的工作还是要做,万一明军想不开,真要挖塌勋阳的城墙,清军守将就立刻灌水淹没坑道,给明军一个颜色看看。

清军守将按部就班地挖渠的时候,并不知道此时明军的攻城准备工作已经接近完成,而不是他预想中的十数日之后。

用来爆破的棺材已经装满了黑火药,在把它密封到墙基里面之前,邓名还需要测试一下导火索。最好用的导火材料无疑还是黑火药,它不需要任何空气就可以发生反应。为了防止导火索的火药受潮,邓名用柏油刷过的棉布做了一条长长的带子,里面装上火药。

先把一条装满火药的袋子埋在土里测试了一遍,确认可以胜任导火索后,邓名就下令把棺材塞到挖出来的窟窿里去,他本人亲自在地道里负责密封。选择爆破的这段郧阳城墙大约有三米宽,墙基接近五米。明军挖出来的窟窿差不多四米深,棺材放置在城墙的正下方。在朝外的棺材板上打了一个洞,为了保险,安放了两条导火索,然后开始把窟窿填实。

使用的材料包括大量的石砖,邓名先砌一面墙,然后糊上一层土,再开始砌第二面墙;下一面墙的砖块和上一面墙的砖块交错摆放,然后再糊上一层土……一层接着一层。邓名唯恐密封不好,层层之间都要夹上土层,也不知道最后砌了多少面墙,反正是不计其数。挖出来的地道被砖墙堵上了一小半,密封层恐怕得有十几米宽了,如果不是导火索不够长了,邓名本来还想再砌几道墙。

摆好石砖后,邓名依然担心密封层会松动导致爆炸失败,就用几根大木头死死顶住最外的墙面。

在邓名紧锣密鼓地进行密封工作时,郧阳守将好奇地在城头观察明军的动静。看到明军往坑道里面搬运石砖时,清将百思不得其解:这是要帮我修固墙基么?

往坑道里面运木头虽然是穴攻的正常步骤,不过落在清将眼里同样显得十分古怪,他确信明军不可能这么快就挖出了足够大的洞穴,现在运进木头,除了给挖掘和运土造成麻烦,没有任何其它的好处。

在正常情况下,运木料进坑道也是随挖随运,每当挖空一块地方就用一根木料支撑住墙基,不可能一口气挖完然后再同时把木料运进去,因为那样墙基早就会下陷,把里面挖掘的人压死。最后,清军守将觉得,明军运进地道的木料看上去并不适合用来做支撑立柱,而且明军运了几根以后不继续运了,显然是放弃了。

“哼!就算是练兵,也得当真的去做才会有效果。”清将对城下的明将嗤之以鼻。他直到最后也没想明白明军运砖块是要干什么,不过断定敌人仍是在训炼队伍,而且训练工作进行得很潦草:“要是让新兵们看了,认为这种小木料就能当支柱的话,以后真要攻城不是要出大笑话!”

怀着对敌人的极度鄙视,清军守将离开了城墙,到下面去检查水渠挖掘的进度,感到自己严肃认真的态度同外面那些敷衍了事的明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看我,就是明知道对方不会真的穴攻,还是要认真地挖着沟渠,真的挖一个池塘出来并且蓄水……这样练兵才有作用嘛。”

尽管不赞同邓名的计划,可是当刘体纯看到邓名满身尘土地从地道里爬出来后,还是深感这个宗室子弟果然与众不同,这种下坑道的事情一般的将领都是不屑于亲历亲为的。

邓名又做了一条新的导火索,把它同地道里的导火索牢牢地连接起来,依旧是用香烛当作延时引信。部署好这一切后,邓名就要求刘体纯和袁宗第下令军队远离这一带。黑火药若是没有发生爆炸,那顶多是有灼热的气流,但若是发生爆炸,肯定会有冲击波出现,在昆明的时候邓名就有体会,现在就指望爆炸的冲击波能够破坏郧阳的城墙了。

因为没有爆破过,所以邓名也不知道人们距离多远才算安全,只是一个劲地让大家再走远一些。最后,明军一直退到了距离爆破点一里地以外。

郧阳守军注意到了明军的异常,觉得今天明军的古怪行为实在太多了,把他们看得稀里糊涂的,不过他们并不认为和城墙有什么关系。就算时间足够,就算明军已经完成穴攻的前期准备,打算烧毁立柱让城墙坍塌了,也不该把军队躲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城墙就算坍塌也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能够造成一个可供攀登的斜坡就属于很成功的穴攻了。

一般在发起穴攻前,攻击者都会在目标墙段前摆好进攻阵型,准备在第一时刻夺取可能出现的斜坡。而守军也会因此而得到警报,同样会集中军队准备保卫危险的城墙,同时放水灌地道。

看到所有的人都远离危险区域后,邓名亲手点燃了香烛,然后飞快地离开地道,发足全力跑向不远处的马,跳上马背就头也不回地远离土丘而去。

袁宗第和刘体纯等着看邓名这一番辛苦布置的结果。

他们两人身边的明军并不多,此时大部分明军正在远处修筑云梯、挖梅花桩,其它几个新土丘下的地道挖掘也在继续。在这群人当中最有热情的就是跟着邓名去过昆明的那批卫士,不过其中几个诸如李星汉就担心火药量太少,毕竟一棺材火药不能和昆明的一仓库火药比。赵天霸和穆潭听说邓名的计划后,反应和刘体纯差不多,他们从未听说过这种战术,因此心中都有些怀疑。

因为担心地道里通风状况不好,所以插在火药导索上的香烛很短,邓名估计现在应该已经点燃导火索了。砌墙过程添加的都是干土,而且墙壁内的火药束用棉布包裹着,应该不会有受潮问题。

“不知道一棺材火药够不够。”邓名也有同样的担忧。他知道,很快导火索就会把棺材里的火药引燃,几百斤的火药在充分反应后,会化作一团温度很高的高压气体,估计能有一千度左右。如果四周都能抗得住这压力的话,这团气体最后就会慢慢冷却,同时不停地从缝隙中逸出,让邓名白辛苦一场;而如果有某一个方向抵抗不住这压力的话,气团就会破土而出,造成剧烈的爆炸。

“如果火药够了的话,会从哪里喷出来呢?”邓名思考着这个问题。地心是肯定不可能的,气团压力再高也不能往地下跑;水平的另外三面是结实的大地,比较脆弱的一面是地道方向,即使砌了十几米厚的砖土混合墙,它的坚固程度也无法与大地相比。

但是最脆弱的应该是位于爆破点上方的城墙。邓名想起,初中物理学上好像说过压力等于面积与压强的乘积,棺材上表面的面积最大。

“幸好我是把棺材直着推进去的。”因为挖地道是件很艰苦的工作,所以在墙基下掏窟窿的时候,明军自然而然地以那具棺材正前截面的尺寸为标准,截面小工作量也就小。邓名觉得比较脆弱的地道方向因为截面小,受到的压力相应也应该比较小。

不过邓名想到了很多不足之处,既然密闭空间的大小和压强成反比关系,那就应该尽可能地填充窟窿里的空间才对,棺材里也应该用石头充分压实,把空间压缩到最小。若是能少一半的空间,那压强就能提高一倍,压力也会增大一倍。以后一定要用特制的容器来装火药,最好是使用上表面宽阔、而且相当低矮的木匣,让想破坏的那个方向上受到尽可能大的压力。

有这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邓名对没能早点想到它们感到极为懊丧,也对今天是否能够获得成功更加没有把握。

站在邓名身边的赵天霸注意到邓名的脸色忽喜忽忧——喜是因为想起了压强、压力公式;忧是因为随即发现自己的设计有许多不足之处;紧接着赵天霸又听到邓名发出一声长叹,当邓名想到自己没有全力对爆破空间进行填充后,怀疑这个疏漏会大大降低爆破的成功率。

“先生……”

赵天霸侧过头想宽慰邓名一下,但他刚一张嘴,就觉得脚下的地面突然晃动,接着就是一声震耳欲聋的炸响扑面而来,把他还没有来得及吐出口的字句截断。

赵天霸转头看向郧阳,已经看不到什么城墙了,只有漫天的烟雾、腾上半空的烟尘柱。

那些一直面朝郧阳城的人也没看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个别眼力特别好的明军觉得自己似乎看见郧阳的城墙自内而外地爆裂开,砖石和里面的灰土腾空而起,好似有一条蛟龙要从城墙的肚子中钻出来。在那声巨响的同时,这条蛟龙从地表窜上了半空,带起的烟尘把这段郧阳城墙遮蔽得严严实实,什么也看不到了。

所有明军都仰起头,看着那一直向上窜去的烟柱,其中好像还有没燃烧完毕的火药。过了好一会儿,突然爆破点附近稀里哗啦地落下一阵碎石雨,大量的被炸得粉碎的砖末从空中落回地面,洒落出好远,甚至一直落到远方观望动静的明军头上。

刘体纯、袁宗第、邓名也都被一、两颗小石子砸到,地面上有些碎石在乱滚,此时他们依旧无法透过烟尘看见后面的城墙。

“爆炸倒是爆炸了,就是不知道爆炸的效果如何?”邓名急着想见到自己的成果,但是郧阳城上弥漫着黄色的烟尘,什么也看不见。

爆炸发生时,郧阳的守将正在衙门里和知府喝茶,交换着对明军软弱无力的攻势的蔑视。冲击波抵达衙门时余波已经很微弱,甚至不能把两人茶杯中的水震出来。不过那声巨响还是让郧阳的文武守臣心里起疑,走出衙门来看发生了什么怪事。

这两个人来到爆破现场时,烟尘已经消散了不少,不至于像刚发生爆炸时那样隔着几米就看不见人。

守将俯下身看着地面,地上到处是碎石,看上去全是墙砖的碎块,越靠近爆破点,碎块就越密、体积也越大;有些清军无声地倒在地上,有些则在挣扎着求救,守将看到这些士兵的鼻腔和耳朵里正流出血来;在这些瓦砾和士兵的脸上、身上,全盖着一层厚厚的尘土,守将伸手摸了一下,感觉好像是筑城墙用的沙土。

这时一阵大风吹来,把本来已经稀薄的灰尘又吹散一些,守将抬起头来,看到一个巨大的城墙豁口出现在自己眼前,砖面无影无踪,靠近豁口两边的墙垛也不翼而飞,里面的筑土完全暴露出来。这个豁口呈放射状,起点就是爆破点的正上方。透过这个豁口,守将猛然发现自己已经能够看到远处地面上的明军。

第22节 谎言第5节 协作(上)第57节 分赃(上)第24节 整训(下)第6节 鲁王第2节 抵x制第50节 挫折第37节 立碑第40节 入寇(上)第9节 穴攻第17节 政策(上)第39节 哨探第2节 软硬(下)第26节 判断(下)第44节 失踪第26节 兄弟(中)第18节 链条第11节 攻势(下)第63节 黄雀(上)第25节 骇浪(下)第22节 风起(下)第9节 失言第31节 战备第10节 爆破第58节 接触(下)第5节 放弃(下)第16节 冲击(上)第42节 送行第32节 才能(上)第38节 牵制(上)第19节 帝国第31节 侧击第36节 分摊(上)第19节 防区第51节 梦想(上)第43节 挫折第45节 炼金(下)第52节 私心第31节 胥吏第46节 接触第7节 交易第25节 投奔(下)第17节 调查第30节 变化(上)第58节 处罚第3节 信号(下)第13节 天明(上)第33节 孤注(上)第55节 压力(上)第8节 信用第34节 糊涂(上)第10节 追逐第50节 债券(上)第21节 东进(下)第30节 变化(下)第12节 围困(上)第49节 扩张(下)第31节 佯攻(上)第46节 扫荡第21节 烟雾(上)第51节 晚宴第19节 忠心(下)第52节 壮士第1节 交换第15节 出降(上)第56节 待遇(下)第60节 算盘(下)第35节 表态第39节 冲突(上)第5节 隔阂第38节 整顿(上)第51节 梦想(中)第56节 推销(上)第16节 攀谈(下)第60节 人心(上)第44节 先行第7节 出口第27节 围攻(中)第11节 实验第54节 权变(上)第36节 备战第41节 阻击第19节 防区第4节 一致(下)第39节 哨探第47节 情报(上)第3节 信号(上)第53节 烈焰第46节 接触第36节 宿命(下)第11节 拦截第32节 奉节第28节 城前(上)第38节 整顿(上)第28节 欠条第46节 脱逃(下)第37节 军火第47节 约战第59节 黄雀(下)第30节 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