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个厚道人

除去这两支昂贵无比的胸甲骑兵团以外,另外还组建了三支龙骑兵团,即骑马步兵团,每个团的额定编制两千人,全团配备的便都是贸易得来的蒙古马,至于士兵则都配备火枪以及工兵铲,作战时并不是在马上作战,而是下马结阵作战。

简单来说,龙骑兵团更像是一支快速反应部队,马匹只是他们的运输工具,通常会利用马匹快速转移到作战地点,然后下马进行结阵作战,如果出现紧急防御任务时,则可以快速转移到目标地区,使用工兵铲构筑防御阵地作战。

正因为如此,龙骑兵团对马匹的要求并不高,寻常的蒙古马便足以使用,其成本相对来说也只有龙骑兵团的一半不到,将来会成为宁楚的主力骑兵构成,预计会编练三十个骑马步兵团出来。

在骑兵这个点上,目前的宁楚也只能做到这么多了,毕竟无论的马匹培育还是骑兵人才的培训,都将会是一件极为漫长的事情,就长期规划来看至少需要五到十年,才能形成规模化的骑兵作战部队,

好在这一次北伐战场上,真正实现骑兵对决的机会并不多,主要还是看步兵之间的较量,因此宁渝并不是特别担心。

真正让宁渝比较担心的是第二个问题,便是后勤供应,在这一次北伐中需要保障足足二十万人的作战,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尽管宁楚之前也经历过一些大规模战事,可是毕竟战事距离大本营不算特别远,军队也不算特别多,再加上长江黄金水道的帮助,后勤还算理得颇具条理,也没有出现过什么大的纰漏。

但是这一次不一样,北伐之战只能依靠运河和海运来实现转运,可问题又来了——宁渝在之前就已经取消漕运了,所有的漕帮子弟如今都转业的转业,参加海军的参加海军,跑海船的跑海船,漕运体系基本上是废掉了,只剩下一条波澜壮阔的大运河。

这倒不是说宁楚就完全用不了运河,但至少在段时间内,肯定恢复不了漕运往日的运载能力,而这也跟宁渝目前的规划相违背,因此大头还得依靠海运。

为了确定这个问题,宁渝便在会后直接找来了海军提督邱泽,以及总后勤部部长宁承祖二人,将自己心里的顾虑说了出来。

负责北伐后勤诸事自然不仅仅只有枢密院的总参谋部,但是总后勤部也基本处于居中协调地位,因此坐上这个位置的人也都不简单,目前的总后勤部部长宁承祖,也是军中出身的宁家子弟,资历很深,因此才有幸担任总后勤部部长这样的重任。

“回禀陛下,目前从各省征募的六十万民夫已经基本齐备,他们将会归属于开封、合肥以及上海三大转运司,其中开封及合肥转运司均配属二十五万人,作为陆地转运人员,而上海转运司则配属十万人,负责海路转运。”

宁渝轻轻点了点头,转运之事事关紧要,不得不由他多关心几分,特意叮嘱道:“前线将士们所需的一应物资,都需要民夫转运上去,因此要切实保障好他们的安全,还有相关的待遇也丝毫不能少。”

宁承祖点了点头,凝声道:“自从相关的民夫役使法案行使以来,我军凡有战事,都会根据法案来役使民夫,所有应召民夫都将会享受相应的待遇,役使期间平日每天工资为十枚铜元,战时期间为每天二十铜元,至于一线战场的民夫,享受每天五十铜元的收入。根据总后勤部的预计,花费在民夫身上的预算大概为三百万银元左右”

说到这里,宁承祖也有几分感叹,他可不是那种不知民间疾苦的人,在过去打仗的时候,通常民夫是得不到什么钱的,他们不仅身处于危险之地,而且还要自费承担役期,因此常常被人称为破家亡命。

可是如今的宁楚,却主动给民夫给支付役钱,虽然不是很多,可是每天至少十个铜元,跟码头上工人的工钱也差不了太多,因此也不能算薄待了。

宁渝微微点了点头,三百万银元虽然是一笔巨资,可是也不能算白花的钱,原因很简单,这个费用便是弥补百姓出役的损失,倘若朝廷不出这三百万银元,那么损失便是出在百姓的身上,引起数百万人对朝廷生怨气,可谓得不偿失。

“恩,这项政策一定要坚持下去,百姓对大楚的信任,便是体现在这些小事当中,倘若这些小事我们都做不好,更不用谈其他的大事了。”

宁承祖连忙点头道:“陛下说的是,此次北伐转运之事,将会由总后勤部做好计划方案,绝不会出现半点问题。”

宁渝点了点头,随后便望向了身为海军提督的邱泽,沉吟道:“此次北伐,中央集团军需要走海路进攻天津,还有相关的后勤海运之事,海军可有把握?”

说起来,宁楚也委实不愿意将海运全部交给海军,因为这对于刚刚成长的海军而言,实在是有些压力太大,可是眼下无论是皇家财团所属的远洋公司,还是朝廷工商部下属的远洋运输集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不能起到任何的作用。

邱泽神情淡然,似乎并没有多少紧张神色,轻声道:“回禀陛下,海军在经过前番的改造之后,淘汰掉一部分老旧小船,也接受了船厂的六艘三桅战舰,目前拥有主力战船十七艘艘,各式中小战船七十七艘,由于目前清军水师全军覆灭,基本无需考虑水战之事,可以全部搭载陆军登陆。”

说到这里,邱泽微微皱起了眉头。轻声道:“唯独新式的运输船只不算多,海军目前能够集结二百艘左右,到时恐怕还需要其他各大商会支援。”

“此事应该不成问题,工商部已经移文各大商会,暂时征调各商会商船以及水手,征调期间的一应费用将来会通过抵税的方式反馈,现在商会的参与度都很高,到时候太多不敢说,征调个七八百艘应该不难。”

听到宁渝这般说,邱泽却是点了点头,“倘若有个七八百艘船,想来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若是旁人来看还以为这事简单,可实际上只有亲身参与过的人才知道,想要在短短时间内征调七八百艘商船,体现的不仅仅是朝廷的行政能力,还有商会对于朝廷的支持。

可以说,北伐一战绝不仅仅只是复汉军在打,而是大楚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对此表示支持的结果,他们希望能够尽管结束战争,也希望过上好日子,因此对于此战便是倾力支持。

在确定完了大的方略之后,宁渝也没有歇息片刻,而是直接召见了在外面等候以及的宁千秋,尽管对于这一次大义军报的期望不高,可是宁渝依然想听一听宁千秋的汇报意见,与此同时,枢密院诸臣也一同过来参会。

“启禀陛下,此番出使大义军还算顺利,目前陈道显已经答应到时候出兵牵制住年羹尧,但他随后声称目前手里的火器太少,特别是缺炮,没办法对年羹尧造成影响,因此需要我大楚支援一些武器。”

宁千秋恭敬道,他这一次出使西安足足有两个月,整个人都显得黑瘦了不少。

宁渝并没有急着表态,而是望向了枢密使宁忠义,笑道:“北伐北伐,自然不仅仅只有河南、山东、山西以及直隶等地,这事应该在枢密使心里记挂了很久吧。”

宁忠义沉着地点了点头,冷静道:“根据原来的计划,等到第二集团军攻下山西之后,将会从山西直扑关中,绕开潼关天险,强迫大义军往更西的方向走,到时候甘肃也会进一步拿下,就让他们去青海或者是西藏吧。”

宁渝点了点头,在这个时代里,青藏等地的民族复杂,想要彻底同化西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是宁渝迟迟没有让川地的复汉军入藏的原因,他还需要进一步调理目前的地盘,到时候才能用全新的姿态平底青藏等地。

因此为了避免青藏等地脱离中原的控制,派遣大义军前往倒是一招不错的妙棋,他们只要还想稳固自己的根基,与当地的地方派就肯定会发生大的摩擦,到时候也能提大楚提前扫清前进的道路。

想到了这里,宁渝微微一笑,“既然有了这个打算,那么多多少少也要给点装备的支持,否则他们走的心不甘情不愿,怕是也没什么大用。”

宁忠义仔仔细细想了想,才缓缓道:“在之前的时候,打清军缴获了不少装备,那些东西原本是装备在国内的二线部队身上,可是眼下兵工厂的产出暴涨,很多部队都在提前换装,那些破烂迟早也是进炉子的结果,那就给他们吧。”

在目前的宁楚军队体系当中,本身分为多个层次,像禁卫师这种可以先抛开,其余那三十个有正式编号的师便是一线作战部队,装备的都是目前宁楚的主流一代武器,即汉阳造燧发枪,训练十分严苛。

往下一层便属于各省组织的一个当地守备旅,只有六千人的编制,所配属的装备当中只有一部分是汉阳造燧发枪,另一部分用的便是上一代的雷式型燧发枪,不过这一层的各省守备旅人数并不多,加起来大概只有七八万人。

再往下一层,便是归属于各个要地的城卫部队,他们本身不属于正式编制,而是属于各省总兵辖制,人数也不多,基本上都是退伍伤残老兵加上一些新兵组成,用的家伙事只有一部分是雷式型燧发枪,另一部分便是缴获的武器。当然,南京本地的城卫部队不属于这个范围,他们基本上都是由各个正规师下属的正规团来轮流担任。

因此,当蒸汽机开始在矿山、军工厂等地应用以后,也使得宁楚的军工生产能力暴涨一大截,不仅能够满足一线作战部队使用,还能帮二线守备部队换装,甚至连最次的城卫部队,都开始全员换装燧发枪,因此像那些缴获的老掉牙破烂,也就都收回到了各省的武库当中。

这些破烂原本的计划是销毁,然后将其中的铁回收重铸,可是宁千秋带来的这个消息,却使得大家都改变了想法,倘若把这些都给大义军,不说别的,至少遏制住年羹尧的攻势不会太难,毕竟那些破烂的数量还真不少。

宁渝点了点头,“既然将来还需要他们在前面开路,那么这次多多少少也大方一点,枢密院可以做个评估计划出来,如果能都给,那就都给他们了。”

宁忠义微笑道:“前些日子一些武库还给枢密院发来信件,说这些东西放在他们那里没用,还占地方,然后都要主动销毁.......后来我让人做了一份调查,真正能用的鸟铳,加起来大概有三万多杆,至于火炮不算很多,只有一百多门子母炮还有四五十门威远炮,若是都给他们,能装备七八万人左右,没什么影响。”

之所以三万杆鸟铳能装备七八万人,原因很简单,这个年头并不是每支军队都能像宁楚这般全面火器化,更多还是装备个三成到五成之间,其他的人都是用传统的冷兵器,哪怕眼下大清的新军,火器也只装备了七成,还有三成拿大刀片子。

当然,尽管只有七八万的火器军,对于目前的大义军来说也够用了,毕竟年羹尧自从打了上次的败仗后,他现在手里的火器也不多,收拢后的军队大概只有五万人上下——虽然西北清军的战斗力比大义军强一些,可是这么一算倒也不上不下了。

“恩,枢密院既然有谱,那就给吧。”

宁渝并没有过多犹豫,倘若还是刘如汉当家做主,那别说火枪火炮了,一根毛都没有,可是陈道显毕竟是宁渝的一个便宜老丈人,如今还要人家往西边的苦寒之地走,多给点火枪火炮,似乎也还算厚道了。

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要战,我便战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战落幕第四百二十九章 处置老八第五百八十一章 颠覆俄罗斯帝国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四)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来使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二百七十四章 谢主隆恩第二百二十章 奔袭北硖关(三)第三百章 浙江吕家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决战之大战宁锦第二百一十九章 奔袭北硖关(二)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时代第两百八十章 兵围江宁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来客第四百零九章 督帅,我愿留下!第四百章 忠臣义士第五百八十一章 颠覆俄罗斯帝国第四百一十三章 卖个好价钱第三百零七章 裁撤绿营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里还有君父吗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视制度第六十四章 战起第三百零一章 复汉军在行动第二百三十章 雷霆手段第一百九十九章 忠心可鉴第一百三十一章 称王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三十七章 军事编制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五百四十九章 册封藏王第一百九十三章 缓兵之策第三百四十章 县令们也要多学习第三百六十三章 欧洲的中国热第五百零四章 进攻盛京第二百三十五章 战康熙(五)第四百零三章 上当了第六十七章 抉择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迎大捷第一百五十章 伤亡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忧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四)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八)第三百一十九章 光明大道第六十三章 反旗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二百三十九章 战康熙(九)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忧第三百五十二章 扩八旗,开满洲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国之道第二百零八章 决战练潭镇(一)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一百四十五章 围城第十章 寻矿第一百零六章 游击战第两百零二章 孤城日渐危第三百七十一章 凤翔之变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二百三十章 雷霆手段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占西安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二百九十章 收买人心第二百一十六章 决战练潭镇(九)第六十六章 影子第四百一十九章 德川纲吉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来个大的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来到的决战第四百四十五章 自信姿态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决战之最后通牒第二十八章 七成药第二百零八章 决战练潭镇(一)第一百一十七章 出征第三十八章 资本力量第三百六十一章 致命一击第四百三十五章 李绂辞官第二百五十七章 夺嫡之争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许将军见太平第八十章 劝降第三百章 浙江吕家第二百七十八章 压榨殆尽第一百五十五章 两难选择第一百五十章 伤亡第五百二十章 归化城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决战之再战宁锦第二百三十一章 战康熙(一)第两百章 男儿至死心如铁第五百七十七章 进军星星峡第二百八十七章 成立军机处第三百六十五章 孔家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大进程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军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决心第四百九十九章 黄河清,圣人出第五十七章 拿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血战